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谷狩獵場建設項目建議代可行研究報告.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28215
2025-03-04
15頁
70.50KB
1、十六道溝大峽谷狩獵場建設項目建議書 第一章 總 論1.1.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1.1.1. 是打造民族文化體育品牌,擴展長白縣旅游內涵的需要。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已經不僅僅只滿足于走馬觀花似的“瀏覽”風景名勝,或對偏遠地區作獵奇式的尋幽探秘,以往淺層次的旅游模式已逐漸不能滿足游客對旅游的更深層次的文化需求,亟待更加深入地對旅游文化進行開發以適應這種需要。民族地區具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民族文化以充實豐富民族地區旅游文化內涵,使豐富的旅游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將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更快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迫在眉睫。而興建十六道溝大峽谷狩獵場項目2、正是很好地把握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創新,是對長白縣旅游內涵的擴展。 1.1.2. 是對長白縣市旅游產業的重要補充 長白縣目前雖然有靈光塔、長白山天池、望天鵝風景區等自然、文化旅游景點,但和歷史悠久的長白縣民族文化內涵和博采流長的朝鮮族民族文化底蘊相比,還遠遠不夠。長白縣的朝鮮族風情在長白縣乃至全省都有其特殊地位。而開發 十六道溝大峪谷狩獵場項目,可以更好地弘揚 長白縣民族文化,使朝鮮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體育走出深閨,對全縣的旅游文化產業是一個重要補充。 1.1.3. 是加快長白縣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的需要 長白縣是位于邊疆的唯一的朝鮮族自治縣,除了基礎差、底子薄、自然環3、境影響之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民族文化資源和生態旅游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啟動十六道溝大峽谷狩獵場旅游開發建設項目,可以使當地豐富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體育資源發揮可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2. 項目建設提出的依據 1.2.1. 長白縣人民政府長白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1.2.2. 長白縣林業局同意開展十六道溝大峽谷狩獵場項目建1.2.3. 長白縣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1.2.4.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指南1.2.5.國家有關投資項目管理及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法律、法規、方法和參數等第二章 項目建設條件 2.1. 森林資源狀況 2.1.1. 林地及林木資源 本項目4、區隸屬于長白縣金華鄉的十六道溝村,項目區經營面積為3000畝,森林覆蓋率為100%。 2.1.2.野生動植物資源在開展森林資源分布情況調查的同時,按照吉林省省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與監測技術操作細則的規定,對項目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植物:據初步調查,項目境內共有野生經濟植物和藥材資源1200余種,其中可供食用的152種,如蕨菜、薇菜、龍牙木(刺老牙)、山葡萄、榛子、松籽等;工業用的153種,如長白側柏、臭松、落葉松、魚鱗松、紅松、白樺、水曲柳、樟子松等;藥用植物136科890種,其中計產中藥55科112種,總儲量11500噸。野生地道中藥材山參、黃芪、五味子、黨參、靈芝、桔梗、細辛、天5、麻等幾十種中藥材儲量達1597噸。觀賞類如牡丹草、東北梅花、百合、崩松、垂柳等103種;密源植物類如大黃柳、千金榆、暴馬丁香、彌猴桃、稠李(臭李子)等百余種。食用菌類遍及全縣,有70余種,如關杜菌(關杜蘑)、側耳(元蘑)、松花菇、猴頭、金頂蘑(榆黃蘑)、粘蘑、木耳、金耳、銀耳等。動物。歷史上本地野生動物資源比較豐富,后來由于森林資源屢遭破壞,影響了動物生棲,加之人們隨便捕獵,使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日趨減少,有些動物瀕臨滅絕。獸類有東北虎、野豬、黑熊、馬鹿、梅花鹿、狍子、紫貂、松鼠、黃鼠狼、狗獾、東北兔、香獐子、狼、狐貍等30余種。飛禽類有鴛鴦、蒼鷹、云雀(百靈)、黑琴雞(烏雞)、土燕子、領角(6、棒棰鳥)、松鴉、喜鵲、大山雀等70余種。兩棲類有東北小倪、花背蟾蜍(小癩蛤?。?、無斑雨蛙等10余種。爬行類有麗斑麻蜥(馬蛇子)、北草蜥、火煉蛇、虎斑游蛇(野雞脖子)等10余種。魚類有七腮鰻、細鱗魚、鯉子魚、熬花魚、重唇魚等20余種。2.2. 建設條件 2.2.1. 自然地理情況十六道溝大峽谷狩獵場區域內山嶺叢錯,溪河縱橫,多溶洞、裂縫和伏流,最高海拔高度為1000 米,一般海拔高度為700米1000米,無霜期為250 天,年平均氣溫為攝氏 4度,年平均降雨量為 750毫米,十六道溝大峽谷地形獨特,周圍有自然狹溝,4500 米長的峽谷兩側均為山體構成天然屏障,4200 畝中心山林內無村居住,適合7、興建封閉式狩獵區。十六道溝大峽谷內旅游資源有潛在的開發價值。峽谷內有天然溶洞 3 個,洞內石筍林立,鐘乳石倒懸,千姿百態。另有一處奇石林,林內奇石叢生,別有洞天。2.2.2. 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位于長白縣南部的金華鄉境內,距長白縣城16公里,長臨沿江公路緊貼項目區,并有通往原二聯辦的鄉級公路貫穿項目區。10萬伏高壓電線沿著項目區的西部邊緣走向,距項目區的距離為100-200 米。項目區域內有常年不干枯的大小山泉10 處,溪流分布于項目區的60%以上的區域。第三章 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 3.1. 指導思想 圍繞“把長白縣建設成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為目標,以文化和科技為支撐,遵循“大旅游,高起點8、,優布局,功能全,可持續”的原則,按照“積極保護,合理開發”的基本方針,以創新發展機制,整合旅游資源,培育品牌特色,增強競爭實力為主線,構筑長白縣西線特色旅游黃金格局。 3.2. 項目建設布局 狩獵場經營面積為 3000 畝,其中:狩獵區 2200 畝,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區12 畝,服務設施區4.5 畝,休閑燒烤區4.5 畝,緩沖區779畝。 3.2.1. 狩獵區 十六道溝村北部建立狩獵區,采用隔離墻的方式建設成為封閉式狩獵區,按照峽谷、山脊、山溝等自然界域,將狩獵區分為A、B、C、D 四個狩獵區域。 3.2.2.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區 十六道溝建立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區,分為占地4 畝的野生動物馴養9、繁殖中心和占地8 畝的飼料配送中心。 3.2.2.1.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中心。按照吉林省陸生野生動物(獸類)人工養殖技術規程建立,劃分為飼養生產區、經營管理區、隔離區和輔助服務區面積為2600 平方米的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中心,開展人工馴養繁殖珍稀野生動物,為狩獵場提供可靠的獵源,計劃養殖以野豬、梅花鹿、野雞為主的野生動物,在馴養技術成熟后,適當增加狍子、野兔、等野生動物物種。同時,建立一口沼氣池,處理野生動物糞便,為馴養中心工作人員提供食用燃料。處理后的野生動物糞便作為飼料基地的主要肥料。 3.2.2.2. 飼料配送中心。建立一個面積 8 畝的玉米、紅薯、土豆等飼料種植基地,為養殖的野生動物提供10、食料。 3.2.3. 服務設施區 在十六道溝村建設占地4.5 畝的服務設施區,主要用于修建接待服務及獵具的保管設施。 3.2.4. 燒烤娛樂區 在十六道溝村北部貼近狩獵區建設占地4.5 畝的燒烤娛樂設施。 3.3. 建設內容及規模 3.3.1. 狩獵區建設 3.3.1.1. 土地租賃。對狩獵區的土地2200畝,實行一次性付款, 70 年租賃經營權。 3.3.1.2. 獵道。在狩獵區內根據自然地形,按照有關技術規程修建一條寬1 米、6300 長的環形獵道。 3.3.1.3. 隔離墻。沿著狩獵區的周圍砌一條長6470 米、3 米高, 0.5 米厚的卵石墻,將狩獵場與其它地段隔離,以防外來人員進入狩11、獵場,確保人身安全。 3.3.1.4. 阻擊點。在狩獵區內建設4 個阻擊點。 3.3.1.5 . 休息亭。在狩獵區內的山頭上,建立6 個鋼筋水泥結構建筑面積為10 平方米的八角涼亭。 3.3.1.6. 廁所。在狩獵區內修建兩處各20 平方米的公共廁所。 3.3.1.7. 人工造林。在狩獵區內的宜林地中營造櫻桃、李子、沙果等鄉土樹木和名貴花果,在林中種植葛、蕨類植物等野生動物喜愛的食用植物。 3.3.2.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區。 3.3.2.1. 野生動物養殖籠舍。按照湖南省陸生野生動物(獸類)人工養殖技術規程的規定,建設建筑面積為1000 平方米的野生動物養殖籠舍。 3.3.2.2. 野生動物運12、動場。根據吉林省省陸生野生動物(獸類)人工養殖技術規程的規定,按照所養野生動物的自然生活習性,建設和養殖用房的面積、位臵匹配合理1000 平方米的運動場。 3.3.2.3. 養殖管理綜合用房。在飼養生產區的入口建設一棟建筑面積為400 平方米的管理綜合用房。 3.3.2.4. 生產輔助設施。根據吉林省陸生野生動物(獸類)人工養殖技術規程的規定,按照分區建設的原則,建設40 平方米飼料加工廠、20 平方米的獸醫室、100 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 3.3.2.5. 隔離墻。根據吉林省省陸生野生動物(獸類)人工養殖技術規程的規定,在生產飼養區的周圍,修建300 米長、高3 米、厚0.5 米的卵石墻。 13、3.3.3. 服務設施區 3.3.3.1. 狩獵場管理綜合用房。在項目服務區內修建一棟 200 平方米的管理綜合用房。 3.3.3.2. 職工生活設施。在項目服務區內修建 600 平方米的職工生活用房。 3.3.3.3. 標志門。在獵場的入口修建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標志門。 3.3.4. 燒烤娛樂區建設 3.3.4.1. 服務用房。在燒烤娛樂區修建一棟提供燒烤設施、娛樂服務的200 平方米服務用房。 3.3.4.2. 燒烤灶。在燒烤娛樂區修建50 個燒烤灶。 3.3.4.3. 植樹造林,在燒烤娛樂區營造防護林帶。 3.4 人員配備。 3.4.1. 狩獵區人員配備。在狩獵區內配備16 名工作人員,14、其中:管理人員2 名,陪獵人員10 人,管護人員4 人。 3.4.2. 馴養繁殖區人員配備。在馴養繁殖區配備 16 名工作人員,其中:管理人員2 名,飼養人員7 人,飼料加工人員2 人,獸醫2 名,保安人員2 人,司機1 名。 3.4.3. 服務區人員配備。在服務區人員配備62 名工作人員,其中:槍管理人員2 名,獵槍彈藥管理人員2 名,保安人員4 人,服務員40 名,養馬人員4 人,司機2 名,管理人員10 名。 3.4.4. 燒烤娛樂區人員配備。在燒烤娛樂區配備 14 名工作人員,其中:管理人員2 名,保安人員2 人,服務員10 名。 綜合上述,本項目需要使用工作人員 108 人,其中:管15、理人員20 人,服務人員60 人,技術人員15 人,保安人員8 人,其他人員5 人。 3.5. 項目建設進度 3.5.1. 第一階段開展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包括開展資源勘察, 簽訂林地有償轉讓意向性協議,提出項目建議書、項目論證,向林業主管部門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申報狩獵場建設計劃,林業主管部門下達批準狩獵場建設和有關業務主管部門下達基本建設計劃文件。 3.5.2. 第二階段組織項目建設實施。1、組織辦理項目區域內土地征占用和林權轉讓手續;2、組織實施狩獵區基礎設施建設; 3、組織實施馴養繁殖區基礎設施建設;4、組織和選送野生動物馴養、獵捕及相關服務技能培訓;5、組織野生動物馴養和向狩獵區放養野生16、動物;6、組織實施服務區和燒烤娛樂區基礎設施建設。 3.5.3. 第三階段組織項目建設驗收。項目建設計劃完成后,由項目建設單位申請有關部門檢查驗收。有關業務主管部門組成驗收小組,對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全面驗收。 第四章 投資概算及資金籌措 4.1. 投資概算 根據項目建設的內容和規模,以本地2004 年有關項目建設的市場交易價為基準,結合近幾年來基建投資單位成本的變化情況,核準本項目實行包工、包料、包相關稅費的投資單位成本,在不考慮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情況下,完成本項目建設計劃,投資12600萬元人民幣.主要建設內容和資金使用(見表一)表一序號建設內容和設備資金(萬元)12979畝林地租賃15002獵17、道803隔離墻15004阻擊點405休息亭1006廁所807野生動物養殖籠舍12008野生動物運動場2009養殖管理綜合用房150010生產輔助設施100011狩獵場管理綜合用房100012職工生活設施20013標志門60014燒烤娛樂區建設80015征用土地50016流動資金30017設備購置2000合計126004.2. 資金籌措 本項目總投資12600萬元,自籌第五章 效益分析5.1. 經濟效益 近幾年來,隨著長白縣旅游品牌效益的提高,來長白旅游人數平均每年以42%遞增,2011年到長白旅游人數達到160萬人,按到長白旅游的游客 60%在狩獵場旅游、消費計算,將達到 96 萬人/次。本項18、目經營收益以此為計算基數。 5.1.1. 年營業收入。根據本狩獵場開展的經營服務項目參照現行本地區旅游消費標準,測算本項目受益后的年收入為21520萬元。 5.1.1.1. 門票收入。按100 元人計算,年營業收入為9600 萬元。 5.1.1.2 狩獵收入。在狩獵區的獵物收入和馴養動物及其產品出售收入,按100元人.次計算,年營業收入為9600萬元。 5.1.1.3. 游樂收入。按每人/次 20元計算,每年游樂收入 1920萬元。 5.1.1.4. 其它收入。在狩獵場內的食品、紀念品和提供的其它服務收入每年按400萬元計算。 5.1.2. 項目收益情況。 5.1.2.1. 根據本地區旅游收入19、的平均利潤率 10%計算,本項目年平均利潤為2152 萬元。為國家上交稅費按營業收入的20% 計算,即:每年本項目受益后向國家上交稅費4304 萬元。 5.1.2.2. 在項目經營期內,本項目的利潤為16.14 億元,以25 年為一個經營周期,是項目投資的4.5 倍。本項目向國家上交稅費32.28億元,是項目投資的25 倍。 5.1.3. 項目投資回收期。項目投資回收期=項目投資總額年平均利潤=126002152=5.8(年)。 5.2. 社會效益 狩獵場項目建成后,可安排108 名下崗職工和農民再就業,可帶動全縣農民從事旅游產業服務。同時,它可以促進長白西線旅游加快發展步伐,提高長白縣的旅游品牌,對長白縣大旅游是一個重要補充。 5.3. 生態效益 通過植樹護綠,美化了景區,使狩獵場的綠化率提高12 個百分點,增加了生物物種,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維護了生態平衡。 5.4. 項目評價 本項目是吉林省東部邊疆的唯一一個休閑狩獵場,而且處于長白縣名勝風景區望天鵝和鴨綠江大峽谷之間,項目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項目建成投產后,將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豐厚的社會效益。同時,該項目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對于發展地方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都將會起到典型示范作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