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中學教學樓規劃建筑方案設計說明(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27237
2022-07-04
5頁
32KB
1、石阡中學 教學樓規劃建筑方案設計說明一、概述1. 項目概況石阡中學(石阡一中),本項目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坐落在縣城泉都街道文筆山下、龍川河畔;成立于1934年,時名為石阡縣立初級中學校。1970年更名為貴州省初級中學,2001年再次更名為貴州省石阡中學,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教學樓項目占地9842.08,總建筑面積17392.54,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12862.25,地下總建筑面積4530.29。教學樓規模為46間普通教室,11間多媒體教室。建筑密度30.31%,容積率1.31。2. 現狀條件用地區域屬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用地內東側與市政道路交接。場地西面高,東面和北面低,東2、西高差達25m,場地中心與北側高差大20m,用地形狀呈南北狹長的帶狀。地塊內保留年份較久的古樹,無可利用水體。原始地形從466至491,起伏較大,規劃道路在與場地相接部分的標高從466上升至790,與原始地形最低處標高接近。3. 設計原則有機建筑城市相互容納,互為依托,有機生長。本規劃以城市設計理念及原則來進行指導。生態建筑建筑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減少對山體破壞。教學樓、實驗樓全部采用外廊式處理,利用自然采光、通風,改善室內學習環境,起到生態節能的效果??沙掷m發展的建筑空間上的靈活性,功能上的適應性,管理上的統一性,以及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時代建筑規劃理念的前瞻性,建筑理念的現3、代性以及材料、技術的先進性。人文建筑學校作為服務社會的最重要的場所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人文氣質,以文化產生凝聚力,以設計體現人文關懷。二、總平面設計1. 設計依據(1)甲方項目設計任務書(2)用地紅線圖(3)該地塊所屬上級控制性詳細規劃(4)中小學校建筑設計規范(GB500992011)(5)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7)銅仁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5版)(8)宿舍建筑設計規范(JGJ 36-2005)2. 總體規劃(1).用地分析有利條件:區域和地理位置優越,具有發展潛力,前瞻性好; 項目位于文筆山麓,緊鄰城市主干道,4、生態環境好。周邊為城市老城區,建筑密度高,建筑布局和風格受制約因素相對較多。用地起伏,富有大地美感,可加以利用。規劃對策:對有利條件要盡可能地加以利用,發揮其優越性。不利條件:用地坡度較大,需作較大的地形整治。規劃對策:利用地形走勢,建筑采取筑臺和吊層的方式,最大限度減小挖方,避免高切坡和高擋墻。 (2).規劃設計空間布局:本項目空間布局分為四個部分,在扁狹的場地上由南至北依次考慮,教學區行政公共區生活區體育運動區。三個區域分別按照各自的功能特點加以布置,既各成一區,又有一定的聯系。規劃上力求分區明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區域用地。校園動線:學校采用人車分流、步行優先的交通系統,機動車道只考慮5、到達主次入口附近的辦公樓、食堂等必要區域,一般不駛入教學區內部。步行交通沿著南北中軸線貫通整個校園,同時和東西向的主次入口景觀道相接,將生活區、體育運動區、教學區和辦公區進行有機串聯,與綠化景觀結合布置。南北步行道考慮作為消防車道,滿足每棟建筑的消防要求。城市景觀:沿著東邊主干道一側布置建筑的短邊和中庭,建筑空間打開,城市空間和視線可以和學??臻g有機滲透,避免過板的長邊對城市空間造成的壓迫感。由建筑主入口引入的校園中心景觀道、隨高差關系形成的坡地綠化、中心庭院景觀、35米的緩沖綠化帶都將給城市公共生活增添新的活力。校園景觀:由校園的景觀林蔭大道、公共綠地、教學樓庭院景觀、宿舍區公共平臺花園、建6、筑的陽臺露臺等,共同構筑園林式校園景觀。(3)豎向設計用地區域屬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原始地形標高從466到491,高差達25米,地形起伏大。中心地勢高,東、北面地勢低。(1)、盡量保留地塊的自然地貌,減少土石方量。(2)、利用分階、退臺等消化原始地形與設計標高之間的矛盾。(3)、臺地之間用綠化、天井、連廊連接,使高差過渡自然。(4)、因地制宜,避免造價高昂的高切坡等。三、建筑設計1. 設計構思 山地建筑理念臺地、吊腳、因地制宜 現代風格設計理念簡潔、虛實對比、比例尺度 地域化設計理念周邊環境和空間概念的提煉 技術理念節能、新技術、新材料 人性化設計適宜尺度,宜人空間,以人為本2. 平面設計平7、面設計上大量采用、連廊、平臺,串連各種交通流線,為使用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圍合的庭院著力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當中那種“內向”型的空間,這也是中國風水上一直強調的所謂“藏風”,“聚氣”的理念之所在,同時也表達了中國人人性上更為內斂含蓄的品格取向。平面中樓梯的組織,連廊的設置,挑空天井的處理,屋頂花園的利用,無不體現人性化,生態化的設計思想,為建筑提供變化多姿的內部空間。建筑平面柱網方整,尺寸在6.68.8米之間,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更具有實用性和靈活性,同時使學校在尺度上更宜人,更豐富。從主入口開始,466.0米標高為入口廣場、大門;生活區位于設計標高485.5以內,教學區和行政辦公區均位于48、81.0以上。3. 造型設計建筑立面風格現代簡潔,考慮經濟性和結構性需要,沒有多余的裝飾性構建。建筑與建筑之間通過連廊和建筑的退臺豐富空間層次。為了突出教學樓變化,采用錯動的空調百葉窗豐富立面形態。位于教學樓的主入口體育館和食堂采用穿孔鋁板和玻璃結合的雙層表皮以及強烈的虛實對比,使得入口空間大氣生動,從突顯出主入口標識性。四、衛生環保設計(一)、給排水專業1、廢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為BOD5、COD、SS等,污染物濃度BOD5約250mgL,COD約300mgL,SS約250mgL。本工程設計生活污水排放量約為151.1m3/d,生活污水經生化池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系統。生化池污水處理流程9、如下:生活污水生化池達標排放2、噪聲控制1.學校周邊圍墻采用聲障墻,或布置高大的喬木以降低城市道路機動車的噪聲影響。2.柴油發電機組、水泵、風機等選用低噪音的設備以降低運行噪聲,并通過設備基礎減震、管道消聲、室內采用吸聲吊頂及隔聲門窗等措施達到有效降噪的目的。3.沿街的建筑或環境噪聲較大時,結合建筑節能設計采用隔聲性能較好的中空玻璃外窗(其窗戶的隔聲性能不小于3級)。4.結合建筑節能設計采取構造措施提高樓板、分戶墻、戶門的空氣隔聲性能和樓板的撞擊聲隔聲性能。5.水、暖、電氣管線穿過樓板和墻體時,孔洞周邊應采取密封隔聲措施。6.教學用房的樓層間及隔墻應進行隔聲處理;走道的頂棚宜進行吸聲處理。隔聲10、吸聲的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的有關規定。7.水泵等震動設備基礎設置隔震墊,配套電機設吸音罩。8.水泵等震動設備與管道連接處,采用可曲橈橡膠接頭及減震支吊架以減震降噪。9.水泵出水管止回閥設為靜音式止回閥,減少噪音和防止水錘。10.給水支管的水流速度控制在1.0m/s范圍內,并在直線管段設置脹縮裝置,防止水流噪音的產生。3、衛生防疫:1.生活給水二次加壓采用變頻調速供水設備。2. 各樓層生活用水水箱、消防水池和屋頂消防水箱均設自潔式消毒器,并定期對池(箱)水進行循環和除藻消毒,防止水質變壞。避免整池(箱)換水造成的浪費。3.學校引入管上設管道倒流防止器,防止11、紅線內給水管網之水倒流污染城市給水。4. 教學樓內給水管采用PPR管,從而避免了管道銹蝕而污染水質。5. 排水系統伸頂透氣,以保護水封,防止下水道內污氣進入室內。通氣管頂部端口設于屋面之上。室外生化池透氣管沿建筑井道出屋面高空排放。6. 采用水封深度不低于50mm且效果好的地漏,以降低水面蒸發對水封的不利影響。7.公共衛生間內的蹲式大便器采用腳踏式開關沖洗閥,防止人手接觸產生交叉感染疾病。8.空調機凝結水排水和陽臺排水地漏設獨立排水系統,排至屋面或地面雨水口,以防止其他排水管道的有污染氣體竄入室內。9.滿足環境保護“三同時”管理辦法,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四、綠化及景觀照明(一)、綠化本工程設計中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設置中庭景觀,種植大片草坪及灌木,構成開闊綠化地帶。利用平臺及屋頂空間,設置盆景等,構成立體綠化。同時保留教學樓東側原植物帶,特別是古樹。二、小區景觀照明內設置廣場燈、草坪燈、泛光燈、輪廓燈等作為小區景觀照明。廣場燈主要設置在建筑的前后兩個廣場供夜間照明并增加城市景觀效果;草坪燈散布在景觀草坪中起到點綴作用;泛光燈對學校內重點植物、小品、雕塑等進行照明以體現它們的美,使人們感到進入一個舒適的園林。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7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