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婁煩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40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1153
2023-08-07
40頁
17.05MB
1、婁煩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婁煩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二二三年四月前 言PREFACE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為深 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生態優先、綠色引領、融合發展為導向的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我縣編制了婁煩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分為縣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規劃范圍為婁煩縣行政轄區,總面積1289.35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由婁煩鎮規劃集中連片的城鎮發展區構成,總面積約6.2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1至2035年,近期目標年為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目錄Contents01 規劃總2、則02 目標定位03 總體格局04 三生空間05 支撐體系06 保障機制1、指導思想2、規劃原則3、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1、婁煩戰略2、目標定位1、區域協同發展2、優化空間總體格局3、夯實底線空間格局1、外聯內暢的綜合交通支撐2、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支撐3、高效韌性的市政設施支撐4、防災減災的安全保障支撐5、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6、塑造魅力城鄉景觀風貌1、規劃落實和傳導2、實施近期計劃3、實施保障措施1、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2、營造協調發展的農業空間3、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指導思想0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3、平總書記視察山西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規劃原則02 綠 色 發 展生 態 優 先 安 全 發 展筑 牢 底 線 高 質 量 發 展以 人 為 本 特 色 發 展因 地 制 宜 規劃總則 規劃范圍、層次與期限03規劃范圍即縣域,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規劃層次包括縣域和中心城區,中心城區面積6.2平方公里。規劃目標年到2035年,規劃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總則 婁煩戰略 區域協同戰略積極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整體發展格局,加強與太原中心城區快速聯系,支撐太原建設國4、家區域中心城市。生態優先戰略強化生態安全底線意識,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夯實綠色發展生態本底,統籌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空間優化戰略統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實施城市更新優結構、提品質,優化城鎮發展空間和用地布局。城鄉統籌戰略統籌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增強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實現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發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鄉村振興先行示范縣 全域旅游示范縣 城鄉融合發展先行縣汾河明珠 健康慢城形成以省城水源地保護、呂梁山生態屏障為基礎,以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特優農業為示范的 目標定位 發展定位總體目標 1 區域協同發展 構建呂梁山生態屏障帶 共建汾河生態大廊道生態同治共育文化傳5、承共保 加強太原盆地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 提升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職能互補共擔 全面提升縣域職能共擔能力城鄉融合共建 打造城鄉共融新示范 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設置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完善區域基礎設施體系產業融合共興 建設現代化特色農業 加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 優化空間總體格局 汾河生態水脈 澗河、細米河、西川河、南川河、龍泉河、嵐河、天池河等汾河支流生態廊道。一脈多廊 兩核:汾河水庫、云頂山 兩區:城郊農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發展區。兩核兩區 依托云頂山、花果山、皇姑山、周洪山、東山、石樓山、靈鐘山等生態本底,建設環婁煩生態屏障。群山圍繞 2.1 國土空間保護格局 2 優化空間總體格局 一主三次6、一干一支多點支撐婁煩縣城為縣域發展主中心;靜游鎮、馬家莊鄉、杜交曲鎮設縣域發展次中心“靜游縣城馬家莊米峪鎮”城鎮發展主軸“靜游杜交曲”城鎮發展次軸以蓋家莊鄉、米峪鎮鄉、天池店鄉為支撐節點,構建點軸支撐、網絡化的城鄉發展格局 2.2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保障生態安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35.21平方公里。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65.21平方公里,劃定永久基本農田89.93平方公里。優先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堅持節約集約,緊湊發展,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6.81平方公里。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 3 夯實底線空間格局 3.1 統籌劃定三區三線7、 生態保護核心區 生態保護一般區 生態保護區汾河上游、云頂山外圍山系,汾河水庫周圍山地,汾河上游產業發展生態脆弱帶 生態控制區分布在河流兩岸河谷平川區,汾河上游低平淺山地區、汾河水庫 東岸近山區域。農田保護區 村莊建設區,河流沿線,帶狀分布 一般農業區,低山緩坡、河谷低地 林業發展區,各鄉鎮主要經濟林、碳薪林 鄉村發展區縣城主城區、靜游鎮產業發展片區、中鋁礦產基建片區、杜交曲鎮域及汾河水系沿線發展區、天池店南出口旅游基建片區 城鎮發展區重點礦產采礦區、戰略性礦產儲量區 礦產能源復合發展區 3 夯實底線空間格局 3.2 確定規劃分區 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1.1 明晰空間保護結構,構建特色生8、態空間三核八帶汾河上游自然保護區云頂山自然保護區汾河水庫風景名勝區汾河主要支流:嵐河、澗河、龍泉河、赤泥河、細米河、天池河、西川河、南川河 為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對自 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形成以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1.2 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 1.3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升用水效率 優化水資源配置,推動水利工程建設 統籌多源多網水資源體系,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強水資源保護與利用 劃定河湖水系保護范圍,強化管控要求 加強濕地保護,嚴格濕地監管 強化水源地9、和泉域保護,保障供水安全 保護雨洪調蓄空間,提高應對超標洪水能力強化河湖濕地水源地保護 守牢能源保供安全線 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引導采礦空間復合利用加強礦產資源保護 優化森林資源布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嚴格保護生態公益林,發揮森林生態服務功能 加強草地生態保護,加快林草融合發展步伐實施林草資源保護與利用 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整合碎片化、分散化的廢棄礦山空間,加大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和景觀恢復因地制宜建設復合式潛流濕地,構建多級表流濕地生態系統河流兩岸建設緩沖隔離防護林帶和水源涵養林帶汾河干、支流段,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形成綜合防治體系庫周預防山體滑坡林區林草植被管護和治10、理采煤沉陷區和地質災害區植被恢復森林覆蓋率、蓄積量指標監測。至2035年,通過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實現森林、河湖、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全縣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建成。1 維育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 1.4 強化生態修復2.1 構建“三園兩帶多片區”格局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三園:現代農業產業孵化園 馬鈴薯種薯繁育園 優質蔬菜示范園兩帶:設施蔬菜帶、生態養殖帶多片區:馬鈴薯有機旱作規模化種植片區2.2 構建“二級五類”村莊體系二級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中心村中心村完11、善職能、控制引導基層村基層村五類集聚提升類引導人口和零散村落集聚,完善和提升公共基礎配套設施,倡導集中統一安置按照城鎮集中統一管理,加大存量低效土地盤活力度,鼓勵貨幣化安置城郊融合類突出特色空間的品質設計,做好歷史文化、景觀風貌等方面的特色挖重點推進村民建房和人居環境整治搬遷撤并類引導生態保護紅線核心區內的村莊及地質災害影響的村莊有序撤并搬遷,優先就近鄉鎮駐地統籌布局安置。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特色保護類保留改善類2.3 因地制宜優化生活空間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落實“一戶一宅”,適度新增居民點用地指標,引導居民點相對集中,逐步解決已有宅基地超標問題。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12、建設,道路、供水、供電、通信,加大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環保力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合理安排優化宅基地布局2.4 保障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空間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不突破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等約束條件、不破壞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空間保障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騰挪空間優先用以支撐鄉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村民意愿發展礦產、風電、新能源產業。推進民宿、農產品初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倉儲保鮮冷鏈、產地低溫直銷配送等農村產業。產業發展2.5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耕13、地。以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按照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要求實現占補平衡,保證耕地面積不減少。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2035年,實現耕地保護目標24.78萬畝 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 2.6 實施國土綜合整治 統籌民間資本造地,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落實坡度管控要求宜耕后備資源開發 重點鄉鎮開展高標準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田塊渠系和道路設施配套高標準農田建設 整合零散耕地,改善農田配套設施,優化農田布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戶廁糞污、畜禽糞污、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 工業固體廢物處理,嚴防危廢次生災害土地污染14、防治 瞄準工礦廢棄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工礦廢棄地復墾工礦廢棄地復墾 優化村莊布局,推進空心村、小散村、采煤沉陷區地災多發區及生態保育區內村莊的搬遷撤并優化調整村莊建設用地 至2035年,通過實施國土綜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保護水平,實現全域耕地面積、質量相對穩定;全面提升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逐步構建農田集中連片、村莊宜居聚集、產業集聚升級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新格局。2 營造協同發展的農業空間一主:婁煩縣城縣域發展主中心三次:靜游鎮、馬家莊鄉、杜交曲鎮兩軸:靜游-縣城-馬家莊鄉-米峪鎮城鎮發展主軸 靜游-杜交曲城鎮發展次軸多點:以蓋家莊鄉、米峪鎮鄉、天池店鄉等區域發展支撐點3.1 優化城15、鎮空間格局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構建“一主三次、兩軸多點”的城鎮發展格局地區中心城鎮:婁煩鎮重點鄉鎮:靜游鎮、杜交曲鎮、馬家莊鄉一般鄉鎮:米峪鎮鄉、天池店鄉、蓋家莊鄉中心村:23處一般村:54處3.2 構建縣域城鎮體系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地區中心城鎮重點鎮一般鄉鎮中心村一般村中心城區-兩帶提活力,三區展新貌兩帶:打造城市公共活力帶 建設澗河濱水景觀帶 三區:拓展西部產城融合板塊 優化中部城市客廳板塊 振興東部文旅休閑板塊 3.3 優化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3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3.4 優化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綠色轉型重塑全域旅游魅力空間推進”一帶四區”全域旅游 深度創建全域旅游 316、 打造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完善旅游服務體系l 謀劃深綠產業l 推動傳統工業轉型升級l 壯大特色物流產業l 培育新興產業靜游站靜游站婁煩婁煩站站婁婁煩通煩通用機場用機場婁煩綜合婁煩綜合客運樞紐客運樞紐 外聯 內暢2個對外核心 2個輔助節點3條對外通道 4條交通走廊全面融入太原“1小時經濟圈”完善省域高速公路網“第六橫”加快融入太原1小時經濟圈構建“2+2+3+4”綜合交通體系 1 外聯內暢的綜合交通支撐 各鄉鎮至少建設 所衛生服務中心 各社區至少建設 所社區衛生服務站。至2035年,人均城鎮醫療衛生設施用地不小于 平方米病有良醫 各鄉鎮至少建設 所老年養護院 各社區至少建設 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 17、至2035年,人均城鎮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不小于 平方米老有頤養 優化學校布局,“中學向縣城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各鄉鎮至少建設 所小學 至2035年,人均基礎教育設施用地不小于 平方米學有優教 各鄉鎮至少建設 個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運動場地 各社區至少建設 處多功能運動場地 至2035年,人均城鎮體育設施用地不小于 平方米健有佳所 2 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支撐城鄉供水 3 高效韌性的市政設施支撐提升城鄉供水能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現水資源共享。加大再生水利用。鼓勵工業企業實現廢水全收集全處理,循環回用不外排。綠色環衛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清潔供熱全覆蓋。新能源供熱優先發展。多18、氣源供應格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強化對尾礦渣的安全處理醫療垃圾全收集全處理積極推進“廁所革命”智慧城市建立起覆蓋城鄉的信息網絡設施構建萬物互聯的高水平全光信息網絡完善信息通訊網絡,加快5G基站建設能源設施構建理念-韌性城市洪澇災害防治中心城區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中心城區排澇標準為20至30年一遇人防工程落實“戰時防空、平時服務、災時支援”總體要求中心城區人均掩蔽工程使用面積不低于2.5平方米火災防治城市消防站“接到出動指令后5分鐘內到達轄區邊緣”中心城區外各鄉鎮至少設置1處鄉鎮消防隊突發衛生公共事件逐步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平戰結合”的防控準備預案地質防19、治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限制新建項目,無法避讓需采取必要措施設施安全可行經濟穩定提升災害應對從容社會井然有序生態和諧共生 4 減災防災減災的安全保障支撐長遠謀劃一帶:汾河黃金文化帶兩群:汾河水庫早期遺址和紅色文化遺產組群 米峪鎮早期遺址和紅色文化遺產組群四節點:高君宇故居紅色文化節點 婁煩古城文化節點 西游文化節點 羅家曲村古村落文化節點 5 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5.1構建“一帶、兩群、四節點”歷史文化保護格局汾河水庫早期遺址和紅色文化遺產組群米峪鎮早期遺址和紅色文化遺產組群羅家曲村古村落文化節點西游文化節點高君宇故居紅色文化節點婁煩古城文化節點 建設婁煩古交早期遺址和紅色20、文化展示板塊 加強文化元素的活化利用 培育非遺旅游經典景區5.2塑造特色魅力人文空間,開展文化資源活化利用 5 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以云頂山、皇姑山、周洪山、花果山、石樓山、靈鐘山等為重點,保護塑造周邊的山地景觀。保護澗河、細米河、西川河、南川河、天池河、嵐河、龍泉河等河流開敞空間格局,保護看山望水的戰略眺望視線廊道。沿水體打造濱水開敞空間,建立與地區、地段活力中心及其他重要空間要素之間的聯系。引導建筑高度、體量、形態相協調,塑造婁煩商業綜合體、圖書館、展覽館、體育館等標志性節點。6 塑造魅力城鄉景觀風貌山林景觀風貌山地河谷風貌濱水景觀風貌都市宜居風貌明確近期實施目標明確重點工程項目明確資源配置和指標分解落實計劃明確監管獎懲措施近期實施計劃02規劃落實和傳導01落實上位規劃傳導鄉鎮規劃指引詳細規劃指導專項規劃明確強制內容實施保障機制03強化組織領導 完善配套政策 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大眾參與和監督 保障機制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