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幫助人保持溝通空間的開闊性(4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455193
2022-07-18
4頁
41.79KB
1、建筑幫助人保持溝通空間的開闊性 在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很多城市人口非常密集,規模不太大的城市必然走向發展高層建筑的道路。這些城市當然也可以選擇擴大面積,在中心城市附近建立很多衛星小城,但隨之而來的是交通問題 廣州的變化非常大,有很多令人震驚的建筑和令人遺憾的建筑,北京也是這樣,整個城市的界限和輪廓變化都很大 很多時候,建設項目現場和周圍有一些已經建成的項目和新的設計風格不符,在建筑過程中有些就可能需要拆掉,但是有些也需要保留。北京的情況也是這樣。有很多古建筑在新建筑發展中需要拆掉,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需要關注兩者平衡,知道該何去何從。只有在現存建筑非常糟糕或非常危險的時候,我才會把它們拆掉 我們2、是以三維立體的形式來進行建筑設計,而不是以平面的形式、利用墻壁來區隔空間,要創造一個360度的空間感覺。我希望未來在一些大規模、多功能的復合型建筑中有所拓展,因為中國現在需要大量這樣的建筑在建筑界,扎哈?哈迪德(ZahaHadid)是少有能在金字塔尖與男人們平起平坐的女建筑師。這個出生于巴格達的英國女人,2004年獲得有建筑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建筑學獎,不但是該獎項創立26年以來第一位女性得主,還是最年輕的獲獎者。由于對城市主義、建筑以及設計等相關領域的革命性探索和研究,2010年,60歲的扎哈還入選美國時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并在“思想者”組別拔得頭籌。她同時也備受爭議。3、有人說她是瘋子,有人說她是異端人物。盡管1983年因作品入選香港ThePeakClub設計競標方案就開始獲得廣泛關注,但她在很多年間都被認為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建筑師。其設計一向以大膽運用空間和充滿張力的幾何結構聞名,不乏“暴烈”、“一頭充滿攻擊性的猛獸”等形容詞。1993年在德國萊茵河畔魏爾鎮設計的消防站是扎哈的成名作。普利茲克建筑學獎評獎委員稱她為“孤膽英雄”、“殘酷而無情地攀登上了行業頂峰”。而即使這些年在她蜚聲國際的同時,不少業內人士依然因她設計的建筑既貴又難建對其持有保留意見。她還以對工作和下屬的嚴苛而在業界被稱為“女魔頭”。華爾街電訊的文章調侃道:“與哈迪德打交道,就像對付一座隨時4、會爆發的火山。”她喜歡希區柯克的電影,中國電影中唯一有點印象的是臥虎藏龍。“這個電影還挺有趣的。”她在接受采訪時有些漫不經心地說。棕色半長發、深色皮膚,穿著以蘊涵建筑美學著稱的三宅一生皺褶外套,搭配巨大的長方形戒指,出現在記者面前的扎哈無愧于“建筑女皇”的另一個稱號。她并不否認自己是個工作狂,即使在度假時也會開著手機。“我并不介意在辦公室里長時間的工作,包括熬夜,我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她說,“放松是很有必要的,但我很難做到,這和人的性格有關,也和這個行業的游戲規則有關。我既然選擇從事這個行業,就必須努力工作。”這是扎哈3月4日到北京與業界分享心中“未來的建筑”的間隙。在銀河SOHO的樣板間5、里,近千名國內外建筑師、建筑和藝術專業學生翹首以盼40多分鐘之后,絕大部分是站著聽完扎哈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之前的兩天廣州之行,她的出現也受到熱捧,甚至需要工作人員不停維持秩序。“扎哈熱”與中國的“建筑熱”碰撞出來的火花,除了將于2012年完工的銀河SOHO,還包括已經建成的廣州歌劇院,和計劃于2013年竣工的望京SOHO、虹橋SOHO。2010年,中國在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頭號建筑大國。但蜂擁而來的歐美建筑設計師給中國城市打上的“現代性烙印”,得到的并不全是贊譽。有專家批評一些設計師把中國當作“新武器試驗場”,認為他們忽略了中國文化和傳統,把中國變成一個奇形6、怪狀建筑的展示場。而全球建筑觀察(GlobalConstructionPerspectives)、普華永道(PwC)和牛津經濟咨詢(OxfordEconomics)聯合發表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中國市場將占到全球建筑業務的1/5,高于目前的14%。無論如何,歐美先鋒派建筑師與中國城市化相結合,確實造就了一些十分具有想象力的建筑。這股潮流現在看起來還無法避免。扎哈設計的廣州歌劇院于去年落成投入使用,其獨特的“雙礫”造型引得贊譽一片,但耗費公共開支甚巨,有報道稱,廣州歌劇院平均每平方米造價近1.93萬元,比飽受批評的國家大劇院(1.8萬元/平方米)都高,這座總共2200個座位的公共建筑工程總造7、價也由此從最初規劃時的8.5億元(不含地價)追加到2009年的13.8億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扎哈的最新作品之一意大利羅馬21世紀藝術博物館(Maxxi)獲得了2010年度英國“斯特靈獎”。這意味著,即使在扎哈6年前直言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英國,也逐漸敞開懷抱接受未來主義建筑思路。要知道,在此之前,即使扎哈一年能夠拿走四項大獎,她的作品從沒獲得過英國的任何建筑獎項。目前,Maxxi還入圍了2011年歐盟現代建筑獎密斯?凡?德羅獎。今年,來自33個歐洲國家的343件參賽作品中有6件作品最終入圍。歐洲委員會的文化專員AndroullaVassiliou表示,入圍作品的設計者必須是世界上最富遠8、見的建筑師,歐盟的這一獎項表彰他們的智慧和對創意產業產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影響。商務周刊:中國正經歷著大規模的城市化,不少有意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在興建自己的高層建筑,追求建筑的美、精、尖,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扎哈?哈迪德:這是一個關于整個城市規劃的決策問題,主要取決于城市規劃的制定者想要以什么樣的方式來發展這個城市。他們是希望使城市密度加大,向縱深發展,還是希望使城市面積擴大,把面積攤開來布局?在中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很多城市人口非常密集,因此,規模不太大的城市必然走向發展高層建筑的道路,以提升城市的密度。這些城市也可以選擇擴大面積,就像東京那樣。如果要把城市的面積攤開,需要在中心城市附9、近建立很多衛星小城。但隨之而來的是交通問題,必須要有非常便利的交通來實現這種擴展性發展。商務周刊:根據您在中國的經歷和觀察來看,中國的這些城市建筑到底可以稱之為美還是丑?扎哈?哈迪德:我在建筑中會融入美學觀念,主要考慮的是建筑與人文景觀的融合。我希望通過建筑給人們一種美好的空間感,使人們通過建筑更好地去感受自然景觀和城市的界限與輪廓。對于中國的城市建筑,我不能泛泛而談。以廣州為例,它的變化非常大,有很多令人震驚的建筑和令人遺憾的建筑,北京也是這樣,整個城市的界限和輪廓變化都很大。我已經很多年沒來北京了,總的來說,北京的發展讓我感到震撼。從建筑質量來看,新的建筑肯定要比十幾年前優質很多。商務周刊10、: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經常會面臨原有建筑的拆遷問題。這也是一個爭議的焦點。您設計的建筑往往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當把自己的設計模型落地的時候,您會如何抉擇?扎哈?哈迪德:要根據實際情況達成一種平衡。很多時候,建設項目現場和周圍有一些已經建成的項目,和新的設計風格不符,在建筑過程中有些就可能需要拆掉,但是有些也需要保留。北京的情況也是這樣。有很多古建筑在新建筑發展中需要拆掉,在處理這個問題時需要關注兩者平衡,知道該何去何從。我在設計時會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和已有建筑,在實踐中希望達到兩者融合。只有在現存建筑非常糟糕或非常危險的時候,我才會把它們拆掉。 商務周刊:您的設計靈感經常取自大自然,并且在建11、筑設計中將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您在中國的作品不但分布在不同地區,也包含了公共設施和商務建筑兩種類型,在設計時如何進行區分?扎哈?哈迪德:我在1981年的中國之行是一個受益匪淺的經歷,那次我得到了從自然地貌和風光中獲取靈感的動力。當然,這樣的靈感可能并不能很快體現在建筑中。中國很多自然情況,比如水流的沖刷和風蝕,都給我的建筑設計帶來了很大的靈感。那次中國之行還進一步推動我思考“文脈”的概念,這不僅僅是指建筑與周圍客觀現實環境的聯系,還有其他很多層面的理解。我們在設計中會專注于項目整體的特點、功能和目的,再通過不同的設計來體現建筑的獨特性。不同的選址也會影響我的設計理念,比如廣州歌劇院周圍12、緊挨著一條江和一個公園,而北京的銀河SOHO在鬧市中心。但這些建筑也有一個共通性,我們旨在建立一種溝通性建筑,即建筑幫助人在其中始終保持著開放性溝通能力。比如,你站在廣州歌劇院大堂會看到多層次的公眾建筑,可以同時看到各個方位很多的人和活動同時在進行;銀河SOHO也是如此,通過天橋和平臺設置,使人們在一個點就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發生的事情,保持溝通空間的開闊性。同時,你在置身于這個建筑時,你的上方和下方都存在著空間感,我們把它叫做“飛翔的空間感”。也就是說,我們是以三維立體的形式來進行建筑設計,而不是以平面的形式、利用墻壁來區隔空間,我們要創造一個360度的空間感覺。商務周刊:綠色建筑是當前的一個潮13、流,您在設計中如何考慮這方面的需求?您在中國已經有了4個作品。接下來,您最希望設計中國哪個領域的建筑?扎哈?哈迪德:我幾乎在所有建筑中都融入了生態模式和生態考慮。我希望把建筑體現為一個有機體,積極與自然環境的因素相呼應,包括日照、風以及建筑中水的元素。同時,在建設形態中也要有所體現,一方面要抵御外界惡劣氣候,另一方面要有效降低能耗。我也在積極汲取傳統設計理念,因為在過去空調沒有被發明的時候,建筑設計中應對不同氣候有不同的辦法,我認為汲取其中的設計理念和智慧,能夠提升今天我們的建筑對環境的保護。我希望未來在一些大規模、多功能的復合型建筑中有所拓展,因為中國現在需要大量這樣的建筑,能體現我的建筑理14、念。商務周刊:近年來,您還打破了建筑設計師的身份,為意大利品牌B&B設計家具,與施華洛世奇(Swarovski)合作設計燈具,并且為香奈兒(Chanel)設計流動藝術展覽館,為梅麗莎(Melissa)和鱷魚(LACOSTE)設計鞋子,這種跨界設計是否給您帶來了更多靈感?扎哈?哈迪德:我的確希望參與各方面的設計。現在產品設計和建筑設計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了,同時技術的提升也使各種設計做起來相對容易。我從事各種規模的設計并且樂在其中:規模小的包括一個戒指、一雙鞋和一個包,設計時還要關注這些配飾與著裝的相匹配;規模大些的有家具的設計,再大的就是建筑設計。各領域的設計有共性也有差異,這讓我覺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