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保健院兒童孕產婦管理制度21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141017
2024-09-08
21頁
47.50KB
1、婦幼保健院兒童孕產婦管理制度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兒童保健門診工作制度一、承擔轄區內06歲兒童保健管理工作。二、負責轄區內出生兒童42天建卡;按3:2:1程序對7歲以下兒童進行健康檢查;積極組織“六一”兒童大體檢。每次檢查后要進行評價分析,及時整理、匯總、上報、反饋。 三、認真篩查體弱兒,嚴格按體弱兒管理常規對體弱兒進行專案管理。四、宣傳兒童保健知識,防治兒童常見病、多發病,開展兒童營養、心理咨詢及指導工作。五、學習各種先進醫療保健技術,積極開展兒童智力監測、口腔保健、眼保健工作,拓寬服務面。六、定期對轄2、區內托幼機構衛生保健工作進行檢查指導,做好集體兒童保健工作。七、掌握轄區內兒童保健各種數據,對影響轄區內兒童健康的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孕產婦保健門診工作職責一、承擔轄區內孕產婦保健工作,按孕產婦系統管理程序為轄區內孕產婦進行保健。二、負責為轄區內孕婦早孕檢查建卡,定期產前檢查(5次以上)。三、每次檢查都要認真篩查高危妊娠,發現高危妊娠要進行專案管理,根據高危評分規范轉診。四、根據孕婦有無高危因素,為其推薦合適的分娩地點。五、對轄區內分娩的產婦進行3次以上的產后訪視。六、對就診的孕產婦進行孕產婦保健知識、母乳喂養知識宣傳和計劃生育指導。七、每次檢查后認真填寫保健卡、保健登記本,每月統計上報一次。八3、學習各種先進醫療保健技術,拓寬服務領域,提高保健工作質量。高危妊娠管理制度為降低孕產婦、圍產兒死亡率,進一步加強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我院按照上級文件精神制定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具體如下: 一、高危孕婦篩查制度 1、所有孕婦應在轄區衛生所或鄉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建冊(卡),首次建冊(卡)時特別強調要詢問既往難產史、生育史、內、外、婦產科病史,醫療機構產前檢查時必須做心、肝、腎、血液等病史的采集和檢查,按規范認真預約產前檢查,并將檢查結果記錄在江口縣母子保健手冊相應之處,做到早期發現妊娠并發癥和合并癥。 2、產前檢查要按照高危孕產婦評分標準進行高危因素篩查。 評分在1030分以上的孕婦應到縣級以上醫療4、保健機構診治和分娩,并在江口縣母子保健手冊左上角作特殊標記(或)。 二、高危孕婦首診負責制度 產科門診醫生對高危婦要實行首診負責制,發現高危孕婦要建檔管理(專案管理),專人負責,做到早期干預,及時轉診,避免診治延誤。 三、高危孕婦逐級報告制度 村級(街道)發現高危孕婦及時報告轄區醫院婦保醫生,婦保醫生負責全鄉(鎮)街高危孕婦動態管理,并將高危孕婦每月10日前報告市級保健院婦保科進行動態管理。 四、高危孕產婦追蹤隨訪制度 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負責將收到的高危產婦信息卡及時反饋到孕產婦所在地醫院防保科,婦保醫生定期下村(委)跟蹤隨訪高危孕產婦,并做好追訪筆錄。 五、高危孕產婦護送轉診制度 負責轉送的醫5、護人員應在轉送途中有初步急救能力,轉出單位要使用高危孕產婦轉診及反饋通知單。鄉鎮衛生院一旦識別出高危孕產婦后應立即與上級產科急救中心聯系,及時轉診。上級產科急救中心要及時向下級單位反饋轉診病人的診斷、治療、處理、結局等信息,評價轉診是否及時和延誤,并指導和糾正不正確的處理方法,不斷提高轉診的效率。 六、宣傳工作 做好高危孕婦孕期保健知識宣傳,使孕婦和家屬明白高危妊娠對母親和嬰兒的危害,聽從醫務人員的指導。 高危兒童和孕產婦追蹤隨訪制度 一、相關定義:1、高危兒童:是指極低出生體重、出生后阿氏評分7分以下、嚴重先天畸形、35周以前早產及因病情危重轉院和放棄治療的兒童。2、高危孕產婦:嚴重妊娠合并6、癥和并發癥轉院或放棄治療的孕產婦。二、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篩查、登記、反饋1、各助產技術服務機構每月5日前將分娩登記本電子版報縣婦幼保健所,保健所信息統計人員通過電子版分娩登記本篩查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2、各醫療機構每月例會時將本單位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上報縣婦幼保健所。縣保健所每季度到縣級醫療機構進行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質控,查看婦產科、兒科出入院登記和危重病人搶救登記本,尋找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3、縣婦幼保健所將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整理后通過例會反饋到各鄉鎮衛生院,由鄉鎮衛生院和村醫對高危兒和高危孕產婦線索進行隨訪,并將隨訪結果報縣婦幼保健所。體弱兒管理制度一、 體弱兒對象7、: 1、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100克/L(克L均登記在冊,落實管理措施;100克/L應建立檔案) 2、佝僂病活動起:有佝僂病癥狀及體征。 3、營養不良:輕度:年齡測體重P10,身高測體重P10 中度:年齡測體重P3,身高測體重P3 。 4、生長遲緩:身高于同年齡同性別兒相比低于平均身高兩個標準差或第三百分位以下。(矮小兒:1、身高低于第三百分位2、骨齡延遲2個標準差3、身高年長4CM4、智力正常。應管理不記個案,身高超過P3以上可不管。) 5、先天性心臟病:無心臟擴大、青紫、昏厥者(有這些情況者不宜入托)。 6、反復呼吸道感染:2歲以上小兒一年患上呼吸道感染6次以上或患肺炎2次以上。 7、哮喘8、:經常發作者。 二、單純性肥胖:參考上海地區標準身高測體重P97。 三、管理要求:1、專冊登記:除姓名、年齡、病種外、檢查內容也應記錄,還包括結案、離園時間等。歷年登記本應妥善保存待查,不能任意銷毀。 2、活動室臥室應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環境整潔便于開展戶外活動。 3、園長保健應該全面關心體弱兒的生活、保健、護理、治療等,并負責檢查指導督促保教人員按要求執行任務,定期學習有關的業務知識。 4、針對體弱兒童的病種和病情,向家長宣傳保健護理知識,要求家長積極配合,并主動反映幼兒在家的情況。 5、有計劃、有食譜、有進食量及時間,與正常兒童食譜同步編制,并護理針對不同病種進行食療。 6、戶外活動適當的9、體育鍛煉對體弱兒童仍為必需,有促進代謝,增進食欲增強抵抗力的作用。每天應進行12小時戶外活動,加強護理。 四、 體弱兒童需做好隨訪及結案工作。 五、對體弱兒童還需做好個案記錄及小結分析。高危兒管理制度一、高危兒管理對象:1高危妊娠孕母的嬰兒,如妊娠高癥、宮內感染等。2孕母過去有死胎、死亡新生兒史的嬰兒。3異常分娩的嬰兒,如產鉗助產、臂位助產等。4嬰兒在出生時或出生后發生異常,如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等。5早產兒(胎齡小于37周)6低體重兒:出生體重小于是乎2500克。7活動性佝僂病:常見3個月2歲的小兒,有明顯夜驚、多汗、煩躁不安等癥狀,同時有中度的骨骼改變體征。X線片可見臨時鈣化帶10、模糊消失,干骺端增寬,邊緣不整呈云絮狀。毛刷狀或杯口狀,骨骺軟骨加寬,血鈣血磷均降低堿性磷酸酶增高。8中度以上貧血:血紅蛋白小于90克。9II度以上營養不良:體重低于下常均值2540%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君子之腹0.4以下身長較正常低,精神狀態:情緒不穩定睡眠不安,肌張力明顯低下.肌肉松弛.10.有疾病的新生兒,如高膽紅素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新生兒。11其他(反復感染。重度窒息。出生缺陷。體檢中發現的體重不平等)。二、高危兒管理方法1、對所有高危兒建卡存檔,做到定期隨訪,對曾在并新生兒期進行急救的高危兒可以增加隨訪次數。2、隨訪中給予全面體檢,神經行為發育檢查等。3、針對隨訪嬰兒利用耳聲發射方法11、進行聽力篩查,凡三次聽力篩查異常者轉上級醫院,以確保出生后6個月內對聽力篩查障礙患兒給予明確診斷并采取干預措施,避免對言語、智能發育產生不良影響。4、一歲內每3個月進行一次52項神經運動發育檢查或高危兒腦損傷篩查,及時發現運動發育遲緩或早期腦癱,給康復訓練指導。5、隨訪檢查的同時給予早期教育知識輔導做好高危兒家庭監測的宣傳工作。6、如隨訪中發現有生長發育延遲,智能發育遲緩、腦癱言語障礙問題,應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對于不能治療的患者轉上級醫院婦幼例會制度一、縣級每月10日召開各鄉婦幼例會,要求各鄉婦產科主任、婦幼醫生參加。二、鄉級每月組織召開一次村婦幼醫生例會,各村衛生所長和婦幼保健員參加。三、婦12、幼例會的主要內容是上報婦幼信息,匯報轄區婦幼工作進展情況,研討解決存在的問題。四、采取以會代訓的形式講授婦幼保健知識、產兒科適宜技術及婦幼保健領域新進展。五、傳達上級文件精神,布置安排下步工作。六、例會要求婦幼人員必須按時參加,不得遲到、早退,更不能無故缺席。參加例會情況納入年終工作考核。七、組織例會者和參加例會人員者均要做好例會記錄。婦幼保健培訓制度1、保健院按上級要求參加省市級培訓。縣、鄉兩級按上級要求組織鄉、村兩級培訓。2、培訓班師資要有理論水平高、臨床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擔任。3、培訓內容要求適宜,要有針對性,貼近中心工作。4、縣保健院每年必須組織4次以上短期培訓班。培訓內容為婦13、產科和兒科急救技術、信息管理、孕產婦和兒童保健、高危妊娠和體弱兒管理,縣鄉婦幼保健人員、婦產科、兒科醫生參加。5、鄉對村級培訓每年組織2次,每次不少于2天,培訓村級人員職責、產前檢查、產后訪視、高危篩查、信息收集上報等內容。并督促村級做好婦幼知識宣傳及健康教育工作。6、注意培訓資料的收集,并將通知、簽到、日程安排、講義、成績冊、總結等妥善保存。督導檢查制度一、保健所每季度到各鄉鎮衛生院和縣直醫療單位督導檢查一次。并不定期下鄉指導工作,全年下鄉天數不少于300人天,鄉級對村級督導每年不少于300人天。二、督導人員必須熟悉業務,對基層單位婦保、兒保、產科質量、醫療文書書寫、控感、信息等工作進行業務14、指導,不斷提高基層單位婦幼保健工作質量。三、督導要深入到村級,要有針對性,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四、認真填寫督導記錄,督導記錄一式兩份,由被督導單位負責人簽字,一份由督導人帶回,另一份留督導單位。新生兒死亡評審制度 新生兒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和醫療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標。掌握新生兒死亡資料的根本目的,在于減少新生兒死亡,保護新生兒健康。并為制定新生兒生存,保護戰略措施提供依據。 一、新生兒死亡報告評審組織 1、成立伊川縣新生兒死亡評審小組,聘請縣直醫療機構兒科、內科、外科、產科、麻醉、保健等專家為成員,辦公室設在縣婦幼保健所。 2、縣直醫療機構應指定專人負責新生兒死亡報告工15、作 3、各單位均應制訂相應的管理制度。 二、新生兒死亡報告評審對象 發生在本轄區內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的全部新生兒死亡病例。 三、新生兒死亡報告程序 由各醫療保健單位報縣級婦幼保健所。發生在醫療保健機構的新生兒死亡要在7天內上報縣婦幼保健所。上報內容包括死亡報告卡和醫療機構新生兒死亡調查表。四、新生兒死亡評審程序1、醫療機構首先對本機構死亡的新生兒病例進行評審。2、縣衛生局半年對全縣新生兒死亡組織一次評審。評審后由縣婦幼保健所書寫新生兒死亡評審報告和新生兒死亡評審總結報告,上報國家監測辦、省監測辦和市婦幼保健所。新生兒死亡評審總結報告內容包括全縣新生兒死亡基本情況、死亡原因、死前保健服務、評審結果16、影響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因素和干預措施。五、評審結果分類 第一類:可避免死亡。根據當地醫療保健設施、技術水平及個人身心狀況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因某一環節處理不當或失誤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類:創造條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當地醫療保健設施、技術水平尚未達到應有的水平,或因個人、家庭經濟困難或缺乏基本衛生知識而未能及時尋求幫助造成的死亡,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條件而避免發生。 第三類:不可避免死亡。當前本省醫療保健技術水平尚無法避免的死亡。 六、評審新生兒死亡原因和死亡影響因素。 1、三個環節 (1)個人、家庭和居民團體,即非正式保健系統。 (2)醫療保健系統,即正式的有組織的醫療保健機構。 (3)社會其17、他部門的影響,即社會經濟保健系統因素,如部門之間的政策和計劃安排、社會經濟變動趨勢等,包括政府決策機構、交通、通訊、教育等部門。 2、四個方面 (1)知識技能方面的問題:缺乏處理問題所必須的知識技能。 (2)態度方面的問題:缺乏責任心及必要的工作熱情和愿望。 (3)資源方面的問題:資源不足或使用不當,地理、自然條件方面的限制等。 (4)管理方面的問題:醫療保健機構內的某些制度不完善,各相關科室配合不協調、管理紊亂等問題。圍產兒死亡評審制度圍產兒死亡評審是圍產保健工作質量的監測手段之一,為規范我縣圍產兒死亡評審工作,根據洛陽市衛生局相關規定,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評審對象 轄區內各級醫療18、機構發生的圍產兒死亡病例。 二、評審程序 (一)一級評審:(死亡發生醫院組織的評審) 1、凡發生圍產兒死亡的醫療機構,應在2周內組織醫院相關人員進行圍產兒死亡評審。 2、評審由醫務科組織,婦產科、兒科和相關科室(如病理科、醫技科室、護理部等)人員參加。 3、評審應根據圍產兒病因及處理經過,明確死亡原因,找出死亡影響因素,從管理、技術水平、人員設備等各方面提出教訓和改進意見,確定評審結論及其理由。 4、各醫院要設立圍產兒死亡評審記錄本,如實記錄評審過程和討論意見。評審后1周內填寫廣州市圍產兒死亡評審表,并將評審表及病歷摘要電子版、紙質版送區婦幼保健所。 (二)二級評審:(縣級評審) 1、評審時間19、:每半年一次 2、評審對象:轄區各醫療機構已完成一級評審、且確定沒有醫療糾紛或醫療糾紛已處理完畢的圍產兒死亡病例。 3、參加人員:伊川縣衛生局主管局長、婦幼股股長、縣孕產婦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評審專家組成員、開展助產技術服務的醫療機構產科負責人。 4、評審資料準備:各醫療機構于每季度的第一個月將上季度死亡的圍產兒兒童死亡報告卡和醫療機構新生兒死亡調查表填寫完整后報縣婦幼保健所。5、評審資料整理:二級評審后,由婦幼保健所負責填入圍產兒死亡評審表,并總結分析圍產兒主要病因及處理經過(病例摘要),加蓋婦幼保健所公章后,上報市婦幼保健院。 6、二級評審后,有關評審資料除按要求需要上報存檔外,一律由提供單20、位收回。評審相關的任何材料不得外泄、外傳。 三、評審結論 (一)可避免死亡:違反醫療操作常規或明顯處理不當造成死亡者。 (二)創造條件可避免死亡:限于當時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條件,未能挽救的死亡,但如經過努力,爭取條件,可能避免者。所謂條件既包括設備、技術、管理方面,也包括衛生宣教、各級醫院間轉診、保健組織工作和社會因素等。 (三)不可避免死亡:根據目前能達到的技術水平,無法避免的死亡。 四、組織管理 1、縣衛生局負責死亡評審工作的監督檢查。 2、婦幼保健所負責二級死亡評審的具體管理工作,負責督促、質控縣內醫療保健機構對本制度的執行情況,負責向縣衛生局、市婦幼保健院匯報和向死亡發生單位反饋評審及質控情況。孕產婦死亡評審制度一、成立孕產婦死亡評審小組,其成員由婦產科、內科、外科業務骨干及婦女保健專業人員組成。二、孕產婦死亡1例評審1例,對死亡的每例孕產婦個案進行討論。三、討論前縣婦幼保健院選派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了角死者一般情況,孕期、產時及產后經過,搶救過程等,并將有關資料整理,寫出書面調查報告,作出死亡診斷、預備發言。四、由調查組成員報告調查情況,負責介紹及解答有關病情,搶救經過等。五、評審人員進行討論,明確死因,找出死亡相關因素,評定每個死亡是否可以避免。六、經討論,結果無異議,將孕產婦死亡個案上報市婦幼保健院。七、評審應有書面記錄,評審資料由縣婦幼保健院保存。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8-14
1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