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醫院高危新生兒保護性隔離感染預防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7913
2024-09-08
11頁
34KB
1、人民醫院高危新生兒保護性隔離、感染預防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xx自治縣人民醫院高危新生兒保護性隔離措施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極低體重兒以及其他高危新生兒,由于免疫缺陷,抵抗力低下是醫院感染的高發人群。制定切實的預防措施與對策,是預防高危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生的關鍵。一、加強呼吸機機械通氣病兒的管理1、呼吸機管路是細菌定植的重要部位,污染源主要來自呼吸道定植菌的逆行擴散。所以每天應及時更換積水瓶內的冷凝水,濕化瓶內裝的液體每24h更換一次,更換無菌蒸餾水。72h更換呼吸機管道。2、用后管道、濕化器、呼吸活瓣等2、用含氯消毒劑(有效氯為500mg/L)浸泡消毒,再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晾干后備用。3、上呼吸機患兒人工復蘇氣囊要一人一用,吸痰器管路和廣口瓶內的液體,每班更換,每天清洗消毒以減少交叉感染的幾率。4、加強對病兒的口腔護理(每4h1次),及時清除口咽部分泌物,以減少定植細菌的下移。二、空氣凈化消毒1、新生兒病區各室、治療室、隔離室等使用空氣動態消毒機消毒,消毒前做好室內清潔衛生。2、室內要充分通風,再關閉門窗靜態消毒,動態消毒時盡可能減少人員頻繁流動和開門次數,限制人員流動,控制探視的次數,做好探視人員的防護。三、有效的洗手措施1、改進洗手裝置,使用非手觸式水龍頭,提供洗手液和一次性干手紙巾等,使洗手3、措施的可及性強、方便、實用。2、對非感染性患兒連續進行治療和操作時,在接觸兩位患兒之間使用速干手消毒劑擦手,是保證手部清潔度的有效措施。3、加強各級人員洗手意識的培訓,使醫護人員養成自覺洗手習慣。四、做好新生兒病區的物品管理1、嬰兒使用的布類包括衣服、浴巾等用后及時清洗,并高壓消毒。2、2、小毛巾和眼罩使用一次性物品。奶瓶、奶嘴等用具必須一人一用一消毒,不得混用。3、感染性患者使用的奶具先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后再清洗、高壓消毒。3、注意光療箱、暖箱的消毒: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箱內外壁,尤其是操作窗口,避免殘留血液、奶液、分泌液等異物。4、住暖箱的患兒,每周更換暖箱一次,并對原暖箱4、進行徹底消毒。暖箱濕化器每周取下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濕化器水每天更換。五、加強基礎護理1、注重新生兒眼部、皮膚、口腔護理,每天沐浴更衣,早產兒一般擦浴。2、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2次,發現鵝口瘡注意床旁隔離患者,接觸后洗手、用后奶嘴丟棄。3、眼睛有分泌物時先取膿液做細菌檢測,每天用生理鹽水洗眼后滴妥布霉素眼藥水12次。4、一旦發現新生兒感染及時隔離,病室內有專門感染患兒隔離空間,對已感染患兒、曾接觸暴露過的易感者均應采取分室隔離,床邊有明顯標識,實行隔離。5、有侵入性操作時,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盡可能使用一次性醫療器械,減少污染。六、加強新生兒室工作的醫護人員的培訓,提高醫5、務人員素質,加強醫院內感染的認識,重視預防醫院內感染的重要性。七、合理使用抗生素,新生兒抗生素應選用致病菌作用強、藥物到達感染部位濃度高而不良反應少、價格低廉的藥物。xx自治縣人民醫院產房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措施一、產房的環境1、產房周圍必須清潔,無污染源,與母嬰室和新生兒室鄰近,相對獨立。2、布局合理,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各區域之間標志明確,并對各區域內的物品放置有具體的要求,做到潔、污分開,從區域劃分上讓醫護人員強化醫院感染意識。3、墻、天花板、地面無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便于清洗與清毒。二、產房的清潔1、日常清潔工作:濕式清掃,定時通風換氣。產房內桌面、地面每日用506、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必須用產房專用抹布、拖把,有明顯標記,每次用后用清水沖洗、懸掛晾干備用。2、治療活動后的清潔工作:每次治療活動后產房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污染時選用吸濕材料去除可見的污染物,再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鐘。三、消毒、滅菌1、產房所用器械的消毒滅菌:對于耐高溫、耐高壓、耐潮濕的物品應采用壓力蒸汽滅菌。如某些金屬銳器必須使用化學消毒劑滅菌時,應定時監測化學消毒劑的有效濃度,并定期做細菌培養,以確保消毒效果。2、產房空氣消毒、紫外線消毒法:每天定時照射1h;每次治療活動后照射1h,每周用酒精紗布擦拭1次。、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法:遇有特殊感染病人用過7、氧乙酸熏蒸消毒,將過氧乙酸稀釋成0.5%1.0%水溶液,加熱蒸發,在60%80%相對濕度、室溫下,過氧乙酸用量按1g/m3計算,熏蒸時間為2h。四、對手的消毒產房護理人員經常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手易被大量細菌污染,極易引起感染和交叉感染。所以,洗手是防止醫院感染傳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產房人員在進入或離開產房前、處理污染物品后、護理特殊感染產婦前后、無菌操作前后均應按六步洗手法認真洗手,并在洗手后進行手的消毒。五、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而基礎的技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違反,每個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并嚴格遵守。1、嚴格無菌觀念,保持慎獨精神進入產房必須更換產房專用衣8、褲、戴口罩、帽子、換鞋,必須嚴格無菌觀念,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手臂不可跨越無菌區;無菌物品如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應予以更換并重新滅菌。2、無菌物品的管理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并有明顯標志;無菌包外需注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無菌包的有效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無菌容器(浸泡碘酊、酒精、碘伏)每周消毒、更換2次,并記錄。3、無菌技術基本操作必須規范如無菌持物鉗的應用、穿脫手術衣、戴無菌手套、取無菌溶液法等。六、隔離技術1、對患有或疑似傳染病的產婦,應在隔離室待產、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9、塑料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產房嚴格進行終末消毒處理。2、常用的隔離技術有:戴口罩帽子;手的消毒;穿脫隔離衣和無菌手術衣;戴手套等。七、消毒滅菌效果的監測產房消毒滅菌效果監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產房空氣消毒效果監測;醫務人員手消毒效果監測;物體表面消毒效果監測;醫療物品消毒效果監測;紅外線消毒效果監測;消毒液的監測。八、產房污物的處理1、將醫用垃圾裝入黃色塑料袋,密閉運送,采用焚燒處理。使用的污物袋堅韌耐用,不漏水。2、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和輸血器等物品進行初步消毒后送供應室集中毀形處理。手術部位感染管理控制制度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范。2、手術室環境清潔,符合衛生學標準。手術10、過程中手術室的門應當關閉,盡量減少人員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3、不同類別的手術安置在相應級別的潔凈環境下進行,對有傳染性疾病的病人手術應安置在隔離手術間進行,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定。4、出入手術室應當嚴格遵循手術室管理規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閑雜人員進入。進入手術室人員按要求更換手術室專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5、認真執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無菌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手術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手術衣、口罩、帽子潮濕應立即更換。6、手術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以及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接觸病人的麻醉用品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7、術者應努力提高手術技巧。避免在手術者背后傳遞器械和物品,11、墜落在手術床邊緣以下或者手術器械臺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應當視為污染。8、必須進行的傷口引流,應首選閉合式引流。9、換藥應嚴格遵守換藥原則,先換清潔傷口、再換感染傷口、最后換隔離傷口。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氣性壞疽、破傷風等應嚴格進行隔離并做好自我防護。10、對擇期手術的病人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天,若無禁忌癥,術前應使用抗菌皂洗澡;11、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必須備皮時選擇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在手術當天或手術室內進行;嚴格消毒手術部位的皮膚。12、進入手術室潔凈區域的物品、藥品應當拆除外包裝后存放,設施、設備應當進行表面的清潔處理。13、遵循抗菌藥物臨床使用指導原則和本省管理辦法,嚴格掌握預防性應12、用抗菌藥物的指征,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手術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術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術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齡、營養狀況、免疫功能、健康狀況等。手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術前住院時間、備皮方式及時間、手術部位皮膚消毒、手術室環境、手術器械的滅菌、手術過程的無菌操作、手術技術、手術持續的時間、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等。因此,應當針對危險因素,加強外科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與控制工作。(一)、手術前。1、盡量縮短患者術前住院時間。擇期手術患者應當盡可能待手術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術。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正確準備13、手術部位皮膚,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4、消毒前要徹底清除手術切口和周圍皮膚的污染,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合適的消毒劑以適當的方式消毒手術部位皮膚,皮膚消毒范圍應當符合手術要求,如需延長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時,應當擴大消毒范圍。5、如需預防用抗菌藥物時,手術患者皮膚切開前30分鐘2小時內或麻醉誘導期給予合理種類和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需要做腸道準備的患者,還需術前一天分次、足劑量給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藥物。6、有明顯皮膚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14、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參加手術。7、手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進行外科手消毒。8、術前提高患者的抵抗力,糾正水電解質的不平衡、貧血、低蛋白血癥等。(二)、手術中。1、保證手術室門關閉,盡量保持手術室正壓通氣,環境表面清潔,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數量和流動。2、保證使用的手術器械、器具及物品等達到滅菌水平。3、手術中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循無菌技術原則和手衛生規范。4、若手術時間超過3小時,或者手術時間長于所用抗菌藥物半衰期的,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術中應當對患者追加合理劑量的抗菌藥物。5、手術人員盡量輕柔地接觸組織,保證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減少組織損傷,徹底去除手術部位的壞死組織,避15、免形成死腔。6、術中保持患者體溫正常,防止低體溫。需要局部降溫的特殊手術應執行具體專業要求。7、沖洗手術部位時,應當使用溫度為37的無菌生理鹽水等液體。8、對于需要引流的手術切口,術中應當首選密閉負壓引流,并盡量選擇遠離手術切口、位置合適的部位進行置管引流,確保引流充分。 (三)、手術后。1、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2、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3、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醫師、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出現分泌物時應當進行微生物培養,結合微生物報告及患者手術情況,對外科手術部位感染及時診斷、治療和監測。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3
18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14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