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你的評價對孩子的意義嗎.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地**
編號:1267312
2024-12-16
5頁
28.50KB
該文檔所屬資源包:
早教中心親子園經營管理大全資料打包下載
1、你的評價對孩子的意義嗎 著名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 因此對孩子來說,自我判斷的基礎首先來自于父母對自己評價(表揚與批評)。今天就首先來聊一聊“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有關如何批評孩子的問題,父母們普遍的憂慮在于:面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如果不予以批評,擔心孩子認為即使做錯事也無非是輕松揭過。然而如果嚴厲批評,一方面擔心孩子受到打擊變得做事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今后可能不再提及自己所面對的問題,甚至對父母有所欺瞞。 當孩子講述自己的失誤或是做錯了的事情時,父母的反應有這樣幾種典型誤區: 一、挖苦式的語氣將孩子進行角色定型 我早就跟2、你說過這樣不行。 我就知道你做不到的。 照你現在的速度,永遠也做不完。 反正你總是那么粗心的,這個問題不知道說過多少遍了。 二、輕描淡寫的否定孩子的感受 這算什么事兒? 別小題大做 哎呀,你只不過是生氣了。 三、反應過度,并且為孩子找借口 天哪,怎么會這樣! 孩子,你真是太可憐了! 簡直太糟糕了! 這根本不是你的錯。 四、對孩子進行責備與懲罰,甚至是在公開場合 你怎么那么笨,這點事都做不好。 明天的春游你不用去了。 這個月你別想拿到零用錢。 五、一味講大道理 生活就是這樣的。 人生經歷些挫折是難免的。 你還小,太嫩了點。 六、強勢的給建議 我告訴你應該怎么做。 你就應該按我說的 以上這些誤區許3、多父母或許都曾觸及。有些父母選擇簡單粗暴的批評指責,有些則認為孩子小題大做,或有些直接高高在上的提供建議。而最為大錯特錯的就是那些人前拿孩子攀比,不斷拿孩子做各種比較,又輕易的在人前公然指責和懲罰孩子的父母。 另外一些處理方式略好些的父母也可能面對孩子的疑難,會表示“多大個事,你這么大了還不能自己搞定?” 然而對成人來說的小事,于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無法逾越的大事,孩子需要父母把他們“當回事”。 那么當孩子做錯事,或是無法達到某些要求和標準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批評”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第一步,體會孩子的感受,給予積極的反饋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說過: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系,孩4、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而讓孩子有好的感受的第一步就是:接納他們的感受。 作為父母,體會孩子的感受并給與及時反饋是最重要的。 孩子長大之后,他們會進入學校,老師會教導孩子如何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和準則,也會教授知識和技能,并且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參照同學的行為處事。因此,父母們所認為的很多大道理與建議,其實不見得是孩子最為必需和急于吸納的。 反而是第一時間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給予積極的反饋,這才是父母無可替代的角色需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慢慢體會到,生活并不總是以他們為先,在外不比在家里,自己的感受并不總是能夠被顧及到。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如果父母能夠積極體會他們的感5、受,他們就會變得更為自信、寬容、溫和,如果父母試圖用冷嘲熱諷“激勵”其進步,他們就會越發變得茫然和被動。 因此,當孩子做錯事,或面對做不到的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先講述事件本身,而不是急于評價。父母們需要做的是全神貫注的傾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要急于判斷和武斷的給出建議。 碰到這樣的事情確實有點讓人生氣。 你覺得有些失望是難免的。 看起來你很討厭這件事情。 我小時候遇到和你一樣的狀況,肯定也會很難過。 原來是這樣啊,你當時一定很尷尬。 認真的聆聽,回應并說出他們的感受,表示理解。不必總是追問“為什么”,孩子不一定能準確說明自己的原因,或是不一定愿意說清楚一些事情的原因,因此或許他們6、并不喜歡父母們逼著他們做出各種解釋。 第二步,接納感受的基礎上,表明立場 接納孩子的感受,不代表認同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行為,也不代表父母是在肯定孩子的行為。 如果遇到孩子確實做錯了一些事情,則在溝通理解之后有必要告訴他們: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使用了不恰當的行為。 并且在對孩子的感受表示了理解的基礎上,也可以說一下父母們自己的感受。 我不贊同你的行為。 你這樣做我有些失望。 你能主動告訴我這件事情,我覺得很好。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思考一下如何解決問題。 第三步,聚焦如何解決問題和確立行動計劃 無論孩子是真的做錯了事情,還是有些事情沒做好、沒完成,父母在表示理解和表明立場之后,真正應該幫助孩子去7、做的,是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以及如何確立行動計劃。 如果前兩個步驟完成的恰當,那么此時孩子已經能夠處于一個比較能夠接受父母的建議的狀態,而父母的態度也是愿意為孩子分擔他的感受,愿意與孩子共同去解決問題。 第四步,給出選擇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很容易接納父母為他們制定的方案,有時候他們則會表現的有些抵觸。這時候有些父母就會再次變得暴跳如雷,之前隱忍和耐心到了極致,瞬間推翻了前三步,并且或許還會產生一種“早知說那么多也沒用,還不如一開始就用強權和暴力合作手段”的想法。 實際上,這個時候父母們或許只需要再堅持一步就好,那就是“給出選擇”。 父母們都是看著孩子嗷嗷待哺直至長大,習慣的思維就是,孩子是屬于8、我們的。但早在孩子3歲開始,他們的獨立意識就已經覺醒了,并且產生了他們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很多父母,尤其是中國的父母,非常愛他們的孩子,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所有的責備和批評事實上都是為了孩子好,可他們卻不明白為何孩子不但不理解不感激,反而變得越來越叛逆和難以管教。或許這樣的父母的關鍵問題所在,就是不懂得尊重他們的孩子。 有時孩子或許不愿意和父母聊一些問題,這并不一定是因為孩子真的難以馴服,或許只是他們沒有想好應該怎樣面對父母。 其實成人不也是一樣嗎?面對越在乎的人,越是害怕他們失望,越是忐忑于如何溝通。 因此如果孩子不愿意聊,父母只需要讓孩子知道,當他需要的時候,爸爸媽媽隨時都在,隨時愿意聆9、聽。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建議和下一步行動方案,父母則可以給他們一些選擇。或許,有溝通技巧的父母,從一開始就會想好了選項A和選項B。 媽媽:“不如我們就這樣做吧!” 孩子:“我不要!” 媽媽:“那讓我想想你看這樣的處理方式可好?你思考一下,看看選哪個方式比較好。沒關系,你自己決定選哪個。不著急,反正明天再決定也來得及。” 總結來說,采用正確的“批評”的打開方式,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同理心。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耐心、寬容又富有同理心。可是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卻根本沒有耐心聽孩子講述,也沒有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更沒有寬容的接納孩子的情緒與不足之處。 面對父母,孩子需要的是接納,是理解,是無條件的愛和尊重。這是一個孩子正確判斷自己的前提,也是孩子內心深處的安全感的來源。 不得不說,教導出一個好孩子,歸根結底是父母的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