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質量通病裂縫的預防方案(17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17178
2022-06-22
14頁
33.04KB
1、鋼筋混凝土現澆樓板裂縫的預防 1、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作質量檢驗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確定配合比。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率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對預拌混凝土坍落度應嚴格控制,也是防止混凝土裂縫的措施。 2、在混凝土澆搗前,應先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避免過多吸收水分,振搗時要掌握“快插慢撥”的方法,避免過振的漏振,樓板澆筑后,對板面應及時用材料覆蓋、保溫,認真養護,防止強風和烈日曝曬。 3、嚴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趕工。杜絕過早施加荷載和過早拆模。在樓板澆搗過程中更要派專人護筋,避免踩彎負筋的現象發生。 4、后澆帶的施工應認真2、領會設計意圖,制定施工方案,杜絕在后澆處出現混凝土不密實、不按圖紙要求留企口縫,以及施工中鋼筋被踩彎現象。同時更要杜絕在未澆注混凝土前就將原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 5、線管在樓板中,預防辦法有兩個:一是澆搗線管面上的混凝土保護層保證在20毫米以上的厚度;二是多根并列敷設的管道間距應在20毫米以上。當多根并列敷設的管道超過400毫米寬時,應在管道上面設防裂鋼絲網片。關于砌塊房屋防裂縫的論述一、防止減輕房屋頂層砌體墻體的裂縫采用下列措施: 1、屋面保溫層的屋面剛性面層及砂漿找平層應設分隔縫,分隔縫間距不宜大于6米并與女兒墻隔開,其縫寬不小于3cm。 2、現澆鋼筋混凝土屋面3、,當房屋較長時,可在屋面設置分隔縫,分隔縫間距不宜大于20米。 3、頂層墻體門窗洞口過梁上砌體每皮水平縫中設24網片或26鋼筋,網片應伸入過梁兩端墻內不小于600mm。 4、東西山墻可采取增加構造住的方法,間距不宜大于3米。 5、提高頂層砂漿強度等級,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h95。 二、防止房屋底層墻體裂縫采用下列措施: 1、增加基礎和圈梁剛度。 2、基礎部分砌塊墻體在砌塊孔洞中用C20混凝土灌實。 3、底層窗臺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窗臺板,窗臺板伸入窗間墻不小600mm。 4、底層窗臺下墻體設通長鋼筋網片,豎向間距不大于40mm。建筑工程表面透銹原因及防治預防措施: 1、在施工過程中,利用水泥砂漿墊4、塊墊在鐵馬凳的支點部,防止底部鋼筋直接與模板接觸。 3、電工面管、盒要嚴禁使用釘子固定在模板上,應充分利用鋼筋乾地綁扎定位。 4、在抹灰前,要逐層逐層逐墻地進行檢查,不放過每一個角落,把所有鋼筋頭、釘子全部鏟掉。對于外露綁線、8#線應盡可能去掉與表面一平;對拉片應把外露鐵片鑿平與混凝土表面平齊。表面不抹灰的應鑿入混凝土內5-10mm,用1:2.5水泥砂漿抹平。在抹灰過程中也應隨時發現隨時去除。利用抹灰20mm的厚度將所有外露鐵質全部隱蔽起來,徹底防止銹點發生。 5、天棚采用復合模板,不抹灰,所以主要在施工中防治。如果拆模后仍發現有外露馬凳筋出現,則應先對裸露點涂刷防銹漆防止生銹,再用建筑用膠帶5、紙將其蓋住,然后再刮石膏及大白。如果抹灰后墻壁上出現外露鋼筋現象也可采用這種方法。 總之,嚴格按規范施工,認真檢查,認真預防,認真處理,做到“防患于未然”,銹點問題是可以杜絕的。大體積混凝土水化熱溫度控制施工技術方案施工技術措施及注意事項 1、混凝土攪拌和水、砂、石加熱準備工作應充分,運輸罐車應全部配戴防寒被,混凝土輸送泵車做好防寒保溫工作,混凝土攪拌的出罐溫度保證不低于+9時,才能保證規范規定的人模溫度低于+5要求。 2、承臺暖棚內必須提前加溫預熱。在澆筑混凝土時,應保證棚內空氣、模板、鋼筋及基底土壤溫度不低于+10,以保證混凝土澆筑成型時的體溫在+5以上。 3、提高混凝土的施工工藝,改善混6、凝土的品質,增大早期水化熱散發量,降低水泥化熱。(1)混凝土的入模溫度不宜過高(但不得低于+5),以便降低混凝土澆筑之前的含熱量。(2)嚴格按施工配合比摻加粉煤灰、緩凝劑,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量及保證混凝土的設計強度。(3)混凝土采取分層澆筑,每層澆筑的厚度不宜過高,每層按30cm厚控制P澆筑的速度不宜過快,以能滿足混凝土的上下層接茬質量要求為宜,一般每層按3-4小時控制,以便于澆筑成型的混凝土散發水化熱、推遲混凝土水化熱的高峰期。(4)表面混凝土在初凝以后、終凝以前進行多次壓實抹光,以消除初期混凝土表面的裂縫。 4、在混凝土養生過程中,供熱的熱風幕機應保證棚內氣溫在+10以上。承臺周圍及上表7、面覆蓋的草墊子及塑料布,要遮蓋嚴密,保證覆蓋層隔熱效果達到20以上,保證混凝土表面與其內部的溫差不大于20。 5、混凝土水化熱在前半月為發熱升溫期,后半月為散熱降溫期。在齡期內前15天要加強養護,后15天也不能大意。特別是冬季里,體內溫度與外界氣溫差在20以上時,不準將承臺暴露在空氣中。如果上部墩身需要接續施工,應采取穩妥的防寒措施。 6、施工中應加強溫度監測,嚴格控制冷卻循環水,并做好記錄。淺析現澆混凝土樓板裂縫的成因與防治一、設計原因 1、建筑物長度超過規范規定,未做結構處理,由溫度應力引起樓板變形裂縫。 2、樓板分布鋼筋配置偏少,樓板的受力鋼筋用量是通過結構計算確定的,而分布鋼筋是參照混8、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要求,其截面積不應小于單位長度上受力鋼筋載面積的10%,其間距不應大于300mm設置,一般不驗算抗裂度。由于樓板縱、橫鋼筋都在板底30mm范圍內,樓板上部大部分是無鋼筋混凝土,故容易沿主筋平行方向產生脆性裂縫。 3、忽視防裂構造措施。在條形建筑的兩端間和轉折處的樓板,容易出現板角斜裂縫,裂縫一般離板端1000mm左右,在板面附加鋼筋的末端之外,與端面呈45角。裂縫原因一是端間樓板嵌固在外檐墻與外山墻上圈梁或框架梁內,外圈梁或框架梁在夏季高溫和冬期低溫的溫差作用下,樓板受縱、橫雙向的熱脹冷縮應力,端部構件還受到其它的內外溫差作用,而產生變形。二是樓板混凝土收縮和徐變影響,大約在樓9、板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六個月左右,板的混凝土收縮和干縮產生的拉應力達到穩定狀態。當各拉應力的合力大于樓板的抗拉強度時,在板角的薄弱處出現斜裂縫。 4、忽視地基在礎處理方案,對地基軟硬不均或局部存在松軟土未經夯實和必要的加固處理。對結構各部荷載懸殊的,未作必要的加強處理,使混凝土澆筑后,因地基受力不均,導致不均勻沉降,造成結構應力集中,使建筑物的樓板、構件和墻體裂縫。 防治措施 1、現澆混凝土樓板是收縮比較敏感的構件,設計單位就加強現澆樓板抗裂度驗算,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防止樓板因溫度和干縮而引起的裂縫。設計時宜將板面周邊的抗負彎矩筋連通,成為板面層的抗裂縫的鋼筋網。也可參照地面防裂做法,在混凝土10、頂面下20mm處配制直徑為4mm,間距為150-200mm的鋼筋網。 2、當混凝土板厚度200-600mm時,建議設計人員采取增配構造鋼筋,使其增強抗裂能力,配筋應盡可能采用小直徑、小間距,例如采用8-4的鋼筋,間距150mm,按全截面對稱配置比較合理。配筋率就大于0.3%. 3、在受拉應力較大的端間及轉角處的板面再增配5-7根直徑為6mm的放射形構造鋼筋,以防治板端、板角斜裂縫。 4、在應力集中的樓板孔洞周圍、變截面處放置放射形鋼筋、鋼筋網,以抵抗應力作用下產生的裂縫。 材料質量原因產生的裂縫與防治措施(一) 材料質量原因 1、使用不合格的水泥、骨料和外加劑配制的混凝土會產生異常凝結,則澆筑11、的構件很容易產生裂縫。 2、選用水化熱高、收縮率大的水泥,水泥用量偏多或偏少,使用過量的粉砂及含泥大的砂石,常會造成混凝土干縮快,抗拉強底低,導致樓板產生裂縫。 (二)防治措施 1、選用合格的材料,配制符合質量要求的混凝土。對配制混凝土所用材料應嚴格檢驗,保證其質量符合相應規范要求,防止混凝土構件產生裂縫。 2、合理選擇原材料,嚴格控制混凝土所用材料的數量,在我們監督的工程中,有許多是采用“雙摻法”施工的,既摻和一定比例的外加劑和粉煤灰等材料,以減少水泥水化熱,同時也減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構件施工產生了很好防裂效果。工程建設中,應當在滿足設計強度要求的前提下,盡量選用粗骨料、中低熱和安定性好的12、水泥品種,使混凝土減少升溫。比如我們先425號礦渣硅酸鹽水泥/80KJ/kg,而425號變通硅酸鹽水泥則250KJ/kg,顯然,前者比后者水化熱減少了28%。水泥品牌原水泥標號每KR水泥的水化熱/KJ3d7d28d普通硅酸鹽水泥525314354375425250271334325280229294礦渣硅酸425180256334鹽水泥325146208271現澆混凝土樓板裂縫施工原因 (一)施工原因 1、拌制混凝土的原材料不計量。混凝土配合比不標準。水泥用量偏多或偏少,水灰比、坍落度過大。攪拌卸出的混凝土停置時間超過4h再使用。澆筑混凝土接槎處,延續時間過長而凝固,使接槎處混凝土收縮不同而裂13、縫。 2、混凝土澆筑前,模板過于干燥、吸水大。澆筑中過度振搗梁板裂縫的原因與檢測 對于出現梁板裂縫的建筑物,首先要通過科學的檢測手段,取得現場數據,分析梁板裂縫的建筑物的結構安全,然后對癥下藥,確定是修復、補強加固或是先修復后加固處理方案,根據調查分析,造成建筑物混凝土梁板產生裂縫有多種因素,主要有: 1、混凝土澆注過程中產生的溫度裂縫、收縮裂縫; 2、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溫差裂縫; 3、由于施工質量較差,混凝土強度不足,振搗不密實引起的混凝土碳化裂縫; 4、因設計失誤造成梁板的強度、剛度欠缺或構造措施工不利產生的裂縫; 5、因建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產生梁板裂縫; 6、預應力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縫多由于14、骨料不符合規范要求,含泥量過大或堿集料反應引起的裂縫; 7、混凝土外加劑使用不當引起的裂縫; 8、模具變形裂縫; 處理方法: 1、從結構安全方面 (1)經過結構分析確認為梁板被壓裂或脹裂; (2)梁板承載能力達不到標準規范要求; (3)裂縫不斷擴展、混凝土壓碎、保護層剝落; (4)影響橋梁上部結構剛度和整體性的裂縫; (5)對建筑物梁板安全危害嚴重的裂縫。 2、耐久性方面 (6)裂縫寬度超過規范規定; (7)根據鋼筋銹蝕、混凝土碳化等判定鋼筋已銹蝕; (8)溫差、濕度變化大,震動、混凝土內摻有氯鹽、侵蝕性環境的不利影響等引起的裂縫。 3、功能方面 (9)破壞梁板密閉性的裂縫; (10)屋面鋪裝15、防水性能喪失,引起梁板滲漏的裂縫。體內預應力及體外預應力加固法。1、粘鋼加固法粘鋼加固就是用高強度建筑結構膠將鋼板粘貼在混凝土構件需要加固補強部位的表面,可提高結構的抗彎、抗剪能力,還能封閉裂縫,陰止其繼續擴展。粘鋼加固技術與傳統的處理裂縫構件方法相比,具有無法比擬的優點: (1)粘結劑硬化速度快,工期短; (2)粘鋼技術工藝簡單,無須損傷原構件,只需對其表面進行處理; (3)建筑結構膠強度高,可以使加固體系與原構件形成一個良好的整體,受力均勻,不會在混凝土中產生應力集中現象; (4)粘貼鋼板所占的空間小,幾乎不增加被加固構件的斷面尺寸和重量; (5)粘貼鋼板的最大優點是:可提高結構構件的抗裂16、性,抑制裂縫開展,提高承載能力; (6)不受施工場地限制,無須封閉建筑物或公路,施工整度快,構件很快就可達到加固設計強度,三天后即可受力投入使用。 2、包碳纖維加固法 用碳纖維加固混凝土構件是一項高科技技術。碳纖維材料的強度高,韌性好。一層0。1mm厚的碳纖維相當于2mm厚鋼板。用高強度建筑結構膠將其粘 貼于混凝土構件表面能起到與粘貼鋼板相同的作用。由于碳纖維更為輕、薄,還可卷起折疊,方便運輸,比鋼板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尤其是能有效的封閉裂縫,陰止裂縫發展,同時還具有加固構件的作用。適用于大面積混凝土的加固和裂縫較多較密的構件。在韓國的公路、橋梁、地鐵、隧道中大量的裂縫構件都是用包碳纖維技術修17、補、加固的。加固工藝間單、效果好。 混凝土結構裂縫原因、預防及治理一、塑性裂縫現象: 裂縫在結構表面出現,形狀很不規則且長短不一,互不連貫,大多在混凝土澆筑初期出現產生原因: (1)混凝土澆筑后表面沒有及時覆蓋,風吹日曬,水分蒸發,體積急劇收縮導致開裂; (2)使用收縮率較大的水泥,水泥用量過多,或使用過量的粉砂。 (3)混凝土水灰比過大,模板過于干燥。預防措施:(1)配制混凝土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少空隙率和砂率,同時要搗固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強度。 (2)澆筑混凝土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濕透,澆筑后要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工作 (3)設擋風措施。二、干18、縮裂縫 裂縫為表面性,寬度較細,其走向縱橫交錯,沒有規律性,一般在混凝土露天養護完畢經一段時間后,在表面或側面出現,并隨溫度和濕度變化而逐漸發展。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成型后養護不當,表面收縮變形引起混凝土表面開裂或構件水分蒸發產生的體積收縮愛莫能助到地基或墊層的約束而出現干縮裂縫。 (2)混凝土構件長期露天堆放,表面溫度經常發生劇烈變化或后張法預應力構件露天生產后長久不張拉等。 (3)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 (4)混凝土過度振搗,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較多的砂漿層。 預防措施: (1)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能過大,嚴格控制砂石含泥量。 (2)加強表面的抹壓和養護工作。 三、溫度19、裂縫 現象: 表面溫度裂縫走向無一定規律性,多發生在施工期間,縫寬受溫度變化影響較明顯。 產生原因: (1)表面溫度出現的非均勻溫差產生拉應力而形成裂縫; (2)混凝土的溫度變形受約束。 預防措施: 應從控制溫度,改進設計和施工工藝,改善混凝土性能,減少約束條件等方面采取措施。四、不均勻沉降裂縫: 現象:不均勻沉陷裂縫多屬貫穿性裂縫,其走向與沉陷情況有關,裂縫寬度受溫度變化影響小,因荷載大小而異,且與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 產生原因: (1)地基不均勻沉降 (2)模板剛度不足 預防措施: (1)對地基應進行必要的壓實; (2)模板應支撐牢固,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并使地基受力均勻。按規定時間拆20、模。 (3)構件制作場地周圍應做好排水措施,并注意防止水浸泡地基。 五、張拉裂縫: 現象:預應力構件常在表面或端頭出現的裂縫產生原因:(1)預應力筋放張后構件產生反拱或空間撓曲而產生的裂縫。 (2)混凝土振搗不密實,張拉時混凝土強度偏低及張拉力超過規定等。 預防措施:(1)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加強混凝土振搗,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和強度。 (2)預應力張拉或放松時,混凝土必須達到規定強度。控制應力準確,并應緩慢放松預應力鋼筋。 (3)板面適當施加預應力,提高板面抗裂度。六、施工裂縫現象:裂縫的深度、部位和走向隨施工原因而異,裂縫寬度、深度和長短不一。產生原因:(1) 模板隔離劑失效,混凝土與模板粘連,起模時構件受力不均勻或受扭而出現裂縫。(2) )構件運輸、堆放、吊裝不正確等。 預防措施 (1)預制構件胎模應選用有效隔離劑,起模前均勻松動平緩起吊。 (2)加強構件運輸、堆放、吊裝等方面的規范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