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村古建筑群里的楹聯文化(5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43415
2022-07-11
5頁
17.50KB
1、培田村古建筑群里的楹聯文化培田村古建筑群里的楹聯文化 2010年12月27日 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培田,保存完好、氣勢恢弘的明清時期古建筑群會令你震撼不已,同樣,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也會令你驚嘆不已。各式各樣的楹聯就是客家文化的載體之一。 楹聯幾乎存在于培田村的廟宇、書院、牌坊、民居、宗祠等各種類型的古建筑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研究表明,培田村的楹聯主要包含了七個方面的內容。 先賢崇拜 每個家族都有值得后代崇拜的人物。培田村人引以為榮的人物有吳家先祖吳漢(東漢王朝的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之一)與泰伯(周太王長子,西周三讓皇位者);培田始祖吳八四;曾任臺灣北路千總的吳孝林;清光緒御前侍衛吳拔楨;2、誥封奉直大夫,晉贈昭武大夫的吳昌同等等。培田村以先賢崇拜為內容的楹聯,郭隆公祠的:“西周孝讓家聲遠,東漢循良世澤長”、“傳家周禮承先德,讓國高風裕后昆”、錦江公祠的:“至德衍休聲不愧千秋禴祀,治平光令緒應百代簪纓”、繼志堂的:“繼前欽徽承三讓,志于道慎守九思”,這些楹聯都通過歌頌吳氏先祖讓國的高風亮節和偉大功績,表達子孫后代對他們的崇拜,傳承他們的美德,繼承未盡的事業,讓他們永遠享受祭禮。 再看恩榮牌坊楹聯。正面:“世有鳳毛疊荷宸慈頒紫綍,身隨豹尾曾陪仙仗列黃麾”,背面:“鳳闕書名壽于金石,鷹揚奏績銘諸鼎鐘”、都閫府楹聯:“秉義飛聲閩嶠,教忠翼衛神京”,這些楹聯通過贊揚吳拔楨的神采,贊揚他的忠3、義品德與美好的聲名,表達對民間英雄的崇拜。樂善好施牌坊上也有兩副贊頌吳昌同人品的楹聯。 尊祖敬宗 讀“入祠思宗親,出門念祖德”這副懸掛在郭隆公祠內的楹聯,讓我們感受到培田人濃濃的念祖思親情結。“云筆雙峰臚甲乙,蒸嘗奕世薦春秋”是樂庵公祠的楹聯,上聯敘景,下聯言事,指出一代接一代都不要忘記四季祭祀祖先。“敬祖敦三禮,承先溯一支”這副楹聯選自久公祠,上聯指出敬祖要遵循祭天、祭地、祭宗廟的禮節,與濟美堂一副楹聯意思相近:“饗親鉅典經尊禮,格祖清音雅葉詩”,上聯告誡后人祭祀宗廟的大典要永遠遵照制度行事,不得荒廢懈怠。它們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培田那些神圣的祭祖儀式,特別是正月里的拜圖,舉行的是“三獻禮”的4、大祭儀式,腦海中浮現出隆重而嚴肅的祭祀畫面。 “出門思祖德,入戶念宗英”、“祖德世傳書一卷,圣恩日賜酒三瓶”、“祖訓書墻墉,家聲繼蕙蘭”、“宗歆葉吉永奠基業,祠嘗載燕晉享馨香”、“祖德光前開生面,宗功裕后寫篇章”、“本源可溯,誠敬乃通”、“宗風綿渤海,祖德衍培田”、“殷薦春秋憑敬信,增光俎豆在文章”,無不書寫對祖宗的敬仰和愛戴。 開拓奮進 客家民系是一個優秀的民系,具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神。培田村古建筑內表現客家人開拓奮進精神的楹聯,文貴公祠的:“祖德光前開生面,宗功裕后寫新篇”(“裕”是導引的意思);愈楊公祠的:“述舊思草廬大業,儀先拓潛谷鴻文”(潛谷,明鄧元錫之號,采諸儒論學,居家著述頗豐5、);雙灼堂的:“善居室惟懷完美,好讀書立志修齊”(立志修齊,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南山書院的:“龍騰渤海人文啟,鳳起吳山氣象新”(“龍”喻胸懷大志的人,“鳳”喻品德高尚的人。“渤海”是吳姓的郡望);八四公祠的:“敦睦一堂須追孝讓高風永光國史,本支百世宜效治平偉績復振家聲”(本支,謂宗子庶子)、“渤海名門爪瓞延綿延繩祖德,吳山望族桂蘭芬郁紹箕裘”(爪瓞指世澤,桂蘭喻君子,繩祖德與紹箕裘都指繼承祖先的事業。)楹聯說的是要繼承先祖未盡的美好事業,要創造新的輝煌,要多讀書,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要效仿先人重振顯赫的家聲,這都讓我們讀到培田人的大胸懷、大氣魄,讀到培田先祖對后人的殷殷期望6、,由此我相信培田人身上始終有股開拓奮進的力量。 耕讀傳家 在培田繼述堂,有三副以耕讀文化為內容的楹聯,其一:“饑能壯志寒能壯氣志氣不凡定多安泰,耕可養身讀可養心身心無恙自獲康寧。”讀完倍受感動,只為下聯中的哲理:耕讀是獲得人生康寧的金鑰匙。其二:“水如環山如筆,家有藏書垅有田。”本聯說住在風景優美的環境里,有書可讀有田帶可耕,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表達一種對耕讀生活非常滿意的情懷。其三:“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撿,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耕惟讀。”下聯對村莊為什么取名“培田”作出最精彩恰當的解釋。讀這些楹聯,結合在培田吳氏族譜摘錄到的一句話:“先人耕讀傳家由來久矣,顧耕以贍家亦以裕國,讀以修已亦以治民。”7、耕讀傳家的風尚在這個美麗的村莊始終沒有改變。 崇文重武 重視教育,喜讀圣賢書,是培田客家人繼承華夏文明,弘揚孔圣教育之道的傳統。培田是宣何里()十三坊創辦學堂最早且聘請名師收徒的村落。由于家族重視教育,在取消科舉之前的二十幾代人中,吳氏家族代代都有登科入庠,出了舉人、歲進士、異庠生、郡庠生、貢生、國學生等共240人,被譽為“文墨之鄉”。 馥香公祠楹聯:“積德潤身如積玉,遺書教子勝遺金”、務本堂楹聯:“欲高門第須行善,要好兒孫必讀書”、郭隆公祠楹聯:“立修齊志,讀圣賢書”,流淌出來的是培田人崇尚讀書的文氣。繼志堂楹聯:“冷暑往來無俗客,寒齋談笑有鴻儒”,表達的是書香門第的自豪。 吳氏家族重視文墨8、,也重視武功培田歷史上出了不少“智勇雙全”、“文韜武略”的軍伍人才。明清兩代出了郡武庠生3人,邑武庠生16人,武舉人1人,武進士1人,獲有軍功者6人。 試看繼述堂、濟美堂、八四公祠的楹聯:“南山秀毓書香紹,北斗光騰劍氣明”(書香與劍氣相對,喻文武雙全之意)、“筆鋒秀自云霄聳,劍氣光從渤海騰”(渤海是吳氏的郡望。上聯喻文,下聯喻武)、“虎視鳳觀世第,玉光劍氣家風”,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培田建文武廟的用意了,文武廟上祀文圣孔子,下祀武圣關羽,這是期望村里文武人才輩出的初衷。 儒家思想 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中,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始終占統治地位。培田表現忠孝思想的有務本堂、郭隆公祠、繼志堂、文武廟等9、古建筑的楹聯。“行仁義事,存忠孝心”、“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圖”、“圣賢書子孫可讀,仁義事永遠當行”、“百世裔冠長濟美,千年山水永朝宗”(朝宗,指諸侯朝見天子)、“忠心昭日月,正氣壯山河”、“一生不負桃園義,千古長存蜀漢忠”、“一片丹心懸明月,百戰艱難重君臣”。表現三綱五常內容的代表性楹聯有:“圣賢書當學圣賢道義,天地氣須全天地綱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圣人”、“養成正氣參天地,摩練文章著春秋”。表現孝悌(朱熹說:“善事父母為孝,孝順兄弟為梯”)思想的代表性楹聯分別有:一:“立修齊志,讀圣賢書”。上聯說的是要把家庭整治好,治理好家庭,讓父母安心無憂,就是孝的表現。二:“樂以忘憂滿眼風光饒興趣10、,施于有政一堂孝友驗施為”(有政即有家政,施是推而廣之)。下聯指出要把善父母善兄弟的孝友行為在家族內推廣,就是提倡孝悌的思想。三:“瑞日芝蘭光舊歲,春風棠棣振家聲”(棠棣喻兄弟),下聯意思說兄弟之間相處得像春風一樣和煦。表現行善的楹聯:“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憫困濟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分文升合,指少量的贈與、施舍)、“欲高門第須行善,要好兒孫必讀書”。表現勤儉節約的楹聯有:“創業維艱祖宗備嘗辛苦,守成不易子孫宜戒奢華。”、“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維讀維耕”。 詩情畫意 在培田村古建筑群中,描繪自然風光的楹聯作品數量最多,隨手沾來都是珍珠。“天高地遠開懷抱,水秀山明入畫11、圖”、“子含風飄樨馥郁,午庭時竹報平安”、“臨門環水綠,拍闥筆峰清”、“松間明月當廷照,崗上清風入戶來”、“霽色當空惟明月,銀輝滿眼是清風”、“治高毓秀,一曲永含清”這些楹聯都是對古建筑所處環境的描寫,文筆生動,富有詩情畫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培田吳氏幼習舉業,學識淵博,他們有以詩會友,撫琴、賞月的文雅情致,而培田村自古就有八勝八景,培田知識分子有感于山水林泉之美,于是揮毫成文,寫出的優秀作品常載入家譜,流傳后輩,有的則制成楹聯。 還有些楹聯既寫景又抒情,如:“天上云霞隨變態,階前花月自怡顏。”可理解為不管世界如何變化,我們仍快樂地生活。繼述堂三副,其一:“明月清風無人不有,撫琴作賦自足以娛”12、,其二:“花露澹籠秋夜月,茶煙山如筆,家有藏書垅有田”。其一表達主人輕飏午晴風”,其三:“水如環帶追求彈琴作詩的自娛自樂的生活方式。其二描述了夜里賞月觀花、午時品茶的高雅品位。其三表達的是對生活在優美環境中有書可讀,有田可耕生活的滿足。東泰義倉楹聯:“安閑方享山林趣,定靜何知世界忙”,讓我們讀到在忙碌的世界追求安閑生活,欣賞山水林泉之樂趣的不俗情懷。雙灼堂楹聯:“魚躍鳶飛皆妙道,水流花放盡文章”,為我們展示了主人家居生活的詩意,由此我想到了培田村古建筑大門前一般都有月塘,塘里養魚,種荷花,天井里也砌一口小水池,養一些觀賞魚,池邊砌花臺,栽種梅蘭竹菊等名花,主人閑時就在家中欣賞魚躍鳶飛,侍弄花草,等到有感而發則揮毫作文。 走進培田,品讀每一幢古建筑里的楹聯,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