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報發改2015.9.9.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職z****i
編號:1339072
2025-03-04
18頁
81.66KB
1、敦煌市“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規劃“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國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關鍵時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定時期。圍繞“轉型跨越、富民強市”的發展主題,不斷完善“一抓四融合”的發展思路,為更好地推進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為敦煌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特制定本規劃。一、“十二五”工業經濟發展概況“十二五”期間,市委、市政府不斷強化工業主導地位,深入推進工業強市戰略,在創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的戰略部署下,以省委、省政府“3341”工程的實施為導向,堅持以光電促網架、促裝備制造,大力實施“一會四區”戰略平臺,推動2、工業經濟后程發力,全面完成預期目標。回顧敦煌工業經濟五年來的發展,主要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成績:(一)工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十二五”期間,截至2014年底,全市工業總產值由“十一五”末的26.6億元增加到79.83億元,年均增長33.5%;工業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9.2億元增加到21.5億元,年均增長21.4%,兩項關鍵性指標明顯高于“十一五”期間。在創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的強勁拉動下,全市工業經濟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工業稅收實現了“兩個翻番”,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成為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二)工業產業化規模迅速擴大。“十二五3、”期間,截至2014年底,工業產業化特征突出,光電等清潔能源產業比重、礦產品開發加工業比重分別由“十一五”末的4.38%、7%增加到50.6%、37%,裝備制造產業在2011年實現零的突破,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的比重也上升了2-3個百分點。(三)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十二五”期間,截至2014年底,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6.5%提高到了33.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至4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4.23億元增至18.54億元,年均增長7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152萬元,較“十一五”末的723萬元年均增長11.8%。同時,“十二五”期間萬元GDP能耗下降5.04、2個百分點,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實現了控制目標。二、“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十三五”時期,全球經濟結構將加速調整,新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我國將繼續圍繞“轉方式、調結構”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工業發展將從主要依靠規模擴張、過度消耗能源資源的粗放發展向更加注重效率、質量和效益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我市工業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一)發展機遇1、全球能源危機帶來的戰略機遇。當前,化石能源枯竭危機日益加深,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戰略的調整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持節能低碳產5、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吹響了新能源革命的號角。與此同時,國家在全國范圍內統籌布局,敦煌百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已基本建成,敦煌成為了國家認可的第一個百萬千瓦級以上的太陽能發電基地和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城市,一幅新能源發展藍圖日漸清晰。根據2011年6月17日國家能源局批復實施的敦煌新能源城市發展規劃,到2020年,敦煌光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及熱電聯供裝機63.5萬千瓦,累計新能源的裝機容量將達到963.5萬千瓦,借力打造千萬千瓦級的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可以預見,“十三五”乃至更長的一段時間,我市仍將處于加快發6、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國家傾斜支持帶來的政策機遇。今年以來,國家、省市為支持敦煌的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千萬千瓦級的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國扶甘肅47條意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甘肅省支持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分別從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措施,這為敦煌依托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一區兩園三產業”目標,推動“十三五”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為我市未來五年加快發展以新能源為一園的“一區兩園”目標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市場。(二)有利條件 1、工業基礎。“7、十二五”末,敦煌市的工業發展已突破工業基礎薄弱、財力保障不足的瓶頸。近年來,敦煌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產業加速崛起,石材等礦產品開采加工產業蓬勃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初具雛形,產業規模化、集聚化程度不斷提高,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理念進一步加深,工業體系逐步完備,這些都為延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工業打下了堅持基礎。2、資源稟賦。敦煌風光資源充沛。全年日照時數為3257.9小時,太陽年輻射總量6882.57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氣溫9.3,不僅是國內太陽能資源豐富的I類地區,更是“百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和“新能源示范城市”,風能資源是酒泉市四大風區之一,具有發展風電產業得天獨厚的優8、勢;礦產資源豐富,敦煌境內已探明的金屬礦產有釩、金、鎢、錳、鐵等,非金屬礦產有花崗巖、石灰巖、白云巖、方解石、芒硝等,共26個品種,礦產地105處,構成礦床7處;農產品資源特色鮮明,是甘肅省瓜果、棉花、蔬菜的主要產地之一,特別是以葡萄為主的優質林果已達18萬畝,被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命名為“中國葡萄名城”。3、通道條件。敦煌地處甘、青、新三省交界處,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和特殊性不可替代,自古以來從里到外均是東西交通的大通道,區位優勢明顯,必將成為國家向西開放、對接歐亞大陸經濟共同體的戰略前沿和核心通道。目前,鐵路、公路、航空網絡四通八達,利用已建成的瓜敦快9、速通道、蘭新鐵路、312國道、313國道、215國道,與周邊地區乃至東中部地區互通有無;剛剛建成的敦格鐵路,是溝通中國南北的大動脈,沿線建設的七里鎮物流園區式貨場將為敦煌提供極大的物流運輸保障。4、環境容量。敦煌地勢平坦,空間廣闊,可利用荒漠戈壁近2萬平方公里,風能光熱資源開發規劃區多位于此,大規模開發不會對耕地和生態造成明顯破壞;敦煌地廣人稀,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較大,適宜發展大型風、光電及裝備制造產業,有利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三、“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一)總體思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10、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為契機,緊緊抓住創建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機遇,圍繞市委“轉型跨越、富民強市”發展主題,堅持“一抓四融合”和“項目為綱”發展思路,主攻“一會四區”戰略平臺,依托資源優勢,大力推進“一區兩園三大產業鏈”建設目標,加快敦煌工業發展方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循環經濟型轉變,著眼建設千萬千瓦級的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和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基地,全力做大做強新能源、裝備制造、礦產品加工、農產品精深加工四大產業,努力以工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支撐敦煌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二)發展目標按照發展速度要快、發展質量要高、發展要可持續的要求,“十三五”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工業總量。到2020年11、末,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147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38.1億元,年均增長12.2%;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37.1,比“十二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到2020年末,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28億元,年均增長12.4%。其中新能源產業和裝備制造產業投資80億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化工產業投資35億元;農產品加工及其他工業投資13億元。規模企業成長。到2020年末,通過上市、兼并、聯合、重組等形式,擴大企業資本實力,實現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達到69戶以上,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0-12戶,50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15-20戶。工業產業結構。到2020年末,新能源產業和裝12、備制造產業兩大主導產業產值達到90億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和化工產業兩大支柱產業產值達到40億元,聚集力優勢突出,形成產業集群;農副產品加工、旅游商品生產等特色產業初具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園區其他工業得到更快發展。節能減排。到2020年末,全市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低于省上和酒泉下達控制指標。社會貢獻。到2020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達到2144萬元,較“十二五”末翻一番;工業吸納就業人數年均增長9.3%,總數達到20500人。(三)基本原則1、堅持能源為基礎、多元發展。始終把能源資源作為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最大優勢,以光電風電促網架、促裝備制造、促調峰13、電源,以資源換裝備、換項目、換產業,緊緊圍繞“一會四區”五大戰略平臺,加快發展酒泉“六大百億元循環經濟產業鏈”,千方百計將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2、堅持做大做強、跨越發展。始終把工業發展放到全市乃至全省跨越式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努力做大工業總量規模、主導產業集群,做強工業質量效益、品牌和競爭力,為“十三五”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三個翻番”,發揮工業主導作用。3、堅持優化布局、集約發展。始終把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經濟的主要承載地和工業強市的主戰場,進一步加強項目、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的宏觀管理,全面提升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功能和承載能力,推動項目向園區集聚、園區向板塊發展14、產業向集群邁進。4、堅持轉變方式、轉型發展。始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在努力確保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把工業經濟發展由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循環經濟型轉變,不斷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注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在未來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5、堅持創新思維、開放發展。始終堅持在開放中求發展,在合作中謀共贏,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走開放發展的道路,形成資源加市場的開發模式注重借助“外腦”“外力”來謀劃和推動工業發展,既要“有中生無”用好能源資源、推動產業升級,又要“無中生有”搞好配套延伸、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買全國、賣全國”、“買世界、賣世界”的經營格局。6、堅持以15、人為本、和諧發展。始終把安全生產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把工業發展建立在安全發展的基礎之上。始終把環境保護當做民生大計,努力在工業發展中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環境影響最小化。始終把吸納就業、增加稅收作為衡量工業經濟質量效益的重要指標,努力讓人民群眾共享工業發展和工業文明成果。四、“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堅持以省委“3341”項目工程為統攬,進一步突出工業主導地位,著力做大做強五大產業,促使全市工業經濟轉型、產業調整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一)優先發展領域1、優先發展與“旅游勝地”、“文化之都”、“低碳城市”相輔的清潔能源產業。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光熱發電產業和天然氣能源產業。2、優先發展16、與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采礦、選礦、冶煉、加工相配套的礦業經濟和資源工業。重點發展釩礦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精深加工,尤其是釩儲能電池產業,就地實現產業鏈延伸。3、優先發展與農牧業生產相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三新”產業。重點發展與農牧產品深加工相關的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回報的“三高”產業。(二)著力做大做強六大產業以工業園區為平臺,加快發展以大企業為龍頭、產業鏈為基礎的產業集群,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為發展路徑,細化產業分工,提高加工水平,做大配套,做強以下六大產業。1、做大做強新能源產業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業是“十二五”敦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亮點,也將是“十三17、五”工業及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引擎。按照2011年6月17日國家能源局批復實施的敦煌新能源城市發展規劃,“十二五”末,全市光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到“十三五”末,光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00萬千瓦,太陽能熱發電及熱電聯供裝機63.5萬千瓦,累計新能源的裝機容量將達到963.5萬千瓦,借力打造千萬千瓦級的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整體推進”模式,從中端發電開始,前后雙向拉動,全力將其建成一個以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發電、風力發電、儲能蓄能和調峰燃氣發電電站互補平衡的新能源產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太陽能產18、業群格局。重點抓好中船重工、甘肅龍源、京城新能源、峰電能源等風電項目,首航熔鹽塔式發電、大成科技光熱發電、中廣核、寧波翰德等光電項目。2、做大做強裝備制造產業裝備制造產業是連接上下游產業鏈的必備產業。搶抓國家支持敦煌建設國家級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等政策機遇,借助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后勁,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配套,逐步發展光伏支架、玻璃鏡面、集熱管、硅材料、太陽電池、組件封裝、系統集成、保養維護、電網建設等產業,建立完整產業鏈,實現新能源發電的研發、生產、輸送與消費的綜合性產業集群。同時繼續堅持集約、引強的思路,配套發展電網建設、現代物流、工程技術服務、人才培養19、等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壯大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重點發展海裝風電、吉隆環保機械、祥農機械、天祥農機等裝備制造龍頭企業。3、做大做強金屬礦產開采加工產業敦煌是礦產資源大市,雖然金屬礦產相對匱乏,但目前已發現金屬礦產7種,有釩、鎢、鐵、錳、鉬、金、白云巖等,其中大型礦床3處:釩礦1處,金屬釩儲量達153.86萬噸,平均品位1%;鎢礦1處,目前已勘探2平方公里,預測三氧化鎢金屬儲量約40萬噸,平均品位0.17%;白云巖礦1處,預測資源儲量超過1億噸,具備發展釩產業、鎢產業和鎂產業的良好資源優勢。緊扣釩資源開發,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20、為主體,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為動力,以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節能環保為重點,推進聯合重組、合資合作,整合資源,擴大優勢,推動釩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同時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工藝和裝備,推動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提升現有企業的技術水平與生產規模,在迅速擴大釩產品初級加工的同時,就地延伸釩礦資源的產品鏈和產業鏈,營造釩產品加工的產業集群優勢,從而形成資源控制為紐帶、以釩礦、偏釩酸銨、五氧化二釩、粉釩、片釩、50/80釩鐵、釩氮合金、釩鋁合金、釩電池系列產品加工的產業群,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把敦煌建成面向全國乃至東亞經濟圈的釩系列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陽光招金、金地釩業21、等龍頭企業。4、做大做強建材化工產業立足敦煌豐富的花崗巖、石灰巖、芒硝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大力發展建材化工產業。緊緊圍繞產業結構調整,以資本為前提、品牌為導向,技術為支撐、文化為內涵,以保障資源配置、龍頭企業培育、加工技術升級、市場體系建設、優化產業布局為突破口,以打造石材品牌、做強建筑板材、做精異形石材、做好觀賞產品為抓手,采取以大并小、以優并劣、扶優扶強等措施,優化整合石材資源,加快實現敦煌市石材產業的戰略轉型,形成以“花崗巖板材-異型石材-水泥-新型墻體材料”為主的建材產業群。同時依托儲量豐富的芒硝資源,以西域新材為龍頭,以聚苯硫醚(PPS)為重點,以不斷延伸產業鏈為目標,堅持走科技含量高22、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打造以元明粉、硫化鈉、PPS薄膜、PPS樹脂、無鐵硫化鈉等產品為主導、以纖維級樹脂、PPS改性薄膜材料、PPS改性纖維材料等PPS高新技術產業鏈為支撐的鹽堿化工產業群。重點發展華川石材、鴻豐廣發石材、富景石材、新福源石材、西域新材、昌祥化塑等龍頭企業。 5、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是“一特四化”現代農業發展的龍頭,也是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結合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發展,以工促農,堅持“建大龍頭、帶大基地、興大產業、帶大市場”,依托節水高效特色產業優勢和農產品資源,引進國內知名食品加工企業入駐敦煌,鼓23、勵本地龍頭企業進行資本充足和產業整合,加快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跨越,形成以葡萄、大棗、蔬菜等為主的農產品和肉羊、牛、豬等為主的畜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一體化的產業集群,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實現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有機結合。重點抓好莫高面業、敦墾果品、飛天果汁、雙元乳品、飛天果蔬、葡萄酒業、敦煌酒業等龍頭企業。 6、做大做強信息化產業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在十八大提出的科學決策。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歷史機遇,發揮信息化引領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加快推進全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建設富裕文24、明和諧幸福敦煌的必然要求。未來五年,以“光網敦煌”和“無線敦煌”為目標,建成先進智能的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三網融合;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軟件服務等信息產業的壯大為指引,培育或引進電子信息制造企業5-10家;以信息資源共享為目的,全面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加強政府與經濟社會、信息化與農業、工業的深度融合,使政府公共服務在線率大幅提升,重點行業骨干企業信息化進入全面集成,70%以上的中小企業應用電子商務;以實現數字社區、社會保障“一卡通”為導向,全面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五、“十三五”工業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一)扶持壯大一批一流企業。把大企業作為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主體,一方面重點支持已進入敦25、煌和即將入駐的行業領軍企業做大規模,開拓市場,努力把華川石材、立創環保、力波科技、吉隆機械等大項目做成大產業,把品牌企業做成品牌產業;另一方面繼續實施“引強入敦、引大入敦”戰略,發揮敦煌百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示范基地的區位優勢和高速鐵路、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等通道建設的市場聚集效應,把敦煌海裝風電、敦煌西域新材等更多的企業扶持上市,食品加工、葡萄酒釀造等領域更多的行業領軍企業引進敦煌,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工業離不開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實施中小企業成長計劃,鼓勵中小企業圍繞大通道、大企業搞配套,在產業集群培育中參與分工、發揮作用;積極為中小企業融資、擴能技改、引進人才智26、力和科研成果等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使中小企業獲得的重視和支持與其在繁榮市場、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所發揮的特殊作用相適應。“十三五”期間,全市要努力形成大中小并舉、鏈條完整、產業配套、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格局。(二)推動形成一批循環模式。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企業改造,推動敦煌從資源大市向循環經濟強市邁進。在政策上,把循環經濟作為基本的市場準入標準、技術原則和生產方案,用已經認知的循環模式對傳統產業進行循環改造,嚴把新上項目的循環經濟門檻。在內涵上,從物理形態循環向化學形態循環轉變,還包括資本、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循環。在外延上,不僅產業內部要循環,關聯產業之間也要循27、環,從企業的小循環入手,向行業中循環拓展,最終形成區域大循環。在重點上,以技術鏈和利潤鏈為紐帶,抓產業鏈條的延伸,引進推廣一批已經和正在被認知的符合敦煌發展實際的循環模式。圍繞傳統產業實行循環改造,實現高碳產業低碳發展;圍繞能源資源優勢發展新材料產業,把一個優勢變成兩個乃至多個優勢;圍繞高載能產業的清潔生產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實現環境壓力向發展動力的轉化;圍繞通道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大幅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圍繞發揮特色工業開發工業旅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十三五”期間,努力把敦煌工業園區打造成以利潤鏈連接為特點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為全市乃至全省循環經濟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三)創建樹立一28、批工業品牌。把實施品牌戰略擺到“十三五”工業發展的重要位置,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圍繞主導產業、強勢企業、重點產品和技術創新,抓好品牌申報注冊、企業質量體系認證、產權保護等工作,將技術創新同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企業文化建設緊密聯系起來,重點建立企業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引導企業與國內外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活動,加快新技術運用和新產品開發速度,支持企業實施以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為主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力的新技術、新產品。在精深加工、新產品開發、節能降耗、防治污染等方面,組織實施技術改造、技術29、攻關、技術引進和技術推廣項目,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提升、改造支柱產業和傳統產業。選擇基礎條件好、市場潛力大的工業企業,以爭創名牌企業、名牌產品為核心,重點扶持,精心培育,引導發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深度和產品附加值,增加科技含量,促進產品結構的升級換代。(四)招攬培養一批人力資源。牢固強化人力資源是跨越式發展第一資源的認識,大力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工程和人才引進培養計劃。注重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作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利用聘請經濟顧問、組建專家委員會、舉辦新能源博覽會等柔性引才機制,加快引進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高端人才,催生人才帶項目、帶技術的積極效應。注重發揮企業家人才的骨干作用30、,采取“政府買單、老板赴宴”的方式,加大本地企業家的培訓培養;對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舍得給政治榮譽、給物質待遇、給社會地位,注重發揮黨政人才的服務保障作用,通過考核手段和有效政策激勵各級干部和職能部門發展工業、大抓項目的壓力、動力和積極性。注重發揮技能型人才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加各類培訓項目和資源,加快引進培養上千的產業工人大軍,在主導產業發展上推動形成人才比較優勢。“十三五”期間,要實施“成百上千”新型工業化人才工程,即引進培養100名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的企業家和1000名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工人。(五)推廣應用一批信息技術。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工業跨越式發展必須要有相關技術作支撐。“31、十三五”期間,要以爭取“國家級信息試點消費城市”為契機,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加強四類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是減量技術,包括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技術和節能、節水技術。二是再利用技術,延長原材料或產品的使用周期,通過多次反復使用以減少資源消耗及廢棄物產生。三是資源化技術,能夠將生產或消費過程中產生的“三廢”等廢棄物變成有用的資源或產品。四是系統化技術,通過合理的產品組合、產業組合及技術組合,實現物質、能量、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優化使用。與此同時,堅持走工業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路子,以推動企業研發生產過程、管理和服務等重點領域信息化為切入點,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現代集成32、制造系統、企業制造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系統等的推廣應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企業科學決策管理水平、研發水平和生產自動化水平。加強企業信息化隊伍建設,引導企業積極引進和培養急需的信息化專業人才,提高全員信息化應用水平,實現生產自動化、管理信息化和營銷電子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六)著力培育一批新興產業。以新能源產業為依托,發展儲能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以裝備制造業和高載能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為依托,發展新材料等產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為依托,發展生物保健等產業,以旅游產業為依托,發展旅游產品產業。在重點培育發展的新興產業領域,鼓勵重點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建設一批以前瞻性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重33、點實驗室或企業技術中心。加強技術產權和成果交易平臺建設,發展各類技術中介機構,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便捷高效服務。鼓勵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開展軟科學學術研討,為培育發展提供多角度、多層次的智力支持。鼓勵支持園區以免租、低租等方式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初創企業進行孵化。六、主要措施1、強化規劃實施管理。緊緊圍繞省、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工業經濟規劃及各專項規劃中的發展目標任務、發展重點,強化規劃對工業經濟的指導作用。針對規劃中的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研究制定加快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突出重點,集中資源,集中力量抓好支柱產業的引導發展。加強產業發展的督促檢查,完善項目督查制度,督促落實工作責任,確保34、重點項目、重點任務順利推進。建立重大項目協調服務機制,安排干部作為聯絡員包抓重點項目,強力推動項目建設。按年度細化分解任務,加大規劃落實和執行力度,提高規劃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確保工業經濟始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規劃健康發展。2、優化工業發展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進一步解放思想,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完善審批程序性規定,增強審批透明度,提供優化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完善政務大廳的服務功能,將政策信息、資源信息、招商引資項目、企業產權轉讓、人才需求信息和辦事程序等內容進行聯網公開,使其成為信息通道,政務公開的重要平臺。對國家、省、市在35、企業稅收、技術改造、項目用地、礦產資源配置、投融資、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制定的有關優惠政策,加大落實兌現力度。加強輿論宣傳,提高社會各界參與程度,為工業經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3、加強企業融資服務。積極創造條件,廣開籌資渠道,健全完善各類融資平臺,構建適合敦煌工業經濟發展的投融資擔保體系,加大對工業的投入。舉辦召開銀企洽談會,為銀行和企業搭建平臺,鼓勵和保護民間資本投資,凡符合國家和省上規定的投資領域,都向社會資本開放,鼓勵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根據企業條件和資本市場發展情況,在有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企業集合票據融資發行工作,對主業突出、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企業納入上市資36、源庫進行重點培育。通過撬動信貸資金、作用關鍵環節來扶持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4、統籌推進資源整合。積極利用區內區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做好資源整合利用。區域內以礦產資源整合為重點,堅持政府推動整合與企業自主整合相結合、資源整合與礦山關停整頓相銜接、資源效益和社會效益與安全生產相統一的原則,加快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企業,推動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配置,借助優勢企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改變“多、小、散”的礦業開發局面。區域外以引進大型物流園區項目為突破,打通物流通道,利用周邊地區優勢資源,支撐敦煌工業發展,增強競爭實力和輻射能力。提高工業用地集約化程度,落實工業用地優惠政策37、,確保大項目、好項目及時落地。5、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緊緊抓住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不斷加快和敦煌工業經濟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的有力機遇,圍繞優勢資源開發、工業園區建設、重大技術改造等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節會招商、主動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方式,堅持招龍頭、引配套、聚產業,重點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制造環節和研究開發基地、國際國內知名企業投資項目等。通過樹立一批有說服力的外來投資樣板企業的成功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企業投資,把招商與選商結合起來,大力引進一批就業容量大、技術含量高的企業,促進就業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人流、物流和資金的流動。6、38、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對工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用足用活近年來國家、省上扶持工業企業發展的建設“千萬千瓦級的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基地”、“國家級新能源示范城市”、“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等各項優惠政策,制定出臺我市支持重點行業發展的政策,增加財政對工業經濟的投入,制定完善工業發展基金投入管理辦法,主要用于補助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前期工作、貸款貼息、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企業信息化建設及新產品開發等。7、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工業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制定相關發展政策,統籌規劃工業布局,指導園區明確發展方向、功能布局、產業特色和投資強度,提高園區企業關聯度和產業聚集度,形成錯位發展、互為補充的良好格局,協調礦產資源配置、土地劃撥等推進全市工業發展方面的重點問題。進一步完善目標考核工作,制訂工業發展指標和考核辦法,充分調動各方面抓工業的積極性,在全市掀起重視工業、大抓工業的新高潮。 敦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15年9月7日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