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南村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3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1229562
2024-10-10
34頁
1.51MB
1、樂安縣南村鄉人民政府2024年9月公眾征求意見稿本次成果為公示稿,最終以審批文件為準。目錄CONTENTS01、規劃總則02、目標與戰略03、總體格局04、要素支撐05、煥發歷史文化魅力06、集鎮規劃07、保障機制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落實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委、省政府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部署要求,在省、市規劃戰略引領下,以推進鄉鎮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水平治理為目標,樂安縣南村鄉人民政府特編制樂安縣南村鄉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2、下簡稱規劃)。規劃是構建新格局、打開新空間的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是樂安縣南村鄉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是編制詳細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規劃包括鄉域和集鎮兩個層次,鄉域規劃范圍總面積為142.89平方公里。本次集鎮劃定規劃研究范圍面積為46.72公頃,規劃村莊建邊界面積為45.89公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期到2035年。注:本次公示成果為階段性成果,最終規劃成果以批復為準前言PREFACE1.1 指導思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與期限01規劃總則以旅發大會為契機,充分整合“紅、古、綠”資源要素,打造覆蓋革3、命舊址、歷史文化古村、生態風光的精品旅游線路。將古村文化、紅色文化注入稠溪村、前團村、努坪老村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江西省4A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建設。南村鄉位于農產品主產區,致力于發展特色農業。蘑菇、大棚蔬菜、茭白種植基礎較好,農業產業化特色優勢明顯,作為基礎變量和比較優勢,農產品加工倉儲、休閑農業發展前景廣闊,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底線管控,節約集約以人為本,品質提升上下結合,強化實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1.2規劃原則1.1指導思想1.3規劃范圍與期限u規劃期限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其中:基期年2020年,規劃近期目標年2025年,遠期目標年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4、。u規劃范圍本次范圍為南村鄉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全部國土空間,根據2020年國土調查數據,南村鄉全域國土面積為142.89平方公里,本次集鎮劃定規劃研究范圍面積為46.72公頃,規劃村莊建邊界面積為45.89公頃。目標與戰略2.1 總體定位2.2 發展目標2.3 發展戰略02202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基本奠定,生態空間實現有效保護,更具可持續性的耕地布局基本形成,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將南村鄉建成品質提升、宜居宜業的生態旅游城鎮。2035年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更加協調有序,國土空間利用更加集約高效,城市品質明顯提升,5、將南村鄉打造成為規模適度、功能完善、布局優化、綠色低碳、環境優美、安居樂業、城鄉融合發展的生態宜居城鎮。2.2發展目標2.1總體定位以大華山景區為生態資源本底,以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紅色文化為主導的一、二、三產農文旅產業示范鄉;“紅色文化旅游鄉”、“綠色有機農產品鄉”、“大華山旅游風景區”及一處處革命先烈的足跡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內涵;樂安縣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和旅游業為主的生態旅游城鎮,形成南村鄉特色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開展紅色研學、古村旅游、農業觀光的文旅+農旅產業;將南村鄉打造成為生態旅游城鎮。2.3發展戰略生態優先注重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特6、色突出支持本土綠色品牌發展體現鄉鎮歷史文化內涵打造鄉鎮特色名片依托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結合自然與人文資源發展旅游0三產融合紅色文化旅游鄉大華山旅游風景綠色有機農產品鄉總體格局033.1 落實三條控制線3.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3.3 生態空間格局3.4 農業發展格局3.5 城鄉體系格局全鄉落實永久基本農田2392.31公頃,占鄉域國土面積的16.73%。全鄉落實生態保護紅線1886.08公頃,占鄉域國土面積的13.20%。全鄉落實村莊建設邊界385.26公頃,占鄉域國土面積的2.70%。3.1落實“三條控制線”3.2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構建“兩核、一軸、一屏、四區”的7、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主要核心:依托集鎮所在地,已發展服務核心;次核心:主要以東元水庫為次核心區,以生態為核心;一軸:規劃將南北向的主干道作為城鄉發展主軸;一屏:規劃以鄉域東部南北向大華山為生態保護屏障;四區:高效養殖區、特色種植區、生態保護重要區、農業發展區;多點:多個重要節點,發展引擎;3.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生態空間夯實生態本底,構建“一核、一廊、一屏、一區“生態格局,塑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一核:主要以東元水庫為次核心區,以生態為核心;一廊:沿鄉域西部,南北向河流為南村重要生態保護廊道;一屏:主要為大華山為東部主要生態保護屏障;一區:主要圍繞鄉域東部東大華山省級風景名勝區;3.4優化8、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農業空間構建“一軸引領、兩區協同、多點支撐”的農業發展格局一軸引領:南北向主要交通廊道,串聯沿線重要產業基地;農旅兩片協同:分別為北部大里、西坑、管坊、望下為主要高效農業種殖區,其中包含蘑菇、大棚蔬菜、茭白等一些農產品。南部主要包含樟村、前團村為主的特色養殖區,主要包含養牛、養豬等;多點支撐:形成多個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包括菌菇種植基地、大棚蔬菜、畜禽養殖基地。以穩糧保供為目標,優化種植結構,推進耕地集中連片布局,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3.5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u城鄉體系格局形成三個中心村、多個基層規劃充分分析現狀南村鄉域村莊分9、布、人口分布,資源產業特色,從鄉域角度出發,協調周邊縣、鄉(鎮)關系,合理規劃村鎮空間布局及等級規模,將13個行政村按照集鎮、中心村、一般村三個等級劃分,細化居民點體系等級結構、職能分工和發展方向。第一等級:南村鄉集鎮中心區(南村村)第二等級:中心村(前團村、太平村)第三等級:一般村為其他各村的中心城鄉用地增減掛鉤以提高糧食產能為目標,通過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其他整治工程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各村均有分布。主要對現有的中低產田和低洼易澇地進行“旱改水”改造,意在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田。主要是對未利用土地的開發利用,要實現耕地10、總量動態平衡,未利用土地開發是補充耕地的一種有效途徑。主要分布在各個行政村。開展對農村廢棄、散亂、低效以及閑置建設用地的整治。通過城鎮建設用地增減掛,促進村莊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主要分布各個行政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區旱地改水田宜耕未利用地開發3.6 國土綜合整治要素支撐044.1 加快產業提質提能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4.3 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4.4 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4.5 建設安全集鎮體系4.1加快產業提質提能構建產業發展體系規劃提升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構建“2+1+2”的現代產業發展集群。依托南村鄉良好的產業基礎,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南村鄉產業體系一產二11、產三產2大棚蔬菜傳統農業水稻大棚蔬菜特色農業蘑菇種植茭白種植提升第一產業:蘑菇種植、茭白種植、大棚蔬菜、水稻種植”等核心產業從生產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強化第二產業:在西坑等村設置配套小型農產品加工基地和農產品物流節點,通過縣道和高速等物流專業通道進行物流運輸。休閑旅游配套服務農產品深加工做大第三產業:充分整合“紅、古、綠”資源要素,構建南村鄉農文旅融合區、打造覆蓋革命舊址、努坪古村、生態風光的精品旅游線路。2紅色文化研學農業休閑游努坪古村文化大華山風景區1冷鏈物流農產品展示4.1加快產業提質提能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建“一核一軸三區多點”的產業布局結構一核:以南村鄉集鎮為核心。一帶:以南北向主干道12、作為南村鄉鄉域產業發展主軸。三區:特色農業主產區、生態旅游發展區、古村文化觀光區。4.2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優化對外交通:保留現狀道路,規劃落實X821南村至蝶棲谷公路改建工程、店元至南村公路、樂安登仙橋至太平段道路改建工程、樂安縣南村鄉進出口道路新建工程。連通內部交通:行政村農村公交通行率達100%。各村設置公交??空净蛘泻粽?。4.3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打造高品質“鎮級-村級”一體化公共服務體系文化惠民體育至2035年,保留現狀中心公園及廣場規劃在集鎮建小型公園和廣場,完善集鎮體育設施建設;在行政村加強全民健身,提高體育設施有效供給,努力做到村級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體有康健醫療至2035年,13、規劃在集鎮北部新建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為基礎,加快城鎮醫療網絡一體化建設,形成“區域醫療建設中心第一分中心衛生室”兩級醫療保健網絡。至2035年,健全“鎮級村級”兩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綜合活動中心等文化設施,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病有良醫養老至2035年,規劃保留集鎮北部新建南村鄉綜合養老服務機構,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老有頤養教育至2035年,保留鄉域內現狀中學、小學、幼兒園。學有所教文化4.3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打造高品質鎮級-組團級-村莊級三級結構,構建“1心-1片-12點”三級城鄉生活圈體系統籌鎮村公共服務設施資源配置,補齊14、各級公共服務設施短板鼓勵公共設施集中配置,促進設施提質增效;如建議以“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功能為基礎,結合鎮村具體情況配置功能板塊。4.4建設綠色韌性基礎設施補齊市政短板,合理預留重要市政廊道規劃保留現狀自來水廠,位于集鎮北側,用地面積0.72公頃,供水規模日用水量1500m。給水規劃保留現狀污水處理廠,位于集鎮北部河流西岸;占地0.11公頃。各個行政村根據地勢較低處,配置污水處理設施。規劃統一由招攜35KV變電站供電,保留鄉域內的變壓器,并進行定期維護。電力規劃接樂安電信所,并結合綠化公園、廣場建設通信匯聚機房,依托通信線纜的建設,形成互聯互通、層級明晰的通信系統。通信污水4.5 15、綜合防災設施按以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為防控重點,兼顧新型風險防控,提升面對重大災害風險的抵御能力、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構建分區分級的安全空間體系建立“鄉鎮-行政村-自然村”三級城鄉安全空間體系,分級分類完善防災減災設施配置多元協作提升綜合應急救援水平統籌各類防災資源,高效集約配置,提升應急物資、應急避難疏散、應急醫療、城市生命線應急保障系統等綜合應急能力。保障防洪及抗震安全集鎮南村河段按照1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排澇標準為10年一遇,完成河道清淤。規劃抗震立足于度的基本烈度,堅持“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的方針。優化城鄉消防安全體系優化消防安全布局,加強消防重點區域的火災風險控制,規劃形成以集16、鎮消防站為中心,各行政村建立微型消防站為補充的消防網絡,同時各村配備市政消防栓。完善森林防火體系完善監測預警系統、林火阻隔系統建設,以森林滅火為主體,強化航空應急救援力量建設。建立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地災防治體系開展區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評估,分類落實防災措施;規劃對全鄉地質災害點綜合采取“群測群防、專業監測、工程措施”的防治防御措施。健全公共衛生安全體系完善應急醫療設施布局,分區分級分類完善、優化公共衛生設施布局。加強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 防治能力。建立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的有效協同機制。煥發歷史文化魅力055.1 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5.2 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活態化利用17、5.1 健全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3 處國家級古村落+1 處文保單位+5 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3 處古建筑傳統古村落:南村鄉爐桐村稠溪村、南村鄉前團村、南村鄉努坪老村。文物保護單位:南村鄧小平舊居(張氏大宗祠)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鄧小平舊居、含紅軍標語的“世文公書屋”聯體、水南朱德舊居(丁氏大宗祠)、紅三軍團指揮部辦公舊址(克洪公祠)、紅一軍團指揮部舊址(仲璋大宗祠)古建筑:稠溪王氏大宗祠、前團古戲臺、前團陳氏大宗祠5.2 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活態化利用根據村莊總體發展定位,基于修繕后的保護類建筑,結合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理念,將每棟建筑的使用功能進行整體引導性布局,并結合內部的18、實際空間尺度進行相應的內部室內設計,將傳統的建筑本體由內而外的進行復興。傳統古村的活化利用01 完善古村保護工作02 加快古村保護成果轉化03 打造“南村特色紅色文化”品牌04 加強文化賦能,堅持活態傳承功能功能功能活動功能餐飲功能 文化展示功能民宿功能餐飲功能民宿功能活動功能文化展示功能活動功能集鎮規劃066.1 土地利用規劃6.2 集鎮綜合規劃6.1集鎮規劃集鎮規劃范圍劃定集鎮規劃范圍包括南村村部分區域,南至太平村、往西可達樂安縣城區,往南可達前團村。集鎮規劃范圍內現狀用地構成南村鄉集鎮未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本次規劃劃定南村鄉集鎮規劃范圍面積為46.72公頃,規劃村莊建邊界面積為45.89公19、頃。6.1土地利用規劃以“尊重自然與歷史肌理、不大拆大建、保持宜人尺度、節約集約發展”為前提,合理布局集鎮建設用地。本次集鎮劃定規劃研究范圍面積為46.72公頃,規劃村莊建邊界面積為45.89公頃。銜接上位規劃,結合集鎮用地需求,合理布局用地,新建衛生院、消防站、文化站、文化廣場、公園綠地。6.2集鎮綜合規劃(一)空間布局結構 規劃形成“一軸一心、四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一軸:依托縣道924形成的城鄉發展軸;一核:指集鎮商業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區域形成的綜合服務中心;四片區:分別為綜合服務區、紅色文化區、新城發展區、現代教育區、公園綠地區。(二)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形成“一橫一縱”的干路路網體20、系,一橫:規劃對現狀居民路進行東延形成鎮區橫向主要干道;一縱:規劃對武功路進行提升改造,形成鎮區縱向路網骨架。(三)市政設施規劃 給水工程規劃:保留集鎮供水接南村自來水廠,水源采用地表水,取水點為集鎮中部河流。排水工程規劃: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排放主要接南村鄉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保障機制077.1 強化規劃傳導7.2 配套完善政策保障7.3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監督體7.1 強 化 規 劃 傳 導落實“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國家、江西省、撫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上,落實“縣級總體規劃”,銜接“詳細規劃”及”專頂規劃“,實現“五級三類”上下統籌、銜接與支撐。鄉鎮國土空間規21、劃指引明確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定位目標、發展規模、約束性指標、重要控制線、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要求。詳細規劃指引明確上位規劃、專項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不得違背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城鎮開發邊界內劃分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單元指引內容,開展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h級國土空間規劃鄉鎮級國土空間規劃分區指引指標分解專項規劃基礎統籌與支撐依據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銜接落實與銜接主要內容納入詳細規劃7.2 配 套 完 善 政 策 保 障強化領導組織健全政策保障完善制度保障7.3 完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監督體系按照全面履行自然資源“兩統一”職責要求和自然資源部網絡安全與信息化工作的總體部署,將南村鄉現狀、規劃等數據納入縣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搭建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圍繞南村鄉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審查、監測評估、預警全生命周期管理,積極對接融入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規劃監測評估和動態維護機制搭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公眾參與平臺,建立貫穿規劃編制、實施、監督及國土空間治理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成為代表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的主體,引導公眾積極為城鎮發展建言。搭建全過程公眾參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