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建設項目墩臺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7551
2024-09-06
6頁
47.50KB
1、橋梁建設項目墩臺工程施工技術交底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技術交底書記錄工程名稱橋梁工程技術交底單位XX交底項目墩臺施工交底日期內容:一、質量要求1.墩臺身施工前,將基礎頂面浮漿鑿除,沖洗干凈,整修連接鋼筋,并在基礎頂面測定中線、高程,標出墩臺底面位置。2.墩臺施工完畢后,對全橋中線、高程及跨度進行貫通測量,并標出各墩臺的縱橫向中心線、支座十字線、梁端線及錨栓孔位置。暫不架梁的錨栓孔或其他預留孔,應排除孔內積水并將孔口封閉。3.支承墊石施工前應復核橋梁跨度和支持墊石高程,施工中應確保支承墊石鋼筋網2、和錨栓孔位置、尺寸正確。墊石頂面應平整,高程符合設計要求。4.墩臺模板及支架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項荷載,保證墩臺身各部位形狀、尺寸準確。5.混凝土澆筑時要分層對稱澆筑,分層厚度以30cm為宜。6.澆筑墩臺混凝土時,腳手架、工作平臺等不得與模板、支架聯結。支撐應支于可靠的地基上。7.墩臺身施工完畢后,嚴禁在一側傾倒棄土,造成墩臺偏壓,并不得堵塞流水面。8.墩臺施工允許偏差及檢驗方法見下表: 混凝土墩臺允許偏差和檢驗方法 序號項 目允許偏差檢驗方法1墩臺前后、左右邊緣距設計中心線尺寸20mm測量檢查不少于5處2表面平整度5mm測量檢查不少于5處3簡支砼梁3、每片梁一端兩墊石頂面高差2mm測量檢查每孔梁一端兩墊石頂面高差5mm4支承墊石頂面高程0、-10mm中心位置15mm5預埋件和預留孔位置5mm 二、施工程序施工程序為:施工準備測設鋼筋連接、安裝安裝墩臺身模板澆筑混凝土綁扎安裝墩帽、墊石鋼筋安裝模板澆注混凝土養護拆模墊石接茬鑿毛安裝模板澆筑混凝土拆模板養護三、施工方法墩臺采用大塊鋼模板一次整體澆筑成型,混凝土通過泵送入模或吊裝入模,插入式振搗棒振搗。墩臺身模板和鋼筋采用汽車起重機垂直吊裝作業。墩臺身澆筑完成后先帶模澆水養生,拆模后覆蓋塑料膜養生。四、鋼筋加工鋼筋的加工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提出要求是,應符合下列規定:(1)受拉熱軋光圓鋼筋的末4、端應做180彎鉤,其彎曲直徑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2.5倍,鉤端應留有不小于鋼筋直徑3倍的直線段。(2)受拉熱軋光圓和帶肋鋼筋的末端,當設計要求采用直角形彎鉤時,其彎曲直徑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5倍,鉤端應留有不小于鋼筋直徑3倍的直線段。(3)彎起鋼筋應彎成平滑的曲線,其彎曲半徑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光圓鋼筋)或12倍(帶肋鋼筋)。(4)用低碳鋼熱軋圓盤條制成的箍筋,其末端應做135或180的彎鉤;彎鉤的彎曲直徑應大于受力鋼筋直徑,且不得小于箍筋直徑的2.5倍;彎鉤端直線段的長度,不得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五、鋼筋連接1.鋼筋的連接方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2.鋼筋接頭的技術要求和外觀質量應符合鐵路混5、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TB10424-2010)的規定。鋼筋焊接接頭應按批抽取試件做力學性能試驗,其質量必須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鋼筋焊接機驗收規程(JGJ18)的規定和設計要求。3.鋼筋接頭應設置在承受應力較小處,并應分散布置。配置在“同一截面”內受力鋼筋接頭的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提出要求時,應符合下列規定:(1)焊(連)接接頭在受彎構件的受拉區不得大于50%,軸心受拉構件不得大于25%;(2)綁扎接頭在構件的受拉區不得大于25%,在受壓區不得大于50%;(3)鋼筋接頭應避開鋼筋彎曲處,距彎曲點的距離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4)在同一根鋼筋上應少6、設接頭。“同一截面”內,同一根鋼筋上不得超過一個接頭。六、鋼筋安裝(1)墩臺身鋼筋綁扎、焊接在承臺和腳手架搭設的工作平臺上進行,墩帽、托盤鋼筋采用現場整體綁扎制作,起重機起吊焊接、安裝。鋼筋的間距和平順度要符合設計要求。(2) 墩帽、托盤骨架安裝采用兩臺汽車吊,必須保證骨架起吊時不變形,骨架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起吊前應在加強骨架內焊接三角支撐,以加強其剛度。(3)鋼筋的品種、級別、規格、數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對運至施工現場的鋼筋半成品進行質量驗收,現場核對鋼筋數量、下料尺寸等,不得隨意更換和代換,對不合格的部分堅決退場,合格的部分分類碼放,并采取措施防止銹蝕。(4)綁扎墩臺身鋼筋骨架前,除去7、預埋在承臺上鋼筋表面的混凝土、油跡、鐵銹等,對承臺表面墩身接觸區鑿毛處理。(5)承臺預埋鋼筋與墩臺鋼筋按規范和設計要求連接牢固,形成一體;預埋鋼筋位置準確,滿足鋼筋保護層的要求。(6)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置和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墊塊數量不應少于4個/m2。保護層墊塊的尺寸應保證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準確性,其形狀應有利于鋼筋的定位,使用與墩身混凝土同標號的墊塊。(7)鋼筋的交叉點應用鐵絲綁扎結實,必要時,也可用點焊焊牢。相鄰綁扎點的鐵絲扣綁扎方向宜相反,成八字形。鐵絲扣頭要彎向內側,不宜伸入保護層內。(8)墩臺鋼筋骨架的箍筋應與主筋垂直圍緊,箍筋與主筋交叉點處應以鐵絲綁扎, (9)8、注意各種預埋鐵件及綜合接地等相關設施的安裝和接口;支承墊石預埋鋼筋綁扎牢固,控制墊石鋼筋的間距和尺寸,墊石套筒的位置要復測固定準確。七、模板制作墩身和托盤模板采用定型大塊鋼模,模板用6mm厚鋼板加工制作,角隅定做異形鋼模與標準板配套。墊石模板采用木模板,現場臨時制作。要求模板表面平整、結構尺寸正確,其偏差符合設計要求;具有足夠的剛度、強度、穩定性,能承受所澆筑混凝土的重力、側壓力及施工荷載,且拆裝方便接縫嚴密。八、模板安裝(1)腳手架應先行搭設。支架結構的立面、平面安裝牢固,并能抵擋振動或偶然撞擊作用。支架立柱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加以固定,支架支承部分安置在可靠的地基上。腳手架應有加固措施,確9、保其整體穩定性。在腳手架上搭設工作平臺,用來綁扎鋼筋、支立模板、澆筑墩臺身混凝土。(2)模板安裝前對所有進場模板均要進行鋼模板預拼裝,對變形、接縫不嚴的模板均要進行處理,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使用。(3)根據每墩臺身實際高度事先考慮模板的組合。模板安裝時采用吊車分節吊裝就位,施工人員在腳手架上的平臺上施工,最后用人工進行精平和微調。保證模板的豎直度、設計坡度、標高等符合設計及驗標要求。(4)板縫的處理可采用在接縫處夾雙面膠條方法。接縫要求緊密,不漏漿,確保混凝土外觀平滑順直。(5)模板吊裝拼接完成后,檢查中線、模板各部位尺寸、頂面高程,模板表面平整度和板縫間的錯臺等。對于無法調整或結果不符合要求的10、,重新安裝。(6)檢查軸線、高程、豎直度符合設計要求后加固,保證模板在灌注混凝土過程受力后不變形、不移位。加固過程中應注意模板各部位尺寸的變化。初次加固完成后應再次復核尺寸是否滿足要求,不合格重新調整。加固完成后將模板內部和表面油污、雜物清除干凈,并在模板面上涂刷脫模劑。(7)模板成型并保證其高度、軸線、豎直度、穩定性符合要求后及時報經監理工程師檢驗,合格后方可澆筑混凝土。九、混凝土澆筑前準備(1)承臺與墩臺身接觸鑿毛位置,用水清洗模板、承臺或加臺頂面,但其表面不得積水。(2)仔細檢查模板、支架、鋼筋、預埋件的緊固程度和保護層墊塊的位置、數量等,并制定專人作重復性檢查。(3)提前報檢,通知監理11、工程師檢驗,不能違規操作,先澆筑后報檢。(4)檢驗合格后通知實驗室下配料單,由拌合站統一拌合,混凝土罐車運輸至現場。十、混凝土澆筑(1)混凝土運至現場后,按設計要求檢查混凝土的均勻性和坍落度,并作混凝土試塊。對坍落度不合格的混凝土不允許澆筑。(2)在炎熱氣候條件下,混凝土入模溫度不宜超過30。應避免模板和新澆混凝土受陽光直射,控制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鋼筋的溫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氣溫不超過40.宜盡可能安排在傍晚澆筑而避開炎熱的白天,也不宜在早上澆筑以免氣溫升到最高時加劇混凝土內部溫度升高。當晝夜平均氣溫低于5或最低氣溫低于-3時,應按冬期施工處理,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不應低于5。新澆筑混凝土與鄰接的已硬12、化混凝土的溫差不得大于15。(3)混凝土分層澆筑,不得隨意留施工縫,分層厚度不宜超過30cm。(4)混凝土澆筑應連續進行,在澆筑完成的下層混凝土頂部澆筑新混凝土時,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澆筑完成上層混凝土。(5)當允許間歇時間已超過時,應按澆筑中斷處理,同時應留置施工縫,并作出記錄。施工縫的平面應與結構的軸線相垂直,施工縫處應埋入適量的接茬片石、鋼筋或型鋼,并使其體積露出前層混凝土外一半左右。(6)在混凝土施工縫處繼續澆筑混凝土時應鑿除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漿和松弱層。鑿除時,處理層混凝土須達到下列強度:用水沖洗鑿毛時,須達到0.5MPa;用人工鑿除時,須達到2.5MPa;用風動機鑿毛時,須13、達到10MPa。(7)在澆筑新混凝土前,對垂直施工縫宜在舊混凝土面上刷一層水泥凈漿,對水平施工縫宜在舊混凝土面上鋪一層厚1020mm、水膠比比混凝土略小的1:2水泥砂漿,或鋪一層后約30cm的混凝土,其粗骨料宜比新澆筑混凝土減少10%。(8)對于素混凝土結構或鋼筋稀疏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應在施工縫處補插錨固鋼筋。鋼筋直徑不小于16mm,間距不大于20mm。(9)當施工縫為斜面時,舊混凝土應澆筑成或鑿成臺階狀。(10)施工縫處理后,對于鋼筋混凝土結構,須待處理層混凝土強度大于2.5Mpa后才能繼續澆筑混凝土。混凝土達到上述抗壓強度的時間宜通過試驗確定。(11)在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或澆筑完成時,如混凝14、土表面泌水較多,須在不擾動已澆筑混凝土的條件下,采取措施將水排除。繼續澆筑混凝土時,應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減少泌水。澆筑混凝土期間,應設專人檢查支架、模板、鋼筋和預埋件等的穩定情況,發現有松動、變形、移位時應及時處理。(12)自高處向模板內傾落混凝土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凝土離析。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不宜超過2m,以不發生離析為度;當傾落高度超過2m時,應通過串筒輔助下落;串筒出料口距混凝土澆筑面的高度不宜超過1m。(13)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不宜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且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宜為50100mm,與側模應保持50100mm的距離,防止碰撞模板15、鋼筋及預埋件。當振動完畢需變換振搗棒在混凝土中的水平位置時,應邊振動邊豎向緩慢提出振搗棒,不得將振搗棒放在混凝土內平拖。不得用振搗棒驅趕混凝土。沒一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宜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現氣泡、表面呈現浮漿為度,防止過振、漏振。十一、混凝土養護(1)在工程開工之前制訂大體積混凝土溫控方案和養護措施。(2) 混凝土養護用水應與拌合用水相同。(3) 混凝土澆水養護的時間:對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4)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上踩踏。(5)當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澆水。(6)混凝土表面不便澆水或使用塑料布時,宜涂16、刷養護劑。混凝土采用噴涂養護液養護時,應確保不漏噴。(7)混凝土帶模養護期間,應采取帶模包裹、澆筑、噴淋灑水等措施進行保濕、潮濕養護,保證模板接縫處不至失水干燥。(8)為了保證順利拆模,可在混凝土澆筑2448h后略微松開墩臺身模板,并繼續澆水養護至拆模后。 (9)墩臺身拆模后,應對混凝土采用蓄水、澆水或覆蓋灑水等措施繼續進行潮濕養護,有條件時應盡量延長墩臺身的包覆(裹)保濕養護時間。(10)混凝土養護期間應注意采取保溫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溫度受環境因素影響(如曝曬、氣溫驟降等)而發生劇烈變化。養護期間混凝土內部最高氣溫不宜超過65,混凝土內部溫度與表面溫度之差、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之差不宜大于117、5,養護用水溫度與混凝土表面溫度之差不得大于15。十二、混凝土拆模(1)拆模時墩臺芯部混凝土與表層混凝土之間,表層混凝土與環境之間溫差不得大于15。(2)混凝土的溫度(由水化熱引起的)不能過高,以免混凝土接觸空氣時降溫過快而開裂,更不能在此時澆筑涼水養護。混凝土內部開始降溫以前以及混凝土內部溫度最高時不得拆模。(3)大風或氣溫急劇變化時不宜拆模。在寒冷季節,環境溫度低于0時不宜拆模。在炎熱和大風干燥季節,應采取逐段拆模、邊拆邊蓋的拆模工藝。(4)拆模宜按立模順序逆向進行,不得損傷混凝土,并減少模板破損。但模板與混凝土脫離后,方可拆卸、吊運模板。(5)拆除模板時,不得影響或中斷混凝土的養護工作。(6)拆模后的混凝土結構應在混凝土達到100%設計強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設計荷載。接受人: 單位負責人: 交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