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類案(1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508398
2022-08-03
16頁
160.50KB
1、地下建筑火災撲救類 案 新鄉市消防支隊司令部制地下建筑火災撲救類案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地下建筑工程不斷增多,地下建筑火災撲救成為消防部隊面臨的嶄新課題。地下建筑主要有廠房、倉庫、商業服務、旅館、車庫、娛樂場所等。由于地下日用品商場客容量大,人員密集,具有較大的火災危險性,火災發生時,煙火極易蔓延擴大,撲救和疏散都將極為困難,為使官兵熟悉地下建筑的結構,掌握此類火災事故的處置程序和撲救措施,特制定本類案,以提高官兵處置地下建筑火災的能力。一、 地下建筑的概念建筑在地表以下的建筑物統稱為地下建筑工程。二、地下建筑的分類按其建造形式分為:(1)附建式;(2)單建式;(3)其他建筑形式。三、地2、下建筑的火災特點(一)火場溫度高,煙氣大,不易散出地下建筑發生火災,由于地下建筑絕大多數無窗,而且與外部相連通道少,發生火災后在封閉空間內,熱煙排不出去,熱量聚集,散熱困難,地下空間溫度提高快,可能較早出現全面點燃現象。此時火災房間溫度會很快由市內溫上升到800-900,煙氣溫度可達600-700,火源溫度可達到1000,火災熱危害嚴重。(二)火災時產生大量的高溫煙氣由于出口少,煙氣不易散出,隨著地下空間的增加,進入空氣量逐漸減少,中性層面不斷降低。一部分剛排出的煙,稍一冷卻又被吸入地下空間,這更增加了煙的濃度,使能見度降低。此外,由于地下缺氧,只要局部有陰燃存在,濃煙將會有增無減。(三)毒氣3、重地下建筑火災時,由于缺氧嚴重,使高溫下的可燃物燃燒不完全,而產生大量一氧化碳,使毒氣增加;一些現代地下建筑內裝修時使用高分子材料、塑料制品,火災時可能產生大量毒氣,更增加了煙氣匯總有毒物質的含量,威脅生命的危險性加大。(四)疏散困難地下建筑一旦發生火災,高溫、黑暗、煙嗆使人員疏散困難。地下建筑由于難于采用天然采光,火災時容易斷電,地下照明沒有保障,或有時由于煙的濃度大,即使地下通道內有引導指示燈,當能見度低,視距往往低于3m,甚至不足1m,加上人們在火災狀態下的驚恐心理,使逃離火場難度加大,甚至寸步難行。由于煙的毒性大,經測試有時一氧化碳含量高達10%,加上其他毒氣作用,又嚴重缺氧,極易造成4、疏散人員中途昏倒,甚至中毒死亡。火災時,平時的出入口在沒有排煙設施情況下,很有可能變成煙噴口。同時,初起火災濃煙的擴散方向,往往與人員的疏散方向一致,而且煙的擴散速度比人群疏散速度快。因此,無法逃避高溫濃煙的危害;出入口少,步行距離遠,疏散時間長;火源部位靠近出入口時,煙火會封鎖疏散通道,逼迫人們另找出口或急需專門營救。(五) 火災撲救困難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消防員無法直接觀察地下建筑中起火部位及燃燒情況(火場偵查困難),這給現場指揮、組織滅火戰斗帶來困難。1、滅火進攻路線少,消防人員需要逆向頂煙從地面進入地下,且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需要搞好安全防護、通訊聯絡);地下能見度低,難于找到或接近著5、火電。2、地下高溫、毒氣的危害易造成戰斗減員。3、通道狹窄、拐彎多、門卡多,戰斗開展困難。4、煙火封鎖出入口時,戰斗員無法深入內部;水槍射流打不到著火點;高溫及內部火風壓會阻擋灌注的泡沫混合液而發生倒溢。5、可用于地下建筑的滅火劑少。對于人員較多的地下建筑,毒性較大的滅火劑不易使用。6、地下通訊聯絡困難,火場照明條件差,火災撲救困難。四、火情設想、力量調集、滅火設想(一)起火地點:設置依據是某地段一旦發生火災,火勢蔓延途徑多,蔓延速度快,危險大,火災將直接威脅整個地下建筑。(二)起火時間:設置在白天營業時間,人員流動大,情況復雜,撲救和人員疏散需要大量的作戰人員和器材裝備,起火時間設置在晚間停6、業是,只需將本案中疏散人員部分忽略即可。(三)火場情況:起火時間該地下建筑多人處于疏散狀態,火勢處于發展階段。(四)力量調集:堅持救人第一和準確、迅速、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指導思想,加強第一出動力量。支隊119指揮中心接到單位報警后,根據燃燒面積,確定調度原則,并調動指揮部及特種車輛裝備(包括水罐消防車、泡沫車、搶險救援車),然后完成下列工作:(1)報告總隊戰備值班室、市公安局110、市政府。(2)通知交巡警、電業局、120急救中心、武警等有關社會力量趕往現場,協同作戰。(五)滅火組織機構組建火場指揮部和前沿指揮所,成立以省市領導為首,以消防部隊領導為主,各有關部門領導和工程技術人員參加的火7、場指揮部,下設作戰組、通訊組、后勤保障組、現場警戒組。(1)作戰組主要由偵查組、營救組、滅火組、排煙組四大部分組織。1、 偵查組由支隊戰訓參謀、當日值班干部、該單位人員和轄區中隊第一戰斗小組組成。任務:及時掌握火勢變化情況,向火場總指揮部提供詳細準確的作戰情況。偵察方法通常采用外部偵察、內部偵察、詢問知情人、儀器儀表進行探測、參照滅火作戰計劃和圖上偵察的方法,主要查清有無人員和重要物質被困、被困位置、數量、貨源位置、火勢蔓延途徑和方向、疏散和進攻的最佳路線等。火情偵察工作要貫穿于滅火的全過程。2、營救組有當日副總指揮員、各中隊指揮員組成。任務是積極疏散搶救人員、疏散重要物資。搶救小組的任務和采8、取的手段:小組由3人組成,其中一名為指揮員,著隔熱服或避火服,佩戴空氣呼吸器、呼救器、攜帶強光手電、紅外線探測儀一部(或熱視儀一部)、手提式擴音器一個、無線對講機一部、50米救生線一根、便攜式呼救器具等。 小組任務是:尋找被困人員、偵察貨源位置,燃燒范圍,火勢蔓延方向,煙氣流動的主要方向,滅火進攻路線,固定消防設施等情況。搶救疏散被困人員的具體手段是:對迷失方向者,利用廣播疏導;對受傷者采取攙扶的方式撤離現場。對煙氣中毒神志不清者,應給其佩戴便攜式呼吸器具,利用單價背、抱、抬、扛等方法將其疏散到安全地帶;在緊急情況下,如有人被困,且明確位置,局部火勢兇猛,搶救被困人員和深入偵查難以進行時,要采9、取水槍掩護,強行打開通道的方法,實施偵察、救人任務。3、滅火組:有到場的支隊領導和各戰斗中隊組成。任務是確定火場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方面,設定水槍陣地,靈活機動地選用各種滅火劑(主要用水),泡沫輔助,進行強攻近戰。4、排煙組:有專勤力量擔任。排煙目的:一是為了降低建筑物空間內彌漫的煙霧濃度,提高能見度,在最短的時間內使被困人員能夠避難逃生,消防人員能夠發現火源;二是為了排除熱輻射能量,降低火場溫度,便于滅火和疏散人員;三是防止一氧化碳爆燃,造成人員傷亡。排煙的方法:自然排煙。利用開啟通向室外的半地下式窗戶、自然排煙口、通風口,利用對流原理和抽拔作用排除煙霧。機械排煙。利用固定式排煙機、移動式排煙機10、強制排煙。機械排煙系統除包括防煙垂壁防火、防煙門外,還設有排煙風機、排煙管道、排煙口、自動控制設備等,滅火中應盡可能利用這些排煙設備,完成排煙任務。利用噴霧水排煙可降溫除塵。利用噴霧水排煙可降溫除塵,噴射霧狀水流時可產生自壓區從而起到驅煙作用。地下通道充灌高倍泡沫排煙。用高倍泡沫迅速充滿空間的方法,亦可達到降溫、除塵、排煙的目的。化學劑消煙。利用化學藥劑與煙氣混合后形成無害物質沉降,來消除煙霧。合理控制風流。地下建筑通道有通風系統時,可根據起火部位在通風網絡中所處位置,采取有效減風、停風、反方向送風等方法來控制煙氣擴散,或使其沿一定路經排出。利用風流控制煙氣時,必須依靠地下建筑內工程技術人員配11、合實施。(2)通訊組由當日值班參謀擔任,迅速溝通火場指揮部與通信指揮消防車之間,以及到場各中隊的聯系,并將大功率擴音器話筒擺在指揮臺板上,使火場指揮員既能夠通過無線對講機又能夠通過擴音器指揮所有參展人員。(3)后勤組 由后勤值班助理擔任。主要任務:記錄進入地下的人數的時間;向火場運送滅火器材、車輛油料、空氣呼吸器補氣、積水排放、火場供水以及消防車、泵小故障的排除和搶修等工作。 (4)現場警戒組由到場的交巡警、武警部隊擔任,主要負責交通管制和現場警戒任務。五、地下建筑火災的戰術措施(一)總的作戰指導思想:集中優勢兵力,精良裝備,調動社會各方專業力量,全力救人,全面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險情減少12、損失。(二)總的作戰原則:先控制、后滅火、積極搶救被困人員。具體作戰方法:快速出動,先搶救人員,控制災情;一側著火,中間封切,一頭排放,一側進攻;中間著火,兩側堵截,開放一側,三面進攻;上層著火,上下進攻,以上為主;下層著火,上下合擊以下為主;連接部位著火,三面封堵,一側排風,頂部排放,內部圍殲。堅持“救人第一”的指導思想,全力營救被困人員:(1)應利用應急廣播系統,穩定被困人員情緒,組織引導被困人員有序地疏散,防止驚慌、擁擠和踐踏。(2)疏散和搶救人員的基本順序。地下建筑火災救人要遵循著火層,其次是著火下層,而后是著火上層的原則。(3)疏散和搶救人員的途徑。從疏散通道、出口,經消防電梯、防煙13、樓梯直接到建筑物外。堅持以“以固定設施為主,移動滅火設備為輔”的原則,充分利用室內消火栓系統合噴淋系統,掩護人員疏散和控制火勢蔓延。堅持“機械防排煙設施為主,移動排煙設備為輔”的原則,加強火場排煙。內攻為主,上下合擊,堵截火勢,逐片消滅。力量部署的順序是先著火層,其次是著火上層,后著火下層。力量部署數量應是著火層大于著火上層,著火上層大于著火下層。加強火場供水,保持火場供水不間斷。技術運用:主要是搞好人員和器材裝備的組合及滅火力量的協同配合。救人與滅火同步進行。對于小型地下建筑可采用灌充高倍泡沫、封口窒息的滅火方法。先到現場的第一批滅火力量,積極組織義務消防隊,充分利用固定消防設施積極疏散人員14、和力爭把火災控制或消滅在初期階段。(三)義務消防隊自救階段A、利用消防控制中心向支隊119指揮中心報警;B、關閉空調系統,停止送風,開啟事故照明,引導人員定向疏散;C、開啟排煙設備進行定向排煙;D、在燃燒區的結合部位關閉防火卷簾,將火勢控制在防火分區內E、在各疏散出入口處,設置人員進行有組織、有秩序的疏導;F、啟動滅火系統,利用自動噴林和室內消火栓滅火。(四)地下建筑火災力量部署應把握的原則公安消防隊到達火場后,應先預接水泵接合器,準備向底下消防給水管網供水,做好進入底下滅火準備。(1)火情偵察要充分利用各種偵察手段,加強火情偵察。特別是在火災初期,要充分利用單位內部監控設備進行火情偵察,明確15、期貨部位、火災范圍,火勢蔓延的方向,人員受煙、火威脅程度,并根據救人、滅火需要,指導消防控制值班人員發出有關指令。1、詢問知情人迅速了解期貨部位、被困人員和單位自救情況。2、利用消防控制中心偵察,主要了解以下情況: 接受火災報警、發出火災信號和安全疏散指令情況;自動滅火系統、防火分區、防煙排煙系統、通風、空調系統工作情況;非消防用電是否切斷及消防電源使用情況;消防控制中心對各類建筑消防設施聯動控制情況;通過各種情況顯示,進一步明確起火部位、火災范圍、火勢發展蔓延趨勢、人員受煙和火威脅程度。3、深入內部偵察查清人員被困的數量、位置,重點注意搜索通往出入口的主要通道、洞室、洗手間、袋形走廊等場所,16、確定疏散搶救路線和方法;查清火源的確切部位、燃燒物質、燃燒范圍;查清火勢發展變化和起火點附近可燃物存放等情況。(2)內攻地下建筑內攻滅火的時機對于火災初起階段和發展階段,可在準備充分的條件下,不失時機地組織內攻。對于猛烈階段火災,不能馬上內攻。應先行排熱排煙,待火勢減弱后,再展開內攻。組織精干的內功滅火力量首先應組織精明強干的突擊隊,挑選思想覺悟高、身體素質好、技術過硬、戰術熟練,有一定滅火經驗的消防隊員參加。突擊隊應仔細了解地下建筑的平面結構,通風網絡結構,著火的大致部位,燃燒物的大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突擊隊員要穿消防隔熱服,佩戴空氣呼吸器,帶好安全帶、安全繩等個人防護器具。還要攜帶火源探17、測器。小型破拆工具、照明燈、輕便排煙裝具、通信器材,并規定好聯絡信號。內攻人員應編組進入,每組不少于二人。組織好替換隊員,安排好掩護水槍。地上應有可靠的水源,出入口準備足夠的水帶。做好戰斗準備,方可進行內攻滅火。內攻路線選擇,應根據地下建筑當時的火情、通道風流向、建筑結構點來確定。要以最安全、最迅速到達火區為原則,去恰當地選擇進攻路線,盡可能深入地下,接近火源作戰。A、當起火地下建筑有滅火作戰計劃且起火部位與計劃相符時應按計劃上確定的路線進攻。B、如果沒有滅火作戰計劃或者起火部位。燃燒過程與原定滅火作戰計劃不一致,原定路線無法進入,此時應迅速查清該地下建筑的全部入口、進排風口情況。選擇其中最佳18、風口進入,并沿進風路線進攻。C、若所有的出口、進排風口都往外部噴出濃煙。又必須內攻時可尋找其他地下建筑和著火地下建筑連通風口進入。如果連通風口封閉,可破拆工具開一個臨時出入口進入,為防止火勢由此蔓延,破拆前應設置水槍陣地,準備堵截火勢。D、沿進攻路線鋪設水帶,在鋪設第一條路線時,跟進的第二條線必須按同一途徑掩護第一條路路線進攻,做到互相交替掩護。要特別注意防止火門卡水帶,確保供水不中斷。正確選擇水槍陣地,恰當部署水槍。地下建筑內部空間大小不一,火勢發展強弱不同,燃燒范圍大小不等,應根據火情大小和承擔的滅火任務部署水槍陣地。A、火災初起階段,部署的水槍應直攻火點。B、火災發展階段,應部署在著火區19、間出入口的附近,采取重點防御,滅火同時也可在火災蔓延通道口部位設置水槍陣地,阻止火勢蔓延。C、當火勢進一步擴大,高溫濃煙步步逼近,應利用各種門口、通道轉彎處掩護,設置陣地堵截,以密集射流阻止火勢,并用噴霧水流作掩護,等待增援力量到達,繼續向火區進攻。D、可在逆火勢方向的通道內,選擇可依托的有利地形,設置防御陣地,阻止蔓延。E、部署進攻水槍同時,一定要安排水槍掩護,確保突擊隊員安全。F、設置進攻或防御陣地,必須確保戰斗員能順利撤退到安全地帶。(3)充分利用地下建筑內的消防設施。內攻時,應才分力量地下建筑內的消防設施,既發揮現代消防設施作用,縮短滅火時間,又能減輕戰斗員的體力消耗。1、依靠消防控制20、室的顯示信息,確定起火部位和蔓延燃燒區域。2、內攻隊員應及時檢查各種現代滅火、阻止事實是否按火場需要啟動運轉,如果啟動失靈應設法開動,發揮滅火阻止作用。3、內攻時,充分利用地下消火栓出水滅火。4、利用地下建筑內部設施排煙,內攻人員注意檢查這些設備是否按需要開啟或關閉,如未達到要求,應采取相應措施打開或關閉排煙口、通風口。5、內攻時應審時度勢,適時封閉或打開防火門,使既起到防火分隔作用,又不妨礙內攻。六、滅火力量計算及供水方案(一)火場供水就近占據水源,確保火場供水不間斷。供水方法: 1、接力供水。2、運水供水,在火場用水量較大時,考慮環衛灑水車運水。3、市政水源、著火單位消防水源不能滿足滅火需21、要時,考慮使用臨近單位消防水源。(二)滅火力量計算1、著火面積:A=nJI(vt)2 V-火災蔓延速度;t-著火時間;n-當起火部位在一側時為1/2,起火部位在墻角時1/4,起火部位在中間時為1。2、每支水槍的控制面積:A控=q/q1A控-每支水槍的控制面積;q-槍的流量L/Sq1 -滅火供給強度L/S3、火場需要的水槍數量:n=A/A控4、水槍的用水量:Q1=n槍qt5、Q2=q栓+q自+q幕+q雨+q霧 q栓-室內消火栓用水量q自 -自動噴水滅火設備用水量 q幕 -水幕設備用水量q雨 -雨淋噴水滅火設備用水量q霧 -水噴霧滅火設備用水量6、火場總用水量:Q=Q1 +Q2 七、地下建筑火災撲22、救注意事項1、撲救初起火災,火場排煙應同時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疏散成功。2、火災初起階段,煙霧、毒氣一般浮在通道上部,疏散人員應盡量降低自身高度外撤。3、參加營救人員必須佩戴好空氣呼吸器及各種安全防護裝具、照明、通訊工具等。4、疏散過程中應注意搜救,防止有人未撤出。進入地下搜救營救應編組進行。5、應按照疏散計劃進行疏散,以提高疏散速度,減少傷亡。6、疏散時應派專人在地下建筑出入口處警戒、疏導,保證疏散路線暢通。7、內攻滅火時,無論是進去還是出來,在出入口處一定要認真清查戰斗人數,嚴格控制非戰斗員進入地下建筑。8、內攻滅火時,應充分考慮呼吸器的有效使用,并隨時注意內攻人員的體力消耗情況。對參戰人員定時組織輪換,地下停留時間盡量不要超過半小時。另外在滅火戰斗過程中應注意清點人員,以防意外。9、開啟防火門鋪設水帶時,注意防止防火門回彈關閉掩卡水帶而影響正常供水,當需要轉移陣地或撤退時,應盡量收回或移開防火門部位的水帶,以防止關閉不嚴而助長煙火蔓延。10、內攻時除排煙、降溫、掩護進攻使用噴霧水流外,水槍手要堅持“見煙不見火不盲目射水”的原則,以盡量減少洞內積水,并及時用泵浦排出積水,以減少水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