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匯口鎮18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升壓站)規劃及建筑設計方案(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19433
2023-08-04
35頁
104.34MB
1、宿松縣匯口鎮 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升壓站)規劃及建筑設計方案安慶市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能源工程設計有限公司2023 年 4 月效果圖效果圖規劃設計篇規劃設計篇一、項目背景一、項目背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宿松縣全社會用電量以及最大負荷量持續增長。宿松縣太陽能資源豐富,具備規模化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資源條件。為實現地區電力可持續發展,在匯口鎮三興村附近擬新建一座大型光伏發電站,為接入當地電網,擬在其附近建設一座 180KV 升壓站。二、現狀概況二、現狀概況規劃地塊位于匯口鎮三興村境內,規劃用地面積約為 0.59 公頃。場地位于三興村中心地帶,附近有多條村莊道路穿過。距離 S2、332 省道約 2 千米,距離匯口鎮鎮區約 3 千米。地塊西側毗鄰村莊道路,道路寬度約為 4 米。周圍有多條村莊道路相連接,交通相對比較便利。地塊內部現狀為廢棄建筑以及硬化鋪裝,現狀場地豎向高程在 13.7616.19 之間,場址綜合建設條件比較好。三、規劃指導思想及規劃原則三、規劃指導思想及規劃原則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以高效、集約為目標,結合地塊現狀用地條件,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對光伏電站(升壓站)整體布局進行統籌規劃,科學組織內部交通及外部交通之間的聯系,力求建成一個高標準、現代化、智能化的光伏電站(升壓站)。四、規劃依據四、規劃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 年修正);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 年修正);3.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 年);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5.光伏發電站設計規范(GB 50797-2012);6.安徽省建設用地使用標準(2020 年版);7.宿松縣匯口鎮總體規劃(2012-2030);8.宿松縣城鄉供電專項規劃(2016-2030);9.宿松縣人民政府關于匯口鎮 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升壓站)項目規劃選址論證報告的批復;10.關于宿松縣匯口鎮 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報告;11.宿松縣匯口鎮 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12.安徽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14、3.委托方的設計要求及提供的相關資料。五、五、設計要求設計要求宿松縣人民政府關于匯口鎮宿松縣人民政府關于匯口鎮 180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升壓站升壓站)項目規劃選址項目規劃選址論證報告的批復中要求:論證報告的批復中要求:用地面積:0.59 公頃;容積率0.5;建筑密度30.0%,綠地率15.0%。六六、規劃布局、規劃布局1.功能分區升壓站用地為不規則多邊形,整體呈“L”,長邊東南西北走向,短邊東北西南走向,出線方向為東北向。升壓站內包含綜合樓、配電用房、主變壓器、110kV 升壓裝置、SVG 變壓器及附屬用房等設施。根據升壓站的建設要求,規劃將地塊分為兩大功能區:生產區和5、辦公區。(1)生產區:位于地塊的南部,主要建筑為 1 棟 1 層的配電用房及廢品庫和主變等。(2)辦公區:1 棟 2 層的綜合用房等。2.道路系統在地塊西側靠近外部道路附近設置了一個機動車出入口,在出入口附近設置 4個機動車停車位。內部車行路采用盡端式與環通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道路采用城市型混凝土路面,路面寬度內部為 4 米,出入口處為 5 米,轉彎半徑為 9m。為方便人員進出,主要建筑都設置有 2 個進出口,且有硬質鋪裝與道路相連。七七、豎向設計、豎向設計根據 防洪標準(GB50201-2014)以及 光伏發電站設計規范(GB50797-2012),本次升壓站防洪標準應為 50 年一遇的高水6、位。根據本項目洪評報告及 關于宿松縣匯口鎮 180 兆瓦地面光伏電站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報告(宿松縣水利局文件松水管202013 號),項目位于防洪安全區內,洪水位標高采用內澇水位標高,項目場區 50年一遇內澇水位為 13.95 米(1985 國家高程基準)。升壓站站址場地地形平坦,且場地標高高于 50 年一遇洪水位。為便于雨水排水順暢,場地設計標高控制在 16.00-16.30 米之間。站內采用道路路面有組織排水形式,站內場地標高均高于道路路面,并向道路找坡。八八、管線綜合、管線綜合電力管線:辦公用電由村莊道路接入,光伏電站的電源由地下埋線接入配電用房。電信管線:由村莊道路接入,通訊設備安裝在配7、電室。給水管線:升壓站具有較高的自動化運行水平,站內工作人員很少,最大編制不超過 10 人。按當地標準每人日用水量 150L/人,每日用水量為 1.5 立方米。給水水源為在場區附近打深井(滿足飲用水標準),由給水管網供至各用水點。污水管線:升壓站在運行期的污廢水主要為電站工作人員生活產生的污水,生活污水經室內排水管道排至室外的化糞池,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處理能力為 0.5 立方米/時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經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后的出水水質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表 1 中的 B 級標準,處理后的水用于站內綠化。本項目還設置了一座滿足最大一臺變壓器事故油容量的事故油8、池,主變事故時排放的油水經油池分離后排至站內地面自流排出站外。主變器事故時的排油,事故后貯存在油池中的油用專用車輛運至指定地點。雨水管線:站內雨水采用有組織排放。九、九、消防設計消防設計消防通道即內部道路寬度大于等于 4m,形成環型通道,道路上空無障礙物,滿足消防車進出要求。同時設置泵箱一體化消防設施保障消防安全。十十、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項目名稱項目名稱指標指標備注備注總用地面積5880.80 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96.83 平方米總計容建筑面積996.83 平方米其中綜合用房672.71 平方米配電用房324.12 平方米不計容設備面積75.00 平方米危廢庫及泵箱一體化消防設9、備等為成品設備,以實際購入為準。建筑密度11.23%容積率0.170綠地率15.96%機動車停車位4 輛非機動車停車位20 輛每個非機動車停車位占地約 3.6 平方米。目錄目錄1.區域位置圖區域位置圖2.現狀圖現狀圖3.總平面圖總平面圖4.功能分區圖功能分區圖5.平面定位圖平面定位圖6.豎向設計圖豎向設計圖7.給水排水規劃圖給水排水規劃圖8.消防分析圖消防分析圖9.強電分析圖強電分析圖10.弱電分析圖弱電分析圖11.環衛分析圖環衛分析圖12.景觀綠化分析景觀綠化分析建筑設計篇建筑設計篇結構設計說明結構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一、設計依據1、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50 年2、自然條件:風荷載:0.410、0kN/雪荷載:0.35kN/抗震基本設防烈度:6 度3、結構設計采用的主要規范及規程: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2018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2016 版)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2015 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12)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高層建筑筏型與箱型基礎技術規程(JGJ6-2011)地下工程防水技術11、規范(GB50108-2008)建筑變形測量規程(JGJ/T 8-2007)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4、招標文件及相關單位的符合法規、標準的技術要求:二、建筑分類等級二、建筑分類等級1、地震作用:地震基本烈度為六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設計地震分組第一組;結構阻尼比0.05;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0.04(多遇地震)。子項名稱結構安全級結構重要性系數結構形式設防類別抗震措施抗震等級備注綜合用房二級1.0框架標準設防按6度四級配電用房二級1.0框架標準設防按6度四級三、結構方案三、結構方案1、結構樓面布置各單體樓面均采用主次梁結構布置。2、關鍵技術問題(1)可采用分12、抗震縫處理的各單體,在合適的位置設置抗震縫分割為規則對稱的結構體系,減少地震引起的復雜受力作用。(2)對于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補充地震力作用角,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3)地下室抗浮措施:抗浮設計應按勘察報告所提供的抗浮水位進行抗浮驗算,并在施工期間做好降排水措施,確保結構不會因水浮力而上浮,降水措施應考慮對周邊建筑影響,同時根據地勢高差,合理采取抗浮措施,避免不必要的建設投資。四、基礎方案四、基礎方案1、場地的地質條件及水文條件由巖土勘察報告提供。2、基礎形式待巖土勘察報告提供后明確。3、根據現有地形特點,基礎方案應重點考慮基地高差的影響,采用合理13、基礎形式或多種基礎形式組合的地基基礎;同時也要兼顧項目實施分期的影響,合理組織開挖順序,預留好施工條件,避免后期施工的較大風險,減少施工難度。五、主要結構材料五、主要結構材料混凝土強度等級:C30C40鋼筋:優先選用HRB400 鋼筋填充墻:建議選用煤矸石空心磚或其他符合環保要求的墻體材料;其他有特殊防護要求的隔墻。給排水設計說明給排水設計說明一、給排水設計一、給排水設計變電站供排水系統分為給水及排水兩大系統。給水分生活給水系統、生產給水系統、雜用水系統;排水分為生活污水系統、生產廢水系統、雨水排水系統。二、設計依據二、設計依據(1)GB500132006室外給水設計規范(2)GB50014214、006室外排水設計規范(3)GB500152003(2009 年版)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三、給水系統三、給水系統光伏發電在電能產生過程中不需要水資源,電站在運行期的污廢水主要為電站工作人員生活產生的污水,由于工作人員很少,設置現場運行維護與管理人員 12 人,按標準當地每人日用水量 150L/人,每日用水量為 1.8m3。給水水源為在場區附近打深井(滿足飲用水標準),由給水管網供至各用水點。若補水管道發生故障時,變電站的生活用水補水擬用水車到變電站外運水。目前暫無水質檢測報告,待取得水質檢測報告后確定是否需要設置水處理設備及相關的工藝,現暫按水質未達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設計。生活給水系統由水處15、理設備、生活水箱(3 立方米)、一套氣壓給水設備(兩泵一罐)、紫外線消毒裝置、供水管線組成。從生活給水深井中接出 1 根 DN65 的生活給水干管,負責向變電站內的辦公室等建筑物供生活用水。站內的生活給水管網的壓力靠全自動供水穩壓設備維持。穩壓泵的故障報警信號應傳送到二次設備室公用測控屏。為避免生活水箱內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在生活給水處設置 2 套紫外線消毒裝置。水箱內設有浮球液位控制器,根據液位實現自動補水。為保證發電效率,需定期(視當地實際情況確定)對電池組件進行清洗,以保證電池組件的清潔度。電池組件的污物主要是沙塵,采用清水沖洗即可。四、排水系統四、排水系統110kV 升壓站內綜合樓的生16、活污水經室內排水管道排至室外的化糞池,經化糞池處理后,排入處理能力為 0.5 立方米/時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廚房增設隔油池。生活出水水質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表 1 中的 B級標準,處理后的水用于站內綠化。事故排油廢水:根據變電所給水排水設計規程(DL/T 5143-2002)第 6.5.6條的規定“事故油池的貯油池容積應按變電所內油量最大的一臺變壓器或高壓電抗器的 60油量設計”。本工程設置一座滿足最大一臺變壓器事故油容量的鋼筋混凝土事故油池,可滿足設計規定要求。主變事故時排放的油水經油池分離后排至站內地面自流排出站外。主變器事故時的排油,事故后貯存在油17、池中的油用專用車輛運至指定地點。電纜溝排水:電纜溝排水采用集水井潛水泵抽排方式排水。雨水:通過站內道路排出站外。五、消防設計五、消防設計1 1 設計原則設計原則1)本工程消防設計范圍為站區內。站址附近無消防站,按消防自救設計消防設施。本工程消防設計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立足“自救為主,外援為輔”的原則,針對工程的具體情況,積極采用行之有效的防火技術,做到保障安全、使用方便、經濟合理。2)火災次數按一次考慮。3)本設計執行的有關消防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 修訂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 年版);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50918、74-2014;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50229-2019;35kV110kV 變電站設計規范GB50059-2011;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GB50140-2005;電力工程電纜設計標準GB50217-2018;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程DL5027-2015;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 GB50116-2013;2 2 消防設想消防設想升壓站消防總體設計按照“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原則,切實保證光伏電場安全運行的要求。消防是光伏電場管理工作的一項首要任務,一方面要考慮光伏電場工程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要考慮光伏電場工程對周圍環境的安全。本工程消防總體設計采用綜合消防技術措施,從防火、監測19、報警、控制、滅火、排煙、逃生等各方面入手,力爭減少火災發生的可能,一旦發生也能在短時間內予以撲滅,使火災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同時確保火災時人員的安全疏散。2.12.1 站址建站址建(構構)筑物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及其耐火等級分類筑物的火災危險性分類及其耐火等級分類表 2.1 火災危險性分類及其耐火等級分類表建(構)筑物火災危險性分類耐火等級綜合樓戊二級配電樓丁二級危廢庫丙二級事故油池丙二級2.22.2 升壓站消防設計升壓站消防設計1)消防通道和安全疏散通道通過對外交通公路,消防車可到達場區。場區內消防通道寬度大于等于 4m,而且形成環行通道,道路上空無障礙物,滿足規范要求。消防車可通過進場和站周20、圍道路順利通至各建(構)筑物附近,便于消防。各建筑物之間,按照火災危險性類別及最低耐火等級的劃分,其間距均符合防火規程的規定。本工程綜合樓的疏散出口數量、疏散寬度、疏散距離均應滿足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 的規定。2)建筑消防設計升壓站內主要構筑物有綜合樓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耐火等級二級;對有保溫要求的外墻,保溫材料的選擇均滿足現行相關規范及標準。室內裝修采用 A 級不燃材料。配電樓墻體均用 250mm 厚加氣混凝土砌塊墻分隔防火分區,各電氣房間均對室外開門,成為獨立的防火分區,均設置對外的安全疏散通道。3)消防給水設計 消防用水量及消防水壓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1、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 50974-2014 及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GB50229-2019 的規定,室外消防用水量為 15L/s。消防水壓:按室外消防所需水壓計算,根據消防給水及消火栓系統技術規范GB 50974-2014 及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GB50229-2006 規范要求,為保證在建筑物最高處保持水槍的充實水柱不小于 10m,消防所需水壓約為 0.60Mpa。消防給水及設施消防給水系統主要包括消防水池、消防水泵、穩壓裝置及消防給水管網。消防蓄水池:根據所區一次消防最大用水量的要求,消防水池有效容積 108m3,采用裝配式成套消防泵站。消防給水泵:根據消22、防需水量及消防水壓的要求,選用消防水泵 2 臺,1 用 1 備,水泵參數為:Q=15L/s,H=45m,配套電機功率為:N=30kW。消防水泵具備就地控制和遠程監控功能。消防電源采用雙電源,在末端電源柜自動互投。穩壓裝置由穩壓泵、水箱及氣壓罐組成。穩壓泵從水箱取水送入消防管網,與氣壓罐聯合對消防給水系統進行穩壓。穩壓泵由氣壓罐附近的電接點壓力表控制,高壓停泵,低壓啟泵。當管網壓力達到預定壓力時,穩壓泵停止,由氣壓罐供水,實現節能效果。水箱內設置浮球閥控制水箱水位,可避免不必要的溢流損失。水箱進水由市政給水管道提供。設置室外設置消火栓及消防水帶并配置直流、水霧兩用水槍。當發生火災時,打開消火栓滅23、火,然后啟動消防水泵,消防水泵從消防水池抽水送至消防給水管網進行滅火。4)變壓器消防根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229-2014 及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標準GB50229-2019 的有關規定,單臺容量在 125MVA 及以上的獨立變電所可燃油油浸變壓器應設置水噴霧消防滅火系統或其它滅火系統,本期變壓器單臺容量 100MVA,不需要設置水噴霧消防滅火系統或其它固定滅火系統。在主變附近設置推車式滅火器2 輛,1 立方米消防砂箱 1 座和相應的消防沙鏟等輔助滅火設施即滿足規范要求。5)火災自動報警及控制系統詳見二次說明書部分6)電纜消防(1)應采用阻燃或耐火電纜的場所及回路a)應急照明、火災24、自動報警、自動滅火裝置等聯動系統;b)通信電源、遠動裝置、控制系統、保護測控裝置電源等重要負荷的雙回供電回路。(2)電纜在其敷設通道、構筑物及設備電纜引接孔等內的防火措施a)電纜通(溝、隧)道中及在電纜橋架上架空敷設的動力電纜、控制電纜、通信電纜及光纜等均應分類、分層排列敷設。動力電纜的上下層(對于電纜豎井內的動力電纜即為左右列)之間,應裝設耐火隔板,其耐火極限不應低于 1h。b)以下部位應用耐火極限不低于 1h 的不燃材料進行封堵:1)電纜穿越墻體、電纜室(夾層)的孔洞。其中電纜豎井封堵應采用除耐火極限不低于 1h 的防火封堵材料之外,還應用防火隔板等防火材料組合封堵。封堵層應能承受巡檢人員25、的荷載。活動人孔可采用承重型防火隔板制作。2)電纜引接至所有的屏、柜、箱等中的電纜孔洞。3)電纜保護管的兩端。c)在電纜通(溝、隧)道中的下列部位,宜設置阻火墻(防火墻),阻火墻緊靠兩側不少于 1m 區段所有電纜上應施加防火涂料、包帶或設置擋火板等措施。1)主溝道的分支電纜溝引接處。2)室外進入室內電纜溝道處。3)不同電壓配電裝置交界處。4)長距離電纜通道中每相隔約 100m 處。5)電纜溝道與圍墻的交叉處。(3)阻燃或耐火電纜可不設層間防火隔板、不刷防火涂料。當其敷設在電纜室(夾層)中、電纜豎井、電纜通(溝、隧)道中時,可不采取防火保護措施。(4)非阻燃性電纜用于明敷時,應符合下列規定:a)26、在易受外因波及而著火的場所,宜對該范圍內的電纜實施阻燃防護;對重要電纜回路,可在適當部位設置阻火段以阻止延燃。當電纜數量較多時,也可采用阻燃、耐火槽盒或阻火包等。b)在接頭兩側電纜各約 3m 區段和該范圍內鄰近并行敷設的其他電纜上,宜采用防火包帶阻止延燃。7)主要場所及機電設備滅火器配置根據現行國家標準 GB501402005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的相關規定,升壓站主要電氣房間有高低壓配電室、電子設備間、主控室等,根據其火災危險性等級,配置一定數量的 MFZ/ABC4 或 MFZ/ABC5 型手提式滅火器,同時配備感溫感煙探測裝置及手動報警器。在主變附近配置 2 臺推車式磷酸銨鹽干粉滅火器,并27、設置消防砂箱;在箱逆變一體機附近配置微型消防站。8)升壓站消防電氣a.消防照明升壓站各建筑物內主要疏散通道及安全出口等處,均設置有火災事故照明燈及疏散方向標志燈。事故照明、應急誘導指示照明由交流電源供電,交流電源消失時自動切換至自帶的電池供電,連續供電時間為 60 分鐘。所有事故照明燈及疏散方向標志燈均加玻璃或非燃燒材料制作的保護罩保護。b.消防監控系統為實現“無人值班”的運行管理模式,有效地防范火災事故的發生,保障光伏電場、升壓站的安全運行和人員、設備的安全,根據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依據現行標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電力設備典型消防規程、火力發電廠與變電站設計防火規范等對本28、電站進行消防監控系統設計。c.消防監控系統總體結構消防監控系統為一套相對獨立完整的系統,按自動報警、控制為主,手動報警、控制為輔的原則設計。由火災報警控制器、手動控制盤、專用消防聯動模塊、手動聲光報警器、各種火災探測器(點型感煙探測器、點型感溫探測器、纜式線型定溫探測器)等設備構成,以滿足光伏電場“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行管理要求。暖通設計說明暖通設計說明一、設計依據一、設計依據(1)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500192003)(2)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503522005)(3)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06)(4)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4229、-2002)(5)建筑專業及工藝專業提供的條件二、設計參數二、設計參數1 1 室外設計參數室外設計參數冬季采暖室外計算溫度-0.2C冬季通風計算溫度4C夏季通風計算溫度31.8C夏季空調計算溫度32.1C夏季通風室外相對濕度66%夏季室外平均風速2.9m/s冬季室外平均風速3.2 m/s2 2 室內設計參數室內設計參數表 7.4 各房間室內設計溫度房間名稱冬季夏季辦公室18C26C衛生間16C28C控制室18C26C電子設備間18C28C三、采暖系統三、采暖系統根據當地氣候條件,本工程升壓站房間內冬季極端天氣采用空調采暖。各處溫度可按需調節,各個房間可單獨控制,布置靈活,更換方便;無噪音,無污30、染。四、通風系統四、通風系統(1)配電用房通風a)配電用房內的電子設備間、主控室等房間采用自然排風的通風方式。b)為滿足發熱電氣設備通風散熱及事故排風要求,高低壓配電室采用自然進風、機械排風的通風方式,通過設在墻上的軸流風機將熱空氣排出室外,風機采用溫度自動、手動 2 種控制方式,送風溫度 30,排風溫度 35,排風量根據設備散熱量和通氣次數不小于 12 次/h 進行比較計算。當配電裝置室發生火災時,通風機自動切斷電源。(2)綜合用房通風a)綜合用房內衛生間、餐廳、洗衣間采用吊頂通風器通風。b)廚房操作間,采用自然進風,機械排風的通風方式。廚房的灶臺處設機械排風機。全面通風采用吊頂通風器,排油31、煙系統由專業廠家二次設計,排油煙風機放于屋頂,排油煙設置油煙凈化設施,其油煙排放濃度不得超過 2.0mg/m3,凈化設備的最低去除效率不低于 85%。發生火災時,通風設備自動切斷電源。五、空調系統五、空調系統辦公、電子設備間、控制室等有人房間設置分體式空調用于夏季制冷,使室內溫度保持在 2628,以滿足值班人員的需要。空調選型時應采用節能型空調,能效比3.0。電氣專業說明電氣專業說明一、設計依據一、設計依據(1)變電所總布置設計技術規程DL/T5056-2007(2)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規范GB/T50062-2008(3)導體和電器選擇設計技術規定 DL/T 5222-2005(32、4)低壓配電設計規范GB 50054-2011(5)油浸式電力變壓器技術參數和要求GB/T 6451-2015(6)電力工程電纜設計標準GB 50217-2018(7)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范GB/T 50065-2011(8)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絕緣配合DL/T620-2014(9)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169-2006(10)并聯電容器裝置設計規程 GB50227-2008(11)電力裝置的電測量儀表裝置設計規范(GB/T 50063-2008)(12)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 DL 5003-2005(13)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技術規范GB14233、85-2006(14)220kV750kV 變電站設計技術規程DL/T5218-2012(15)工業計算機監控系統抗干擾技術規范CECS81-96(16)靜態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通用技術條件(DL/T 478-2010)(17)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及安全自動裝置反事故措施要點(18)低壓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GB/T 14048(19)電力工程直流系統設計技術規程DL/T 5044-2014(20)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 50116-2013)(21)電能計量裝置技術管理規程DL/T 448-2000(22)火力發電廠,變電所二次接線設計技術規程DL/T 5136-2012(23)電力系統通34、信設計技術規定DL/T 5391-2007(24)電力系統自動交換電話網技術規范DL/T 598-2010(25)電力系統數字調度交換機DL/T795-2001(26)通信用高頻開關電源系統 YD/T 1058-2007(27)通信用閥控式密閉鉛酸蓄方陣YD/T 799-2010(28)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GB 50303-2002(29)光伏發電工程電氣設計規范(NB/T10128-2019)(30)光伏發電站直流發電系統設計規范(NB/T32045-2018)(31)光伏發電站防雷技術要求(GB/T32512-2016)(32)光伏發電站防雷技術規程(DL/T1364-2014)35、(33)其他相關的國家,行業標準規范,設計手冊等。二、設計范圍二、設計范圍變配電系統、照明系統、動力系統、防雷系統、接地系統、火災自動報警系統三、變配電系統三、變配電系統本工程站內負荷自用電壓為 0.4kV,采用中性點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線制系統,站用電采用單母線接線,雙電源供電。站外施工變壓器在工程建設結束后將保留,做為電站站用電提供工作電源,站用變容量為 250kVA。此外設置由接地變兼做備用變壓器為站用電提供備用電源,接地變壓器電源引自電站內 35kV 母線。主備電源分別引入站用電雙電源自動切換柜。四、照明系統四、照明系統1、正常照明1)建筑物照明。綜合樓室采用吊燈壁燈相結合的方式,光源為熒36、光燈。辦公室采用格柵熒光燈;宿舍、走廊及樓梯間采用節能吸頂燈;二次控制室要求光線柔和、無陰影、照度均勻。采用嵌入式柵格熒光燈,作為工作照明,同時設置應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標志。2)室外照明。太陽能電池板區不設室外照明。升壓站及綜合樓前廠區照明,采用節能型投光燈、庭院燈等。2、事故照明疏散指示照明采用 A 型燈具,集中控制、集中電源系統。五、防雷接地系統五、防雷接地系統1、直擊雷的防護110kV 升壓站設置 1 座 30 米高架構避雷針及 1 座 25 米獨立避雷針對主變、SVG、接地變等進行直擊雷的防護。綜合用房及生活用房用屋頂避雷帶進行直擊雷的防護。2、感應雷的防護根據交流電氣裝置的過電壓保護和37、絕緣配合,本工程在 110kV 進出線側裝一組 1 組三相氧化鋅避雷器;35V 主變進線和各饋線分別配置 1 組三相氧化鋅避雷器,35kV 母線配置 1 組三相氧化鋅避雷器。3、保護接地在本光伏發電站,對保護接地、工作接地和過電壓保護接地共用同一個接地網,110kV 升壓站接地網外引與光伏廠區接地網相連,接地電阻值不大于 0.5。各建筑物周圍敷設人工接地網:采用 606mm 鍍鋅扁鋼作為水平接地干線,選用長度為 2.5m 的鍍鋅鋼管作為垂直接地極,接地網埋深不低于 0.8m。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1、本工程火災自動報警系統采用集中報警系統形式。2、在主控室側墻安裝火災自動報警38、控制器、火災應急廣播主機、消防專用電話總機、電源以及安防系統等設備。3、手動報警按鈕(帶對講電話插孔)設置在樓層出入口附近,以易于找到為布置要求。在防火分區內任何位置至手動報警按鈕的步行距離不大于 30 米。4、設置火災緊急廣播揚聲器,確保防火分區內任何位置至最近一個揚聲器的步行距離不超過 25。走道內最后一個揚聲器至走道盡端的距離不大于 12.5m。其聲壓級不應小于 60dB;在環境噪音大于 60dB 的場所,其聲壓級應高于背景噪聲 15dB.5、在消防控制室設置消防專用電話總機,手動報警按鈕處設消防電話插孔,消防水泵房、配電用房等處設固定式消防電話分機。6、火災報警系統總線上應設置總線短路39、隔離器,每只總線短路隔離器保護的火災探測器、手動火災報警按鈕和模塊等消防設備的總數不應超過 32 點;總線穿越防火分區時,應在穿越處設置總線短路隔離器。7、聯動控制要求:1)與消火栓系統的聯動:消火栓按鈕的動作信號應作為報警信號及啟動消火栓泵的聯動觸發信號,由消防聯動控制器聯動控制消火栓的啟動。2)與消防應急廣播系統的聯動:消防應急廣播系統的聯動控制信號應由消防聯動控制器發出。當確認火災后,應同時向全樓進行廣播。3)與消防應急照明系統的聯動:當確認火災后,由發生火災的報警區域開始,順序啟動全樓疏散通道的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系統全部投入應急狀態的啟動時間不應大于 5s。4)與門禁系統的聯40、動:火災報警控制器應具有打開疏散通道上由門禁系統控制的門的功能。8、消火栓泵聯動控制方式,應由消火栓系統出水干管上設置的低壓壓力開關、高位消防水箱出水管上設置的流量開關或報警閥壓力開關等信號作為觸發信號,直接控制啟動消火栓泵,聯動控制不應受消防聯動控制器處于自動或手動狀態影響。當設置消火栓按鈕時,消火栓按鈕的動作信號應作為報警信號及啟動消火栓泵的聯動觸發信號,由消防聯動控制器聯動控制消火栓泵的啟動。消火栓泵的動作信號應反饋至消防聯動控制器。9、探測器報警時,啟動報警防火分區的排煙風機、加壓送風機,停止排風機,接收其反饋信號。10、當火災確認后,即切斷本防火分區的非消防電源,信號傳送給應急照明控41、制器,并通過應急照明控制器來接通火災事故照明燈和疏散指示燈。11、線路采用阻燃導線、電纜。樓層線路穿鍍鋅鋼管暗敷在樓板、墻體內,且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 30mm。當線路明敷時,穿金屬管且在金屬管外涂防火涂料保護。不同電壓等級的線纜不應穿入同一根保護管內,當合用同一線槽時,線槽內應有隔板分隔。12、火災自動報警控制器由 UPS 統一供電。13、防護區域內應根據有關規范設計安裝具有獨立的火災自動探測、自動報警功能。七、應急照明系統七、應急照明系統本工程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設計為自帶蓄電池、集中控制型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系統由應急照明控制器、A 型應急照明配電箱及消防應急燈具組成,系統設42、備及燈具應選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GB17945 規定,具有國家 CCC 認證證書的產品。本系統應急燈具內部設置蓄電池,應急標志燈具采用 A 型燈具,主電電壓:DC36V,應急標志燈具為持續型,平時應工作在節能狀態,火災時工作在應急狀態;本系統采用 A 型應急照明電源箱為應急燈具提供主電電源,額度輸出電壓:DC36V;控制器和燈具自帶蓄電池組,控制器蓄電池組初裝應急時間不小于 180 分鐘;燈具電池組初裝應急時間不小于 90 分鐘;控制器直接控制燈具的總數量不應大于3200 點。八、線路及敷設方式八、線路及敷設方式1、照明導線盡量采用穿管暗敷的方式,無法采用暗敷方式的地方43、,采用穿管明敷的方式。室內普通照明采用 4mm 銅線,室內普通插座采用 6mm 銅線,室內空調等動力線路采用 6mm 銅線。2、應急照明控制器由控制室的消防電源供電,供電電源:AC220V 50Hz,容量:控制器預留 3KW,線型:NHBV-3X4.0mm2九、電氣節能設計九、電氣節能設計1、采用高效節能光源和高效節能燈具。2、嚴格控制照明功率密度,滿足國家規范要求。十、電氣環保設計十、電氣環保設計1、采用環保型產品。2、嚴格控制眩光,減少光對環境的污染。十一、計算機網絡系統十一、計算機網絡系統本工程設置計算機網絡系統。擬采用三層分布式結構:核心層匯聚層接入層。十二、綜合布線系統十二、綜合布線系統系統主要應用于計算機網絡和語音(電話)通信。擬采用超五類屏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