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浮山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88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280
2023-08-10
88頁
30.04MB
1、 一首頌美詩,借君子之游而獻詩以頌,透露出一派雍容祥和的盛世氣象。若把縣城比作展翅振飛的鳳凰,那雙新產業園則好比一輪新升的朝陽,二者在浮山大地相映成輝。“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詩經大雅 卷阿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國家和省市縣的要求,我縣自2019年開展了浮山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 )的編制工作。規劃對全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和修復進行總體部署,是全縣發展的空間藍圖,是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基本依據。結合我縣實際,現將浮山縣國2、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公開征求意見,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公示時間:2023年2月24 日-2023年3月24日網站:反饋方式:信件郵寄地址:浮山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請在郵件標題或信封封面注明“浮山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意見建議”字樣。聯系電話:0357-8122437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 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面向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城鎮3、化健康發展等空間需求,統籌劃定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推進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浮山縣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指明發展方向。縣域面積939.63平方公里中心城區、產業園區 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 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 根據浮山資源稟賦條件,挖掘城市最本質、最個性化特征,營造城市吸引力與獨特魅力,打造系列化城市產品品牌,營銷浮山 擬設浮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5項預期1項預期 2項約束2項預期 2項約束3項預期 1項約束3項預期 3項約束9項預期1項預期 2項約束64、項預期2項約束 戰略路徑一 構建。實現與臨汾市20分鐘通 勤圈距離。依托山西國新能源燃氣 產業集團推進 建設。(東翼:低 碳綠色循環經濟,積極 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現 代醫藥和大健康、新能 源、新材料等產業,培 育發展氫能、煤層氣、碳基新材料等未來產業)落實上位傳導,不負區域使命,承接堯都區產業職能外溢為區域提供綠色服務、旅游服務、健康服務戰略協同,產業分工協作共治共保,黃河流域保護共享共建,設施互聯互通文化引領,高質量促發展 構筑 加強 戰略路徑二 東南部山區水土保持林區 三交河流域水源涵養林區 西部溝壑殘垣地帶防護林區 中部經濟林區 響水河、柏村河、三交河三 條河流廊道;東西兩條生態緩沖帶;5、“三廊”“兩帶”“四區”主要分布于北王鎮、響水河鎮、張莊鎮、東張鄉、槐埝鄉 平川地區。該區域 地勢平坦,田塊整齊,光熱充足,渠 網如織,是 等農產品的主要生產區。也是都市農業和城郊農業的 重點發展區域。包括北王鎮、天壇鎮、張莊鎮東部區域。發展優質 等特色產業。加大水果基地建設,大力實施果 業品種改良、品質改進、品牌創建“三品”提升工程,打出浮山果品品牌。在山西省主體功能區劃中,被劃定為;在山西省農業空間布局圖中,浮山縣 在臨汾市農業空間格局中,浮山縣大部分位于 少部分位于 以寨圪塔鄉東部山區為主。發展以等道地中藥 材為重點的中藥材產業,以谷子、苦蕎等為主的雜糧產業。堅持因地制宜,浮山縣應種 植6、小麥、玉米等糧發揮國家 級農產品主產區功能,此外,種植連翹等藥材雜糧種植,形成三大農業片區。“”:縣城聯動張莊鎮作為全縣發展核心。“”:北王鎮、響水河鎮為重點發展城鎮。“”:東西向的“城鎮發展聯系軸”和南北向“產業發展聯系軸”。“:東張鄉、槐埝鄉及寨圪塔鄉。筑牢為骨架的國土空間保護修復格局“三廊”是指響水河、柏村河、山交河等三條河道形成的 河流涵養生態廊道。“四區”是指東部山區水土保持林區、山交河流域水源涵 養林區、西部溝壑殘垣地帶防護林區、中部經濟林區。“兩屏障”是指利用浮山縣太岳山脈的地理位置優勢,建 立內外滲透的東西側生態緩沖帶。構建為主體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雙軸”是指沿省道361形7、成聯系臨汾市浮山縣城 寨圪塔鄉,構成指向臨汾靶心向的城鎮發展聯系軸,沿國道241形成的聯系縣域西部城鎮的產業發展聯系軸。“雙心”是指形成以浮山縣城為綜合服務中心的縣域中心,以寨圪塔鄉生態休閑紅色旅游資源為主的農文旅融合發展 增長極;“多節點”是指縣域其余各鄉鎮結合自身發展優勢和特色 資源形成的小城鎮中心。彰顯形成的特色空間格局 ,三條控制線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土壤污染、省級重大項目、原土規和城規一致性處理、戰略性礦產等4類情況 可調出。可將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外連片不少于5畝的調 出。避讓環境資源底線、災害風 險、歷史文化保護等限制性因素。,耕地保護目標 納入耕地保護目標的必須是現狀耕地,以8、2020年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為基礎 城鎮、村莊不打開統計 ,2021年地類發生改變的 包括耕地變為非耕地、非耕地變為耕地,以舉證后的實際地類為準 在現狀耕地的 基礎上可以不納入耕地保護目標的共有六大類,但要說明理由并提供舉證材料。三線劃定,落實底線管控 耕地保護與永久基本農田河湖范圍內二調為耕地,三調仍未耕的,原則 上應納入耕地保護目標主河槽內耕地、洪水 頻繁上灘的耕地、水 庫征地線以下的耕地不納入耕地保護目標2020年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現狀耕地 2021年地 類為非耕地的1、截止到2021年底,在自然資源部監 管系統備案,已依法批準且落實占補平 衡即將建設的;3、截止到2021年底,在自然資源部9、監 管系統備案的農業設施建設用地;6、河湖范圍內經認定不納入的耕地;耕 地 保 護 目 標2、補充耕地儲備庫結余的耕地;4、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5、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難以或不宜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包括25度以上坡地(不含梯田)、河 湖耕地、林區耕地、牧區耕地、沙化荒漠化耕地、石漠化耕地六種類型,均是指城鎮村莊范圍外的耕地。城鎮開發邊界劃定采用 “六步走”的技術方法,即:現狀城鎮建設用地面積407.2542 公頃(6108.81畝),下發控制擴展倍數1.25,實際劃定倍數,擴展面積101.3619公 頃(1520.43畝),劃定后面積508.6161公 頃(7629.24畝)。現狀城鎮10、建設用地面積 689.4797公頃(1.0342萬畝)。,。行政區 集中建設區(公頃)集中建設區(畝)北王鎮119.22421788.36天壇鎮934.311714014.68響水河鎮61.1061916.59張莊鎮83.45391251.81合計1198.095917971.441 2 持續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綜合 整治,進一步健全廢棄礦山 生態修復項目后期管護制度,確保生態修復實效,全面掌 握礦山生態環境動態變化情 況。依據新一輪耕地后備資源調 查評價成果,結合造林綠化空間,通過工程、生物或綜合措施來補充耕地。強化飲用水水源、河湖水庫、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開展 水系河道11、綜合整治,加強水 域岸線管理。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及城市 有機更新,重點實施農村居民點復墾、城中村改造、舊小區更新、低效用地整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 提質增效工程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綠色循環經濟體系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構建綠色低碳的發展格局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夯實綠色低碳發展基礎加強創新引領,營建綠色低碳發展環境創新綠色低碳 技術研發與應用提高服務業綠 色發展水平優化城市發展 空間布局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創新綠色低碳 全民行動城市綠色低碳 發展空間結構推進工業綠色 升級創新低碳數據 管理制度強化城鄉生態 安全格局管控注重綠色智慧應用,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構建綠色生態屏障,提升整體碳匯能力擴增農田12、碳匯加強生態修復能力促進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強化能源科技創新引領完善綠色交通體系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強化生態空間保護與管控高標準建設森林城市構建堅強韌性能源體系大力推廣低碳綠色建筑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深化區域能源協同合作戰略路徑三 /14.02 (16%)12.83 (23%)1615.232053.653060.90 96.78146.48238.61方法2020 年2025 年2035 年公式人口綜合增長法(萬 人)9.889.639.02P=P0(1+)n經濟彈性系數法(萬 人)9.889.308.25Pn=P0(1+V/K)n綜合結果9.889.4658.835取平均 (2021年縣域13、常住人口數據)(2021年浮山縣統計公報)立足浮山農業“優而全”的優勢,繼續扶優扶特,提質增效,做優做強種養殖業,打造浮山特色品牌,同時做好農 副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打造特色優勢農副產品生產示范區。立足浮山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文化旅游新業態。用好浮山的各 種山水、文化、農業、紅色教育等旅游資源,將浮山縣文化旅游產業培育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立足“六新”,以承接傳統優勢產業為契機,大力發展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以新興制造業、戰略性 新興產業為發展方向,力爭將臨浮產業轉型升級承接園區、浮山雙新產業園打造成為全省傳統產業升級示范區、新能源新材料14、先導區、循環經濟集聚區、低碳發展樣板區。聚焦小麥、玉米、蔬菜、干鮮果、雜糧、中藥材和畜牧七大產業,重點打造飲品、菜品、果品、釀品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打造“浮山福地”區域公用品牌,引領農業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實現浮山農業生產 的品牌化、標準化、電商化生產經營模式。生態與紅色文化一體游清代民居游、道教文化游、鄉村體驗游印象田園、太皇峪森林生態及文化旅游等項目 東陳古村落、寨圪塔鄉康養小鎮等項目 堅持臨浮產業一體化發展,積極承接省內產業化級轉,以戰略新興產業、現代制造業、新材料、新能源、煤化工、精細化工等產業為發展方向,堅持制造業先行發展,加快晉鑫新能源落地的同時,推動更多制造業項目落地集聚發展,實現15、臨浮產業融合發展。物流運輸體系、綜合服務平臺引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現代農業 提升產品價值推動全域旅游 打造區域品牌發展新型工業 推動轉型升級發展現代服務 促進跨越發展 互聯網金融金融產品業態創新電商產業園 商務辦公,快速對接臨汾大樞紐、大旅游;,連通古、浮、翼三縣,實現聯動發展。包括、,形成“三區協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 新格局。指,涵蓋特色 農產品、規模養殖等,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紅色康養、生態 觀光等。,包括老君洞、清微觀、文廟大成殿、橋北遺址等國保省保為核心,以及其它歷史文化遺址;,包括東陳民居、鐵牛山遺址、蛟頭河遺址等歷史文化遺址;,包括八路軍總部遺址、川口遺址、山16、交遺址的遺址保護區。對標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依托浮山縣優質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古鎮古村,將浮 山縣打造成為和,建成生態休閑度假、文旅體驗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形象全要素業態植入全域旅游交通集散全域旅游運營結構CABD“五區、多點”:堯山森林公園、城西水庫、清微觀、老君洞、賈氏祠堂:弟子規產業 園、印象田園、鳳凰山莊、張莊、田園度假:東陳明清古村 落、槐埝圣王山景區:結合雙新園區項目特 點,適度開發觀光研學型旅游項目;依托科 技園區與生活消費品密切相關食品加工工業 開發一定的參與體驗型旅游項目:太皇 峪自然生態旅游區、朱總司令舊址及八路軍 總部舊址紅色旅游區、康養度假目的地 西部平川游憩綠17、道環線、東部山區綠道環線 中心城區城市旅游休閑核 “一核”“兩環”天壇鎮/張莊鎮2寨圪塔鄉北王鎮響水河鎮3/東張鄉槐埝鄉2 建設主要對象是浮山縣7個建制鎮鄉,以建成區為重點,銜接美麗鄉村建設,兼顧轄區全域,統籌推進城鎮村三級聯動發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政府社會群眾三方共建共治共享。,可 通過易 地扶 貧 搬遷、生態 宜居 搬遷、農村集 聚發 展 搬遷 等方式,實 施 村莊 搬遷撤 并,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對于其他非屬上述 類型的村莊,暫不 做分類,留出一定 的觀察和論證時間 再行確定。依據 ,結合浮山縣發展實際,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把 全縣125個村莊 18、(行政村)劃分為、5種類型,并進行分類建設引導。現有 ,占 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科學確定村莊發展 方向,在原有規模 基礎上有序推進改 造提升,激活產業、優化環境、提振人 氣、增添活力,保 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 麗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 體。尊重原住居民生 活習慣,加快改善村 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 境,合理利用村莊特 色資源,形成特色資 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 良性互促機制。,具備成為城 市后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 的條件。綜合考慮 工業化、城鎮化和 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 發展、基礎設施互 聯互通、公共服務 共建共享。:戰略路徑四19、 803870m2%規劃用地發展方向為 以向東、北發展為主。結構:“一城三區”。三區:主城區、工業 園區、鳳池水上公園。總規控規覆蓋主城區及輕工科技園。發展基礎 剛性門檻 引導發展 特色升華 規劃基底 間布局特色和對結構要素的整體控制。合理判斷城市空間生長趨勢,強化城市空 以縣政府為主導的城市行政中心,以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及文化廣場為主導的城市文化中心;沿堯山大街和新風街為依托的城鎮空間 發展軸,以西環路為依托的產業發展軸;由堯山路、文昌大街三個居住區形成的 三個十分鐘生活圈居住區以及輕工科技園區、雙新 產業園區;城區園區外圍多條自然形成的生態廊道。雙新產業園中心城區 2025年2035年公式420、.104.20P=P0(1+k)n4.604.804.304.50兩種方法平均 采用人口綜合增長法及縣域體系區域分配法綜合預測中心城區人口。預測中心城區 (不包含產業園區)至2035 年常住人口為4.50萬人。預測至2035年工業園區人口為0.3萬人,2035 0.3 4.80 根據2021年相關數據,現狀中心城區人口為40960人。規劃確定浮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發展定位為:將開發區打造成為:1 服務配套中心2 萬鑫達建設項目3 染化集團項目4 同世達建設項目5 標準化廠房建設項目6 垃圾中轉站7 消防站8 污水處理廠9 園區停車場10 變電站 線 西環路形象展示主 軸 堯山路形象展示主 軸 21、文化街形象展示主 軸 文昌街綜合景觀次 軸 新風街綜合景觀次 軸面 4大城市風貌分區 運動活力風貌區 綠色文旅風貌區 休閑文藝風貌區 現代產業風貌區 4大外圍風貌分區 山地唐堯風貌區 水域休閑風貌區 溝垣生態風貌區 田園風光風貌區點 門戶景觀節點 高速門戶 堯山大街西側門 戶節點 空間核心節點 承天門 文化廣場 行政中心 重要景觀節點 大成殿 博物館 公園綠地廣場 主色調為白色、米色淺色以多層、小體量建筑為主,立面簡單大方,店招整潔協調林徽因說過,愛上一座城,并非是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或許是為城里的一道生動風景,一段青梅往事,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園區園林化,廠 區花園化22、,根 據污染方式和 種類配置冷灰、白色主色 調,藍色、橙 色點綴 現代、簡潔大方、體現結構感建 筑 風 格建 筑 色 彩綠 化 環 境,山地 唐 堯 風 貌 區田 園 風 光 風 貌 區 ,溝垣 生 態 風 貌 區水 域 休 閑 風 貌 區 3大綠心滋養生境 (城西水庫、東原生態公園、堯山森林公園);1條生態防護綠廊縱貫南北;1條防護綠環隔離凈化;線:3條景觀生活綠廊串接自然點:廣場節點+綠地節點彰顯特色、營造生活 堯山森林公園東堡原生態公園廣場節點綠地節點 規劃,位于 。公園服務于 整個城區,以休閑娛樂、兒童游樂、文化展覽等功能為主,通過豐富的 景觀、配套的服務設施和充足的活動空間,滿足節慶23、文化休閑等多種 文體游憩活動。規劃,均勻,總面積。公園應滿足周邊區域居民日常休閑游憩的需求,并提供一定的戶外運動、觀光、游覽等活動場地。規劃 布局一處,面積 。公園應傳承區域文廟的歷史脈絡,符合文保單位保護相關要求,以 “弟子規”文化為特色,滿足居民文化認知、休閑游憩等功能。布局一處,面積,以浮山得名、民俗文 化藝術為特色,形成地域文化品牌宣傳的特色綠地。規劃 布局各類,總面積。游園布局 形式多樣,與周邊用地環境相協調,方便居民就近進入,具有一定的游 憩、休閑健身、塑造景觀形象等功能。規劃沿周邊設置防護綠帶。綠帶應采用喬灌草復合群落種植方式,并滿足相應的安全隔離與防護要求。規劃用地,總面積424、.51公頃。規劃面積91.83公頃 規劃,包括 兩類,是中心城區周邊良好的山水綠化背景。其中,分別是、和。這四處風景游憩綠地將形成 集歷史文化、山水生態保護、生態環境修復、海綿公園以 及風景游賞為一體的特色區域公園。3月底的堯山大街11月印象田園通過行道樹、街道綠化 打造不同的特色街道常綠喬木:油松、云杉、檜柏、側柏、圓柏、北京檜、河南檜、翠柏、龍柏、杜松、落葉松、雪松、白皮松常綠灌木:沙地柏、鋪地柏、大葉黃楊、小葉黃楊、圓柏球、側 柏籬落葉喬木:梧桐、泡桐、銀杏、新疆楊、毛白楊、加楊、小葉楊、山楊、國槐、刺槐、龍爪槐、法桐、榆樹、柳樹、白蠟、河北楊、欒樹、五角楓、元寶楓、楸樹、柿樹、香椿、合25、歡、玉蘭、紅葉李、山桃、山杏、核桃、紅花槐、火炬樹、文冠果、碧桃、海棠、紫薇、石榴、桑樹落葉灌木:丁香、榆葉梅、紫葉小檗、金葉女貞、沙棘、黃刺玫、月季、連翹、紫荊、衛矛、玫瑰、金葉繡線菊、珍珠梅、紅端木藤本植物:五葉地錦、爬山虎、山蕎麥花卉地被:石竹、二月蘭、萱草、白三葉、早熟禾、大麗菊水生植物:黃菖蒲、千屈菜、鳶尾、水蔥、蘆葦、美人蕉、蘆竹、荷花、睡蓮、香蒲到規劃期末2035年,中心城區綠地的主要指標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02平方米/人;人均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11.55平方米/人;綠地率:34.85%綠化覆蓋率:39%根據浮山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及未來城鄉發展的需要,將浮山縣分為 進26、行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形成體系完善、結構合理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分類型進行配置。15分鐘生活圈 初中老年養護院 健身房 體育館或全民健身中心 文化活動中心 郵政營業網點 大型多功能運動場地 街道辦事處開閉所 衛生服務中心 社區服務中心 門診部 派出所 養老院 司法所北部10分鐘生活圈南部10分鐘生活圈東部10分鐘生活圈 小學 小學 小學 中型多功能運動場 中型多功能運動場 中型多功能運動場 商場 商場 商場 菜市場或生鮮超市 菜市場或生鮮超市 菜市場或生鮮超市 餐飲設施 餐飲設施 餐飲設施 銀行銀業網點 銀行銀業網點 銀行銀業網點 電信營業網點 電信營業網點 電信營業網點配套設施規劃滿足各級生27、活圈配置要求1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小運商 “分類+分級+分區+精準匹配,設施功能綜合化、扁平化”10分鐘生活圈智慧韌性,增強民生保障設 施 配 置 情 況中心城區劃分1個15分鐘生活圈,3個10分鐘生活圈。初 初中體 體育館運 大型運動場地 衛 衛生服務中心 診 門診部老 養老服務中心 文 文化活動中心 派 派出所司 司法所小學中型運動場地 商場小派運診運運運體體體老初診初文小小小司商商郵衛(hm2)(%)/中類08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58.1214.8312.110801行政辦公用地12.493.192.600802科研用地0.520.130.110803文化設施用地8,362.28、131.740804教育科研用地26.496.765.520805體育用地4.691.200.980806醫療衛生用地4.511.150.940807社會福利用地1.060.270.22 文化用地教育用地體育用地醫療衛生用地 社會福利用地 推進長臨高速公路浮山縣城聯絡線工程實施,加快兩個高速口建設。建設古縣至翼城一級公路項目。新建浮山北段,改線浮山南段。研究230省道拓寬改造工程,實現與臨 汾市20分鐘通勤;提升改造原X933為S230東段;提升改造原南側縣道為S244。啟動張莊北捍線改造工程。建設中南鐵路北韓煤炭集運站及園區鐵路專用線項目 張莊北捍線 升級改造工程 S230提升改造中南鐵路北29、韓煤炭集運站S244 省道升 級改造G241改線段G241 浮山北高速國道 省道 縣道S230G241 浮山南 臨汾-沁水高速(規劃)。由省道S931 (原縣道X933)構成 由省道S244 (原縣道X528)構成。由鄉道Y001和Y017組成。由鄉道Y004、Y005、Y016組成。由鄉道Y003組成。由縣道X540、鄉道Y002、Y012組成 由國道G241組成。三橫(高速)三橫(省道)三橫(省道)規劃道路系統劃分為和三個等級。:規劃紅線寬度為30m-50m,設計車速為40 60km-h。規劃紅線寬度20m-30m,設計車速為30 50km-h。規劃紅線寬度為10m-20 m,設計車速為230、0 40km-h。采用自由式、局部為方格網式布局,形成“”的城市整體骨架路網格局。結合各組團功能及地形地貌進行局 部調整。堯山路、天壇路。西環路、文昌街 外環路 浮山縣縣城按照,配備相應車輛和場站設施,并從規劃和建設上明確公共交 通場站用地范圍和規模,規劃公交車輛擁有量48輛標準車。規劃縣城,配備相應車 輛和場站設施,規劃出租車擁有量為27輛,其中應至少有8輛 貨運出租車。人行道的綠化與景觀能為步行環境增加更大的。合理設置過街形式,完善行人過街標志標線,在必要的地 方,減少交叉口和路段人車沖突,保 證行人過街安全。公交停保場 占地1.51ha停車以配建停車位為主、社會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停車 31、位為補充。社會停車場用地面積按規劃城市人口每人0.5-1.0平方米 計算。結合城市用地功能分區和道路交通組織的需要,規劃停 車設施力求均衡分布,并與城市道路網有機結合。保留客運站位于北外環路西端,占地面積為1.21公頃;城市公共加油加氣站按服務半徑0.9-1.2公里布置。在城 市出入口附近的加油加氣站,一般同時考慮附設車輛清洗場地,配置機械化洗車設施。大力推進居民區、公共停車場、公務用車、專用領域、旅 游景點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汽車客運站 占地1.21haP P P P P P P PPPP 依托城市道路的步行道 特色商業步行街區 綠地及濱水休閑道 山地公園步行道 廊道:三橫三縱非機動車廊道網絡32、 通道:利用廊道以外的城市次干路和貫通性的支路,加 強網絡的連通性。廊道、通道或者公交站點等聯系起來,形成微系統。連接道:主要依托城市支路建設 共享網絡:主要依托城市街巷構建 休閑道:沿濱水、綠地走廊等構建非機動車休閑道網絡步行網絡、過街設施應 與公共交通 站點、公共 自行車租賃 點協調布局。步行系統非機動車網絡 。供水工程應結合農村居住環 境的改善與新農村建設,以供水工 程的改造完善提高為重點,增提高給水處 理設施水平,以鄉鎮為中心輻射周邊農村,建設集中連片供水工程。提高鄉鎮及村莊供水的可靠性與 保證率。縣域內部分鄉鎮已建小型污水處 理站,但由于缺乏污水收集管網,污 水處理站運營困難。:在未33、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鄉鎮 同時,有 條件的鄉鎮,可設置再生水利用工程。:居住區類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居住區雨水下滲必須做好防滲工作,可采用綠地入滲、道 路廣場入滲等。新建居住區屋面雨水應進行收集處理回用,作為小區綠化、洗車、景觀、雜 用等用途,不回用的則應引入綠地入滲。小區雨水利用應與景觀水體相結合。1、透水下墊面2、綠色屋頂3、植生滯留槽4、生態樹池5、植被草溝6、滯留(流)設施7、收集回用設施8、調蓄設施舊城改造類舊城區雨水利用應以綠地、廣場雨水入滲和屋頂雨水的雨水罐收集為主,改 造中盡可能推廣屋頂綠化。公共建筑類公共建筑應宜設置屋頂綠化,并充分考慮道路、廣場、綠地的雨水入滲。綠地應建為下凹式,并34、在適當位置應建雨水滯留、滲透設施。工業倉儲類工業區屋面應采用屋頂綠化的方式蓄存雨水。廠區非機動車道路、人行道、小車停車場等應采用透水鋪裝地面。工業區綠地應建為下凹式,并在適當位置設置雨水滯留、滲透設施。工業園 區宜建設較大規模的調蓄設施,作園區雨水自身調蓄、利用。為避免地下水污染風險,存在特殊污染風險的廠區、道路不宜建設入滲設施。市政道路類道路雨水應以入滲和調蓄排放為主,應做好路基防滲處理。視道路類型不同,可設置不同的雨水入滲及調蓄排放設施。1、透水鋪裝2、植生滯留槽3、生態樹池、人工濕地、植被草溝公園綠地、防 護綠地和廣場類必須考慮對自身與周邊雨水的收納作用,雨水利用以入滲和調蓄為主,充分 35、利用大面積綠地和水體。適當位置可建雨水調蓄設施和雨水濕地等雨水處理設施。部分不能入滲的建筑屋面雨水、綠地雨水和路面雨水可進行雨水收集回用。1、收集回用設施2、植被草溝、入滲設施3、滯留(流)設施4、滯留(流)雨水濕地5、調蓄設施 水體類優化河道斷面形式,恢復河流自然生態環境,結合濕地、初雨水處理設施等 提高水體對洪峰和污染物的控制能力。1、雨水濕地 2、滯留(流)設施(植被緩沖帶)3、生態駁岸、生態島等 4、雨水排出口末端處理設施(沉砂 過濾池、礫間等)劃為 目前,浮山縣城區由 提供,。保留現狀1座220KV變電站,進行擴容和改造。規劃末期 220KV 變 電 站 應 達 到 3*180MVA36、規模或以上。保留現狀4座110KV變電站,增加一處 科技園區110KV變電站,規劃末期110KV變220KV1嶺北變電站3*180MVA現狀110KV5浮山站2*63MVA現狀文昌站2*63MVA現狀上東變電站2*50MVA現狀北王變電站2*50MVA現狀科技園區站2*40MVA規劃電站共計5座。改善現狀電信局,增加交換機容量。以少局所、大容量、多模塊為 原則,另規劃1所電信分局,電信分局的容量在4萬門左右。規劃近期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100%。有線電視容量按照每戶2個有線電視終端進行預測,近期規劃縣城總戶數約1.75萬戶,有線電視容量為 3.5萬門;遠期規劃縣城總戶數約1.96戶,有線電視容量37、為3.92萬門。規劃到2035年建成具有通信能力,業務類別多、運行效率高、安全 可靠、質量優良的電信網,為未來高速信息網的建設提供功能較強的通信 平臺,提供各種信息業務和應用信息服務。改造提升原有郵政局。根據服務人口10-13萬人/處的標準,完善老 城區郵政所。城市居住區建設時應同步統一建設郵政局所、信報箱等設施。在繁華中心地段及郵政營業廳門口前面和所有郵政營業網點門口前面設置閱報欄 (窗),所需地段長度8 10米為宜。縣域各鄉鎮無現狀燃氣設施,中心 城 區 現 有 天 然 氣 供 氣 站 1座,采用 CNG槽車運輸氣源,在供氣站進行調 壓后為城市進行管道氣供應。實現 保障浮山縣用氣需求。縣域38、張莊鎮、天壇鎮、響水河鎮和北王鎮可從浮山供氣站引管道氣化。偏遠鄉鎮槐埝鄉、寨圪塔鄉建設 LNG瓶組站進行供氣。縣域各鎮區尚無集中供熱,現狀多 數以天然氣、電、煤等能源進行冬 季采暖。各鎮供暖建議采用天然氣壁掛爐為主,石墨烯電發熱和生物質燃料補 充的采暖方式。縣城與張莊鎮生活垃圾均送往 統一處理 其余各鄉鎮的垃圾多 于荒溝傾倒填埋。縣域生活垃圾實行 。縣城現狀有消防站一座,服務面積為全縣域,責任面積超過規范標準。鄉鎮及企業:各鄉鎮設置1個鄉鎮專職消防隊,配備消防車輛3-5 輛。在大型企業和易產生火災隱患的中型企業設置專職消防隊。浮山縣消防指揮中心統一調度指揮。消防給水:一般由城鎮市政給水管網提供39、,同時沿河城鎮建議盡 可能利用地表水作為消防水源,建立專門的地表水取水設施。消防通道:結合各城鎮規劃與舊城改造、新農村建設與村莊搬遷 合并工程,對消防通道不暢的區域進行改造,保證城鎮、村莊消 防通道的暢通。當遭受多遇地震影響時,區內功能正常,建設工程一般不發生破壞;當遭 受相當于本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響時,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基本 正常,一般建設工程可能發生破壞,但基本不影響區內整體功能,重要工 礦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當遭受罕遇地震影響時,區內功能基本不 癱瘓,要害系統、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工程設施不遭受嚴重破壞,無重大人 員傷亡,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規劃要求縣域內新建、改建、擴建一般40、 建設工程,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規范規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縣域內重大建設工程、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工程必須依法進行地震安全性評 價,并根據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提出工程設防要求。按照就近便利、安全可靠、條塊結合、統籌安排的原則組織疏散。制定配套保障政策 發揮規劃引領和國 土政策的組合拳效 應,在規劃編制過 程中研究制定配套 政策。將規劃思路 轉化為實際行動,強化規劃的落地實 施性。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整合各類國土空間 現狀、規劃、管理 數據,形成坐標一 致、邊界吻合、上 下貫通的一張底圖。建立國土空間規劃 “一張圖”實施監 督信息系統,動態 管控國土空間規劃 全過程。建立國土空間用途 管制體系 對所有國土空間規 劃分區分類實施用 途管制,建立不同 用途之間的轉換規 則,形成“分區+用途+指標+名錄”的國土空間規劃管 控體系。完善規劃評估體檢 機制 按照 “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 作思路,建立全過 程、周期性、常態 化的評估體檢機制。跟蹤監測各項指標 執行情況,根據評 估結果對規劃進行 動態調整完善。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9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