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媒中心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方案(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故事
編號:431303
2022-07-06
12頁
177.54KB
1、目 錄1. 編制依據和編制范圍31.1編制依據31.2編制范圍32. 工程概況32.1建筑地點32.2建筑面積32.3建筑性質42.4主要結構體系:框架核心筒。42.5建筑主體結構合理使用年限50年43. 施工準備43.1施工技術準備43.2機械設備準備43.3勞動力投入54. 施工方法54.1施工工藝流程54.2混凝土澆筑51.混凝土入模溫度宜控制在30以下(現場計劃在晚上進行混凝土的澆筑)。54.3表面處理64.4混凝土降溫、表面覆蓋養護75.混凝土溫度的控制75.1測溫點的布設75.2測溫方法75.3測溫85.4針對測溫成果采取的措施86.質量標準97.成品保護98.安全生產管理與環境保2、護措施108.1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108.2認真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101. 編制依據和編制范圍1.1編制依據1.國家、行業及重慶市現行設計規范、施工規范、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其它相關文件資料。2.重慶新聞傳媒中心設計施工圖紙。3.我單位擁有的科技成果、工法成果、機械設備、施工技術、管理水平以及類似工程施工經驗。4.國家現行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及施工驗收規范:5.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規范(GB50496-2009)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7.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1-2002)8.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2)1.3、2編制范圍本工程涉及到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有:筏板基礎(16。2m18.05m2m)1個、樁基礎(12個3.8m3.8m5m、2個4.2m4.2m5m)混凝土。2. 工程概況2.1建筑地點本工程位于重慶市渝北區空港新城同茂大道和秋城大道相交處西北側,同時也位于軌道交通五、十號線交匯處的西北側。2.2建筑面積建筑總面積:約10萬m2。其中四層地下室約4萬 m2、四層裙樓1萬m2、1號主樓(134F、機房層、水箱層)約5萬m2。2.3建筑性質一類高層。最大建筑高度(地上/地下):163.8m/-17.2m;最大建筑層數(地上/地下):36F/-4F。2.4主要結構體系:框架核心筒。2.5建筑主體結構4、合理使用年限50年3. 施工準備3.1施工技術準備1.選用低水化熱水泥,優化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等。2.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溫度。3.加強施工中的溫度控制。4.混凝土表面采取適當的保溫保濕措施。5.改善約束條件,削減溫度應力。合理的安排施工順序,避免過大的高差和長期暴露面等。6.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采取保溫保濕措施,混凝土中心與表面的溫差不應超過25度,混凝土表面溫度與環境溫度的溫度差不超過20度,溫度陡降不超過10度。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時,才能停止測溫。3.2機械設備準備吊車一臺(25T)、汽車泵一臺、柴油泵一臺、混凝土罐車10輛、插入式振動器4臺。3.3勞動力投入序號工種名稱5、人數1吊車操作工12吊車指揮13汽車泵駕駛員 24柴油泵司機15罐車司機106鋼筋工27混凝土工68普工104. 施工方法4.1施工工藝流程混凝土攪拌場外運輸場內運輸與布料;測溫孔布置混凝土澆筑表面處理保溫養護、測溫4.2混凝土澆筑1.混凝土入模溫度宜控制在30以下(現場計劃在晚上進行混凝土的澆筑)。2.混凝土澆筑時采用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超過50cm,澆筑的間隔時間不能超過60分鐘。- - - - 混凝土分層澆筑示意圖3.振搗時快插慢拔,振動時間應視混凝土表面呈現浮漿和不再下落為準。4.振搗上一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應插入下層混凝土中不少于50mm,每次振動時間1015S,以消除兩層之間的接縫,6、而且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5.振動棒振點的移動間距,不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5倍,防止漏振。斜面推進時振動棒應在坡腳與坡頂處插振。6.振搗嚴禁振動棒振動鋼筋及預埋件。7.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現場施工管理人員、鋼筋工、電工應隨時在場,并隨時處理可能出現的鋼筋移位、預埋件(錨栓)的移位及機具故障、斷電故障等。4.3表面處理初凝前一次抹壓混凝土終凝前12h二次抹壓覆膜養護(底層覆蓋薄膜、面層覆蓋麻袋)。泵送混凝土流動性大,表面水泥漿較厚,故應在混凝土澆筑后初凝前,應按標高進行拍打振實后用鋁合金直尺刮平,趕走表面泌水;初凝后至終凝前,用鐵板進行抹壓,緊跟著用掃帚順紋拉毛(適用于樁基混7、凝土)。4.4混凝土降溫、表面覆蓋養護1.保溫養護法:其主要目的是減少砼表面的熱擴散,減少砼表面的溫度梯度,防止表面因溫差過大而產生溫度裂縫。2.延長散熱時間,充分發揮砼的潛力和材料的松弛特性,使砼的平均總溫差所產生的拉應力小于砼的抗拉強度,防止產生貫穿裂縫。3.剛澆搗不久的砼,尚處于凝固階段,水化速度較快,所釋放的水化熱也較大,故潮濕環境可防止砼表面脫水而產生干縮裂縫。4.內部埋設冷凝管,降低砼的中心溫度,埋設的冷凝管平面布置如下圖:冷凝管布置立面圖冷凝管布置平面圖5.覆蓋養護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其主要作用是保濕、保溫,盡最大可能控制混凝土的內外溫差,防止大體積混凝土出現裂縫。具體覆蓋一層塑8、料薄膜(保濕作用)和一層麻袋(保溫作用)。5.混凝土溫度的控制5.1測溫點的布設1.測溫管采用20鋼管,底部用橡膠帶進行封閉,測溫管用鐵絲與結構鋼筋綁扎牢固。2.沿混凝土澆筑體厚度方向,必須布置外表、底面和中心溫度測點,在每條測試軸線上,監測點位不宜少于4次。3.混凝土澆筑體的外表溫度,宜為混凝土外表以內50mm處的溫度。5.2測溫方法采用汞測溫器,吊上線頭,同時橡膠帶密封鋼管上口,分底、中、上三次測設,并作好記錄。5.3測溫1.測溫延續時間自混凝土澆灌始至撤保溫層后止,同時應不少于20天。2.測溫時間間隔,混凝土澆灌后13天為2小時,47天為4小時,其后為8小時。3.測溫點應在平面圖上編號,9、并在現場掛編號標志,測溫作詳細記錄并整理繪制溫度曲線圖,溫度變化情況及時反饋,當各點溫差達到18時應預警,22應報警。4.混凝土降溫速度應不大于1.5/天。撤除保溫層時混凝土表面與大氣溫差應不大于20。5.4測溫管的平面布置筏板基礎測溫管布設圖樁基測溫管布設圖5.5針對測溫成果采取的措施根據測溫數據,在混凝土升、降溫過程中,如混凝土內外溫差值超過25,而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周圍環境溫差較小,應加蓋保溫層,以防止結構裂縫;如混凝土內外溫差值較小,而混凝土表面溫度與周圍環境溫差超過25,應減少保溫層,以防止表面裂縫。當兩者出現矛盾時,以混凝土內外溫差控制為主要矛盾。在混凝土降溫過程中,當混凝土內外溫差10、趨于穩定并逐步減少時,在底板混凝土表面逐層取走毛氈,有意識地加快混凝土降溫速率,使其逐漸趨于常溫,順利完成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工作。6.質量標準1.大體積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及坍落度必須符合規范要求,坍落度160mm20mm。2.大體積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3.大體積混凝土結構表面應堅實、平整、不得有露筋、蜂窩缺陷;埋件位置正確。4.混凝土結構表面的裂縫寬度不應大于0.2mm,并不貫通。5.混凝土結構厚度,其允許偏差為+15mm、-10mm;鋼筋保護層厚度為40mm,其允許偏差為10mm;并應符合設計要求。6.混凝土試件應在澆筑地點隨機抽取。混凝土抗壓強度試件,混凝土每100 m311、取樣不得少于1次,每次取樣應至少留置一組標準試件,同條件養護試件每一班次留置一組。7.成品保護1.泵管不準碰撞柱、剪力墻插筋。2.混凝土澆筑振動棒不準觸及鋼筋、預埋件。3.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之前不準踩踏。4、混凝土表面裂縫0.2mm非貫穿裂縫,可將表面鑿開3050mm三角凹槽,用摻有膨脹劑的水泥砂漿或水泥砂漿修補。貫穿性或深裂縫,在分析出現裂縫原因基礎上,用化學漿修補。并編寫修補方案報公司審批同意后報監理與業主批準。8.安全生產管理與環境保護措施8.1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1.明確安全管理的目的性:安全管理的目的是對生產中的人、物、環境因素狀態的管理,有效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12、全狀態,消除或避免事故。2.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安全生產的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第一是從保護生產力的角度和高度,肯定安全在生產活動中的位置和重要性。預防是針對生產特點,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把事故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3.堅持動態管理:安全管理涉及到生產活動的各方面,涉及生產的全過程。因此,生產活動中必須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動態管理。8.2認真執行各項安全管理制度對安全施工實行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通過執行制度,促進安全管理工作,現場的主要安全管理制度如下:1.安全技術交底制:根據安全措施要求和針對現場實際情況,逐級進行安全技術交底。2.定期安全活動制:項目部每周對全體職工進行安全教育,總結上周安全工作,闡述本周安全工作重點和注意事項,提高職工安全意識。3.定期檢查與隱患整改制:項目部定期組織對臨電、安全防護、機械設備、消防、環衛等方面的檢查。對查出的隱患必須定措施、定人、定時整改,整改合格后做好消項記錄。4.持證上崗制:對特殊工種和操作人員實行持證上崗,嚴禁無證操作。5.安全管理負責制:要有各級安全管理負責制,責任明確,責任到人。項目經理部對每施工階段要分析安全防患重點,以采取必要的對策。6.雨季施工,電器、照明要有防雨罩及相應接地裝置,電氣開關要可靠、安全。7.所有照明電器線路,不得亂拉亂接,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