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更新2019年贛江新區經開組團白水湖片區城市更新同濟匡曉明.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29005
2024-10-10
162頁
29.97MB
1、贛江新區經開組團白水湖片區城市更新概念規劃Conceptional Plan For The Baishuihu Renewal Area Of Jingkai Zone in Ganjiang New District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9.03開放共享創新源綠色智慧產業芯有機活力生態城1 取勢更新重構與問題研判2 謀局功能定位與總體布局3 營城重點片區與節點設計4 定綱系統規劃與管控實施取勢更新重構與問題研判謀局功能定位與總體布局營城重點片區與節點設計定綱系統規劃與管控實施規劃緣起規劃區范圍西起楓生高速,東至贛江西岸,北起建業大道,南至一環線,規劃面積39.8平方公里。規劃區位2、于贛江新區與南昌中心城區連接地帶,南有紅谷灘CBD與北外灘、北接儒樂湖新城與昌北機場,是南昌市極具發展潛力的戰略高地。強化核心拓展與完善贛江新區核心區功能承上啟下連接紅谷灘CBD與儒樂湖新城重塑濱江打造大南昌贛江景觀帶城市金脊規劃范圍1 更新重構三個核心議題極化核心聯動空間塑造濱江強化贛江新區核心空間聯動城市南北空間體系塑造贛江城市發展金脊共青組團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青年創業基地永修組團特色制造業基地+文化旅游休閑基地臨空組團門戶樞紐+臨空經濟+保稅區經開組團綠色制造核心區+江西省雙創高地+產城融合示范區儒樂湖片區和白水湖片區整合聯動,實現贛江新區南部一體化發展1.1 極化核心1.1.1 3、強化贛江新區南部板塊1.1.2 贛江新區核心區功能拓展白水湖片區儒樂湖新城白水湖片區贛江北外灘白水湖片區贛江新區核心區的重要拓展空間1.2 聯動空間聯動城市南北空間體系1.2.1 生態體系聯動聯動贛江、水城一體四湖垂江儒樂湖、白水湖、下莊湖、孔目湖四湖擁江發展山水通廊梳理山水城關系,構建從梅嶺到白水湖的山水廊四湖垂江、山水通廊1.2.2 交通體系聯動南北聯動規劃強化老城與新區的聯動,完善城市環形+放射的快速路網骨架。通過經開大道聯通碟子湖大街形成至紅谷灘的通道。跨江連通規劃通過英雄大道、梅林大街與一環線跨江聯系高新區與老城區。公交引導依托京九鐵路設置城際站,結合一號線延伸線與經開大道中運量云軌4、BRT形成快速公交連接。交通聯動目標:東向過江,南向連城,加強老城與贛江新區聯系北向三縱,軌交快線,快速到達機場與贛江新區揚子洲碟子湖內環路1.3 塑造濱江1.3.1 水韻金脊打造贛江北段城市新地標贛江一江兩岸形象定位:水韻金脊贛江一江兩岸功能定位:水城共榮的生態城市示范區中心共聚的智慧城市中樞區開放共享的人民城市活力區延續贛江水韻金脊發展目標塑造贛江北段濱江城市風貌交通聚力有機遇多瓶頸創新動力有院校少產研生態引力有基底缺體系公服活力有需求缺配套文化魅力有教育無底蘊2 問題導向依托優勢解決五大城市問題城市五力發展模型城市聚力發展2.1 交通聚力有機遇多瓶頸缺少跨越贛江通道連接主城道路錯位缺少快5、達機場通道軌交引導耦合較弱2.2 創新動力有院校少產研依托自身高校科研資源,在新區政策驅動下,聯動南昌市優勢教育資源,形成經開組團創新驅動核。院校與人才數量全市居首產業與研發數量亟待提升經開組團與高新區對比分析2.3 生態引力有基底缺體系三湖臨江,缺乏景觀互動河塘水系,缺乏系統梳理稟賦優良,效益有待發揮洪城監獄2.4 公服活力有需求缺配套基地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多為生活性服務商業及少量產業社區中心,規劃應基于三種類型的服務功能需求提升服務配套水平。基地潛在商業需求人口約65萬,應加大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比重,其中新增商業約為85萬方。2.5 文化魅力有教育無底蘊科教文化與山水文化資源豐富缺少6、文化與展示發展空間載體基地山水文化自然資源豐富,以院校文化、企業文化、科技文化等時代文化為特色。未來將依托贛江科技左岸的文化發展優勢,加強文化載體的培育和文商旅的融合發展。一江三湖自然稟賦優越贛江、下莊湖、白水湖、孔目湖沿江展開,具備獨特生態魅力大型工業搬遷具備條件大洪人管業、江西鋼城、昌北鋼材大市場、晨鳴紙業等大型工業項目土地效能低下,環境治理成本過高。基地西起楓生高速,東至贛江西岸,北起建業大街,南至一環線。總規劃面積約為39.8平方公里。基地毗鄰贛江,范圍內由北至南有下莊湖、白水湖、孔目湖。3 現狀研判3.1 基地現狀一江三湖生態資源湮沒市政與重工業占據濱江道路交通不成完善體系贛江沿線濱7、江景觀斷裂基地總面積39.8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設用地24.08平方公里。整體產業、居住用地混雜;生態系統用地缺乏系統聯系有待梳理,濱江岸線空間缺乏有效利用。3.2 現狀用地3.3 現狀建筑評價建筑質量整體偏低、建筑高度缺乏體系、建筑功能混雜對現狀建筑質量進行評估,將現狀建筑分為一類建筑、二類建筑和三類建筑三大類。建筑質量普遍較差,其中,二類建筑數量最多,一類和三類建筑占比較少,一類建筑多為廠房和新建住宅,主要分布在幸福前港和白水湖之間,三類建筑多為年代久遠的住宅。規劃范圍內,建筑高度普遍不高,梅嶺大街兩側有少量高層住宅分布,英雄大道和經開大道兩側廠房,建筑相對較高,其他區域建筑以低層和多8、層為主。規劃范圍內,住宅、工業和高校占比較大,其中住宅主要分布較為分散,基地內高校眾多,主要分布于規劃范圍的西側,工業主要分布在經開大道與英雄大道沿線。物流倉儲用地占比較大,靠近工業用地,此外,商業配套較為缺乏。建筑質量建筑層數建筑功能產業板塊缺少宏觀布局生活配套缺乏有機組織基地在建項目多為房地產項目,待建項目和收儲地塊分布零散,無法滿足合理規劃布局和提升區域形象的要求。3.4 開發動態取勢更新重構與問題研判謀局功能定位與總體布局營城重點片區與節點設計定綱系統規劃與管控實施相關規劃定位解讀智造高地創新基地功能定位特色制造基地,江西省雙創高地,產城融合示范區,補充完善相應服務職能,打造城市綜合性9、片區。產業選擇完善創新研發、展示交易、金融服務等功能,構建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江西省創新能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和智能家電生產基地。功能定位與紅谷灘互為補充,成為制造業發達、居住、教育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的綜合新城。空間結構“一帶、一核、雙軸、四區“的布局結構,基地包括昌北大道站商業服務核,雙港大街、廬山大道發展軸。基地主體位于東部產業配套片區產業配套片區,包括北部產業、中部綜合服務片西側地塊。南昌蛟橋片區控制性詳規劃(2010年)贛江新區總體規劃(2016-2035年)制造發達科教研發1 目標定位1.1 形象定位1.2 功能定位開放共享創新源綠色智慧產業芯有機活力生態城一江三湖水脈智城2 規10、劃理念設計理念打造共生型城市有機生命體水綠融城一江三湖連綠網一心多組產城融合添活力中心放射網絡聯通塑環境共生型城市有機生命體規劃模型:網絡化生態空間體系復合化協作組團模塊多元化特色人文空間3 規劃模型至梅嶺至儒樂湖白水湖下莊湖孔目湖網絡化生態空間復合化協作組團模塊多元化特色人文空間4 規劃結構一核,領三片一鎮一江,帶三湖五廊一核:白水湖生產性服務中心三片:南片:科教創新片西片:先進智造片北片:四新技術片一鎮:科技創想小鎮一江:贛江城市風光帶三湖:下莊湖運動健康白水湖休閑活力孔目湖生態自然五廊:文化創意廊商務休閑廊生態游憩廊健康活力廊科教體驗廊5用地規劃圖總用地面積3980.65ha,其中城市建11、設用地3252.23ha,包括:居住用地514.10ha,占15.81%(970萬);公共管理與服務設施用地722.30ha,占22.21%;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96.98ha,占6.35%(370萬);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647.40ha,占19.91%;公用設施用地32.03ha,占0.98%;綠地與廣場用地624.75ha,占19.21%。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規劃居住人口23萬人。用地拼合通過案例分析,居住:科研商辦:第二產業3.5:2.5:4.0,確定本次規劃用地比例為居住:科研商辦:第二產業 3.5:2.0:4.55.2 開發區用地比例案例分析6總平面白水湖大廈科創中心多功能活動草坪金12、融服務數據服務共享眾創坊創新服務綜合體花園總部坊格特拉克科技展示館文化博覽館贛江總部大廈共享服務零碳展覽館市民樂水廣場美食街工業產品展示文化創意活力街科技展示應用技術街區科幻空間靈感爆發院暢想具現街區創業孵化經融服務蘇克爾新材料創新應用新能源研發南昌理工研發小試基地高端設備制造園智造園區企業成長服務平臺產業創投中心企業技術創新平臺智能設備園區創新創業基地企業天地海立公司信息共享平臺人才培訓基地城際鐵路站點科技服務中心創新孵化基地華東交通大學產研交互大廈江西理工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藝術職業學院新能源研究院濱江SOHO7 城市設計框架 環湖筑心,放射聯動 縱橫雙軸,連心串點 一江三湖,13、藍綠織網一核三心白水湖生產性服務核心科教創新片雙港站中心先進智造片服務中心四新產業片研發中心縱橫雙軸機場路城市發展軸新昌北大道城市發展軸三湖五廊白水湖、下莊湖、孔目湖五條生態活力廊道公共空間體系規劃8 規劃“三動”策略產業推動生態引動交通聯動策略二策略一策略三根據研判結果和保留的功能,植入規劃的新興主導產業,提升基地經濟發展效率。分析從發展目標和產業根植性入手,構建4+2產業體系,判定產業準入門檻。形成產業單元。(1)產業研究框架8.1.1 產業推動2025(2)產業現狀白水湖片區產業集聚趨勢良好規劃區主要集聚汽車零部件、家電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等三大產業基地內工業種類多,整體有以下五大問題:高新14、技術產業占比小、配套服務供給偏少、企業空間布局散、工業轉型發展慢、產業鏈條聯系弱(3)產業根植分析根據產業根植性的不同因子對該基地產業發展的影響,形成先進制造、四新產業、創新研發、總部商務、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六大產業類型。(4)產業體系構建總體形成4+2的產業體系框架。(2)建設用地研判因子闡釋及評價產業用地判定剛性保留、整治提升、彈性清退、剛性清退四類空間,為形成產業單元提供原生產業功能的依據。可清退更新開發用地約為1203.97公頃,占基地建設用地面積的37%。(3)建設用地識別綜合評價結果剛性保留:1141.03公頃保留內容:高等院校、先進發展企業、質量好居住區整治提升:302.15、72公頃主要內容:中等院校、技校,配套安置區及發展尚可企業彈性清退:465.73公頃主要內容:棚戶區、污染影響較大企業、軍事用地、大型物流倉儲剛性清退:419.16公頃清退內容:大型二三類工業和村莊用地收儲用地:319.08公頃(含可收儲用地)已建設總用地2647.72公頃8.1.3 產業單元布局先進制造 四新產業創新研發總部商務 生產性服務業 生活性服務業通過產業根植性的不同因子分析,得出六大產業功能鏈群:8.2 策略二:生態引動8.2.1 塑廊成網貫通一江三湖生態景觀,塑造五條生態活力廊道,由沿路發展模式改為沿景觀發展模式依托現狀水系、道路、綠帶等,以白水湖為核心向外梳理出5條生態活力廊道16、,與外圍區域綠廊產生空間上的聯系。打造通山達江綠網體系,構建生態引導開發新模式贛江生態景觀帶孔目湖白水湖下莊湖生態游憩廊健康活力廊科教體驗廊商務休閑廊文化創意廊以地定形規劃基地地形分析景觀系統規劃生態景觀結構一帶三湖,兩環五廊規劃本區圍繞中央景觀核形成“一帶三湖兩環五廊多點”的景觀系統,將景觀與活力相結合,綠脈滲透,城綠共生。一帶:贛江城市景觀帶三湖:下莊湖、白水湖、孔目湖兩環:幸福前港景觀水環幸福河水系環五廊:科教體驗景觀廊健康活力景觀廊生態游憩景觀廊商務休閑景觀廊文化創意景觀廊環脊延展多級滲透筑心造園城綠相融綠地系統規劃綠地總面積624.75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33m/人本次規劃綠地17、與廣場用地624.75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為375.57公頃,依托濱江、河流湖泊以及城市發展軸,分為濱江公園、環湖公園、濱湖公園、城市公園、帶狀綠地五大類型,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空間構架連續、通達、趣味的公共活動空間開敞空間規劃濱水型開敞空間:結合城市濱江、濱湖、濱河等濱水空間形成的開敞空間,近水親水,提供休閑漫步的場所帶狀型開敞空間:具有景觀特色的帶狀型空間郊野型開敞空間:依托北部山水生態廊的綠色開敞空間街角公園:位于城市街角空間,供公眾游玩、觀賞、休閑娛樂的小型公園城市廣場:在空間軸線街坊內部設置主要廣場,形成小尺度、適宜人活動的序列廣場林蔭道:在重要的公共活動線路上,連接各大地塊18、的漫步空間口袋公園:商業商務街坊內部設置的綠化空間,提供交往休憩空間與設施8.2.2 生態修復修復雨洪水網,建設海綿城市打造水系雙環:疏通基地內部現狀水系,要;以幸福前港河、幸福河為主體,結合白水湖、君喜湖等水系,打造幸福前港水系環,幸福河水系環,在部分河段適當擴大河面,形成蓄滯塘,緩解斷流、缺水等問題。水系規劃彈性調蓄場地雨洪規劃針對不同降水時期,分為平常期及暴雨期兩個階段。通過水系的生態彈性設計及人工水閘、泵站的規劃,實現雨洪控制的可滲、可蓄與可排,最終彈性調蓄場地內的雨洪問題,枯水期滿足規劃范圍內水耗要求,暴雨期保證重點區域不澇不淹。雨水蓄流:以多年平均降雨量(1645mm)計,規劃范圍19、內雨水年蓄流量達3160.2萬m。上游補給:老幸福河水量充沛,可作為白水湖的補給水源。承接上游來水水體月均蒸發量:20.55萬m;水體月均滲漏量:15.25萬m;水體月均耗水量:35.80萬m場地月均雨水收集量:166.16萬m場地內收集雨水可滿足水體消耗內部水系連通開啟水閘1,使老幸福河來水可以進入白水湖,進行蓄水;關閉水閘2、3及雙港電排站,使場地內部水資源不進入贛江,滿足白水湖水量需求的同時蓄積場地內部雨水,并進行場地內部的自我調蓄。雨水彈性調蓄水體月均蒸發量:35.61萬m;地下水充沛,水體無滲漏水體月均耗水量:35.61萬m;月均調蓄水量:470.67萬m;雙港電排站排澇流量:15020、.78萬m保證50年一遇暴雨情景,重點區域不澇不淹場地快速排洪關閉水閘1,使匯集到下莊河和白水河的河流分開集水并排放;開啟水閘2、3及雙港電排站,使場地內部水資源可以快速排放至贛江,避免場地洪澇威脅。多源水資源補給彈性雨洪調蓄機制 平常期(7月-3月)暴雨期(4月-6月)海綿設施布局規劃布局7種海綿設施,結合滲、滯、蓄、凈、用、排六大處理機制,建立雨水綜合管理系統基于綠地不同功能及形態,結合滲、滯、蓄、凈、用、排六大處理機制,從空間的點線面著手布局海綿設施。植被緩沖帶濕塘生物滯留設施雨水濕地8.2.3 綠道建構依托水脈綠網,梳理藍綠網絡,構建生態綠道綠道串聯綠地依托綠廊、水系、規劃生態綠道串聯21、起多個綠地、廣場等節點,打造良好的可游可觀生態體驗。南連北引實現交通貫通公交引導實現集聚開發基地北接贛江新區集中起步區,南抵北外灘地區,與老城區隔江相望。規劃以英雄大道,一環線為兩橫,快速串聯規劃片區與舊城區。規劃楓生快速、機場路、港口大道-金山大道形成三縱的快速路網體系,串聯規劃片區與一江兩岸地區。以梅林大街跨江接丹霞路形成串聯老城的交通性主干道。經開大道南接碟子湖大道形成聯系串聯一江兩岸與贛江新區的骨干路網格局,規劃莘洲大道形成串聯經開區與臨空區的南北通道。8.3 策略三 交通聯動8.3.1 區域交通鏈接兩橫三縱,快速通達鏈接周邊,系內達外調整優化道路交通設計構建快速通達路網體系8.3.222、 內部交通梳理道路網密度:整體路網密度6.55km/km,符合國家標準快速路:0.72km/km,國標0.3-0.4主干路:1.16km/km,國標0.8-1.2次干路:1.35km/km,國標1.2-1.4支路:3.32km/km,國標3-4快速路:英雄大道、機場路、港口大道、昌九大道、一環線主干路:廬山大道、梅林大街、雙港東大街、經開大道、新昌北大道、莘洲大道、建業大道次干路:皇姑路、英雄南路、蛟橋路、曰修路、金港大道、北山路、昌北大道、小微大道整合支路:根據開發強度,引導規劃區功能復合開發,規劃適度提高支路網密度,合理整合內部斷頭路,促進地塊高效開發(1)道路體系(2)內部交通優化要點123、主干道:經開大道南延接碟子湖大道規劃新昌北大道梅林大街下穿過江隧道廬山北大道與深州大道線型優化2快速路:英雄大道線型優化西連東接機場路快速化改造港口大道白水湖段局部下穿3次干道:加強系統連接4支路:大幅提高路網密度軌交1號線形優化,帶動重點區域開發經開大道布置智能云軌中運量公交8.3.3 軌道交通規劃落實軌交+步行交通體系營造站城一體化活力街區規劃建議軌道交通1號線線型沿孔目湖南路新昌北大道設置,串聯各個組團,使軌交利用率最大化,便捷人們出行。規劃結合軌交站點,打通面向白水湖,一目湖、下莊湖等空間的綠色走廊,并注入商業休閑、公共服務等不同特色功能,營造宜人街道空間。打造放射生態綠道網絡構建環狀24、慢行活力走廊8.3.4 慢行系統規劃城市綠道以白水湖為中心,南連贛江,東至下莊湖,內部依托河道生態廊道打造放射狀綠道網絡,活力綠道以組團內部綠廊為主脈,串聯組團活力區,構建基地內部環狀慢行活力走廊。山水綠道主要依托北部山水生態廊設置綠道。設置專用步道、自行車道及游憩場所。濱水綠道依托濱水生態環境規劃濱水型綠道。設置特色濱水步道及濱水節點,提供豐富的濱水觀光路線。城市綠道依托各片區內主要綠廊規劃城市綠道,以白水湖為核心呈放射狀,串聯城市四大片區。活力綠道規劃沿組團內部綠廊,串聯組團內部重要節點,打造一條具有生活氣息的特色活力綠道。公交引導片區開發,綠道成網鏈接活力區域TOD主導的片區開發。同時綠25、道結合生態空間成網布局,形成活力網絡。8.3.5 構建公交+步行的低碳交通網絡贛江綠道取勢更新重構與問題研判謀局功能定位與總體布局營城重點片區與節點設計定綱系統規劃與管控實施一帶三湖一核三片一小鎮一核白水湖生產性服務中心南片科教創新片西片先進智造片北片四新技術片一帶:濱江景觀帶三湖:下莊湖 白水湖 孔目湖1 規劃分區概述一鎮科技創想小鎮2 一核白水湖生產性服務中心白水智谷2.1 用地布局用地面積共775.75公頃,其中城市建設用地640.9公頃,包括:居住用地132.6公頃(320萬方);公共管理與服務設施用地24.43公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04.58公頃(210萬方);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26、128.97公頃;公用設施用地7.32公頃;工業用地35.68公頃;綠地與廣場用地187.32公頃。2.2 核心區規劃要點環湖筑核一環五射一心居中西帶東坊一核:白水湖創新活力核一環:公共服務環五廊:文化創意廊商務休閑廊生態游憩廊健康活力廊科教體驗廊一心:生產性服務中心西帶:總部經濟集聚帶東坊:文化創意活力坊2.3 核心區總平面圖主導功能生產性服務業總部辦公酒店會議科技研發文化創意商務休閑重點項目白水湖大廈科技展示館文化博覽館白水新天地零碳展覽館高線觀光廊核心區位于規劃區中部,北至昌北大道,東至莘洲大道,西至經開大道,南至贛江,規劃用地7.76平方公里。2.4.1 特征一以生態為基礎,構建活力多27、元的一帶五廊,形成沿綠發展的城市骨架沿贛江設計濱江綠帶及活動設施,打造濱江活力帶,以白水湖為核心向周圍延伸出五條生態廊道,在廊道周邊布置重要功能節點,強化沿綠發展的城市骨架。2.4.2.1 科技智慧以創智港、共享灣、文創坊為依托,打造泛在的智慧系統結合創智港、共享灣、文創坊三大核心功能,以智慧交通為骨架,智慧服務為支撐,智慧建筑為載體,智慧產業為引導,促進區域土地集約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打造泛在的智慧系統。創智港共享灣文創坊2.4.2.2 健康生活三條活力運動線路營造全民運動的健康生活氛圍依托綠化廊道,打造城市活力騎行、濱江休閑夜跑、環湖親水步道三條城市健康運動休閑線路,倡導全民運28、動的健康生活。同事結合景觀小品設施,構筑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2.4.2.3 文化旅游一帶一環五廊文化游覽體系結合現狀自然生態本底,打造環湖游覽圈和5條游覽廊,在生態休閑的基礎上融入文化展示、科技體驗、體育運動、山體探險、濱水商業等功能,打造各類游覽項目,形成具有獨特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勝地。2.4.3特征二依托贛江和白水湖,形成創智港、共享灣、文創坊三大功能相環繞的形聚合空間。2.5.1節點一:創智港生產性服務中心空間意向功能定位以生產性服務為主導功能的體驗區主導功能科技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服務+會議酒店+商業休閑科技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服務+會議酒店+商業休閑生產性服務中心的無限創想伊甸29、園新經濟、新空間、新生活科技金融商務辦公商業休閑會議酒店科技中介智能金融融資擔保金融孵化電子商務商務貿易信息咨詢技術服務會議論壇星級酒店會議接待科創論壇商業體驗休閑購物餐飲娛樂高端酒店創智港空間特征整體聯動,空間串聯四大功能:科技金融+電子商務+信息技術服務+會議酒店+商業休閑以白水湖和贛江濱江開放空間為依托,為區內青年人打造活力多元的文創意平臺和生活配套。2.5.2 項目二:文創坊空間解析高線公園 空間分析0.8km活力廊道6 處 城市接口5 項 空中活動高線觀光廊攬勝環段現狀橋梁圓形廣場功能完善高線觀光廊工業遺存段2.5.3 節點三:共享灣總部經濟集聚帶總平面圖段落內關鍵詞空間意向功能定位30、圍繞創新產業,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帶主導功能科技研發+總部辦公+智力共享+商業休閑空間特征功能復合,開放共享3三片3.1 南片:科教創新片3.1.1 用地布局與調整原商住混合用地和居住用地變更為科研用地、商業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結合雙鐵站點打造人才儲備孵化基地。居住用地變更為商業用地5.08公頃和商住混合用地11.48公頃,打造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加快大學等基礎科研機構科技成果的轉化。打通西側孔目湖南路北側道路,借力地鐵站點加快片區地鐵沿線開發。結合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原南昌公路管理局物質儲運總站變更為車輛檢驗檢測中心,促進產學研一體化融合發展。結合江西農大南昌商學院辦學特色,打造商務金融研發平臺31、。結合華東交通大學學科特色,北側變更為科研用地13.63公頃,打造新能源及交通研發機構。學研孵化片位置示意3.1.2 南片總平面南片依托雙鐵交通條件和眾多高校資源,打造人才儲備孵化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兩大基地和產研交互平臺一大平臺,為基礎科研機構提供完善服務,實現片區升級發展。主導功能教育科研 創新孵化 成果轉化交通樞紐 片區中心 綜合服務3.1.3 空間示意軌交城際交匯、雙港站TOD引動開發,構建科教創新片服務中心。3.1.4 開發策略公交引導、三區聯動校區、社區、園區三區聯動大學校區智力支撐高校集群主要為園區提供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為社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城市社區公共服務高校32、集群主要為園區提供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為社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園區成果轉換高校集群主要為園區提供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為社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3.1.4 雙港站周邊區域城市設計公交引導、三區聯動規劃特征1:學研功能植入,釋放創新潛能規劃特征2:立體空間開發,打造雙港樞紐規依托京九鐵路線設置城際站,與地鐵一號線雙港站共同構成交通樞紐,實現TOD開發。3.2.2 先進智造片平面圖功能定位以先進智造為主的產業片區主導功能智能終端+裝備制造+產業服務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環繞布局、綠廊串珠聯動3.2.3先進智造空間示意西部綜合智造制造片自西向東從綜合產業園向產業社區轉變,主導功能33、以智能終端、裝備產業為主導,結合相應的產業服務平臺進行相應的產業集聚。保留大洪人舊廠房改造升級為技術創新平臺,實現產業園區與城市片區的融合。北部制造片區的用地布局沒有做大范圍的調整,集中在產業升級改造與更新的層面。保留現狀有價值的企業,并根本現狀基地情況植入高端制造產業。依托景觀和主要交通劃分了北片區的三大高新板塊,并根據產業格局形成了一大產業中心和三大產業鄰里的空間布局。3.3 北片:四新技術片3.3.1用地布局與調整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能源依據現狀企業,形成三個四新板塊和一個產業創新中心3.3.2 總平面圖功能定位服務中心研發社區四新產業濱水空間以四新產業為主的產業片區主導功能新材料34、新技術、新裝備、新能源3.3.3 空間構成四新產業板塊集聚景觀生態環繞布局對接生產服務業中心北部制造片以一大產業中心為主提供產業核心服務,外圍依托生態環境劃分三大產業鄰里,賦予不同功能,并通過步行綠廊相互連接。4 科技創想小鎮主導功能科創基金 科技研發創新展示科技總部科技論壇科技創想小鎮位于規劃區東部,北至英雄大道,西臨下莊湖,南至港口大道。4.1 總平面圖4.2 空間解析一江三湖五廊三湖下莊湖運動健康白水湖休閑活力孔目湖生態自然5.1總體景觀平面圖一江贛江城市風光帶五廊商務休閑廊藝術創意廊宜居生活廊健康活力廊科教體驗廊5 重點景觀規劃核心景點5.3 贛江城市風光帶依托贛江湖濱生態環境,通過35、融入濕地景觀展示、皮劃艇碼頭、高線觀光廊、白水湖水上劇場、生態森林、山地探索等一系列項目,打造集生態休閑、科創活力、生態自然于一體的贛江城市風光帶。下莊湖段白水湖段孔目湖段景觀功能文化智慧休閑市民活力運動濱水生態體驗白水湖創新活力園休閑活力依托白水湖良好的湖濱生態環境,承接周邊智慧產業、綠色金融、創業創新等城市功能,沿湖岸融入水上演繹劇場、多功能活動草坪、智能交互廣場、活力沙灘、湖濱看臺等項目景點,并結合活力碼頭,高線觀光廊,共同打造集生態創想、文化休閑與活力運動為一體的白水湖科創活力核。景觀結構一核一帶五廊白水湖鳥瞰圖濱江濕地活力碼頭白水湖多功能運動場地下莊湖景觀功能水上運動觀光科技創意展示36、濕地科普拓展景觀結構 一環一帶 南湖北園生態健康園下莊湖擁有約60公頃廣闊的水面,南北縱向距離約1.3公里,可作為展示水上運動文化的重要平臺。規劃在下莊湖兩岸設置基于市民生活的娛樂運動場地及科創夢想藝術展示,同時建議在水上設置1000米的皮劃艇訓練賽道,豐富水上娛樂活動。在下莊湖北側規劃污水處理廠,用地規模為300畝(原為260畝)在湖的北部將原有魚塘改造為濕地,以污水處理廠排出的中水為水源,作為展示濕地凈化的科普拓展區,并補給下莊湖用水。通過濕地進一步凈化水體凈化后水質達到三級標準濕地凈水處理分析下莊湖北部地勢較高,建議將湖西岸地勢較低的污水處理廠遷至北部,并在未來建設成地下式污水處理廠,近37、期規劃日處理污水4萬噸,遠期日處理污水20萬噸。處理后的中水污染物主要為:懸浮物,氨氮,磷。將處理后的中水作為水源,改造下莊湖北部約88公頃的魚塘,營造多級濕地凈化網絡,實現由濕地-下莊湖-贛江的過渡,使最終流入下莊湖及贛江的水質達到三級水質標準。濕地三級凈化處理流程圖下莊湖鳥瞰圖打造健康運動水岸 展示濕地凈化過程通過環湖漫步道,串聯多樣活動,塑造集水上康體運動、科創探索、濕地科普拓展、文化展示為一體的活力公園。下莊湖景觀格局孔目湖生態自然孔目湖北臨華東交通大學與江西理工大學,東臨贛江,三條綠色廊道鏈接大學校區,多山環湖,景色優美,設計承接中國傳統的“山水精神”,融合學校的書香文化氣息,將北岸38、打造濱湖活力水岸,并設置環湖慢行道與登山步道將水岸廣場、濱湖濕地、山地休閑等多樣空間進行連接與激活。景觀功能人文活力水岸自然山水游覽生態創意體驗景觀結構六山環一湖孔目湖鳥瞰圖孔目湖景觀格局循自然山水格局 匯書香人文活力在原有的山水自然的基底上,創造多層級的綠色慢行網絡系統,串聯多樣的活動,塑造自然山水格局的人文生態公園。孔目望湖孔子像象山取勢更新重構與問題研判謀局功能定位與總體布局營城重點片區與節點設計定綱系統規劃與管控實施1.城市更新1.1 實施路徑更新單元劃分圖更新單元類型劃分圖1.2 更新模式三確立三級六類更新模式明確規劃管理控制力度規劃確定了三級六類的更新模式,將規劃區劃分為12個單元39、,每個單元的地塊根據用地條件、發展方向都有其對應的更新模式。1.3 城市更新四大類型土地開發啟動北側產業用地建設,完善產業空間布局,進一步開發核心區符合環境標準的土地開發收儲西側零散產業用地基地設施啟動機場路及機場快線建設進一步完善片區路網體系環境建設啟動主要廊道景觀建設啟動新污水處理廠建設土地開發啟動西北側產業用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制造業基礎建設完善配套設施,滿足片區要求基地設施啟動贛新大道(經開大道)輕軌建設研究啟動港口大道白水湖段下穿環境建設打造北側綠廊綜合環境,與儒樂湖片區融合共享土地開發啟動晨鳴紙業、大洪人、鋼材大市場等用地收儲。啟動符合環境標準的土地開發西側收儲用地啟動開發,完善工業40、區配套基地設施啟動英雄大快速化建設,啟動港口大道白水湖段下穿啟動一號線延伸線建設環境建設啟動白水湖周邊地區環境建設清退散貨碼頭,啟動有條件濱江段環境建設近期:快速啟動期,啟動白水湖周邊地區再開發中期:快速發展期,北側工業園區,完善核心功能遠期:發展完善期,強化項目綜合打造1.4 開發時序1.5 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規劃三級公共服務中心醫院大專院校中小學場館設施3所8所18所5所規劃公共服務設施分為3個類型,包括:1個區域級綜合服務中心,是白水湖片區服務核心;3個片區級公共服務中心,是片區服務核心;5個社區級公共服務中心,服務于居民生活;小學10所 初中5所 高中3所15分鐘生活圈構建“職商休教醫”41、五元共生體系,塑造步行可達,實用舒適,智能高效的“15分鐘生活圈”2 空間管控城市設計的成果提供的建筑群體形態及總平面布置圖,只是起到導引作用而非嚴格的限定。通過城市控制引導來實現對規劃區內空間發展的結構性要素進行限定和控制,這些控制將直接指導未來的建設開發和建筑與環境設計。城市設計控制引導要素具體包括以下內容:2.1 城市設計通則2.1.1 建筑風貌指引從區域的自然壞境、主要功能、產業等出發規定各風貌分區主要引導內容,創造風貌豐富的城區,針對不同的風貌分區提出明確的建筑設計引導,從建筑的尺度、形式、空間組合、材料、色彩等設計要素著手,規定共同遵守的準則,以保證建筑的彼此協調,強化地區總體意象42、特征。2.1.2 街道空間指引街道空間設計引導通過規定斷面、設施帶、通行帶、休閑廊道等步行空間構成要素諸方面設計準則,創造舒適宜人,特色鮮明的步行空間環境。2.1.1建筑風貌七項引導劃分區、控色彩、定地標、塑天際、控高度、確強度、梳廊道總體風貌控制引導:六大風貌類型:科創服務風貌區總部經濟風貌區文化創意風貌區科技創想風貌區科教研發風貌區產業智造風貌區藍綠交織 水城共融地域特色 時代精神清新明亮 靈動多元(1)劃分區(2)控色彩(3)定地標劃定三類標識體系對話濱江沿線地標一級功能地標:生產性服務中心白水湖大廈 總部經濟集聚區贛江總部大廈文化創意街區文創山水建筑一級景觀地標:白水湖下莊湖孔目湖一級43、文化地標:科技展示館 文化博覽館 白水新天地 濱江攬勝館 零碳展示館環白水湖視角基地天際線示意圖(4)塑天際塑造環白水湖、沿贛江高地起伏、梯度跌落的天際線(5)控高度本次規劃通過對白水湖片區城市設計空間形態研究,確定規劃區建筑高度分為六個層次。低多層控制區(H24m)主要為濱水商業用地、娛樂康體用地、公用設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多層居住用地、部分核心區商住混合用地及產業廠房用地。小高層控制區(24H50m)主要為公交站點周邊的商業用地,小高層居住用地及少量工業用地。一般高層控制區(50H 80m)主要為次要商業核心用地、商務辦公用地及高層居住用地。主要高層控制區(80H100m)主要為主要商業44、核心用地、商務辦公用地。地標高層控制區(100H150m)主要為白水湖商業核心用地、商務辦公用地。超高層控制區(H150m)為白水湖核心地標建筑所處地塊。航空限高分析(6)確強度本次規劃根據開發用地的性質、區位等要素的綜合考慮,將規劃區的開發強度按照、五個等級進行分區。(7)梳廊道5條山水眺望視廊2條城市地標視廊7條城市中景視廊依托基地內綠化廊道和昌北大道、蛟橋路、雙港大道等東西向主要干道,塑造7條山水眺望視廊,視廊中心應保證有100m以上的連續山體可見界面,并控制通廊兩側建筑高度形成梯度序列。依托贛江及兩側生態空間,白水湖與南側濱江秋水廣場雙塔地標、滕王閣地標形成地標互望視廊。依托濱河濱湖公45、共空間、綠化廊道、主要干道等,控制城市地標觀景視廊。主要控制城市地標、濱水對景等節點的視覺可見度和可識別性,控制50m以上的可視空間寬度。2.1.2 街道空間指引建筑高度規劃本次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規劃區提供一個高品質流線且安全的步行、自行車環境。提高景觀性的同時使人們樂于以步代車,進而提高整個規劃區域的城市環境品質。標準街道形式共分為6個空間:街道界面控制引導街道界面是控制街道空間環境和生活氛圍的重要手段,界面主要依靠建筑構成,包括高度、尺度和連續性幾個主要的構成要素。其中連續性(或貼線率,即K值)將起到最為關鍵的控制作用。2.1.2 街道空間指引特色街道劃分及形式商務活力街商務+辦公+酒店+展覽商業娛樂街購物+酒吧+餐飲+服務科研創新街科技+研發+創業產業生活街生產+生活+配套2.2 城市設計導則2.2.1 重點導控片區劃定明確劃定原則依據2017年3月14日住建部(35號令)城市設計管理辦法(6月1日實施),編制本次規劃。七個重點地區01 生產性服務中心地區02 總部經濟集聚區A區03 文化創意地區04 總部經濟集聚區B區05 總部經濟集聚區C區06 先進智造片區核心區07 科教創新片區核心區2.2.2 科創商務坊地區引導圖則THANKS!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7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