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高縣獅子屯鄉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方案(2021-2024年)(27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613299
2022-10-24
27頁
47.02KB
1、陽高縣2025年龍泉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陽高縣2024年獅子屯鄉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規劃編制日期:二二一年七月陽高縣2024年獅子屯鄉高標準農田項目規劃1項目背景1.1區域簡況陽高縣2024年獅子屯鄉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涉及陽高縣獅子屯鄉羅家屯村、潘家屯村、吳家河村、東雙寨、西雙寨、汪家屯村、獅子屯、下梁源1個鄉鎮8個行政村,建設規模4.83萬畝,實施高標面積2.97萬畝。本項目涉及的村莊東雙寨、西雙寨、汪家屯村、獅子屯、下梁源、羅家屯村部分為“十二五”2011年獅子屯鄉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和2013年獅子屯鄉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的提質改造區域。獅子屯鄉是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下轄鄉。面積108.4平方千米2、,人口19212人。鄉政府駐獅子屯。轄23個村委會。獅子屯鄉糧食作物以玉米、雜糧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8517噸,人均1004千克,其中玉米16162噸,谷子585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960畝,產量10360噸,主要品種有西紅柿、黃瓜、大白菜等。1.2項目建設的可行性a)縣政府非常重視高標準建設項目。近幾年,隨著高標準建設項目的實施及規章制度的完善,使得高標準建設項目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b)當地群眾對開發項目積極性很高。c)項目區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提高耕地質量,使作物產量大幅提高,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增加農民收入,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區3、域經濟發展,最終緩解人地矛盾,對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d)項目區土地平整、水工建筑物建設、田間道路配套及農田防護等工程措施,均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標準和要求進行設計。施工主要材料如卵石、砂等可就地取材或在當地購買,既帶動當地經濟,又為施工材料的運輸節約了資金。綜上所述,本項目的實施具有極高的可行性,適宜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2建設區概況2.1地形地貌獅子屯鄉地勢北低南高。地形分為灘地、丘陵。境內最高峰位于黑龍洞山,海拔1450米;最低點位于吳家河村,海拔1047米。2.2氣象特征項目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夜溫差明顯,區域差異明顯。春季多風少雨,溫度回升快;夏季炎熱多雨;4、秋季降溫迅速,秋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年平均氣溫7.1,極端最高氣溫35.7,極端最低氣-29.0;年平均日照時數2691.4小時;年平均風速2.3m/s;最高氣壓920.0百帕,最低氣壓872.5百帕,極大風速27.1米/秒;最大積雪深度25厘米;全年無霜期從4月19日至9月25日,平均為135天。地面溫度全年平均為9.8,略高于氣溫,7月最高為27.3,1月最低為-10.8。通常11月上中旬開始封凍,3月中下旬開始解凍,歷年平均凍土期為150天左右,凍土深度為143厘米。2.3水文獅子屯鄉境內河道屬海河流域。主要河道有白登河、上吾其河2條。河流總長度為12.5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5、為白登河,從西至東流經境內羅家屯、潘家屯、吳家河等村,長8千米。白登河發源于陽高縣王官屯鎮隨士營,由南向北經陽高縣小安灘后折向東北,經小白登、吳家河,于天鎮縣蘭玉堡入天鎮縣境內,向東北經范家莊、劉家莊,于劉家莊以下5km處匯入南洋河。白登河全長62.5km,河道平均縱坡7.8%,河床糙率0.04,該河為陽高盆地的主排河道,受上游攔蓄作用的影響,為間歇性河流,陽高縣境內河長約38km。吾其河是白登河一級支流,發源于天鎮縣盆兒井,大致由西向東經下吾其村北折,在陳官電折向東北,最后于吳家河村北匯入白登河。流域面積145.78km2,河道全長20.5km,河道平均縱坡6.7%,河床糙率0.03。下吾其6、以上流域為土石山區,為“V”字型順直河段,河床較穩定;下吾其以下為沖積平原區,為寬淺式“U”字型游蕩河段,河床穩定性差,主槽擺動較大。境內天然植被已破壞,人工恢復植被有檸條、小葉楊、油松等,林草覆蓋率10%。2.4工程地質項目區屬陰山緯向構造體系的南側和祁日賀蘭“山”字型構造東翼內帶,總的構造格局受兩大構造體系的控制,主要為北北東、北東東斷裂屬控制性構造,共有四大斷裂:云門山前大斷裂,該斷裂為大同陽高弧形構造帶的一部分,屬壓扭性斷裂帶,西起大同北部雷公山前,向東經寺兒梁進入內蒙古北北東折回山西陽高天鎮北山前,構成一弧形帶,延伸90km,陽高境內約35km;采涼山前斷裂,該斷裂北起守口堡、太師莊7、經陽高、大同縣向西南延伸至大同市區的花園屯、泉寺頭一帶,長約54km;六棱山前斷裂,該斷裂西起應縣經懷仁、大同縣、陽高縣向東延伸至河北省陽原縣一帶。黑龍洞山、馬蹄山兩側斷裂,西起高墻框經常安堡、獅子屯向東延伸至天鎮境內。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及最新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局部修訂的全文(2016年版),大同市的建筑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第二組。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基本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0.40s。2.5土壤項目區為丘陵區,土壤多為典型栗褐土、粗骨土亞類。成士母質為洪積物、黃土母質和黃土8、狀母質耕層質地為輕壤、中壤,丘陵區土壤發育不完善,表土層較薄,土壤肥力較低;平川區發育相當完善,并具有較明顯的原沉積層土體構型特征。主要種植作物以玉米、雜糧為主。2.6植被項目區地處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帶,與華北平原同緯度各地相比,氣溫較低,溫差較大,植物生長種類繁多,現有林木主要沿路和溝呈零星分布,主要樹種有楊、柳、榆樹等。3建設條件分析3.1項目區水資源分析3.1.1需水量分析本項目區灌溉方式以地下水為主的原則,項目區涉及獅子屯鄉1個鄉8個行政村,水澆地全部利用地下水為主進行灌溉,即利用原有機井、維修機井取水,采用低壓管道灌溉。(1)灌溉制度根據項目區的水資源狀況、地形地貌,確定項目區的灌溉方9、式及灌溉面積,參照山西省主要農作物需水量與灌溉制度試驗總結和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與灌溉的試驗資料,同時參考灌溉試驗資料和當地群眾灌水經驗,根據當地灌溉試驗資料選取作物各生育期作物需水量,確定項目區設計灌溉保證率設計標準為75%。項目區耕地目前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根據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標準(GB/50288-2018),各類作物全生育期灌溉設計保證率為75%,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855,項目區玉米種植比例100%。灌溉制度按照山西省地方標準DB14/T1049.12020山西省用水定額第一部分:農業用水定額中的資料及當地實際取水用水資料擬定。灌溉次數設為3次。本次只對玉米作物作典型計算其需水量。10、表1:P75%灌溉保證率作物灌溉制度作物名稱種植比例灌水次數作物生長時期灌水時間灌水定額灌水延續時間灌溉定額(%)(m3/畝)(d)(m3/畝)玉米1001播前四月上旬30151302抽穗七月下旬40153灌漿八月中旬4015(2)需水量計算項目區在75%的保證率下,依據上述灌溉制度。根據下式計算項目區灌溉用水量:其中:m綜合灌溉定額,m/畝;A整理后作物灌溉面積,畝;灌溉水利用系數取0.855;根據以上公式及灌溉制度計算出項目區所種作物的總需水量。項目區需水量計算見下表。表2項目區農作物灌溉用水量計算表(P=75%)作物名稱灌溉定額(m3/畝)灌溉面積(畝)毛需水量(萬m3)玉米13030011、038.6合計38.6項目區總灌溉面積為3000畝,項目區總需水量為38.6萬m3,全部采用地下水。3.1.2供水量分析項目區共規劃維修機井51眼,單井出水量為30-50m3/h,大多數機井出水量在30m3/h以上,在一個灌溉周期內單井(泵)可供水量為:Q0=QtT=302045=2.7萬m3其中:Q0一個灌溉周期單井(泵)可供水量,萬m3;Q單井(泵)出水量(m3/h),根據成井資料取30m3/h;t灌水高峰期井泵日工作時數,取20h;T灌溉周期天數,根據項目區氣候及實際情況,取45d。按規劃機井51眼計算,灌溉期機井供水量為137.7萬m3。3.1.3水資源平衡分析根據以上需水量及可供水量12、計算項目區水資源盈缺量。從計算結果看,項目區灌溉水總需水量為38.6萬m3,經過水源供給分析,項目區可供水量為137.7萬m3,達到灌溉要求。3.2生態環境影響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耕作條件是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實現的,這些工程措施不可避免地對項目區及周圍區域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對土壤結構及其營養成分的運移、地表地下水文環境等產生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這些工程措施對環境因子的影響大多是有益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就是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對項目潛在影響的環境因子進行環境現狀調查、項目建成后的環境預測,確定項目所引起的重要環境問題、制定環境保護措施方案,避免重大環境問13、題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項目對環境影響按時間節點分析,主要是施工期影響和運營期影響。(1)項目施工期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建設期會帶來地面施工垃圾的堆積、運輸和施工機械噪聲、并伴隨施工建設、材料運輸等引起的二次揚塵,會對周圍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但是,由于建設項目的建設期比較短,在施工結束后,這種影響也隨之消失。故這一階段對環境的影響很小,為短期、可逆、局部性的影響,影響范圍和程度均不明顯。(2)生產運營期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產運營期,且影響基本是正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土壤土質。水土流失是造成土壤瘠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使土壤結構受到破壞,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有效微量養分缺14、乏,導致作物產量低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通過工程措施,控制水土流失;通過改進耕作方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產量,促進農業發展。土地整理項目對土壤土質影響的主要指標有水土侵蝕模數、表層土壤厚度、通氣性、農田土壤水分狀況、土壤團粒結構、含鹽量、土壤肥力(有機質、氮、磷、鉀含量)、值、農藥、氟及有毒有害重金屬含量等。水文。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會改變局部地形地貌、地表覆蓋和土壤土質,這些條件的變化會改變降雨利用率、地表徑流量以及地表徑流水質狀況;灌溉排水系統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下水位。同時,耕地灌溉系統的配套是土地整理項目的重要內容。灌溉條件的變化對農田水分和鹽類15、的運移、分布會有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地下水的水質。形態結構指標。主要指森林、農田、河流、湖泊及人類居住面積等生態結構指標。土地整理項目一般都以“農田成方、路渠配套、排水暢通、綠化成網”為建設目標,因此,項目大多數都能夠改善項目區的形態結構,需要評價的是對其形態結構的改善程度。能量結構指標。主要指單位面積上的植物量、動物量、人口數量和每人每年的食物量。項目實施后土地生產力提高,單位面積上的作物產量提高,是充分利用光熱資源的結果,因此,整理后的土地能夠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生態功能指標。生態功能指標主要有物質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包括水、氮、磷、鉀等物質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包括總生物量、凈生物量、凈輻射量16、等。生態效益指標。生態效益指標指的是有益生物量、水土保持效果、凈化空氣效果、景觀效果等。生物群落物種種類保護區面積、植被覆蓋面積。自然景觀指標。主要是項目建設對水源的保障,作物長勢,鄉村環境,景觀的變化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指標包括林網覆蓋率、綠色覆蓋率,環境風險降低,美學角度的判斷等。提升耕地質量、改善耕作條件是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目標。但土地整理活動對項目區及周圍區域環境影響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全面的分析和評價,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是十分必要的。3.3風險及應對措施分析風險是由于從事某項特定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經濟或財務的17、損失、自然破壞或損傷的可能性。它具有普遍性與不確定性兩大特性。而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風險是指在項目正常施工和運營為目標的行動過程中,如果某項活動存在足以導致承險體系統發生各類直接或間接損失的可能性,那么就稱這項活動存在風險,而這項活動所引發的后果就稱為風險事故。正確理解風險的產生機理對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風險的產生機理本身非常復雜,但可以簡單地描述為:由于孕險環境的存在,加上致險因子的誘導,就有可能引發風險事故,風險事故發生的同時造成承險體的風險損失。歸納起來,高標準農田建設風險源主要有以下幾點:(1)項目施工時村民不理解、不接受。(2)施工時對非項目區地物造成損壞,且難18、以達成和解。(3)運營期相關配套設施的損壞及失竊。4建設標準與建設內容4.1建設標準4.1.1土地平整工程建設標準根據不同土地類型,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整理技術標準及方法。根據項目區實際地形條件,原有耕地大多屬于基本農田,耕作田塊均已達到以下標準:耕作田塊的方向:耕作田塊的方向以保證田塊長邊方向受光照時間最長,受光熱量最大為原則,宜選用南北向。耕作田塊的長度:根據農作物的類型、耕作機械工作效率、田塊平整度、灌溉均勻程度及排水通暢度等因素確定耕作田塊的長度。農田連片規模:山地丘陵區連片面積500畝以上,田塊面積45畝以上;平川區連片面積5000畝以上,田塊面積150畝以上。田面平整度19、及地埂修筑:根據種植的農作物種類和地貌類型確定。本項目區主要種植玉米,其田面平整度為5cm,農田田面坡度在1/3001/500;地形坡度6-25的坡耕地,基本修筑成水平梯田田面平整,并構成1反坡梯田,梯田化率達到90%;修筑的田埂穩定牢固,土埂穩定可防御5-10年一遇暴雨。4.1.2土壤改良工程建設標準土壤改良與培肥工程是通過土地深耕、施用有機肥等措施達到高產土壤肥力水平。通過合理耕作,耕作層厚度達到25cm以上。通過土壤培肥和改良,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15g/kg以上。施用的土壤有機肥應符合有機肥料標準(NY525-2012)規定。禁止將利用垃圾、污20、泥及各種工礦廢棄物制作的有機肥投入到農田中。4.1.3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標準根據項目區現有灌溉設施的現狀、地形測量情況,結合項目區權屬狀況,不打破原有村之間、承包戶之間的權屬界線、盡量少占用耕地為原則,進行灌溉工程布局規劃。由于項目區植被很好,項目區的澇水主要是通過兩側道行樹坑入滲,能完全容納本項目各片區的澇水,本次設計對澇水不作特別設計。灌溉與排水的規劃標準:水資源利用標準:輸水、配水管道等建筑物和田間灌溉設施配套齊全,完好率大于95%,使用年限不低于10年,性能和技術指標達到規范要求。灌溉保證率和灌水利用系數標準:灌溉保證率達到75%,灌水利用系數為0.855,灌溉水質應符合GB5084標21、準。4.1.4田間道路工程建設標準道路系統規劃是項目區內的一項重要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對項目區內的各級道路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完善,使其更有利于合理組織田間作業,提高項目區農產品的運輸效率。根據山西省交通道路的建設標準,結合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本次規劃道路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修復田間道路及生產路,規劃路面為砂礫石路面,路面寬3-4m,夯實0.2m厚素土路基,鋪設0.15m厚的砂礫石路面,壓實度為95%。田間道盡量與村莊原有道路相連接。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達到95%以上,丘陵山區不低于80%。田間道路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水泥路路面寬3-4m,鋪設0.2m厚的砂礫石路基,水泥路路面厚0.22、15m。田間道盡量與村莊原有道路相連接。田間道路通達度平原區達到 95%以上,丘陵山區不低于 80%。田間道路使用年限不少于15年,完好率大于95%。4.1.5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建設標準根據項目區實際情況,在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農田防護林網面積達到3%以上,防御風蝕能力較好,同時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農田生態環境。4.1.6農田輸配電設施配套工程建設標準結合項目區內、外現有電力設施條件及征求當地電力部門意見,綜合考慮機井位置、系統用電總容量、受載系數和同時率等,確定選用19臺變壓器,高壓線主要從項目區周邊村莊及現狀高壓線接出,根據高壓線路位置、走向和變壓器位置,確定低壓線路的布設,低壓線根23、據現狀地形特點、地物分布特點采用埋設方式。項目區高壓線的技術要求,應滿足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2009)和農村低壓電力技術規程(DL/T49-2001),同時結合該地區實際情況。4.1.7科技推廣建設標準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優良品種覆蓋度要達到95%以上,商品化供種水平達到7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度要達到95%以上,基本形成農田監測網絡,田間定位監測點覆蓋率達到50%以上,保持土壤養分平衡,各項養分含量水平應保持在當地中值水平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度要達到50%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田節水灌溉技術應用水平達到24、60%以上;加強地質災害、土壤污染、地表沉陷等災害防治的新技術應用,提高高標準農田的防災減災水平。4.2建設內容陽高縣2024年獅子屯鄉高標準農田項目計劃在選定項目區域內建設2.97萬畝高標準農田,其中高效節水灌溉任務0.3萬畝,初步規劃利用項目區周邊原有機井作為水源,通過維修原有機井,新建提水管及灌溉管道,更換原有管道進行灌溉,并整修田間道路,適量培肥提升地力。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以下方面:1.土地平整工程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和基本農田布局,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容量等因素,進一步優化農田結構布局。合理劃分和適度歸并田塊,平整土地,減小農田地表坡降。根據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25、業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風害等因素,合理確定田塊的長度和寬度。深翻深松土地,通過客土充填、剝離回填肥沃的表土層,改善農田耕作層。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對未修建梯田的6-25的坡耕地順等高線改造成水平梯田,并配套坡面防護設施,梯田長度100-200米,寬度8米以上,便于機械作業和田間管理。對相對集中連片、地面起伏較小的平地進行平整和畦田改造,畦田長度200-1000米,寬度50-300米。土地平整量377.28萬m3,蓄水埂修筑29.78萬m3。2.灌溉與排水工程充分利用地表水,完善現有水源;發展節水灌溉,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實施管道輸水、噴灌、微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26、同時,在淺層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不充分的耕地區,通過更新原有機井及發展管灌等節水灌溉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項目區節水灌溉工程計劃實施0.3萬畝,維修機井51眼,新建泵房22座,新建和更換原有管道65km,配備潛水泵22套,新建排堿渠(土渠)1km。3.田間道路工程按照農業機械化的要求,優化機耕路、生產路布局,合理確定路網密度,整修和新建機耕路、生產路,配套建設農機下田(地)坡道、橋涵等附屬設施,提高農機作業便捷度。新建和改造田間機耕路和生產便道,完善路橋等設施,以方便農業機械化作業和田間人工作業。整修水泥路長8.64km,整修砂礫石路長68.41km。4.土壤改良工程因地制宜推廣秸稈27、直接還田,增施商品有機肥、沼液沼渣肥,種植綠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使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到當地中值以上水平。同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協調農田土壤養分,減少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每隔2-3年對農田實施深耕深松,加厚耕作層。三是因地制宜推廣地膜覆蓋、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良種應用、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各種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污染土壤修復。對污染土壤通過工程、生物、化學等方法進行修復,修復后土壤應符合GB15618標準的規定。增施精制有機肥5957.14t,增施硫酸亞鐵8935.72t,改良土壤2.97萬畝。5.農田輸配電設施配套工程對適合電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農28、田,鋪設高壓和低壓輸電線路,配套建設變配電設施,為泵站、機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電力保障。建成后,實現農田機井、泵站等供電設施完善,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符合相關標準。建成后,實現農田機井、泵站等供電設施完善,電力系統安裝與運行符合相關標準,用電質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建設10KV高壓線路17.65m,埋設低壓電纜7.55km,安裝變壓器19組,配電設備19套。4.3工程量匯總表4-1工程量情況表序號單位名稱單位工程量(2)(3)(4)一土地平整工程1底土平整工程底土平整(40-50m,二類土)100m37728.58 3埂坎修筑工程蓄水埂修筑100m2978.57 二灌溉與排水工程1維修機井(深29、100米)眼51.00 2泵房座22.00 3鋼管m4080.00 4輸水管安裝m65000.0 5輸電線路m10KV高壓線km17.65 10KV高壓線(項目區有桿)km地埋電纜敷設100m75.50 7排堿渠(土渠)100m47.45 9配電設備19 三道路工程砂礫石路(3m)m68407.00 水泥路(3m)m6235.00 水泥路(4m)m2405.00 五其它工程1土壤改良硫酸亞鐵(每畝300kg)t8935.72 有機肥(每畝200kg)t5957.14 2土地翻耕hm1985.71 合計5項目投資估算初步規劃為項目區內基本農田的高標準建設提供解決方案,2024年建設高標準農田總面30、積2.97萬畝,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及項目區現狀,初步規劃利用原有機井,維修機井,新鋪管道進行灌溉,整修田間道路,建設農田林網,適量培肥提升地力。項目總投資8147.98萬元,畝均投資2736元。5.1編制依據(1)土地開發整理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土資發2002282號);(2)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財綜2011128號);(3)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施工機械臺班費定額(2012);(4)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編制規定(2012);(5)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土地整治工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計價依據調整過渡實施方案的通知(國土資發201719號);(6)山西工程建設標準定額信息在參考地方水31、利、電力、建筑定額標準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參照當地物價、建筑等部門提供的材料價格,依據規劃設計方案,確定工程量及各項建筑用材和用工費用,編制工程投資預算。5.2費用計算標準根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項目預算由工程施工費(直接費、間接費、利潤和稅金)、設備購置費、其它費用(包括前期工作費、工程監理費、竣工驗收費、業主管理費)、不可預見費組成。1、工程施工費工程施工費由直接費、間接費、利潤和稅金組成。1)直接費(1)直接費直接費包括直接工程費和措施費,措施費包括臨時設施費、冬雨季施工增加費、夜間施工增加費和施工輔助費、特殊地區施工增加費和安全施工措施費。直接費=直接工程費+措施費32、直接工程費=人工費+材料費+機械使用費措施費=直接工程費費率表5-1措施費費率表工程類別計算基礎臨時設施費率(%)冬雨季施工增加費率(%)夜間施工費(%)施工輔助費率(%)安全施工措施費(%)措施費率小計(%)土方工程直接工程費2%1.1%0.7%0.2%4.0%石方工程直接工程費2%1.1%0.7%0.2%4.0%砌體工程直接工程費2%1.1%0.7%0.2%4.0%安裝工程直接工程費3%1.1%1.0%0.3%5.4%農用井工程直接工程費3%1.1%0.7%0.2%5.0%混凝土工程直接工程費3%1.1%0.7%0.2%5.0%其它工程直接工程費2%1.1%0.7%0.2%4.0%注:安裝33、工程中,臨時設施費計算以人工費為計算基礎,冬雨季施工增加費和施工輔助費以直接工程費為計算基礎。2)間接費根據工程性質不同間接費標準見下表5-2:表5-2間接費費率表工程類別計算基礎費率(%)土方工程直接費5石方工程直接費6砌體工程直接費5混凝土工程直接費6農用井工程直接費8其它工程直接費5安裝工程人工費653)利潤根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財綜2011128號),項目利潤率取3%。4)稅金依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財綜2011128號),稅金費率取9%,計算基礎為直接費、間接費及利潤之和。2、設備購置費設備購置費包括設備原價、運雜費、運輸保管費和采購及保管費。3、其他費用其他費34、用由前期工作費、工程監理費、竣工驗收費和業主管理費組成。1)前期工作費本項目前期工作費主要包括:土地清查費、項目可行性研究費、項目勘測費、項目設計與預算編制費、項目招標費等。2)工程監理費工程監理費以工程施工費與設備購置費之和作為計費基數,采用分檔定額計費方式計算,各區間按內插法確定。3)竣工驗收費竣工驗收費主要包括:項目工程復核費、項目決算編制與審計費、整理后土地重估與登記費、標記設定費等。4)業主管理費業主管理費以工程施工費、設備購置費、前期工作費、竣工驗收費、工程監理費作為計費基數,采用差額定率累進法計算。4、不可預見費根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預算定額標準,不可預見費按不超過工程施工費和其他35、費用之和的3%計取。5.3估算成果本項目總投資8147.98 萬元,畝均投資為2736元。工程施工費7045.78 萬元,占總投資的86.47 %;設備購置費75.14 萬元,占總投資的0.92%,其他費用789.74萬元,占總投資的9.69%;不可預見費237.32 萬元,占總投資的2.91%。項目投資估算詳見表5-3,表5-4。表5-3項目投資估算表單位:萬元序號工程或費用名稱預算金額各項費用占總費用的比例(%)(1)(2)(3)一工程施工費7045.78 86.47 二設備購置費75.14 0.92 三其他費用789.74 9.69 四不可預見費237.32 2.91 總計8147.9836、 100.00 表5-4項目建設內容投資估算表單位:萬元序號建設內容投資金額1工程施工費7045.78土地平整工程3265.66灌溉與排水工程1379.66道路工程722.53其它工程1677.932設備購置費75.143其他費用789.74前期工作費285.69工程監理費117.00竣工驗收費216.00業主管理費171.054不可預見費237.325合計8147.986效益分析6.1經濟效益通過對項目區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施,由于灌溉設施和田間道路工程的配套和完善,使項目區農民的生產效率明顯提高,農業生產的投入產出比不斷提高。由于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提高了土壤肥力,改善了項目區耕種條件37、。參考陽高縣農業農村局提供的有關農業生產資料,項目區以種植玉米為主。現以玉米作為代表作物進行效益分析。項目區實施高標準農田面積為2.97萬畝,項目實施后,耕地總面積不變。表6-1經濟效益分析表序號項目整理前(玉米)整理后(玉米)一價格(元/kg)2二改善耕地面積29785.72 29785.72 產量(kg/畝)450650產值(元/畝)9001300成本(元/畝)400400效益(元/畝)500900改善耕地效益(萬元)1489.29 2680.71 小計(萬元)1191.43 三經濟效益合(萬元)1191.43 項目完成后,耕地2.97萬畝。整理后每年可增加純收入1191.43萬元,經濟效38、益十分顯著。在計算投資回收期時采用靜態投資回收期計算公式計算,則靜態投資回收期為:TK/D8147.98 1191.436.84年式中:T靜態投資回收期K項目總投資D項目運行期間年增加收益靜態投資收益靜態投資收益率=1191.438147.98 =14.62%6.2社會效益通過實施本規劃,可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大幅增加全區高產穩產農田比例。改善陽高縣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提高土、肥、水資源利用率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布局,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緩解耕地與水資源短缺壓力,對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實施本規劃,工程建39、設需消耗水泥、鋼材等,并可就近消化吸收農村勞動力,政府投入的部分資金可轉化為農民技工現金收入。通過實施本規劃,在確保我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可以促進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特色產業,為生態環境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通過實施本規劃,能夠為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應用創造適宜的基礎條件,充分發揮其作用,促進農業科技創新;能夠增強全民的耕地保護意識、節水節肥意識,有利于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6.3生態效益通過實施本規劃,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業發展和耕地、水資源緊張的矛盾,滿足區域生態建設的需要;通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可減少農田水土流失,保護我省耕地資源;通過增施有機肥、農作物秸稈還田,減少焚燒秸稈對大氣污染,減輕畜禽糞便和廢棄物對河流、水庫的富營養化;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優化農田生態環境,進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生產。通過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發揮生產、生態、景觀的功能作用,提高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