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暴發處理機制與流程制度.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37996
2024-09-08
19頁
134.74KB
1、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感染暴發處理機制與流程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目錄1.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2. 醫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識3. 醫院感染暴發處理機制與流程4. 多重耐藥菌(MDRO)的預防控制措施5. 我院前五位醫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稱及耐藥率6. 手術部位感染預防控制措施7.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預防控制措施8. 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控制措施9.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控制措施10. 抗菌藥物合理使用部分知識點匯編見小冊子醫院感染管理制度1、 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科、2、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醫院感染管理辦法及消毒技術規范等有關規定,并認真履行各項職責。制定與完善醫院感染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2、 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消毒、滅菌、隔離與醫療廢物管理等工作制度。3、 制定和實施醫院感染管理的報告、監督、持續質量改進制度,并將醫院感染管理納入醫院綜合質量管理與考核的重要內容。4、 加強消毒隔離工作,加強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術室、重癥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產房、內鏡室、血液透析室、導管室、臨床檢驗部門和消毒供應室等重點部門的醫院感染管理與監測工作。5、 醫院成立合3、理使用抗菌藥物專家小組,指導醫院感染管理科協同相關科室監督、執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制定和完善醫院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實施細則,實行抗菌藥物分級使用。開展抗菌藥物的監控和預警機制,對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行為及時予以干預,提高抗菌藥物臨床合理應用水平。6、 定期對一次性藥品和醫用器械進行檢查,包括生產日期、有效期,許可證等。制定醫院外來器械的管理制度。7、 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療衛生機構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的分類的規定對醫療廢物進行有效管理,制定醫療廢物流失、泄露、擴散和意外事故的應急方案。8、 建立醫院感染管理培訓宣教制度,定期對醫院職工和新職工進行醫院感染預防控制和職業防護的宣傳4、教育與培訓。醫院感染管理基本知識一、我院醫院感染控制組織(三級網絡)1、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2、醫院感染管理科;3、臨床科室醫院感染管理小組。二、醫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500張病床以上醫院的醫院感染率要求10%;類切口感染率1.5%;醫院感染漏報率38)、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顯的感染源。實驗室微生物學檢查顯示:外周靜脈血培養細菌或真菌陽性,從導管段和外周血培養出相同種類、相同藥敏結果的致病菌。 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要點(一)管理要求1. 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血管內導管的正確置管、維護和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與控制措施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2. 醫務人員應5、當評估患者發生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3.開展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目標性監測,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預防要點1. 置管時(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中心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巾);置管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建議穿無菌手術衣。(2)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和手消毒,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破損應立即更換。(3)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4)選擇合適的置管穿刺點,成人應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股靜脈。(5)采用6、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盡量大(15CM以上)。(6)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或泛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宜進行置管操作。2.置管后。(1)應當盡量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血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2)應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為1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37天,如果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立即更換。(3)醫務人員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應當嚴格執行7、手衛生,洗手或手消毒后要戴無菌手套。(4)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0%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6)導管不宜常規更換,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24小時內)或停止輸液時應當及時更換。(7)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更換導管。(8)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9)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及時拔除導管。不應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導尿管相關尿路8、感染預防控制措施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導尿管置入與維護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險因素主要是: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狀況等。導尿管置入與維護方面的危險因素主要是:導尿管置入方法、導尿管留置時間、導尿管護理質量和抗菌藥物臨床使用等。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方式主要為逆行性感染。一、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定義患者置入導尿管后或拔除導尿管48小時內,發生的泌尿系統感染。臨床診斷: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者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有或不伴有發熱,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者應結合尿培養。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符合以下9、條件之一:(一)清潔中段尿或者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數105cfu/ml。(二)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培養的細菌數103cfu/ml。(三)新鮮尿液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在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四)經手術、病理學或者影像學檢查,有尿路感染證據的。患者雖然沒有癥狀,但一周內有導尿管置入,尿液培養革蘭陽性球菌菌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菌數105cfu/ml,應診斷為無癥狀性菌尿癥。二、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防要點(一)管理要求1. 醫務人員應當接受關于無菌技術、導尿操作、留置導尿管的維護以及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預10、防的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相關操作規程。2. 醫務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實施預防和控制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3. 開展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目標性監測,定期公布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CAUTI)的發生率,持續改進,有效降低感染率。(二)感染預防要點1.置管前(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使用。(3)根據患者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類型。(4)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裝置。2.置管時(1)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技術原則留置導尿管,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粘膜損傷。(2)醫務人11、員遵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洗手和手消毒后,戴無菌手套實施導尿術。(3)正確鋪無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無菌屏障。(4)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適的含碘消毒劑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粘膜,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男性:先洗凈包皮及冠狀溝,然后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的原則清洗外陰,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會陰、肛門。(5)置管過程中,指導患者放松,協調配合,避免污染。3.置管后(1)妥善固定尿管,保證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裝置密閉、通暢和完整,并及時清空集尿袋中尿液。(3)留取尿標本時,可12、以從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開導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但此法采集的標本不能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4)疑似導尿管阻塞時,不得沖洗,應立即更換導尿管。(5)不應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以預防尿路感染。(6)應當保持尿道口清潔,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后還應當進行消毒。(7)導尿管不慎脫出或無菌、密閉留置導尿裝置破壞時,應當立即更換導尿管。(8)患者出現尿路感染時,在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前,應當先更換導尿管。(9)患者沐浴或擦身時應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把導管浸入水中。(10)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建議更換導尿管頻率為1次/2周(具體根據導尿管材質、說明書更換)、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評估留置導尿的必要性,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尿管。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8-14
1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