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道陽福公路工程初步設計咨詢報告(1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偷****
編號:586001
2022-09-16
18頁
273.76KB
1、 省 道 陽 福 公 路 東 上 店 至 龍 潭 寺 復 線 工 程省 道 陽 福 公 路 東 上 店 至 龍 潭 寺 復 線 工 程省 道 陽 福 公 路 東 上 店 至 龍 潭 寺 復 線 工 程省 道 陽 福 公 路 東 上 店 至 龍 潭 寺 復 線 工 程 兩 階 段 初 步 設 計兩 階 段 初 步 設 計兩 階 段 初 步 設 計兩 階 段 初 步 設 計 咨詢報告咨詢報告咨詢報告咨詢報告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1 目 目目目錄錄錄錄 概述 1概述概述 概述.1咨詢依據.1咨詢內容.1咨詢過程.1建設規模.1技術標準.1.11.21.31.2、41.5.2 2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 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 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3總體評價.3對工可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2.12.2.33總說明書總說明書總說明書 總說明書、總體設計 、總體設計總體設計總體設計.4總說明書.4總體設計.3.13.2.4 路線 4路線路線路線.1概況及評價.1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點及走向.1路線方案.1平、縱面設計.4.14.24.34.4.2路基5路基路基 路基、路面及排水 、路面及排水路面及排水路面及排水.3路基橫斷面.3不良地質與特殊路基.3土石方與取土、棄土.3路基防護3、.4路面工程.4路基、路面排水.5筑路材料.5.15.25.35.45.55.65.7.5橋梁6橋梁橋梁 橋梁、涵洞 、涵洞涵洞涵洞.6共性問題.6具體意見.6.16.2.6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2 7平平平面交叉平面交叉面交叉面交叉.8 其他工程8其他工程其他工程其他工程.9 設計概算9設計概算設計概算設計概算.10 工程地質勘察10 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11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1 概述 概述1概述概述根據紅安縣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修編)(2008-2020),紅安縣域城鎮體系按照點軸發展模4、式,建構“一心、兩翼、兩軸、三片”的城鎮空間布局,通過建立一個主增長極、兩個次增長極,發揮縣域中心城鎮的輻射作用,加強兩條主軸聯系,尤其是南北軸(省道陽福線)帶動全縣三塊經濟區。現有陽福公路穿越紅安縣城路段,已嚴重街道化,非機動車和行人對交通的干擾較大,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較低。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的建設對于支撐紅安城鎮體系規劃的發展,減輕紅安城區的交通壓力,提升紅安縣的整體形象,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咨詢依據咨詢依據 1.1咨詢依據咨詢依據1)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咨詢合同。2)華杰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編制的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5、程兩階段初步設計文件。3)國家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公路工程部分。4)國家和交通部頒發的現行“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及“設計文件編制辦法”等。咨詢內容咨詢內容 1.2咨詢內容咨詢內容根據合同要求咨詢內容包括總說明書、路線、路基路面及排水、橋梁與涵洞、平面交叉、筑路材料、地質勘探等內容,分別從文件編制深度、方案的合理性、結構的安全性、特殊路基的穩定及技術指標掌握的合理性等方面,提出咨詢意見。本咨詢報告僅針對提交的設計文本文件進行咨詢審查。咨詢過程咨詢過程1.3咨詢過程咨詢過程 本院接受業主委托后,根據委托書要求及項目的進展情況,我院咨詢人員經常與華杰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本項目的相關人員聯系、6、協商設計咨詢相關事宜。2011 年 7 月 日 日抵達項目所在地進行了初測外業資料收集咨詢工作。根據現場提供的資料,從外業資料收集、記錄及路線方案、構造物布置、地勘資料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檢查。建設規模建設規模1.4建設規模建設規模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起點位于紅安縣城南東上店,接武漢至紅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2 安一級公路(原陽福公路),向東經秦家樓南、鄧家樓南只牛石山北,跨越倒水河至大壟灣南,在祖宏氣站東與省道宋長線交叉后,轉而向北經郭受九西與天然氣管道淮武線交叉后至吳遠林西,經竹林西至下何家灣東,經上何家灣西、羅家灣東至周家匠東,再向右拐7、至新屋灣北接上省道陽福線。路線全長約 13.493km。共設置大橋 454.24m/2 座,涵洞 41 道。設平面交叉 13 處(與公路交叉)。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1.5技術標準技術標準本項目采用設計速度 80km/h 的雙向四車道一級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 24.50m。橋涵與路基同寬。地震基本烈度為度。各項技術指標采用交通部部頒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中的相關技術指標。具體技術指標見下表。主要技術指標表 主要技術指標表 主要技術指標表主要技術指標表指標名稱 單位 指標 公路等級 一級公路設計速度 km/h 80 路基寬度 m 24.50 停車視距 m 110 圓曲線極限最小8、半徑 m 250 圓曲線一般最小半徑 m 400 圓曲線不設超高最小半徑 m 2500 最大縱坡%5.0 最短坡長 m 318 凸型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 m 6000 凹型豎曲線一般最小半徑 m 4500 橋涵寬度 m 與路基同寬汽車荷載等級 公路級 設計洪水頻率 特大橋 1/300、其他 1/100 根據項目功能定位、預測交通量、建設條件等,咨詢意見認為,初步設計選用得的技術標準符合工可批復意見,采用主要技術指標基本適宜。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3 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2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9、況總體評價及對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執行情況 總體評價總體評價2.1總體評價總體評價1)在本項目初步設計中,設計單位較好地貫徹執行了本項目工可的批復精神,對建設規模、技術標準、路線走向及主要控制點進行了合理的控制,對路線、路基路面、橋梁、平面交叉等方案進行了較為合理的優化。2)各項工程方案較為合理,主要技術指標滿足部頒標準、規范規定;初步設計深度較合適,圖表內容較齊全,基本符合部頒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的規定。3)全線路線布設較好地結合了地形、地物等自然條件,平面線形較順適、流暢,縱面設計較均衡、合理,平縱配合比較協調;全線橋涵構造物布置基本合理,墩、臺等結構形式選型適當;主要技術指標10、基本滿足部頒“技術標準”、“規范”規定。全線地質調查勘探資料及結論基本滿足初步設計要求。4)初步設計路線平縱面設計基本合理。建議下階段結合沿線地形、水文、地質條件對局部路段平縱面進行優化調整,以減少高填深挖和橋粱工程,更好地保護自然環境,節約用地,節省工程投資。5)建議初步設計的工程規模與工可進行對比。6)本項目初步設計尚有一些差錯、遺漏和不妥之處,建議設計單位根據本報告咨詢意見進行核實和研究,并結合實際情況予以修改、補充和完善。2.2 對對對工可對工可工可 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 工可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批復意見的執行情況1)主線采用的建設規模、技術標準、路線走向及主要控制點基本11、符合本項目工可批復精神。2)路線、路基路面、橋梁等方案基本符合審查意見精神。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4 總說明書3總說明書總說明書 總說明書、總體設計 總體設計、總體設計總體設計說明書內容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的編寫要求,工程設計方案論證較充分,但路基防護、路面結構方案深度尚顯不夠,建議進一步完善、補充。總說明書總說明書3.1總說明書總說明書 1)本項目存在遠期規劃問題,應對近期、遠期規劃工程項目內容進行闡述,對于遠期規劃工程項目也應提供簡要說明。如:路基加寬拼接方式是一側加寬還是兩側加寬、技術標準等相關內容。2)對批復意見執行情況交12、待過于簡單,應結合批復意見的內容有重點地加以說明。3)充實防護、排水工程所用土工合成材料規格、質量要求。4)充實路基防護方案比較內容。5)充實路面結構方案內容。總體設計總體設計 3.2總體設計總體設計1)關于公路平面總體設計說明應重點說明技術標準的掌握、指標的選用、平縱橫配合、平面交叉布置、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返耕還田以及與路網、水利、沿線城鎮、工礦等配合協調情況,擇其重點予以說明。2)關于公路平面總體設計圖(1)應示出改路位置,以及棄土場位置和數量。(2)宜示出邊坡加固型式(可用符號表示,亦可用文字表示)。(3)補充圖例。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13、 1 路線路線4路線路線 概況及評價概況及評價4.1概況及評價概況及評價本項目路線全長 13.493km。平縱線形布局合理,能較好地與沿線地形、地物相適應,技術標準掌握恰當,平縱配合較好,技術指標運用基本合理,采用的技術指標符合現行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及路線設計規范,設計圖表基本完備,設計文件基本符合 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的要求。主線主要技術指標表 主線主要技術指標表 主線主要技術指標表主線主要技術指標表 序號指標名稱 單位規范值 采用值 備注 1 公路等級 一級公路 一級公路 2 設計速度 Km/h80 80 3 路基寬度 m 24.50 24.50 4 停車視距 m 110 114、10 5 圓曲線極限值最小半徑 m 250 6 一般值 m 400 400 7 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 2500 2500 8 最大縱坡%5.0 5.0 9 最短坡長 m 200 318 不含起點平交 10 凸型豎曲線 一般值最小半徑 m 4500 6000 11 極限值 m 3000 12 凹型豎曲線 一般值最小半徑 m 3000 4500 13 極限值 m 2000 14 橋涵寬度 m 與路基同寬 與路基同寬15 汽車荷載等級 公路級 公路級 特大橋16 設計洪水頻率1/300、特大橋其他 1/100 1/300、其他 1/100 路線起終點4.2 路線起終點路線起終點 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點15、及走向 主要控制點及走向、主要控制點及走向主要控制點及走向路線起終點、主要控制點及路線走向符合工可批復意見要求。路線方案路線方案4.3路線方案路線方案設計單位結合工可審查、審批意見及外業勘察之后的多次專家審查,對路線方案進行了充分研究,路線較好地適應了沿線地形、地物的變化,與構造物、平面交叉及其它工程設施、地方規劃、環境等總體配合較協調,平面線形順適,技術標準掌握適當,采用的技術指標符合規范要求。在初步設計階段,對工可批復及專家評審意見和建議進行了研究落實。結合現場條件,對初步設計局部路段的平、縱線形作了進一步優化調整。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2 1)對起16、點處的平曲線半徑進行了適當調整,以適應地形變化,減少挖方與邊坡高度,避免了緩和曲線伸入河南境內。2)為減少占用農田和借方量,對 K6+500K8+000、K10+300K12+900 段進行深入研究,按照專家意見在方案設計線位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3)本段為丘陵地形,按專家意見,將凸型豎曲線最小半徑 8000m 調整為10000m,全線調整 5 處,對工程量影響甚微,改善了行車條件。4.4 平平平、平、縱面設計 縱面設計、縱面設計縱面設計全線共設平曲線 43 個,平均每公里設交點 0.563 個,路線增長系數 1.058,最小平曲線半徑 1600m,直線最大長度 1970m,平曲線長占路線長的 17、75.622。縱面共設豎曲線 96 個,平均每公里變更 1.258 次,最大縱坡 3.5,最短坡長 430,凸型豎曲線最小半徑 10000m,凹型豎曲線最小半徑 6900m,豎曲線長占路線長的 53.752。以下意見供設計參考:(1)K22+000K23+000 總挖方 87552m3,總填方 219722m,該處縱坡坡長 2135m(i2.562),建議研究增設一個坡點,以減少填方與占地,建議縱坡作如下調整。坡點樁號 坡點高程(m)豎曲線半徑(m)K21+080 140.20 R12000 K22+280 166.427 R60000 K23+240 194.267 R12270.53 (218、)K25+000K28+000 段挖方 276330m3,填方 299763m3。據每公里土石方量表中廢方 89043m3(其中土方 8103m3),此廢方用作挖淤、軟基回填,再調入所差填方。該段本身就欠方這種調離方式是否合理,一般調配首先滿足本段需要,多余土石方調出或廢方,如欠方則調入或借方,上述調配方式存在以下問題:產生重復運距。挖淤、軟基回填一般處于施工前期,容易產生工期沖突。請核查每公里土石方調配是否平衡。其它合同段亦存在類似現象。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3 路基5路基路基 路基、路面及排水路面及排水、路面及排水路面及排水項目區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大19、別山南麓。地貌為構造剝蝕小丘陵與河流、沖溝沖積平原相間。地形起伏不平。丘陵多為圓渾崗垅。平原狹窄,多為帶狀沖溝。相對高差不大,一般丘陵海拔高程 70110 米,最高點 126 米。平原低地一般高程 6070 米,最低處位于 K3+700K5+600 倒水河地段,最低點高程 40 米。通過查閱設計文件,認為路基設計內容較完備,文件主要內容編制符合交通部 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要求。防護工程、取土設計、路基排水設計,筑路材料設計能較好地適應項目所在區域的地貌、地質、氣候特點,采用成熟有效的工程方案,體現了安全、合理、經濟、環保原則。路基橫斷面 路基橫斷面5.1路基橫斷面路基橫斷面路基20、標準橫斷面執行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03),路基寬為 24.50m。路基橫斷面尺寸為:0.75+2.5+23.75+0.5+2+0.5+23.75+2.5+0.5=24.5(m)。路拱橫坡:路面 2%,土路肩 4%。設計符合相關規范、標準要求。1)填方路基,護坡道寬度應依邊坡高度分段確定為 1m/2m,節約用地。2)挖方路基,碎落臺寬度應依邊坡高度、地質條件分段確定為 1m/2m。不良地質與特殊路基不良地質與特殊路基5.2不良地質與特殊路基不良地質與特殊路基1)設計針對填挖交界區及橋頭過渡區采用土工格柵補強,方案適宜。2)對淺層的軟弱土層路段采用換填碎石土,方案可行。3)進一步核21、實沿線特殊路基的發育情況,如軟土、膨脹土等,對工程產生不良影響的,應采取有效的處治措施,確保施工與運營的安全。4)深挖路塹最大邊坡高度達到 26m,建議對 K0+350K0+900、K3+300K3+860段路線平縱進行適當調整,以減少此段落深挖高填。5)全線深挖方較多,邊坡坡度較高,應加強深挖方邊坡的穩定性分析研究,結合地質情況等,合理確定坡率與加固形式。下一階段應進一步加強深挖方路段的地質勘察工作,優化路線平縱面,降低邊坡高度,注重分析研究,確定合理的加固措施,確保邊坡的穩定。6)軟土路基主要為淺層軟土,采用換填處理。應進行處理方案比較論證。土石方與取土5.3 土石方與取土土石方與取土 土22、石方與取土、棄土棄土、棄土棄土1)對于棄土場設置,要防止水土流失,并保證棄土場邊坡的穩定等。考慮到在設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4 計施工中,棄土場應達到一定的壓實度。由于棄土場地形較陡,建議棄土場應進行穩定性分析驗算,防止產生新的地質災害。環境保護及防止水土流失非常重要,建議下一階段進一步優化路線平、縱面設計,盡量減少廢方,力求填、挖方相對平衡,盡量不破壞或少破壞山體平衡,保護環境,減少水土流失,結合水保方案進行設計。2)清淤和表土數量比較大,應考慮用于后期綠化,可計為臨時用地。3)1、2 號棄土場,占用廢棄田地宜按永久用地考慮。4)其他棄土場,實際部分23、占用水田部分(文件列為旱地)宜按水田考慮。5)5 號棄土場設置于兩山之間鞍部,四周低,不利于水土保護保護,應調整到適宜棄土的低凹山谷處。6)6 號棄土場地有 1 排電線,建議要進行保護。路基防護路基防護5.4路基防護路基防護 1)路基邊坡防護采用鋪草皮、水塘漿砌片石防護。2)路基防護型式過于簡單,應依據沿線水文地質、工程規模、邊坡穩定情況,分別采用播草籽、拉伸網植草、三維網植草、橋頭漿砌片石護坡、拱形拱骨架植草、人形拱骨架植草、窗式護面墻、掛網客土噴播植草、SNS 柔性防護網、植爬壁藤、護肩、擋土墻等防護形式,以適應當地氣候的特點,大面積植草綠化坡面,體現綠色防護的環保意識。3)初步設計階段應24、對各種路基防護型式進行方案比較論證,以確定較合理的路基防護型式。4)盡量不用植草皮防護,建議改為噴播草籽進行防護。路面工程路面工程5.5路面工程路面工程路面結構應根據項目所處位置的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填挖變化情況、交通流量組成,并結合當地的筑路材料、施工經驗等綜合確定,目的是使設計的路面具有安全、舒適、耐久、經濟等綜合優勢。1)因本項目縱面起伏較大,填挖頻繁,橫向坡度較陡,半填半挖路基多,路基不均勻沉降難以避免,從技術方面來比較,瀝青路面比水泥路面能更好地適應這些特點,總體設計思路是合適的。2)原則同意推薦采用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的結構形式,其結構形式為:4cm 細粒式改性瀝青混合料(AC-13C25、)+8cm 粗粒式瀝青混凝土(AC-25C)+18cm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5%)+36cm 水泥穩定碎石底基層(4%)+20cm 石渣。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5 經方案技術經濟比較后,設計主線推薦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較合理,設計推薦主線行車道及路緣帶、硬路肩采用瀝青混凝土面層、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的路面結構組合方案符合現行瀝青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 D502006)的有關規定,方案基本合理。3)路面結構方案應進行充分的路面結構技術及經濟比較方案比較和論證,以確定推薦方案。建議根據有關指標參數等進一步優化路面結構方案,并針對當地氣候和材料特性,深入的試驗研究26、瀝青混凝土混合料的路面性能,確保路面使用功能,延長路面使用壽命。4)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與底基層設計模量要適中,應避免基層過強而加大面層頂部的剪應力,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剪切疲勞車轍或開裂。施工圖設計階段應結合高等級公路施工經驗,通過試驗合理確定基層、底基層的水泥劑量。5)應補充平面交叉被交路的路面結構方案。路基5.6 路基路基 路基、路面排水路面排水、路面排水路面排水 路基由排水溝、邊溝組成排水系統,路面排水采用漫流方式。本項目挖方路段較多,應增加截水溝、急流槽及跌水等排水設施,相應加強邊坡坡面的排水、防水措施。1)挖方邊坡截水溝設置:為體現路容美觀原則,平緩地區、一般低垅崗地,坡頂外無明顯匯水量27、地段,原則上不應設截水溝,對于回水面積較大區段,設置截水溝,以保證路基邊坡穩定。建議加強復查。2)高路堤路段路堤邊坡建議增加急流槽和跌水設施,以確保路基邊坡穩定。筑路材料筑路材料5.7筑路材料筑路材料勘察單位廣泛調查、收集了測區石料、砂料、土料、水泥等材料的品質與供應情況。試驗項目包括了部分路基土、砂、石料等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力學指標的測試,試驗內容較齊全。1)充實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底基層及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試驗。2)下階段進行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試驗等。3)沿線筑路材料料場表中應對于石料的材料性質、類別、名稱,料場開采條件、生產能力、道路運輸條件等均未進行必要的說明,以及路用性能方面,應給予說28、明。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6 橋梁6橋梁橋梁 橋梁、涵洞 涵洞、涵洞涵洞全線推薦線共設置大橋 454.24m/2 座,涵洞 41 道。共性6.1 共性共性 問題問題 共性問題問題1)橋型方案合理,結構尺寸合適,設計圖紙齊全,滿足初步設計要求。2)對裝配式標準跨徑橋梁,設計采用的上部構造通用圖與交通部專家委員會組織編制的通用圖不同,應進行嚴格審核,確保結構工程安全可靠和使用質量。3)采用鉆探、物探等手段對構造物處進行工程地質勘察,勘察深度、精度滿足確定設計參數的要求,巖土體物理力學設計參數取值合理,初步查明了橋位地質情況,滿足橋涵初步設計的需要。具體意見具29、體意見6.2具體意見具體意見(1)聯合水庫大橋聯合水庫大橋)K1+228 聯合水庫大橋聯合水庫大橋本橋為跨越山坳而設,橋位平面為直線,縱面位于-0.5%的直坡段。上部構造采用620m 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構造采用柱式橋墩、U 型橋臺,墩、臺均采用擴大基礎。橋梁全長 128.12m。1)本橋最大橋高約 8.2m,采用 20m 跨徑基本合適,橋型方案及結構尺寸合理。2)地勘資料顯示,本橋基礎所處強風化片巖的容許承載力為 400kpa,作為擴大基礎持力層,承載力偏小,請認真核查下部構造計算書,合理確定基礎形式。(2)倒水河大橋倒水河大橋)K3+803 倒水河大橋倒水河大橋本橋為跨越山間平地30、而設,斜交 60,橋位平面為直線,縱面位于-1.4%的直坡段。初步設計擬定了兩個方案:第一方案上部構造采用 1620m 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構造采用柱式橋墩、樁基礎,0 號橋臺采用 U 型橋臺、擴大基礎,16 號橋臺采用肋板臺、樁基礎。橋梁全長 326.12m。第二方案上部構造采用 1325m 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 T 梁;下部構造采用柱式橋墩、樁基礎,0 號橋臺采用 U 型橋臺、擴大基礎,16 號橋臺采用柱式臺、樁基礎。橋梁全長 331.62m。(1)本橋最大橋高約 16.2m,采用較小跨徑布置經濟。第一方案高跨比適中,造價較低,同意采用第一方案為推薦方案。(2)兩個橋型方案比選,應31、給出方案比較表(含優缺點、造價等內容)。(3)0 號橋臺處地質不明,采用擴大基礎不合適,建議采用柱式橋臺。第二方案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7 13 號臺后填土高度大于 5m,采用柱式臺不安全,應采用肋板臺。(3)涵洞 涵洞)涵洞涵洞本項目推薦線設涵洞 41 道,其中鋼筋混凝土圓管涵 33 道,鋼筋混凝土蓋板涵 5道,倒虹吸 3 道,設計合理。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8 平面交叉 平面交叉7平面交叉平面交叉本項目無立體交叉,設平面交叉 13 處(與公路交叉)。符合沿線實際情況。建議下階段進一步對交叉的沿線地方道路有無涵32、洞、橋梁進行調查。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9 其他工程 其他工程8其他工程其他工程1)補充完善改道平、縱、橫設計圖。2)建議進一步調查有無改溝改渠,如有要增加。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10 設計概算設計概算9設計概算設計概算 省道陽福公路東上店至龍潭寺復線工程兩階段初步設計設計咨詢報告 11 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10 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承擔工程地質勘察單位在充分熟悉區域地質資料基礎上,通過地質鉆探、動力觸探、靜力觸探、地質調查以及相應的巖土物理力學測試,基本查明了路基、橋涵結構物的工程地質條件,取得了公路設計33、必要的地質基礎資料。勘察主要工程量:地調 5.6km2;鉆孔 18 個,總進尺 254.6m,取原狀樣 9 組、擾動樣 5 組、巖樣 4組;標貫 37 點次。主要勘察工作程序基本符合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程(JTJ064-98)、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D63-2007)、公路土工試驗規程(JTG E40-2007)、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JTJ004-89)、公路工程水質分析操作規程(JTJ056-84)等相關技術要求,勘察主要成果滿足公路工程初步設計要求。勘察中存在下列問題:1)軟弱土勘察:應增加對沿線溝谷較低洼處進行勘探,特別是應用簡易鉆探-麻花鉆,查明軟土分布區域和深度。2)深路塹:適當增加深路塹工點地勘,以查明深路塹地質情況。3)工程地質平面圖中,各地質界線要閉合。4)應按公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編制辦法和圖表示例的要求進行編制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報告中應附有試驗資料。5)橋梁工程地質剖面圖應增加“建議基礎持力層”、“建議地基力學指標”等欄目,建議基礎持力層欄目介紹選擇的基礎類型和持力層,建議地基力學指標欄目提供基礎所需要的地質力學參數。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7-29
29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4-05-06
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