框剪結構住宅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交底.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7372
2024-09-06
6頁
34KB
1、框剪結構住宅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交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一、基本情況1、本工程主體采用框剪結構,各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見下表:構件部位混凝土強度等級備注筏板基礎及地下室外墻C30S8、人防區為C402層以下剪力墻、柱C4034層剪力墻、柱C3557層剪力墻、柱C308層以上剪力墻、柱C25地下室頂板及以下梁、板C40車道處屋面采用S8抗滲混凝土地下室頂板5層梁、板C306層以上梁板C25基礎墊層C15圈梁、構造柱、現澆過梁C25標準構件按標準圖要求后澆帶采用高一級的膨脹混凝土2、當混凝2、土外墻與柱相交處(或局部混凝土外墻即是上部結構的混凝土抗震墻),交接處取兩者的較高強度等級的混凝土。3、柱(墻)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梁(板),且相差5Mpa時,梁(板)柱(墻)節點區混凝土強度等級應與柱(墻)相同。4、本工程主體各結構構件均采用商品混凝土澆筑,由我公司商品混凝土分公司提供所有所需的混凝土。二、混凝土澆筑應注意的事項及一般要求1、施工前準備(1)機具準備及檢查,混凝土輸送泵及其管道、振動器等機具設備按需要準備充足,并考慮發生故障時的修理時間。必要時,應有備用的振動器。所用的機具均應在澆筑前進行檢查和試運轉,同時配有專職技工,隨時檢修。(2)掌握天氣季節變化情況。根據工程需要和季節施3、工特點,應準備好在澆筑過程中所必須的抽水設備和防雨、防寒等物資。(3)檢查模板支架、鋼筋和預埋件a、模板的標高、位置與構件的截面尺寸是否與設計符合;模板拱度是否正確。b、所安裝的支架是否穩定;支柱的支撐和模板的固定是否可靠;c、模板的緊密程度;d、鋼筋、預埋件的規格、數量、安裝位置及構件接點連接焊縫,是否與設計符合。在澆筑混凝土前,模板內的垃圾、木片、刨花鋸屑、泥土和鋼筋上的油污、零落的鐵皮等雜物,應清除干凈。木模板應澆水加以潤濕,但不允許留有積水。濕潤后,木模板中沿未脹密的縫隙應用紙筋灰加以嵌塞或用草紙貼縫,以防漏漿。檢查安全設施、勞動配備是否妥當,能否滿足澆筑速度的要求。2、振搗作業注意事4、項(1)、內部振動器(插入式振動器)a、振動器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撥”。在振搗過程中,宜將振動棒上下略為抽動,以便振搗均勻。b、混凝土分層灌筑時,每層混凝土厚度應不超過振動棒長的1.25倍;在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中5cm左右,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同時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c、每一插點要掌握好振搗時間,過短不易搗實,過長可能引起砼產生離析現象,一般每點振搗時間為20s30s。但應視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顯著下沉,不再出現氣泡,表面泛出灰漿為準。d、振動器插點要均勻排列,以免造成混亂而發生漏振,一般振動棒的作用半徑為30cm40cm,每次移動位置的距離應不大于振動棒5、作用半徑的1.5倍。e、振搗器工作時,振搗器距離模板不應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0.5倍,并不宜緊靠模板振動,且應盡量避免碰撞鋼筋吊環、預埋件等。(2)、表面振動器(平板式振動器)a、表面振動器在每一位置上應連續振動一定時間,正常情況下約為25s40s,但以砼面均勻出現漿液為準,移動時應成排依次振搗前進,前后位置和排與排間相互搭接應有3cm5cm,防止漏振。b、表面振動器的有效作用深度,在無筋及單筋平板中約為20cm,在雙筋平板中約為12cm。(3)、人工澆搗人工澆筑混凝土時應注意布料均勻,澆筑層的厚度為:a、基礎、無筋混凝土、稀筋砼250mmb、在梁、墻板、柱結構中200mmc、在配筋密實的結構6、中150mm為了保證澆筑質量,必須用搗棍搗實,或者用木錘輕輕敲擊模板的外側,使混凝土盡快密實。搗實時,以1m2m的間距分別將搗棍插入模板內混凝土中,并隨著混凝土澆筑的上開而全面地把每個角落進行搗實;采用敲擊方法時,混凝土每澆筑10cm左右就敲擊下部模板使其充分沉實。對柱角邊、柱側面、鋼筋密集處、主筋底部、模板陰角處以及施工縫接合處,應特別加強。3、澆筑層厚度a、插入式振搗振動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b、表面振動200mm;4、澆筑間歇時間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間應盡可能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5、澆筑時應注意要求a、澆筑混凝土時,應注意防止7、混凝土的分層離析?;炷劣闪隙沸冻鲞M行澆筑時,其自由傾落高度一般不宜超過2m,在豎向結構中澆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過3m,否則應采用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b、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前,底部應先填以50100mm厚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c、澆筑混凝土時,應經常觀察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和預留孔洞的情況,當發現有變形、移位時,應立即停止澆筑,并應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凝結前修整完好。d、在澆筑與柱和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h,使混凝土落得初步沉實后,再繼續澆筑,以防止接縫處出現裂縫。e、梁和板應同時澆筑混凝土。4、施工縫的設置(1)、施工縫的位置應設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8、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墻留水平縫,梁、板留垂直縫。a、柱子留置在基礎的頂面、梁的下面。b、有主次梁的樓板,宜順著次梁方向澆筑,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間三分之一的范圍內。c、雙向受力樓板、水泵房等結構復雜的工程,施工縫的位置應按設計要求留置,一般設備地坑及水池,施工縫可留在坑壁上,距坑(池)底混凝土面3050cm的范圍內。(2)、施工縫的處理,在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時,已澆筑的混凝土抗壓強度應不小于1.2N/mm2。a、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繼續澆筑混凝土前,應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動砂石和軟弱混凝土層,同時還應加以鑿毛,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濕潤,一般不宜少于24h,殘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積水9、應清除。b、注意施工縫附近回彎鋼筋時,要做到鋼筋周圍的混凝土不松動。鋼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漿及浮銹等雜物也應清除。c、在澆筑前,水平施工縫宜先鋪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漿一層,其配合比與混凝土內的砂漿成分相同。(并鋪一層20mm與原砼強度相同,內摻12%UEA的防水砂漿)d、從施工縫處開始繼續澆筑時,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縫邊下料。機械振搗時,宜向施工縫處逐漸推進,應加強對施工縫接縫的搗實工作,使其緊密結合。三、混凝土養護1、覆蓋澆水養護利用平均氣溫高于+5的自然條件,用適當的材料對混凝土表面加以覆蓋并澆水,使混凝土在一定時間內保持水泥水化作用所需要的適當溫度和濕度條件。氣溫低于5時,澆水養護應有保溫措施。大面積結構如地坪、樓板、屋面等可采用蓄水養護。2、養護時間在自然氣溫條件下(高于+5),對于一般塑性砼應在澆筑后1012h內,即用麻袋蘆席,草簾、鋸未或砂進行覆蓋,并及時澆水養護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夠潤濕狀態。砼澆水養護日期不小于7d,樓面板和屋面板以及有防水要求的砼養護時間不少于14天。砼在養護過程中,如發現遮蓋不好,澆水不足,以致表面泛白或出現干縮細小裂縫時,要立即仔細加以遮蓋,加強養護工作,充分澆水,并延長澆水日期。在已澆筑的砼強度達到1.2N/mm2以后,始準在其上來往行人和安裝模板及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