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36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23383
2023-08-10
36頁
6.98MB
1、2023年3月前 言PREFACE茶陵縣處于兩省、四市交界之地,是株洲南三縣、湘贛邊(安仁、蓮花、永新)的中心區域,是湘贛、湘粵交通大動脈上的十字節點。茶陵境內以山地為主,生態資源豐富,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頭城,是神農文化發祥地、紅色文化革命故地。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的新時期,按照國家、湖南省、株洲市要求,茶陵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了茶陵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規劃總體構建“一心兩軸、兩帶四屏三區”的全域國土空間格局,發展縣域經濟特色,促進全域“一二三”產融合,建設產業融合發展樣板。是構建新格局、打開新空間的發展藍圖和戰略部2、署,是對茶陵縣縣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縣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和指導各類建設行動的綱領,是編制下位規劃鄉鎮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301城市發展新目標02 全域空間新格局03 專項支撐體系04 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總目錄1.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2.規劃范圍與期限3.發展目標與城市性質4.發展規模1.區域協同格局2.全域空間格局3.農業空間格局4.生態空間格局5.城鎮空間格局6.產業空間格局7.文旅融合發展8.鄉村產業發展1.綠色便捷的綜合交通2.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3.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4.彰顯城鄉山水文化特色風貌5.安全韌3、性的基礎設施6.城市安全保障與風險防控應對1.規劃實施傳導2.近期建設安排3.“一張圖”實施管理機制4.規劃政策保障體系4城市發展新目標1.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2.規劃范圍與期限3.發展目標與城市性質4.發展規模51.1 指導思想與規劃原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認真落實“三高四新”戰略部署,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圍繞“一心四區”建設目標,加快譜寫茶4、陵新時代發展的新篇章。生態優先,底線管控;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區域協調,全域統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問題導向,創新發展;開門規劃,公眾參與。指導思想規劃原則61.2 規劃范圍與期限茶陵縣行政轄區內的全部國土空間,包括縣域和中心城區2個空間層次。縣域范圍包括行政轄區內4個街道和12個鄉鎮,分別為云陽街道、下東街道、洣江街道、思聰街道、秩堂鎮、高隴鎮、火田鎮、腰潞鎮、虎踞鎮、馬江鎮、棗市鎮、界首鎮、湖口鎮、嚴塘鎮、舲舫鄉、桃坑鄉,總面積2496.24平方千米。中心城區總面積66.65平方千米。圖1-1 規劃范圍圖規劃范圍規劃期限為2021-2035年,基期年為2020年,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5、近期到2025年。規劃期限71.3 發展目標與城市性質總體定位:結合歷版規劃、十四五發展規劃、區域優勢以及茶陵自身的特色與基礎,提出茶陵縣的總體定位為:湘贛邊界中心縣長株潭生態休閑與紅色旅游目的地株洲市中心節點城市四大區域職能紅色文旅融合區特色農業示范區現代物流集聚區電子信息集成區010203048遠期2035展望2050將茶陵打造成為服務湘贛、融通中部與沿海的商貿物流重要節點,湘贛邊區域性生態紅色文化旅游強縣以及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著力打造縣域經濟特色與產業融合發展樣板,魅力藍綠開放空間凸顯,全域風景魅力骨架建成,形成城綠交融的園林城市,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完善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成為6、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商貿物流中心、生態休閑與紅色旅游目的地、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成為富裕文明、安定和諧、充滿活力的幸福美麗現代化新茶陵。1.4 發展規模人口規模:2035年縣域常住人口54.8萬人,縣域城鎮人口41.1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28.6萬人,中心城區城鎮人口28萬人。城鎮引導: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約束,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合理控制全域國土開發強度,中心城區引導城鎮建設向南拓展。1.3 發展目標與城市性質9全域空間新格局1.區域協同格局2.全域空間格局3.農業空間格局4.生態空間格局5.城鎮空間格局6.產業空間格局7.文旅融合發展8.鄉村產業發展102.1 區域協7、同格局生態共治共保:實施山水生態聯治,構建區域生態屏障羅霄山脈生態屏障保護:羅霄山脈位于湖南省東部和江西省西部交界處,是湘贛兩省的自然界線。一方面應聯動羅霄山區域生態屏障,保護生態大格局;另一方面構建武功山與萬陽山斑塊之間的聯系通道,預留動物遷徙廊道,保護生物跳板,構建區域生物遷徙廊道網絡。洣水流域廊道保護:炎陵縣、茶陵縣、攸縣、衡東縣同屬于洣江流域,推動共同承擔環境聯合整治的責任,共同構建洣水生態保護廊道。交通互聯互通:疏通外部交通薄弱環節,強化廊道建設破解外部交通薄弱環節:強化與規劃渝長廈高鐵蓮花站的聯系;醴茶鐵路城際化改造升級;長株攸快線延長至茶陵;加快茶常高速建設。強化區域4個方向的交8、通廊道向北構建與長株潭、萍鄉2個方向交通廊道;向南構建與粵港澳高速聯系通道;向東構建與吉安方向交通廊道;向西構建與衡陽、常寧2個方向交通廊道。圖2-1 區域生態協同圖112.1 區域協同格局產業共創共贏:加強產業合作,共建區域農旅產業品牌設施共享共建:設施協同布局,增強地區公共服務能力 區域燃氣設施共建。聯動衡陽、安仁、茶陵、攸縣、炎陵,推進衡陽至炎陵天然氣支線管道工程項目建設,完善“氣化湖南”的民生工程。區域供水工程設施共建。推進引洮供水專線工程項目建設,由洮水水庫向云龍水廠及株洲市區水廠配水。加強湘贛邊旅游產業合作聯動韶山(偉人故里)、衡山(壽岳福地)、井岡山(革命的搖籃)的紅色旅游資源,9、推動形成“韶山/衡陽-茶陵-井岡山”。共建株洲市南部生態旅游經濟圈,重點加快建設以炎陵縣城、茶陵縣城和酒埠江等攸縣部分城鎮為節點的炎茶攸南部旅游經濟圈。對接珠三角、長株潭,提升產業鏈依托位于珠三角城市群的外圍圈以及長株潭城市群的區位條件,重點圍繞產業鏈建設開展強鏈、補鏈、延鏈等工作,引進一批高端配套項目、科創企業、創新平臺,以大項目帶小項目促進新產業體系構建。圖2-2 區域產業協同圖122.2 全域空間格局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規劃期內全縣劃定耕地不低于54.17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10、護面積49.94萬畝。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實行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優化調整后全縣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55438.47公頃。城鎮開發邊界是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涉及城市、建制鎮以及各類開發區等。框定總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鎮無序蔓延。規劃期內全縣劃定城鎮開發邊界面積3908.36公頃。保質保量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節約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調整生態保護紅11、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132.2 全域空間格局圖2-3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示意圖構建“一心兩軸、兩帶四屏、三區”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形成“一心兩軸”的城鎮發展主軸一心:中心城區,是茶陵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軸:G106和G322城鎮發展主軸。構建“兩帶四屏”的縣域地理保護格局兩帶:洣水水系和茶水水系生態保護帶;四屏:四大生態屏障,東部羅霄山、萬陽山系生態屏障;西部武功山、云陽山生態屏。劃定三大主導功能區以“雙評價”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為指引,將縣域劃分為西部生態保育區區、中部農產品主產區、東部生態涵養區三大主導功能區。142.3 農業空間格局構建“一主、四區、多園”的農業生產格局多個品牌農業產12、業園,發揮示范帶動和品牌效應。一主四區多園中部優質油糧主產區四個現代農業特色產業聚示范區嚴塘、桃坑秩堂、高隴火田、腰潞界首、虎踞圖2-4 縣域農業空間規劃圖15 引導村莊分類有序布局 明確鄉村地區規劃指引 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 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網絡 保障鄉村振興發展空間 賦能鄉村空間數智治理營造留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體系全域綜合整治山水林田礦路村全域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耕地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1統籌人居環境改善與鄉村振興2集約經營,轉變生產方式3集中居住,轉變生活方式42.3 農業空間格局帶位置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格落實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全面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穩妥有序恢復耕地保護13、目標缺口落實耕地保護任務,嚴守耕地保護紅線162.4 生態空間格局圖2-5 生態保護安全格局示意圖“一湖兩水”指以東陽湖、洣水和茶水為主體的河湖水網生態系統。“四片多廊”包括云陽山生態保護片、萬陽山生態保護片、武功山生態保護片以及羅霄山生態保護片;“多廊”是指結合現狀水系,打造文江、堯水、潞水等多條生態廊道。構建“一湖兩水、四片多廊”的生態保護格局17劃定生態分區實行分區管控功能分區面積/平方千米占縣域國土面積比重%范圍管控規則生態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區554.3822.21生態保護區范圍原則上與生態保護紅線區域一致管控參照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控制區299.9512.02生態紅線外的公益林、飲用水水14、源地保護區、重要江河湖泊水庫、內陸灘涂等限制開發建設行為的區域生態控制區限制開發建設行為。采取“名錄管理+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控制形式。合計854.3334.23優化自然保護地類型名稱級別面積/平方千米自然保護區湖南省云陽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106.9自然公園湖南省云陽國家森林自然公園省級89.54湖南茶陵東陽湖國家濕地自然公園省級26.26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至2035年:林地保有量不低于163712公頃(257.06萬畝)濕地保護面積不低于6302公頃(9.45萬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6113公頃(54.17萬畝)2.4 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18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2.4 生15、態空間格局礦山生態系統修復針對礦山侵占生態紅線、廢棄礦山的歷史遺留問題等,規劃重點開展廢棄礦山復綠工程和礦山清退工程,進行礦山綜合治理,恢復區域生態環境。林地生態系統修復通過多源數據識別林地系統,針對林地系統生態問題,對其進行分類施策,重點開展生態保育工程、水源涵養林修復工程、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及林地產業發展工程。農田生態系統修復以多個行政村或片區為整治單元,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與修復,重點開展耕地補充工程、耕地污染整治修復工程以及高標準農田重點整治修復工程。河湖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以流域為單元,進行分類保護與修復,重點開展水體污染修復工程、水土保持修復工程和水源保護地保護修復工程。192.16、5 城鎮空間格局圖2-6 城鎮體系規劃示意圖構建全域統籌城鎮發展體系綜合考慮各鎮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文化特色、生態保護現狀人口規模等,構建“1個中心、4個重點鎮、6個一般鎮、2個集鎮”的全域一體、統籌發展的的城鎮體系結構。優化城鎮空間結構整體構建“一心兩軸,四大發展片區”的城鎮空間結構。構建中心強化、組團集聚的城鎮體系20圖2-7 全域產業空間布局圖生態養殖示范區、優質糧油主產區、油茶產業示范區、臍橙產業示范區、休閑農業示范區一核兩帶五區多點茶陵經開區新興產業承接帶、傳統產業提升帶腰潞鎮石材工業小鎮、界首鎮邊界貿易小鎮、高隴鎮商旅文化小鎮等石材工業強鎮界首鎮腰潞鎮高隴鎮虎踞鎮馬江鎮舲17、舫鎮嚴塘鎮桃坑鄉火田鎮秩堂鎮生態園林小鎮商旅文化小鎮加工工業強鎮邊界貿易小鎮旅游度假小鎮湖口鎮旅游休閑強鎮2671354棗市鎮湘贛、茶井合作全省綠色建設鎮界首古集商業街市級特色小鎮湖南茶陵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自然公園鄉村旅游、生態小鎮客家文化丹霞地貌湖口挽瀾廣場鄉村旅游特色物流園萬樟園林、湖里濕地中共茶陵縣委舊址嚴塘有色工業園標準化臍橙基地特色農產品基地東山石材工業園湘東南綜合商貿市場特色農產品基地省際邊貿中心特色鎮標準化臍橙基地特色物流園虎踞工業園特色民俗小鎮特色農產品基地鄉村旅游農業+、鄉村旅游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文旅、鄉村旅游文旅、鄉村旅游特色種植、鄉村旅游油茶產業示范區優質油糧主產區生態養18、殖示范區圖例承接粵港澳新興產業臍橙產業示范區休閑農業示范區 建設三大物流園:湘贛物流園、思聰物流園及洣江物流園 建設“一主一特,多點支撐”工業產業體系:以茶陵經開區為依托 建設其他服務業產業核心2.6 產業空間格局構建“一核兩帶五區多點”的全域產業空間布局21圖2-8 園區產業空間布局示意圖“一主”:電子信息產業“一特”:服裝服飾產業“多點支撐”:建設家居建材、食品及藥品等輔助產業集群“多點支撐”“一主一特”2.6 產業空間格局產業園區構建“一主一特,多點支撐”產業體系22近 期2.7 文旅融合發展圖2-9 全域旅游規劃圖建設縣內紅色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美麗鄉村旅游3條精品旅游路線一核以干19、線公路為依托,構建兩個旅游環線銜接湘贛邊旅游線路,建設全域旅游對外銜接支線中 期遠 期主要旅游節點紅色文化旅游線文化生態旅游線美麗鄉村旅游線全域旅游環線圖 例文化與鄉村振興引領,構建全域旅游線路232.8 鄉村產業發展圖2-10 鄉村特色產業空間布局示意圖一批農字號品牌茶陵大蒜、茶祖印象、茶陵紅茶、“康御”油茶、金糯陵糯米粉等。林豐農業黃牛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茶陵三寶”種植基地等。百個農業基地建設一批農字號品牌、百個農業基地24專項支撐體系1.綠色便捷的綜合交通2.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3.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4.彰顯城鄉山水文化特色風貌5.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6.城市安全保障與風險防控應20、對25圖3-1 茶陵綜合交通規劃圖加速推進茶常高速、井炎高速,平汝高速、泉南高速與京廣高速、萍蓮高速互聯互通,將大大提升縣域交通通達性。建設2+4+8+1縣域綜合交通網絡橫向衡茶吉鐵路(文茶支線)與縱向醴茶鐵路城際化改造升級、衡茶吉鐵路,形成十字型鐵路交通骨架。三條國道G106、G322、G356;五條省道(S204、S333、S205、S337、S558)實現快進快出的交通運輸體系。兩條鐵路兩條鐵路一條快速公路一條快速公路四條高速四條高速八條國省道八條國省道長株攸茶快速公路,規劃線路由攸縣火車站延伸至茶陵火車站。3.1 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區域融合、外聯內場的縣域交通系統26完善提升縣級文21、化、體育、教育、醫療、福利設施等。提升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中心養老院等設施。重點配套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中心養老院等設施。3.2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虎踞鎮思聰街道腰潞鎮火田鎮高隴鎮秩堂鎮嚴塘鎮舲舫鄉桃坑鄉湖口鎮馬江鎮界首鎮棗市鎮下東街道洣江街道縣級公共中心縣級公共中心縣級公共服務設施鎮級公共服務設施村級公共服務設施品質共享便捷文化醫療教育體育養老建設“縣+鎮+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提供縣域一體、全民共享、品質便捷的公共服務273.2 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教育全域:增大義務教育投入,規劃期內對腰陂中心小學進行擴建或搬遷新建,馬江中心小學進行擴建,其余鄉鎮現狀學校保22、留。中心城區:至規劃期末,中學數量不少于12所,小學數量不少于14所,幼兒園數量不少于25所,中心城區社區中小學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醫療全域:到2035縣域醫療衛生機構千人床位數提升至6.5張。中心城區:至2035年,縣級醫院不少于6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不得少于11處,社區衛生醫療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全域:至2035年,逐步完成茶陵縣“門前三小”服務點建設,示范點不少于20個。中心城區:至2035年,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少于17處,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文化全域:到2035年全縣人均擁有健身場地2.5平方米。中心城區:到20323、5年,人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面積達到0.3平方米以上,規劃新增公共體育設施7處,社區級全民健身體育設施步行15分鐘覆蓋率達到100%。體育福利全域:打造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的殘疾人服務圈,健立殘疾人養護照料和康復服務體系。中心城區:規劃到2035年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50張。283.3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歷史文化保護體系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歷史文化街區4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項6處推薦歷史建筑132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處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茶陵縣桃坑鄉雙元村其它歷史文化要素全國重點文保單位2項3處24、湖南省文保16項20處株洲市文保單位31處茶陵縣文保單位40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19處構筑“1城1村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圖3-2 茶陵南宋古城29形成以洣水多條支流沿岸風光為特色的生態廊道。多廊3.4 彰顯城鄉山水文化特色風貌打造以東陽湖自然風光為主的養生旅游度假區。一湖加強縣域范圍內四座主要山體生態保護,形成四片自然生態保護屏障,分別為云陽山生態屏障、武功山生態屏障、羅霄山生態屏障、萬洋山生態屏障。四屏嚴控洣水流域周邊建設行為,形成洣水自然風光帶和茶水-文江自然風光帶。兩帶構建“一湖兩帶、四屏多廊”的縣域山水格局圖3-3 茶陵縣生態格局示意圖303.5 安全韌性的25、基礎設施城鄉統籌的給排水系統適時啟動引洮潤株調水工程茶陵支線工程,輸水至中心城區,中心城區新建城鄉一體化供水廠一座。縣域以片區為單位,以統一管理,互聯互通的方式,形成優勢互補、各個區域聯動發展的供水體系。繼續完善中心城區及鄉鎮集中區域污水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農村污水處理選擇適宜的治理模式。綠色低碳的能源體系大力發展風光發電等清潔能源,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新建兩座220kV變電站和六座110kV變電站。積極推進鄉鎮管道燃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城區天然氣管網,保障能源設施用地和預控能源設施廊道。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礎設施建立覆蓋城鄉的信息網絡設施,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26、代互聯網建設,加快建設光纖干線傳輸網絡。到2025年基本實現5G網絡城區全覆蓋,逐步推進5G網絡農村地區建設,積極推進信息機房和信息管道設施建設。集約高效的垃圾處理體系逐步實現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采用“城鄉一體化治理”的模式,對中心城區和鄉鎮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轉運。加快推進株洲市南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入使用。31健全監測預警體系統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立縣級、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公共安全聯動機制,切實防范各類重大事故發生。加強消防救援能力建設集中建設區按4-7平方公里合理布置消防站,規劃在中心城區設消防站4座(含現狀1座),在重點鎮和其他符合條件的鄉鎮建專職消防27、隊。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城市防洪規劃要將防洪與江河治理相結合,御外洪與治內澇相結合,中心城區排澇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與電排相結合的方案。構筑應急避難空間建立完善的縣、街道(辦事處、鄉鎮)、社區(村)三級應急避難網絡。力爭至2035年全縣應急避難場所人均避難面積不低于1.5平方米。以城市干道網為主通道,建設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統。3.6 城市安全保障與風險防控應對圖3-6 防災規劃示意圖321.規劃實施傳導2.近期建設安排3.“一張圖”實施管理機制4.規劃政策保障體系規劃傳導與實施保障33圖4-2 茶陵縣國土空間規劃橫向傳導示意圖(1)縱向傳導:落實上級規劃明確的約束性指標,28、將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強制性落實到中心城區與鎮區的詳細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形成縱向傳導機制。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心城區詳細規劃縱向傳導縱向傳導目標指標、空間布局、管控要求目標指標、空間布局、管控要求體現上級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體現戰略性、科學性、權威性、操作性落實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2)橫向傳導:茶陵縣國土空間規劃與株洲市、茶陵縣各類專項規劃相銜接,在茶陵縣編制的專項規劃中,落實茶陵縣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性質、建設用地規模、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三條控制線等強制性內容,將縣級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各相關專項規劃的依據。資源利用類要素配置類安29、全保護類城市特色類株洲市專項茶陵縣國空專項規劃落實反饋反饋強制內容落地特定領域特定區域資源利用類要素配置類安全保護類城市特色類特定功能區特定自然區域圖4-1 茶陵縣國土空間規劃縱向傳導示意圖4.1 規劃傳導體系縱橫結合的規劃傳導體系344.2 近期建設安排積極對接茶陵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分類分級確定項目清單。梳理項目清單梳理項目清單項目分級分類項目分級分類制定實施計劃制定實施計劃梳理茶陵縣“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形成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表。摸底各部門規劃期間重點建設訴求,合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按照項目類別及實施時間,對重點項目進行分類分級。優先保障民生以及基礎設施類項30、目。根據項目選址范圍或擬選址范圍,銜接國士空間規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訴求。保障近期項目實施4.3“一張圖”實施管理機制依托平臺,以一張底圖為基礎,整合疊加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實現各類空間管控要素精準落地,形成覆蓋全縣、動態更新、權威統一的茶陵縣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為統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強化規劃實施監督提供法定依據。圖4-3 實施管理機制示意圖標準規范體系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國土空間信息平臺應用支撐組件封裝服務管理平臺管理運維支撐現狀規劃社會經濟指標模型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網絡資源安全設施安全運維體系云應用自然資源大數據中心云服務平臺數據層設施層管理部署管理彈性伸縮負載31、均衡容量管理流量控制354.4 規劃政策保障體系zheng制定分區的政策導向和管控清單建立支撐生態空間內指標流轉與補償機制建立支撐農業空間內指標流轉與傳導機制建立支撐城鎮空間內用地高效利用與彈性機制按照行政區為單元,細化國土空間利用的差異化監管體系和績效考核要求,落實主體責任,維護規劃權威性。完善增減掛鉤、增存掛鉤、人地掛鉤等政策,保障規劃成果對下位規劃編制與實施的管理與監督。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重點在水污染治理、土地使用等方面,探索企業向生態保護區、生態項目建設者提供經濟補償辦法,探索實行城鎮發展地區向國土保護地區、國土保育地區的生態補償制度。制定茶陵村莊分類與指標分配方式,制定農村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政策,探索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農村耕地補償機制、宅基地有償回收機制、產業用地使用機制,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運用指標預留、功能預控等多種手段建立規劃彈性機制;推動城市土地綜合利用、挖潛城市地下空間價值。明確各類低效用地的認定標準,完善低效用地整治處理機制。明確以更新項目為核心評估劃定更新單元,鼓勵采取存量補地價的方式進行自主或聯合開發。確定產業園區對于工業用地占比、用途管制的要求,鼓勵普通工業用地調整為新型產業用地,健全新型產業用地準入條件、適建用途、配建標準等管控要求。36謝謝您的關注!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3
335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