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建筑設計對當前文化信息的演繹(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37897
2022-07-07
5頁
16.50KB
1、試析建筑設計對當前文化信息的演繹 論文關鍵詞:文化建筑設計歷史斷面空間分布 論文摘要:從歷史斷面和空間分布的角度闡述了又化的連續性、貫通性、民族性及地域性,指出建筑設計是對文化的解讀與再現,以建筑的形式來表達文化的信息,建筑設計是當前背景下文化信息再現的過程,并以文化表達的方式存在著。 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的連續性,歷史的貫通性,建筑也必須隨之而發展。建筑設計與創造就是在當前背景下即歷史延續的當前斷面的前提下,對文化的解讀與再現,以建筑的形式來表達文化的信息。積淀的文化指導、制約著建筑創作過程并作為一種元素參與了建筑創作,另一方面設計活動的成果建筑又表達與再現著文化的意蘊,并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方2、式不斷發展著,豐富著文化的歷程。建筑與其所處的文化整體環境有著同構的關系。我們要學會從歷史橫斷面上讀取時間序列,從空間分布上讀取運動方向。 1)文化是不斷前進的,有歷史連續性、貫通性,從歷史橫斷面上讀取時間序列,尋找當前時代的文化基石,依次指導建筑設計,使設計活動能夠真實的反映“當前”文化形態的信息,以利于當前時代作為未來的歷史斷面的文化信息得以順暢的延續。 那么,文化是什么。齊康先生在一次研討會上曾言:“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物質,又是精神;從狹義來說,它又是社會歷史形態以及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個歷史現象,每個社會都有相適應的文化,并隨3、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川當然對于當前時代來講,最重要的是當前斷面的文化信息、內涵與特征,其次就是它隨之所演繹的歷史信息與折射的未來信息。 建筑文化有傳承、轉化和創新精神,其設計活動也就是對這種精神的體現。創新從傳承中來,而且是歷史的傳承。要經過我們今天的消化來變成今天的東西,這就是傳承。而轉化就是要把各個要素轉化成為我們今天的東西。換句話說,創新來自于傳承與轉化,基于今天的形態,而傳承與轉化扎根于不斷延續的文脈,當前的形態是當前歷史斷面的文化的映射。未來始于過去,過去與現在都將成為未來的歷史,歷史不僅是相關的,而且是創造新事物的基礎。從一定的政治經濟技術背景下以一定形態出現的建筑歷史的羅4、列就足以印證,梁思成先生曾言:“建筑藝術是隨同文化的發展而不停地前進著的。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是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就必定要求建筑在實用上滿足更多方面的需要,在藝術方面更優美,更能表達思想內容。所以建筑文化各個時期主創的特點都要有一定形態來表現,并且總是以時代的風格出現的,而各個風格的羅列也是有次序的。對于現代新技術、新建筑文化的中國建筑的訴求,也正是對這個問題的思索。 2)文化又是散布于不同地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從空間分布上讀取運動方向,尋找民族地域文化特性,據此影響建筑設計,使設計活動能夠真實的反映“當地”文化形態的信息,以利于地域特性作為情感歸屬的文化信息得以更5、好的表達與維持。 文化是有民族性和地區性的。通過民族形式的發展,形成了它的傳統。幾千年來,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各自創造并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隨著各民族的活動范圍的逐漸擴大,彼此之間的接觸交往越來越頻繁緊密,相互之間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交流與發展中,每個民族都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吸收外來的東西,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在緩慢的并不斷的改變、發展著,但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征。這是因為我們需要這些特征的存在,那是一種情感的寄托,是歸屬感的訴求。 記憶是有情感的,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建筑也承載著這種寄托。建筑是物質的,非物質的,精神的。建筑不僅具有實用功能,可以滿足人6、們的物質生活需要,還具有審美功能,能夠滿足精神生活需要,其作用于情感體驗的特點又使它能與人們的心靈直接溝通,使其作為一門藝術在世上起著作用。所有這些使得它作為人類文化的載體,充分地表現著人類文化的內涵。作為歷史見證屹立許久的諸多建筑,應盡量全面系統地反映各民族和各地域的歷史和它們的文化。城市設計,并不是設計師個人主觀精神的表現,而是某種文化環境中的思想意識、時代風尚、社會倫理、群體心態的映射。中國的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的風格差異,就是文人墨客和皇室貴族這兩種文化群體心態、思想意識形態通過建筑師的勞動得出的反映。從園林本身難以看出哪一位設計師的獨特之處,但卻可以鮮明的感受到高雅的書卷氣息和富麗的貴7、族氣息的不同。但它們又同是中國園林,顯示了與自然融合相親,“天人合一”的格調,而與西方古典園林高居于自然之上的思想明顯不同,從而在更高一級的層次上即中西文化環境中顯現出不同民族的不同群體心態。中國古代的建筑設計,和中國的畫卷很像,用一步步發展的手法,把你由開頭領到一個最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較有層次,而且趣味深長。這一切的設計活動,都是以某種哲理觀念為基礎的。這種哲理觀念形成人們的建筑觀,指導其建筑的構思和營造。這就是地域文化深人建造活動的結果,地域性的情感指導著建筑設計,并通過建筑向人們訴說著文化的情感。建筑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而已,建筑設計必須融人人類活動8、,并提升這種活動的品質。建筑的創作必須從城市規劃、適用性、經濟性、材料、結構、美觀等方面綜合地考慮。設計作品應能有力且流暢的顯示出那個建筑設計的時間背景、環境因素和建筑目的。時間背景和環境因素就是地域、民族文化所展示出來的要素,設計過程中要對其全方位了解,并找到其中的平衡點。設計思維應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使之成為建筑作品的決定性力量。貝幸銘先生曾言:“充分深人地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氣候、自然和地理條件等,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深人其境。 “中國的建筑都有明確的思想性,天壇是天壇,北海是北海。”有個外國人曾經這樣描述過,對于一個陌生人來說都看得出我們的建筑的與眾不同,那我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卻忘乎所以。9、我們不能拋棄屬于我們自己的特征,同時探求屬于中國的建筑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要求,這也是情感訴求的結果。梁思成先生對于這一問題的看法是:“我們要求我們的新建筑絕對不是一座座已經造成的壇、廟、宮殿的翻版,而是從它們的傳統的藝術造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且同時吸收外國建筑以及它們的藝術造型中我們用得著的東西。”這正是我們對于建筑地域文化堅持與發展的方式。 3)地域性是時間軸與空間軸交叉點的累積,是時間在空間行進過程中各因素的綜合表現,地域性建筑的創作就是要準確地定位時間軸與空間軸的交叉點,不僅要考慮空間地域場所性,還要充分考慮到時間因素對地域性表達10、的影響,這就要求要尊重歷史,尊重當代,著眼未來。充分發揮當前時代新技術的作用、利用各資源保護歷史建筑,保護好地域性建筑創作的源頭。尊重當前時代的新技術、各資源對地域性建筑創作的支持,更好的探求創新性時代特征。同時要著眼于未來,使地域性建筑的創作得到不斷地延續,在特定的空間點上展現清晰的具有地域性的時間軸向性。 總之,文化是在不斷發展的,從過去到未來,呈現著歷史的延續性,建筑也隨之一路走來呈現著延續性。文化與建筑設計之間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文化指導著并參與著建筑設計及創造;建筑又以自身的語言表達方式描述著文化的脈絡,建筑設計是當前背景下文化信息再現的過程,并以一種文化表達的方式而存在著。我們要學會從歷史橫斷面上讀取時間序列,從空間分布上讀取運動方向,來解讀文化,正確看待過去的建筑,并找準切人點來從事當今的建筑創作,讓民族文化的烙印以鮮活的原形不斷地發展,不斷地譜寫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