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儲量及回采率管理辦法試行.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5067
2025-03-04
23頁
232KB
1、華能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儲量及回采率管理辦法(試行)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華能煤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儲量管理工作,保護和合理開采煤炭資源,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減少煤炭資源損失,把公司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質量效益型企業,依據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試行)(煤炭工業部(83)煤生字第1275號)、礦山儲量動態管理要求(國土資發2008163號)、生產煤礦回采率管理暫行規定(國家發改委第17號令),結合公司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 華能煤業有限公司煤炭資源儲量及回采率管理實行公司、二級公司、煤礦三級管理,本辦法適用于公司直管、托管的二級公司及生產、試生產基層煤礦(統稱“各級煤礦企業”)。2、第三條 公司成立資源儲量管理機構,負責監督、檢查、指導所屬各級煤礦企業的煤炭資源儲量和回采率管理工作。各級煤礦企業要加強煤炭資源儲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儲量管理機構和制度,落實責任制,規范開采行為,合理開采煤炭資源,努力提高資源回采率。第四條 各級煤礦企業總經理(礦長)對本單位資源儲量管理和提高回采率負領導責任,各級煤礦企業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副礦長)和總工程師(技術負責人)對本單位資源儲量管理和提高回采率負分管責任,對總經理(礦長)負責。第五條 對違反本辦法,造成資源儲量損失的單位和責任人,要認真追查,嚴肅處理。第二章 管理機構及職責第六條 為加強公司煤炭資源儲量管理工作,提高資源回采率,成立3、公司儲量管理領導小組。組長:總工程師副組長:分管生產、經營的副總經理成員:與儲量管理有關的總經理助理、副總工程師及生產技術部、企業管理與計劃發展部、工程管理部、生產調度中心、財務部經理,生產技術部分管儲量副經理,各二級公司總工程師,直管煤礦總工程師。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生產技術部,分管儲量副經理兼任辦公室主任。儲量管理領導小組職責:(一)貫徹落實煤炭資源儲量管理政策法規。(二)審定公司煤炭資源管理制度。(三)審定和下達各級煤礦企業年度回采率計劃指標。(四)監督檢查各級煤礦企業儲量管理制度的落實及資源合理利用情況。(五)考核二級公司回采率計劃指標完成情況。第七條 二級公司儲量管理職責(一)成立儲量4、管理領導小組,制定本公司資源儲量管理制度。(二)建立二級公司儲量管理臺帳,每半年測算、核定后上報礦山儲量動態數據。(三)制定各煤礦年度、季度回采率計劃指標。(四)監督檢查各煤礦儲量管理制度的落實及資源合理利用情況。(五)考核各煤礦回采率計劃指標完成情況。(六)核定所轄礦井儲量動態變化和回采率完成情況,負責上報及對外業務聯絡工作。(七)對違反技術政策,破壞和丟失煤炭資源的行為,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及處理意見,并書面報告公司。第八條 各煤礦也要成立礦井儲量及回采率管理領導小組,制定資源儲量及回采率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嚴格責任制的落實、考核及獎罰。各級管理人員按其分工不同對儲量管理及提高回采率負有相應的5、責任。(一)礦長是負責全礦井儲量及回采率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本礦的資源儲量合理利用及回采率管理工作。(二)總工程師負責該礦儲量管理及提高回采率技術措施的制定和落實,負責提高回采率先進技術工藝的推廣和應用。(三)生產礦長負責該礦生產過程中有關強化儲量管理及提高回采率技術措施的落實工作。(四)生產技術部門(含地測部門)具體負責礦井儲量回采率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提高回采率的各項設計、技術措施的編制,回采率的計算、考核工作。(五)采掘區隊負責貫徹落實生產技術部門制定的有關儲量管理及提高回采率的技術措施。(六)每個工作面,采區開采結束后,均要重新全面核實儲量、采出量、損6、失量,分別計算出工作面回采率、采區回采率。第三章 技術規定第九條 煤礦采區及工作面回采率指標(一)井工煤礦采區:薄煤層(1.3米)85;中厚煤層(1.33.5米)80;厚煤層(3.5米)75;工作面:薄煤層(1.3米)97;中厚煤層(1.33.5米)95;厚煤層(3.5米)93。放頂煤工作面回采率85。(二)露天煤礦薄煤層(1.3米)70,中厚煤層(1.33.5米)80,厚煤層(3.56米)85,特厚煤層(6米)95%。第十條 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煤礦,經上級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應申報由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組織對其回采率考核指標進行評估修正,并報國務院煤炭行業管理部門備案:(一)地質構造復雜,厚煤7、層、中厚煤層和薄煤層的水文地質損失量分別超過可采儲量20%、15%和10%的;(二)煤層賦存不穩定,采區可采范圍經井下勘探證實不足采區開采范圍50%的;(三)開采鐵路下、水體下、建(構)筑物下和承壓水體上(下稱“三下一上”)煤層的。第十一條 各生產礦井在新水平、新采區以及工作面設計文件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明確采區、工作面設計回采率指標。第十二條 凡有條件的新水平和采區,必須集中開拓,聯合布置,實現合理集中生產。要合理確定水平、階段垂高與采區走向長度和工作面長度等參數,合理布置采區和工作面,減少煤柱損失。第十三條 各生產礦井在制訂生產計劃及生產過程中,原則按原煤炭部1982年頒發的關于合理開采煤炭8、資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規定(82煤生字第 031 號)、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GB50215-2005)相關規定執行。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采煤層,報公司同意,并經具有相關資質單位論證,報請省級煤炭行業管理部門批準,可以不采或者暫時不采:(一)具有重大災害威脅的(水、火、沖擊地壓、煤與瓦斯突出等);(二)受地質構造影響嚴重、巖漿侵蝕破壞嚴重、不穩定煤層局部達到可采厚度的孤立塊段,開采其他煤層又不會造成破壞的;(三)受其他煤礦、煤層開采影響,無法安全開采或者開采極為困難的。第十四條 礦井開采煤層群時,應當按照由上而下的順序進行開采,不得棄采薄煤層。確需反順序開采的,經具有相關資質單位論證并報請省級煤9、炭行業管理部門批準后實施。第十五條 厚煤層采用分層開采的,應根據地質情況確定合理的分層厚度,按批準的設計安排生產、接續。第十六條 工業廣場、河流、井田邊界等煤柱要按設計嚴加控制,不得任意改變,特殊情況下確需改變的,必須報原審批部門批準。第十七條 礦井開拓布置、開采順序、采煤方法應嚴格按批準的設計執行。采區不得留有丟棄不采的可采地段,不得以呆滯煤量的方式變相丟煤。采煤工作面應按設計規定的開切眼和停采線位置進行施工和回采,生產過程中禁止濫留煤柱,任意丟煤。第十八條 “三下一上”壓覆(伏)煤炭資源量較多的礦井,應本著技術可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的原則,結合本礦的實際,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最大限度的解10、放煤炭資源。第十九條 各煤礦在采區、礦井開采后期,在安全情況允許時,應積極回收采區隔離煤柱、上(下)山煤柱、大巷煤柱及報廢礦井的工業廣場煤柱。對過去由于各種原因丟棄的殘煤和煤柱,應積極進行復采,最大限度回收資源,延長礦井服務年限。第四章 儲量、回采率管理第二十條 回采率是煤礦企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之一,二級公司及其生產礦井在編制生產計劃的同時,要編制回采率計劃,公司定期對各礦井回采率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督查。第二十一條 生產礦井必須加強采掘工作面現場管理,提高放頂煤工作面初采、末采及兩端頭的回收率。積極研究薄煤層開采技術,推廣應用小煤柱留設、充填等開采方法,有效加大工作面尺寸,減少煤柱損失。第二十二11、條 地質測量部門負責本礦井的儲量技術管理工作,對資源的合理開采實行業務監督,參與制定、檢查、分析回采率設計指標及其動態完成情況,對違反技術政策、破壞和丟失煤炭資源的行為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第二十三條 資源儲量是礦井設計、改擴建、開拓延伸和安排生產接續的主要依據,各礦資源儲量基礎數據,必須由地測部門提出,報礦儲量管理領導小組審核,以礦總工程師簽字為準,任何部門或個人不得擅自改動。第二十四條 各礦井生產技術管理及地質測量部門負責組織煤厚探測工作,制定探測管理辦法和技術措施,并指定專人負責實施。(一)工作面設計中對煤層厚度的探測要有明確設計。積極應用各種先進探測手段,收集采掘工程揭露的煤層厚度和其它地12、質資料,做好地質素描。對煤層厚度無法清楚掌握的區段要布置巷探工程,地質條件及煤層厚度有異常時及時下發通知單并采取措施。(二)特厚煤層采用分層開采時,既要保證上分層的厚度和可采煤量,也要為其它分層的合理布置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第二十五條 生產礦井在進行采區、工作面設計時煤層厚度原則上采用礦井地質報告鉆孔資料。儲量核算、回采率計算時,采用二級公司確認的真實的實測數據。第二十六條 工作面調查和測量一般情況下十天一次。當工作面推進較快或結構復雜時,應適當增加測量次數。工作面測量包括:工作面實際推進度、長度、采高;工作面煤層產狀要素、煤層厚度、夾矸的層數及厚度;工作面丟失的底煤及浮煤厚度;工作面、采區內13、出現的主要地質構造及出水、自燃等地質現象。浮煤厚度要實際測量,不準估算?;夭晒ぷ髅尜Y料應及時填繪在有關圖表上。第二十七條 生產礦井必須具備儲量計算方面的各種基本圖件,健全儲量、回采率、損失量及儲量增減等臺帳。(一)儲量及損失量臺帳1.查明資源儲量臺帳。2.開采設計資源臺帳。3.資源儲量變動臺帳。4.開采結束儲量比較臺帳。5.資源儲量損失統計臺帳,內容包括:(1)分工作面、分月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基礎臺帳;(2)分采區、分煤層、分季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基礎臺帳;(3)全礦井分水平、分煤層的各種損失分析及損失率計算基礎臺帳;(4)期末工作面、采區、全礦井損失率臺帳,及結束后重新核算的損14、失率臺帳。6.礦井儲量動態數字臺帳。7.礦井儲量計算基礎臺帳。8.礦井儲量增減、轉出、轉入、注銷臺帳。9.礦井儲量、采區儲量計算基礎表和有關資料。10.礦井逐年、逐月采出量臺帳。11.各種永久性煤柱臺帳(包括:煤柱名稱、保護對象及級別,煤層名稱、牌號、厚度、傾角,煤柱上下界標高、面積、儲量,煤柱的變動,攤銷等情況)。12.地質、水文地質損失臺帳。(二)儲量及損失量計算圖紙1.礦井儲量計算圖。2.采區、工作面損失量計算圖(圖上應標明月末工作面位置、厚度點及煤層厚度、采高、丟底煤的數字、浮煤的厚度、厚度損失柱狀)。3.分煤層損失量計算圖(圖上應標明井田及采區間的邊界;各種煤柱的范圍、名稱、煤柱的儲15、量、攤銷計算基礎、數量;儲量注銷、報損、地質及水文地質損失的范圍;工作面的回采范圍,回采月平均采高;采區內發生的各種損失;地質構造,煤層底板等高線、鉆孔等)。上述各類圖紙、臺賬格式參照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試行)(煤炭工業部(83)煤生字第1275號)相關規定,結合企業實際,由二級公司制定。第二十八條 各煤礦要建立回采率分析、檢查和報送制度。礦總工程師要每季度組織有關部門分析儲量、損失量動態,找出造成損失的原因,制訂提高回采率的措施。礦每季度向二級公司提交一次儲量管理分析報告, 二級公司審核匯總后報公司備案。煤礦每月、二級公司每季度、公司每年要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一次儲量管理和回采率檢查,分析儲量16、回采率動態,找出存在的問題,總結提高回采率的經驗。第二十九條 嚴格執行儲量核減的審批制度(一)二級公司要正常開展資源儲量損失量的報銷工作。(二)屬于正常損失報銷的,每年隨礦山儲量年報,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核銷。屬于非正常損失報銷的,由生產礦井在水平、采區開采結束前,編制報銷申請報告,經二級公司核查同意后,呈報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核銷。(三)申請核減報銷儲量未接到批準文件前,不得報廢水平或采區主要巷道及其他工程和設施。第五章 儲量和回采率計算第三十條 礦井原始資源儲量數據以最近一次資源儲量復核(核實)的數據填報,資源儲量的分類執行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標準。第三十一條 儲量計算執行生產礦井儲17、量管理規程(試行)(煤炭工業部(83)煤生字第1275號,下稱“儲量規程”),要根據煤層的賦存條件分別采取不同的方法,必須使用儲量計算圖計算。第三十二條 回采率計算執行“儲量規程”、綜采放頂煤回采率計算辦法(試行)綜采生產管理手冊F4.7“關于頒發綜合機械化放頂煤開采技術暫行規定的通知”(東煤生字1992第1468號)附件3?;夭陕视嬎阍斠姼郊?、2。第六章 考核第三十三條 采區回采率作為年度績效考核的一項指標,公司年初對各二級公司下達年度考核指標,年末以復核后的綜合采區回采率(按各基層煤礦產量加權平均)作為二級公司全年該項考核數據。第三十四條 二級公司結合本企業實際,制定回采率考核獎罰細則,18、報公司備案,并嚴格考核兌現。對于不合理開采造成儲量損失的(對照批準的設計),二級公司應及時組織調查,查清原因,追究責任,對責任人進行處罰。煤礦通過提高管理或應用新工藝、新方法,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較設計多回收煤炭資源的,要予以有功人員獎勵。第七章 附則第三十五條 各級煤礦企業可根據本辦法,結合本單位實際,制定實施細則。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由公司負責解釋。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附件1:回采率計算計算回采率時,采出量和損失量采用實測數據,損失率和回采率的關系是:回采率(%)1損失率(%)。(一)實際工作面損失率的計算公式為:工作面損失率(%)100%工作面采出量計算公式:Q面S面hdR19、式中:Q面工作面采出量;S面工作面實際采空面積(即工作面運輸機巷內側到回風巷的內側,開切眼內側到停采線這個區域的面積);h平均實際采高。如其變化較大,應按分塊、分段的不同采高計算的平均實際采高,不包括大于0.05m夾石的厚度;d煤的容重;R工作面內實際發生的落煤損失。工作面損失量即實際工作面損失(見“儲量規程”第三章第二節第32條)。綜采放頂煤開采工作面無法實測開采體積時,可用改正后的統計產量代替開采量,進行回采率計算。利用工作面統計產量順序進行水分、灰分、矸石量改算,得出改算后的實際采出量。其公式是:Q原煤統計產量(1)100%式中:Q經水分、灰分改正后采出量;煤樣指煤層煤樣;矸石指原煤中大20、于50mm的混矸。Q=Q(1原煤含矸率) 式中:Q改算后的工作面實際采出量。則:工作面實際損失量工作面儲量工作面實際采出量。工作面回采率(二)實際采區損失率的計算公式為:采區損失率(%)100%采區采出量為采區內各工作面實測出煤量與采區巷道掘進出煤量之和。即:Q區Q面Q式中:Q區采區采出量;Q面采區內各工作面采出量之和;Q掘采區已開采部分巷道掘進出煤量之和。采區巷道掘進出煤量可用下式計算:Q掘S巷L巷d式中:S巷實際巷道斷面平均見煤面積;L巷采區見煤巷道長度。運輸機巷和回風巷的長度應計算到報告期未回采工作面停止的位置。超前掘進不能參加計算;d煤的容重。采區損失量即實際采區損失(見“儲量規程”第21、三章第二節第36條),其中設計規定不回收的煤柱儲量,指在報告期內應攤銷的部分。采區煤柱損失量攤銷方法,可根據開采方法和地質條件自行選擇(參照“儲量規程”附錄三進行)。綜采放頂煤開采可用改正后的統計產量代替開采量,進行采區損失量、回采率計算。采區實際采出量等于采區內所有工作面實際采出量加采區內掘進出煤量之和。Q區Q面+Q掘Q掘SLd式中:Q區采區實際采出量;Q面采區內所有工作面實際采出量之和;Q掘采區所有掘進出煤量之和;S應計算的掘進巷道平均見煤面積(扣除大于0.05m夾矸);L應計算的掘進巷道長度;d煤層容重。則:采區實際損失量采區基礎儲量采區實際采出量(含掘進煤量)采區回采率100% 附件222、:綜采放頂煤回采率計算辦法(試行)(東煤生字1992第1468號附件3)綜采放頂煤因為不能實測采出量和損失量,所以回采率也不易計算。為了統一計算方法,暫按現行生產礦井儲量管理規程規定,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對綜采放頂煤開采時回采率計算作如下規定:一、儲量核算1.采區工業儲量計算(1)急傾斜特厚煤層水平分層時采區工業儲量計算按剖面法計算儲量。隨著開采推進,逐月或采終計算回采率時都要重新核實計算儲量,即根據地質和煤層穩定情況,結合采區設計與實際開采情況沿煤層走向做一定數量傾向剖面,然后依據采放高和本采放層上下煤層頂底板水平長度,計算出每一個剖面上煤層面積(即按鉆孔和生產揭露情況扣除大于0.05m的夾23、矸石煤層平均面積),再求出相鄰兩剖面間的平均走向長度,乘以相鄰兩剖面間的煤層平均面積,得出體積,然后將采區各剖面的體積相加乘以煤層容量(生產采樣化驗的實際容重),即為該采區工業儲量。計算公式如下:式中 Q區 工業儲量; Vi 體積,m3;d煤層容重;S剖面上煤層面積,m2;L相鄰兩剖面間距離,即走向長,m。注:煤層面積在剖面圖上可用求積儀或圖面計算法直接求得,必須扣除大于0.05m夾矸。(2)緩傾斜和傾斜厚及特厚煤層長壁式采區按平面法計算工業儲量。即采區工業儲量等于休區設計傾斜長度(上到上幫階段煤柱,下止工作面運輸道下幫)乘以走向長度(從開切眼外幫到采區界線),然后乘以設計采放煤層厚度(扣除大24、于0.05m的夾矸石),再乘以煤層容重之積。計算公式如下:式中 L1 傾斜長度,m; L2 走向長度,m;H設計采放煤層(扣除大于0.05m夾矸);d煤層容重。2.工作面儲量計算工作面儲量等于設計面積(即上下巷內側斜長乘開切眼內側到采終線止走向長)乘設計采放段高(扣除大于0.05m夾矸),再乘煤層容重。計算公式如下:式中 Q面 工作面儲量;S工作面面積;H設計采放段高(扣除大于0.05m的夾矸);d煤層容重。二、實際采出量和損失量計算根據多年實踐證實,采用改算后的統計量和反算損失量來計算回采率較為可靠,也簡便易行。但是,前提是統計產量必須準確可靠,要有嚴格的檢測和計算手段作保證。如果由于容量和25、儲量不實而引起的“漲噸”和“虧噸”時,應及時進行糾正,防止回采率失真。另外,原煤取樣和化驗要符合規范要求,否則影響回采率的準確性。(1)工作面的實際采出量計算。利用工作面統計產量順序進行水分、灰分、矸石量改算,得出改算后的實際采出量。其公式是:式中 Q 經水分、灰分改正后采出量;原煤指統計產量;煤樣指煤層煤樣;矸石指原煤中大于50mm的混矸。式中 Q改算后的工作面實際采出量。(2)采區實際采出量計算。采區實際采出量等于采區內所有工作面實際采出量加采區內掘進煤量之和。式中 Q區采區實際采出量;Q面采區內所有工作面實際采出量之和;Q掘采區內所有掘進出煤量;S應計算的掘進巷道平均見煤面積(扣除大于026、.05m夾矸);L應計算的掘進巷道長度;d煤層容重。(3)實際損失量計算工作面實際損失量=工作面儲量-工作面實際采出量。采區實際損失量=采區工業儲量-采區內實際發生的地質損失量-采區實際采出量。為避免工作面回采率超過100%,特規定為98%99%。這種情況下計算采區回采率時,超回采的產量(改算后的)分子分母都加,參于采區回采率計算,因為超回采不等于本采面采盡。(4)當原煤灰分包括大于0.05m夾矸時,統計產量改算時不再扣含矸率;如原煤灰分不包括大于0.05m夾矸在內,統計產量改算時必須扣除含矸率;礦車計量時應扣灰分、扣矸,一般不扣水分;統計產量改算時扣水分、扣灰分、扣矸,不得重復扣。(5)當用綜采放頂煤開采時,一般小構造不影響回采,也無須留設斷層煤柱。當遇到較大斷層和特殊地質現象必須留設煤柱時,其地質損失不參與采區回采率計算,應在采區工業儲量中扣除。(6)采區核算的儲量,要與儲量表進行對比,發生增減時,在年底編制儲量表時及時處理。(7)用綜放開采單一煤層時,采區損失量也可以實際計算,但一般不準用計算的損失量來反求采放高和回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