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灰土擠密樁施工技術交底.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087599
2024-09-06
4頁
47.79KB
1、道路灰土擠密樁施工技術交底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交 底: 復 核: 批 準: 接 收: 二XX年X月 灰土擠密樁施工技術交底1、土料:可采用就地挖出的粘性土及塑性指數大于4的粉土,不得含有有機雜質或用耕植土;土料應過篩,其顆粒不應大于15mm。2、石灰:應用級以上新鮮的塊灰,使用前1-2d消解并過篩,其顆粒不應大于5mm,不得夾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塊粒及其他雜質,也不得含有過多的水分。3、建筑場地地面上所有障礙物和地下管線、電纜、舊基礎等均已全部拆除搬遷。沉管振動對鄰近建筑物及廠房內儀器設備有影響時,已采取有效保護措施。4、施工場地已進行平整,對樁機運2、行的松軟場地已進行預壓處理5、 樁軸線控制樁及水準點樁已經設置并編號,且經復核;樁孔位置已經放線并釘標樁定位或撒石灰。6、供水、供電、運輸道路、現場小型臨時設施已經設置就緒。 7、主要作業人員:打樁所有人員8、 施工機具應由專人負責使用和維護,大、中型機械特殊機具需執證上崗,操作者須經培訓后,執有效的合格證書可操作。主要作業人員已經過安全培訓,并接受了施工技術交底(作業指導書)。9、工藝流程基坑開挖樁成孔清底夯實樁孔夯填土夯實10、樁施工順序應先外排后里排,同排內應間隔1-2孔進行;成孔后應夯實孔底,夯實次數不少于8擊,并立即夯填灰土。11、樁孔應分層回填夯實,每次回填厚度為250-400mm3、,夯實時一般落錘高度不小于2m,每層夯實不少于10錘。施打時,逐層以量斗向孔內下料,逐層夯實。12、若孔底出現飽和軟弱土層時,可采取加大成孔間距,以防由于振動而造成已打好的樁孔內擠塞。主控項目13、 灰土擠密樁的樁數、排列尺寸、孔徑、深度、填料質量及配合比,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或施工規范的規定。14、 一般項目15、 施工前應對土及灰土的質量、樁孔放樣位置等做檢查。16、 施工中應對樁孔直徑、樁孔深度、夯擊次數、填料的含水量等做檢查。17、施工結束后,應檢查成樁的質量及地基承載力。18、土和灰土擠密樁地基質量檢驗標準應符合下表規定。 灰土擠密樁工程質量檢驗標準項序檢查項目允許偏差或允許值檢查方法單4、位數值主控項目1樁長mm500測樁管長度或垂球測孔深2地基承載力設計要求按規范方法3樁體及樁間土干密度設計要求現場取樣檢查4樁徑mm-20用鋼尺量一般項目1土料有機質含量5試驗室焙燒法2石灰粒徑mm5篩分法3樁位偏差滿堂布樁0.4d條基布樁0.25d用鋼尺量4垂直度1.5用經緯儀測樁管5樁徑mm-20用鋼尺量注:樁徑允許偏差是指個別斷面。 19、 特殊工藝關鍵控制點控制特殊工藝關鍵控制點控制序號關鍵控制點控 制 措 施1施工順序分段施工2灰土拌制土料、石灰過篩、計量,拌制均勻3樁孔夯填石灰樁應打一孔填一孔,若土質較差,夯填速度較慢,宜采用間隔打法,以免因振動、擠壓,造成相鄰樁孔出現頸縮或坍孔45、管理施工中應加強管理,進行認真的技術交底和檢查;樁孔要防止漏鉆或漏填;灰土要計量拌勻;干濕要適度,厚度和落錘高度、錘擊數要按規定,以免樁出現漏填灰、夾層、松散等情況,造成嚴重質量事故20、 質量記錄21、 隱蔽工程記錄22、 灰土擠密樁施工記錄23、 測量放線定位記錄24、 檢驗批質量驗收記錄25、 施工注意質量問題必須遵守成孔擠密的順序,應先外圈后里圈并間隔進行。對已成的孔,應防止受水浸濕且必須當天回填夯實。施工時應保持樁位正確,樁深應符合設計要求。為避免夯打造成縮頸堵塞,應打一孔,填一孔,或隔幾個樁位跳打夯實。26、樁身回填夯擊不密實,疏松、斷裂:成孔深度應符合設計規定,樁孔填料前,應先夯6、擊孔底3-4錘。根據地試驗測定的密實度要求,隨填隨夯,對持力層范圍內(約5-10倍樁徑的深度范圍)的夯實質量應嚴格控制。若錘擊數不夠,可適當增加擊數。回填料應拌合均勻,且適當控制其含水量,一般可按經驗在現場直接判斷。每個樁孔回填用料應與計算用量基本相符。夯錘重不宜小于100kg,采用的錘型應有利于將邊緣土夯實(如梨形錘和棗核形錘等),不宜采用平頭夯錘。成品保護27、基礎底面以上應預留0.7-1.0m厚的土層,待施工結束后,將表層擠松的土挖除,分層夯壓密實后,立即進行下道工序施工。安全健康與環境管理28、施工過程危害及控制措施施工過程危害及控制措施序號作業活動危險源控制措施1振動或錘擊沉樁機、沖擊機操作傾倒或錘頭突然下落,造成人員傷亡或設備損壞。振動或錘擊沉樁機安放平穩,經常檢查設備情況2現場施工人員或物件掉入孔內。應加蓋板3施工用電觸電電氣設備應設接地、接零,并由持證人員安全操作。電纜、電線應架空29、環境因素辯識及控制措施環境因素辯識及控制措施序號作業活動環境因素控制措施1土方出場揚塵道路經常灑水2機械使用廢油施工現場使用或維修機械時,應有防滴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