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工程地質勘察報告(12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奈何
編號:585264
2022-09-16
12頁
458.54KB
1、1前言1.1工程概況共和縣塔拉灘光伏發(fā)電工程位于青海省共和縣南部,場址區(qū)距縣城約8km。場址范圍為N3605745.92N 3605835.88”,E 9802409.05E 9802509.97”,海拔高程在2920m左右,地形比較平坦。場址區(qū)緊鄰214國道,對外交通較便利。本工程總裝機容量20MWp,占地面積約為0.49km2。建成后輸往青海電網。1.2勘察目的和任務本階段勘測工作的主要任務如下:對光伏電站所在場址區(qū)的區(qū)域構造穩(wěn)定性和適宜性做出評價;對光伏陣列場區(qū)逆變器室和綜合樓等位置,進行現(xiàn)場地質勘探及分析,提供工程地質勘察成果文件資料;查明光伏陣列場區(qū)逆變器室和綜合樓、水泵房、升壓站等2、建筑物所在場址的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提出地下水的質量報告;對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做出評價;進行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進行施工和生活用水水源的調查;參加施工階段各建筑物基礎開挖后的基坑驗槽及相關基礎處理論證工作;提交工程地質詳勘報告,提出與地基基礎設計相關的巖土參數;提出地基土層的電阻率。1.3勘察依據本次工程地質勘察工作所依據的標準、規(guī)范主要有:(1)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2)凍土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GB50324-2001):(3)土工試驗方法標準 (GB50123-1999);(4)地下水質量標準 (GB/T14848-93);(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3、劃圖(GB18306-2001);(6)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T50007-2011);(8)接地系統(tǒng)的土壤電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電位測量導則(GB/T17949.1-2000);1.4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根據業(yè)主的要求,我公司于2014年9月初開展了本階段工程地質勘測工作,9月中旬完成了測量、物探和地質勘察的外業(yè)工作,9月下旬完成了內業(yè)整理及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制。具體完成的實物工作量和提交成果見表1和表2。表1 青海共和塔拉灘光伏電站勘察完成工作量工作類型工作內容單位數量備注地質測繪場區(qū)地形圖(1:1000)km20.176場區(qū)剖面4、線m/條3366/10勘探鉆孔m/個219.4/21其中7個控制性孔取樣砂礫(土)樣組20室內試驗土工常規(guī)試驗組10土壤易溶鹽測試組10室外試驗重型動力觸探m23.779次表2 提交成果表序號名稱比例圖號1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土工試驗成果報告表1份3土壤易溶鹽全量分析成果表10份4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工程地質平面圖1:1000附圖015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1-1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2000附圖026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2-2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2000附圖037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3-3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2000附圖045、8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4-4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059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5-5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0610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6-6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0711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7-7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0812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8-8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0913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9-9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1014共和縣塔拉灘光伏電站10-10工程地質剖面圖H 1:200 V 1:1000附圖1115共和縣塔6、拉灘光伏電站鉆孔柱狀圖附圖12-322區(qū)域地質概況及地震動參數2.1區(qū)域地質概況(1)地形地貌場區(qū)位于共和縣南部的塔拉灘,行政區(qū)劃上屬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東與黃南藏族自治州和海東地區(qū)接壤,西與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鄰,南為果洛藏族自治州,北與海北藏族自治州接壤,塔拉灘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位于青海南山與河卡山之間,包括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總面積443.72萬畝。場區(qū)北部為青海南山,南山是祁連山系的中段山脈,由切吉河西山,橡皮山,培溫山、知可爾山、哈圖山、瓦里貢山等高山組成,由北西北西西走向,從海西州天峻縣進入海南州境內,在境7、內山體是東西兩頭窄、中間寬,最寬處達24km,山脊高度在4000m左右,最高海拔4660m,山兩側和中段為小起伏中山和中起伏中山,這些山脈是共和盆地與青海湖盆地分界山。青海南山有大斷裂發(fā)育。南坡山體破碎,溝谷深切,處于干燥低溫條件下廣遭剝蝕,并且正在強烈進行,北坡有寬闊緩平底溝谷和狹窄V字形溝谷,形成山前斜坡向湖盆過渡,山地以流水作用為主,侵蝕作用不明顯,海拔3600m以上有冰緣作用地貌。南山以南,龍羊峽水庫以北為場區(qū)主要地方,為廣闊平緩的戈壁灘、沙地,分為一塔拉、二塔拉和三塔拉,水系稀疏。(2)地層巖性區(qū)內地層出露特征為南及北部山區(qū)多巖石裸露。下元古界(P)混合巖化長石石英巖、石英巖、大理巖8、石灰?guī)r夾砂巖。震旦亞界(Z)大理巖、片巖等。古生界志留系(S)板巖、變質砂巖、千枚巖等;泥盆系(D)礫巖、砂巖及火山角礫巖;石炭系(C)千枚巖、板巖、砂巖等;二疊系(P)砂礫巖、矽巖、頁巖、砂質板巖等。新生界三疊系(T)粉砂巖、板巖、砂礫巖、火山巖等;侏羅系(J)砂巖、礫巖;白堊系上統(tǒng)(K)灰紫色礫巖夾砂巖;第三系(E-N)礫巖、砂巖、泥巖。區(qū)內出露的侵入巖有古生代華力西期早期深灰綠色輝長巖、角閃輝長巖;華力西期中期灰色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華力西期灰色花崗巖、黑云母花崗巖、灰色灰白色花崗閃長巖、灰色灰白色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斑巖、花崗巖等。中新生代印支期角閃輝長巖、次閃輝長巖、花崗閃長巖9、;燕山期灰綠色、淺肉紅色花崗斑巖,肉紅色斑狀二長花崗巖、灰色花崗閃長巖等。第四系下更新統(tǒng)(Q1)礫巖夾含礫砂巖、砂巖、底部巨礫巖夾砂巖,含鹽;中更新統(tǒng)(Q2fgl)冰水堆積砂土、泥礫;上更新統(tǒng)沖積、洪積(Q3al+pl)粉砂土、砂礫石;全新統(tǒng)沖積、洪積( Q4al+pl)粉砂土、砂、礫;現(xiàn)代河谷低階地沖積(Q4lal)砂、礫石、卵石;現(xiàn)代河床及河漫灘沖積( Q42al)砂、礫石、卵石;湖沼堆積(Q41)粉砂、粘土及石膏、石鹽、芒硝、硼礦物等鹽類沉積,風積(Q4eol)粉細砂、礫砂等。(3)地質構造在大地構造上,工程所在地為祁昆古生代褶皺區(qū)。早古生代曾解體為三部分,北為祁連地槽系中的柴達木地塊,10、南為昆侖地槽,晚古生代逐漸褶皺閉合。上述大地構造基本控制了本區(qū)地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構造運動的形態(tài)。新構造運動是形成現(xiàn)代地貌的主要內應力。由于新構造運動復活了構造期的褶皺造山帶,使之成為斷塊山地突起,盆地則作繼承性陷落。祁連山褶皺帶的活動斷裂發(fā)育,其中祁連山南麓發(fā)育有北北西、北西西向的縱向大斷裂,它們和大型褶皺一起,控制著青海湖盆地展布。主要有:青海南山北麓斷裂帶,呈北西西走向,沿青海湖南岸,經黑馬河、江西溝至龍羊峽,日月山斷裂帶,呈北西西走向,沿青海湖東岸,經托勒、湖東至松巴;倒淌河循化南山斷裂帶,呈北西走向,經羅漢堂至貴德(河陰),控制倒淌河盆地和羅漢堂谷地展布。區(qū)內盆地都是呈菱形11、格局,長軸大致呈北西西走向,這是由于在北北西和北西西兩組斷裂的共同制約下產生。東列為第三紀形成的貴德盆地,西列為以第四紀沉積為主的青海湖共和興海盆地。昆侖山南麓形成一系列斷裂,控制了山間谷地的展布。弧形斷裂和中鐵斷裂,造成平行嶺谷的地貌脈絡。場區(qū)附近無大的第四紀活動區(qū)域斷裂,工程區(qū)屬構造基本穩(wěn)定區(qū)。2.2地震動參數根據國家地震局2001年1:400萬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及中國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qū)劃圖(GB18306-2001)資料,工程場址區(qū)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g(見圖1),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值為0.45s(見圖2),相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場址區(qū)屬構造12、基本穩(wěn)定區(qū)。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場址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度,設計基本地震烈度為0.1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三組。場址區(qū)圖1 場址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場址區(qū)圖2 場址區(qū)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區(qū)劃圖3 場址區(qū)基本工程地質條件3.1 地形地貌場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zhèn)南部,龍羊峽水庫西側。場址區(qū)地貌為黃河上游沖洪積荒漠戈壁灘,地表零星分布有蒿草類植物。場址區(qū)地勢總體上北東低南西高,地面高程自北2920m向南部升至2926m,地勢平坦、開闊。3.2地層巖性根據地質測繪及勘探資料,場址區(qū)地基土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松散堆積物,可分三層,分別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含碎石粉土、粉砂和砂礫石,各13、地層結構描述如下: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含碎石粉土(Q3al+pl):黃褐色,稍濕,松散稍密,以粉土為主,夾有大量碎石,含量30%左右,碎石主要成分為石英巖、花崗巖等。本層在ZK4,ZK7,ZK8,ZK9,ZK10,ZK11,ZK13,ZK14,ZK16,ZK17,ZK18,ZK19,ZK20,ZK21中均有揭露,層厚0.5m2.7m,層底高程2919.90m2922.00m。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粉砂(Q3al+pl):灰黃色,稍濕,松散稍密,主要成分為長石、石英和粉細砂,砂質純凈,顆粒均勻。在所有鉆孔中都有揭露,層厚1.6m3.8m,層底高程2916.40m2918.90m。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14、積砂礫石層(Q3al+pl):灰黃色,稍濕,稍密,礫石含量15%左右,礫石主要成分為砂巖、石英巖和花崗巖。所有鉆孔中都有揭露,根據地區(qū)經驗該層層厚大于30m。3.3水文地質距場區(qū)最近的地表水為場區(qū)以東的龍羊峽水庫。場址內地下水徑流方向由東向西,含水地層為礫石層,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孔隙潛水,據調查資料,場區(qū)地下水埋深大于30m。主要受大氣降水補給。3.4凍土深度根據共和縣氣候資料以及最新的凍土地區(qū)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JGJ 118-2011),場址區(qū)存在季節(jié)性凍土,最大凍土深度為1.40m。3.5 不良物理地質作用場址區(qū)地勢平坦、開闊,沒有形成滑坡、泥石流、坍塌等的條件,故場地不存在不良物理地15、質現(xiàn)象。4 巖(土)體物理力學性質4.1 現(xiàn)場原位測試為了解地基巖(土)層的工程地質特性,獲取巖(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本階段進行了重型動力觸探試驗,試驗統(tǒng)計成果見表3。由現(xiàn)場試驗確定的地基土的承載力、變形模量以及樁側阻力,見表4、表5。表3 場址區(qū)地基土原位測試試驗成果統(tǒng)計表地層名稱統(tǒng)計個數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變異系數含碎石粉土層41078.33粉砂層261548.99砂礫石層4924714.39表4 根據現(xiàn)場試驗確定的地基土承載力地層名稱平均擊數密實程度承載力fak(KPa)備注根據表2可見,地基土的測試成果中變異系數變化較大,表明測試成果的離散性較大,地層的均勻性一般。4.2室內巖土試驗本16、階段共取擾動土樣24組,其中完成12組室內常規(guī)土工試驗,由試驗結果可知:第層砂質粉土層礫石含量3.2%,砂含量8g%,粘粒含量7%,不均勻系數為2.27,為均勻土,曲率系數0.85,為級配不良土;層圓礫層卵石平均含量13.g%,礫石平均含量44.0%,砂含量27.5%,不均勻系數平均值為23.76,為不均勻土,曲率系數平均值為2.04,為級配優(yōu)良土。4.3 地基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根據場址地基土的均勻程度,現(xiàn)場原位測試成果,結合室內土工試驗成果,經工程地質綜合分析,提出場地地基土物理力學參數建議值,見表5。建議樁基參數見表6。5場址區(qū)地電阻率通過工程類比,參考鄰近工程地電阻率實測值,建議地電阻17、率按以下選取。0m1m:砂質粉土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13.1m69.8m之間,變異系數為0.39,表明砂質粉土層的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小,均勻性較好。圓礫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71.7m405m之間,變異系數為0.47,表明圓礫層的電阻率變化范圍中等,均勻性一般。1m5m:圓礫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70.4m1125m之間,變異系數為0.31,表明圓礫層的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小,均勻性較好。5m以下:圓礫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253m1758m之間,變異系數為0.24,表明圓礫層的電阻率變化范圍很小,均勻性很好。6場址區(qū)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評價6.1 巖土工程勘察分級依據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對工程重要性等級、場18、地等級、地基等級及環(huán)境類型判定如下: (1)根據工程的規(guī)模和特征,以及因巖土工程問題造成工程破壞或影向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重要性等級為二級,一般工程,后果嚴重; (2)場地基本地震烈度為度,地形地貌簡單,地下水對工程基本無影響,場地等級為二級場地(中等復雜場地); (3)根據地墓的復雜程度,場地巖土種類較少,較均勻,性質變化不大,為二級地基(中等復雜地基)。 (4) 由(1)、(2)、(3)可知,工程勘察等級為乙級; (5)場地屬干旱區(qū),地下水埋深大于30m,地基土為強透水層,場地環(huán)境類別為III類。6.2震動液化及地質災害評價場址區(qū)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地層巖性主要為圓礫,因地下水埋深大,地基19、土為非飽和土,地基土不存在振動液化問題。場址區(qū)地形較平坦,但沖溝較為發(fā)育,為間歇性干溝。場址區(qū)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現(xiàn)象,但應考慮突發(fā)洪水對建筑物基礎的不良影響。6.3 地基土腐蝕性評價為評價場址區(qū)地基土對混凝土和鋼結構的腐蝕性,本階段進行了12組地基土的易溶鹽含量測試,場址區(qū)地基土腐蝕性評價成果見表7由表可見。根據易溶鹽測試結果可知,場址區(qū)地基土易溶鹽含量總量為0.18%0.91%,平均值0.37%,含量0.3%,場址區(qū)存在鹽漬土。根據試驗結果,按照含鹽化學成分分類屬于硫酸鹽漬土;按含鹽量分類,硫酸及亞硫酸鹽平均含量0.19%,屬于弱鹽漬土。根據類環(huán)境地基土腐蝕評價標準,地基土對混凝土20、結構具弱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6.4季節(jié)性凍土評價根據烏蘭縣氣候資料,場址區(qū)存在季節(jié)性凍土,最大凍土深度為1.66m。場址區(qū)季節(jié)性凍土為砂質粉土層,地下水埋藏較深,季節(jié)性凍土帶內土層含水量低,一般呈干燥或稍濕,凍土構造類別為整體構造,僅于孔隙中見少量晶粒狀冰,冰晶融化后原土結構不發(fā)生改變,凍土類型為少冰凍土,故凍脹等級為I級,凍脹類別為不凍脹,季節(jié)性凍土對建筑物基礎影響不大。6.5 地基土工程地質評價場址區(qū)地貌上為沖洪積傾斜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場址區(qū)內發(fā)育寬淺沖溝,地形變化主要受沖溝的切割控制。場址區(qū)地基土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Q3ai+pl)松散21、堆積物,主層分為兩層,分別為第層砂質粉土層及第層圓礫層。場址區(qū)地基土上部砂質粉土(第層)位于地表,含水量較低,該層多位于季節(jié)性凍土帶內(凍土深度為1.66m),凍土類型為少冰凍土,凍脹等級為I級,凍脹類別為不凍脹,季節(jié)性凍土對建筑物基礎影響不大,該層結構松散稍密,承載力低,壓縮變形大,不建議作為天然地基使用。第層圓礫層埋深較大,以粗粒為主,層位穩(wěn)定且厚度較大,結構中密密實,壓縮性低,力學性質較好,是良好的基礎持力層,可作為電池組陣、管理區(qū)建筑的基礎持力層。7 天然建材及水源工程區(qū)位于山前沖洪積平原,地層巖性為砂、卵、礫石,場址區(qū)東西兩側各有一處砂礫料場,儲量豐富,運距近(約2km),有老31522、國道相通,開采運輸條件好。根據有關資料,其質量、儲量亦滿足工程要求。場址區(qū)地表水不發(fā)育,地下水深埋較深,附近地表水聚集處為賽什克農場澇池,最近處距場地約3km,施工用水可將該水庫作為水源點。據當地用水調查資料,烏蘭縣工業(yè)及生活用水水源均為自備水井,取水地層埋深均大于50m,水質較好,滿足施工及生活用水質量要求,工程也可用自備水井或從烏蘭縣城拉水解決。8結論及建議(1)工程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1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值為0 40,相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屬構造基本穩(wěn)定區(qū)。(2)場址范圍內地形較開闊平坦,地基土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沖洪積松散堆積物,季節(jié)性凍土最大深度為l.66m,為不凍脹土23、。場址區(qū)凍土帶以下的第層圓礫層呈中密密實狀,承載力較高,工程地質條件好,可作為基礎持力層。(3)按照含鹽化學成分分類屬于硫酸鹽漬土;按含鹽量分類屬于弱鹽漬土。根據試驗結果,地基士中SO42-對混凝土結構具弱腐蝕性;地基土對鋼筋混凝土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微腐蝕性。(4)由于地下水埋深,約大于30m,對建筑物基礎無影響。(5)場址范圍內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質現(xiàn)象不發(fā)育,場址區(qū)地形較平坦,但沖溝較為發(fā)育,應考慮突發(fā)洪水對建筑物的不良影響。 (6)電站場址地電阻率在0m1m范圍內,第層砂質粉土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13.lm-69.8m之間,第層圓礫層電阻率變化范圍在71.7m-405m之間,考慮冰凍期的影響,建議設計按大值選取。 (7)場址區(qū)東西兩側各有一處砂礫料場,運距較近,質量、儲量可滿足要求,辦可在當地分散收購。 (8)施工水源可從距場區(qū)3km處的賽什克農場澇池取水,運距近,水量豐富:生活用水源可采用自各水井或從烏蘭縣城拉水解決。9附表、附圖
合同協(xié)議
上傳時間:2023-12-20
30份
合同協(xié)議
上傳時間:2023-12-20
2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2-28
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