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霸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版)(4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0203
2023-08-28
45頁
11.62MB
1、霸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版霸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序言PREFACE霸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霸州市深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面落實雄安新區周邊區域高質量發展要求,全力做強服務支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大力發揮霸州市作為廊坊市南部副中心作用,推動城市綠色區域協同和高質量轉型發展,全面建設新時代經濟強市、生態新城、美麗霸州的空間發展藍圖和總體戰略部署。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統領,以綠色發展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2、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為實現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加安全提供有利支撐和空間保障。區域面積:霸州市行政轄區,總面積為801.45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包括9鎮3鄉、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2個街道辦事處(城區辦、辛章辦)經濟發展:霸州市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35.6億元。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位于廊坊市首位人口規模: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統計,2020年霸州全市常住人口74.32萬人霸州概況OVERVIEW OF BAZHOU目錄CONTENTSPART 1強化戰略引領,構建現代化宜居宜業新霸州PART 2深化區域協同,全面融入京津冀發展新格局PART 3、3嚴守發展底線,構筑三生協調國土新場景PART 4發展高效農業,打造鄉村振興發展新樣板PART 5加強生態保護,營建水清林秀生態新網絡PART 6促進城鎮集約,構建協調有序城鄉新體系PART 7宜居雙城引領,建設品質宜居幸福新城區PART 8彰顯文化底蘊,塑造北國水鄉文化新風貌PART 9強化系統支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PART 10強化實施保障,完善全域空間治理新機制1.1 1.1 規劃規劃原則原則1.2 1.2 發展定位發展定位1.3 1.3 發展目標發展目標強化戰略引領強化戰略引領構建現代化宜居宜業新霸州構建現代化宜居宜業新霸州 1.1 規劃原則堅持 底線約束、綠色發展堅持 城鄉融合4、區域協同堅持 以人為本、提升品質堅持 創新引領、彰顯特色堅持 公眾參與、共建共治1.2 發展定位城市定位環京津核心功能區重要節點廊坊副中心城市京南水鄉文化旅游名城職能定位創新霸州京津雄創新轉化先行區轉型霸州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引領區協同霸州臨空經濟發展協作區大運河文化魅力宜居城魅力霸州 1.3 發展目標2021年2025年2035年2050年初 步 建 成 京 津 冀地 區 先 進 制 造 業基 地,大 力 培 育雄 安 新 區 科 技 創新 成 果 轉 化 孵 化功能全面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綠色、協調、創新、開放、共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等城市全面建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5、群中“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文化鮮明、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創新能力城市發展綜合實力綠色發展綜合水平現代化宜居宜業環境城市特色魅力品質2.1 2.1 強化樞紐,全面融入區域強化樞紐,全面融入區域2.2 2.2 功能協同,聯動周邊發展功能協同,聯動周邊發展深化區域協同深化區域協同全面融入京津冀發展新格局全面融入京津冀發展新格局 2.1 強化樞紐,全面融入區域全面融入京津冀公鐵網絡構建通道,強化樞紐,全面融入京津冀公鐵網絡高端嫁接,錯位發展,強化在京津雄功能網絡的分工協作服從服務雄安新區高質量建設推進管控區與雄安新區融合發展,與協調區協同發展跨區域生態安全與歷史文化保護6、協同共筑綠色低碳產業圈促進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協同 2.2 功能協同,聯動周邊發展拓展與天津一體化建設推進跨區域鐵路、軌道和高速的統籌規劃和協同建設依托大清河生態廊道,維育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文化聯動發展,以水為脈構建大運河文化走廊輻射帶動周邊城鎮發揮霸州中等城市和廊坊市域副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化霸州作為廊坊市對接雄安新區的橋頭堡作用3.1 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3.2 3.2 優化國土空間總格局優化國土空間總格局嚴守發展底線嚴守發展底線構筑三生協調國土新構筑三生協調國土新場景場景3.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按 照 正 向 優 化 的 原 則,將 布局集 中、用途 穩定、7、具 有 良 好 水 利 設 施 的 高產、穩 產、優 質 耕 地 劃為 永 久 基 本 農 田,總 規模305.17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全 市 劃 定 生 態 保 護 紅 線1.51平方公里,主要分布 在 大 清 河 區 域,為 河北 平 原 河 湖 濱 岸 帶 生 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全 市 劃 定 城 鎮 開 發 邊 界總規模113.78平方公里。包括2個中心城區,津霸經濟開發區1個獨立功能區和8個建制鎮城鎮開發邊界優化三類空間布局 3.2 優化國土空間總格局構建“雙城雙軸,一帶多廊”總體格局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雙城雙軸一帶多廊西部益津城區形成以創新發展和中心引領為重點的主城區;東8、部勝芳城區形成以產業轉型示范為重點的副城區依托京九鐵路和京德高速,以及津保高鐵、津雄高速和112國道等區域交通廊道,形成2條城鎮功能拓展軸加強生態建設與文化傳承、農旅休閑等功能結合,與文安縣共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亭河-大清河生態涵養景觀帶沿龍江渠、津雄高速、牤牛河、京德高速、廊滄高速和清北干渠形成的主要生態綠化景觀廊道,建設高品質綠色空間4.1 4.1 構建集中高效的農業空間構建集中高效的農業空間4.2 4.2 耕地保護與國土綜合整治耕地保護與國土綜合整治4.3 4.3 優化鄉村空間分類與布局優化鄉村空間分類與布局發展高效農業發展高效農業打造鄉村振興發展新樣板打造鄉村振興發展新樣板結合9、生態涵養,在益津、勝芳之間地區建設以田代綠、以林護田的生態農業綠心4.1 構建集中高效的農業空間市域農業空間格局圖構建“一心兩環六片”的農業空間格局一心兩環環繞益津和勝芳兩個城區、位于城區防護林外圍,形成農業觀光休閑環六片結合區域農業優勢,打造蔬菜花卉種植、現代農業、農漁結合、農林復合等六大集中發展片區4.2 耕地保護與國土綜合整治嚴格保護耕地,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目標,立足本區域內實現平衡,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在完成本鄉鎮補充耕地任務的基礎上,增加補充耕地數量。0201030405優化耕地布局以現代化農業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科技農業提升耕地質量,重點保護集中連片的優質耕地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10、,確保儲備區耕地質量加大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管控力度明確六類國土綜合整治重點區域現代農業改造重點區域以現代化農業為發展方向,采取“土地整治+現代農業”的整治模式水域濕地生態修復重點區域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目標,采取“土地整治+文旅發展”的整治模式城鎮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域以城鎮低效用地開發再利用為主,提升城市面貌、改善人居環境鄉村建設用地整治重點區域開展鄉村建設用地整治,采取“土地整治+產業轉型”的整治模式農用地整治重點區域統籌推進林田路渠綜合整治,采取“土地整治+節水農業”的整治模式農林復合整治重點區域開展農林復合整治,采取“土地整治+沙化修復”的整治模式4.3 優化鄉村空間分類與布局建設11、美麗宜居鄉村,著力促進鄉村有序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強化鄉村用地管控提升鄉村人居環境重點引導周邊村莊人口集聚,加快與城鎮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城郊融合類村莊重點支持農業、工貿、休閑服務等村莊產業發展,整治村莊環境,完善市政和公服配套,提升生產和生活服務水平。集聚提升類村莊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完善特色化服務設施,適度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打造“文化+生態+旅游”復合空間。原則上不再安排新增鄉村建設用地,逐步引導村莊逐步遷出。原工業用地和搬遷撤并后的村莊原址,可通過土地整理恢復農業生產功能。鼓勵并逐步引導搬遷撤并,向城鎮或集聚提升類村莊集聚;12、引導低效產業用地和退出宅基地復墾為耕地。1235.1 5.1 完善藍綠一體的生態空間完善藍綠一體的生態空間5.2 5.2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生態保護加強生態保護營建水清林秀生態新網絡營建水清林秀生態新網絡5.1 完善藍綠一體的生態空間市域生態空間格局圖構建“一帶一心,多廊多點”的自然生態空間網絡結合主要干渠、國省干道等建設區域生態廊道,沿支渠、縣鄉公路和城鎮干道建設城鎮生態廊道中部生態綠心結合市域林地、水源保護地等形成多個生態斑塊,與郊野公園、生態觀光園、旅游休閑綜合體等建設相結合,形成多個生態景觀節點多個生態斑塊多條生態廊道依托中亭河東淀生態公園、勝芳古鎮,以及13、煎茶鋪、東楊莊、王莊子等特色鄉鎮,構建市域的人文客廳與生態田園綠心中亭河-大清河生態涵養景觀帶以東淀蓄滯洪區為本底,整合區域生態資源要素,構建東西向區域生態防護與涵養軸帶5.2 加強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河湖水系資源加強水生態修復,提高水環境質量分區施策,嚴控地下水開采;內節外引,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控管結合,修復地下水漏斗區林地資源濕地資源整合中亭河、大清河沿線破碎化濕地資源打造以東淀生態公園為主、沿河斑塊濕地為輔的“一主多輔”濕地景觀格局地熱資源對已有采礦許可證的明化鎮組地熱井,要逐步合理有序退出有序增加館陶組熱儲和基巖熱儲的勘查面積調整林地布局,加強林網建設全市林地劃定為級、級、級3個等級,14、實行分級保護6.1 6.1 緊湊集約的城鎮空間緊湊集約的城鎮空間6.2 6.2 產業體系與空間布局產業體系與空間布局促進城鎮集約促進城鎮集約構建協調有序城鄉新體系構建協調有序城鄉新體系6.1 緊湊集約的城鎮空間構建“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中心村-基層村”五級城鎮體系益津城區、勝芳城區堂二里鎮、揚芬港鎮和津霸經濟開發區、煎茶鋪鎮南孟鎮、岔河集鄉、信安鎮、東段鄉(鎮)、康仙莊鎮、王莊子鎮和東楊莊鄉以單個較大村莊或者連片發展的24個行政村組成,包括大柏林莊、趙家務村、夾河村等人口規模較小、以農業產業為主的村莊,包括擺渡口、于家廟等2個中心城區3個中心鎮7個一般鎮67個中心村91個基層村市域城鎮體15、系格局圖6.2產業體系與空間布局構建“3+3+3”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壯大3 類主導產業優化提升3 類傳統產業 高端裝備制造 都市休閑食品 文化休閑旅游 現代特色農業 金屬壓延產業 智能家具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智慧物流 新材料產業培育3 類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兩帶兩核心,兩區兩平臺”的重點產業功能布局兩核心集聚益津、勝芳兩個綜合服務核心兩平臺打造兩個區域產業承接平臺兩區提升兩個特色化產業發展片區兩帶強化兩個產業功能拓展帶7.1 7.1 益津城區益津城區7.2 7.2 勝芳城區勝芳城區宜居雙城引領宜居雙城引領建設品質宜居幸福新城區建設品質宜居幸福新城區益津城區勝芳城區中亭河清北干渠“一市雙區”16、的城市格局通過工業轉型和文化復興引領,帶動城鎮空間格局重塑,優化城區職能為全市文旅和智造中心以服務和保障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以城市功能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為重點,建設產城融合的綜合型服務城區重點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打造綜合服務中心植入高端的休閑服務和科創服務功能結合南城水系,塑造特色形象,提升城區景觀品質 重點保護古鎮,展現水鄉古鎮的傳統風貌 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增強文化旅游功能,建設面向區域的高等級文化活動中心 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和低效工業騰退,促進產城融合霸州高鐵站高鐵樞紐規劃館文化地標食品產業園現代產業古鎮民居張家大院文昌閣漕運水鄉金屬家具勝芳城區益津城區產業園區7.1益津城17、區益津城區城鎮空間格局規劃圖優化空間布局:適度跨牤牛河向東、跨鐵路向西發展,形成“東城西產、一主三副五片”的空間結構東城:依托京九鐵路以東的老城區,適度跨牤牛河向東發展,重點建設城市綜合功能提質區西產:依托經開區西區、霸州北站和西站地區,重點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科創服務區1 個綜合服務主中心3 個城市綜合服務副中心5 個特色功能片區 7.1 益津城區益津城區城市設計結構塑造特色風貌霸州北線津雄城際津保高鐵廊坊市郊京雄城際京雄R1生態秀林霸州生態公園京九鐵路商務休閑與科創服務中心景觀聯系帶霸州北站霸州西站老堤南孟鎮牤牛河婦女河中亭河中亭河雄固霸新河固霸排渠龍江渠生態景觀主廊生態景觀次廊景觀聯18、系帶裕華路、迎賓路景觀魅力軸創新服務中心特色商業中心生態景觀次廊綜合服務主中心霸州站商務休閑與科創服務片創新轉化與智造片河西提質片河東綜合片老城更新片雄固霸新河郊野公園景觀聯系帶霸州規劃館高層住宅霸州經濟開發區茗湯日月潭霸州市政府周邊依托忙牛河、龍江渠、京九鐵路等區域生態走廊,結合溫泉優質資源,彰顯以辭賦、翰墨、戲曲為主要代表的京畿腹地文化內涵,弘揚新時期綠色活力的現代都市風貌 7.1 益津城區打造藍綠網絡1個農林型郊野公園2個綜合公園“兩廊三帶多點”的綠地結構11個社區公園N個鄰里游園2條景觀走廊3條景觀綠帶N個城市公園“三河三干多支渠”的水系空間結構牤牛河、雄固霸新河、中亭河恢復河灘及濱河19、植被,公共開敞空間點狀植入龍江渠、固霸排渠、龍門口干渠綠帶寬度宜30-50米,密植以景觀林帶為主增加多條三級支渠恢復渠網密度,打造親水岸線斷面,增加垂直水系慢行道三條行洪河道三條生態景觀型河渠多條景觀型河渠支渠3 33 3N N 7.1 益津城區實施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棚戶區城中村舊廠區低端市場更新對象更新重點未來:益津老城更新意向安居民生品質提升功能升級改革開放前后:老城初始建設階段2000年后:城市高品質建設階段勝芳城區城鎮空間格局規劃圖2 條城鎮功能發展軸1 條中亭河生態涵養帶3 個服務核心4 個特色功能片區7.2 勝芳城區優化空間布局:重點向東,適度向北,形成“雙軸一帶、三心四片”的空間結20、構東部現代制造及產城融合片區中部新城中心南北向城市功能拓展主軸濱河魅力景觀帶東西向文化功能聯動軸西部古鎮文旅副中心東部產業服務副中心西北部品質生活片區西南部古鎮文旅復興片區中部綜合提質片區勝芳城區城市設計結構塑造特色風貌立足中亭河沿岸的優美水淀風光,秉承歷史傳承、古今輝映的原則,保護和弘揚千年古鎮的文化內涵,融合現代制造產業的創新精神,塑造鎮、園、景融合一體的宜居宜業城市風貌7.2 勝芳城區東淀生態公園東淀蓄滯洪區小廟干渠清北干渠霸楊公路廊泊公路西環路河濱路芳濟道景觀風貌帶武平道景觀風貌帶景觀聯系帶中 亭 河古鎮文旅副中心新城中心產業服務副中心河濱路芳濟道雄安市郊鐵路R1線天津城際軌道津西線景21、觀聯系帶景觀聯系帶勝大路景觀風貌帶城北品質生活片古鎮文旅復興片綜合提質片現代制造與產城融合片北 部 環 城 林 帶中部生態走廊南 部 臨 淀 濕 地水鄉風貌古鎮歷史文化風貌7.2 勝芳城區打造藍綠網絡1個濕地郊野公園1個前鋼新中心公園“三廊兩帶多點”的綠地結構10個社區公園N個鄰里游園3條城市綠廊2條景觀綠帶N個城市公園“一河五干渠五支渠”的水系空間結構中亭河河道兩側控制寬度大于100米,治理污染、恢復河灘及濱河植被王莊子干渠、清北干渠、前進河、辛章干渠、環社渠提升兩岸自然景觀、強化雨水排放及調蓄功能勝芳河、中心支渠、勝芳北部排渠、辛章支渠、辛二支渠打造親水岸線斷面,增加垂直水系慢行道城區骨干22、河流五條生態景觀型河渠五條景觀型河渠支渠1 15 55 57.2 勝芳城區實施城市更新低效工業用地棚戶區城中村城郊村更新對象更新重點前進鋼廠勝芳古鎮風貌協調區范圍內以整治提升為主,圍繞古鎮保護和塑造水鄉特色,疏解低效低端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營造多樣化、生態化、地方化的城市空間環境低效工業騰退低效工業用地、引導企業向勝芳金屬玻璃家具產業園集中;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和現代產業園區,促進產城融合,提高城鎮化質量和城市空間品質安居民生產業重構中心重建古鎮文旅復興兩類重點地區勝芳古鎮王家大院勝芳民俗文化宮牌坊8.1 8.1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8.2 8.2 城鄉一體特色風貌管控城鄉23、一體特色風貌管控彰顯文化底蘊彰顯文化底蘊塑造北國水鄉文化新風貌塑造北國水鄉文化新風貌 8.1 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市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圖構建“一帶、雙核、五區”的文化景觀展示和傳承格局溫泉休閑文化區邊關文化體驗區淀泊風光游賞區美麗鄉村觀光區藝術村落體驗區5類文化體驗魅力區1 條大清河-中亭河文化旅游帶益津城區溫泉休閑與戲曲文化核勝芳古鎮民俗和古樂文化體驗核2個文化核心劃分六類城鄉風貌分區老城更新風貌區現代市鎮風貌區田園農業風貌區濱水濕地風貌區田園小鎮風貌區傳統水鄉風貌區 8.2 城鄉一體特色風貌管控市域城鄉風貌分區規劃圖9.1 9.1 內外聯動的綜合交通體系內外聯動的綜合交通體系9.2 9.224、 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保障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保障9.3 9.3 重大基礎設施與綜合防災重大基礎設施與綜合防災強化系統支撐強化系統支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 9.1內外聯動的綜合交通體系完善快速鐵路和區域軌道提升區域性樞紐地位完善干線公路路網布局建設多層次交通廊道體系建設城市快速交通通道建設分區分層分級的公共交通分區分類供應停車設施4條高鐵京雄城際、津興鐵路、津保高鐵,預留津雄城際4條區域軌道雄安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R1線,預留雄安市郊鐵路R1支線、天津城際軌道津西線和廊坊市郊鐵路“兩橫四縱”高速公路網絡津雄高速(現榮烏高速)、榮烏高速新線大廣高速、京德高速、廊滄高速、京滬25、高速霸州北站、勝芳站、霸州西站、預留R1線霸州站3大高鐵站+預留1個區域軌道站9.2 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保障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構建三級公共服務體系市級公共服務中心區/鎮(鄉)公共服務中心村莊公共服務中心教育設施:全齡友好教育設施配置醫療衛生設施:完善兩級配置文化設施:完善兩級配置體育設施:完善體育健身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完善養老、福利設施市級村莊區/鎮(鄉)9.3 重大基礎設施與綜合防災市政基礎設施支撐供水擴大公共供水工程范圍,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排水全面建立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污水收集回用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100%電力電信全 市 實 現 5 G 全覆蓋和建成超寬帶網絡燃氣供熱市域集26、中供熱和清潔能源供熱覆蓋率達到100%環衛生活垃圾、糞便、建筑垃圾、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綜合管廊結合道路設置干線和支線綜合管廊,建設監控中心綜合安全防災體系夯實城市安全底線,打造韌性城市城區遠期防洪標準采用50年一遇,其他建制鎮采用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市域規劃消防站不少于12座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點進行適時準確預報市域內規劃建設的永久性建筑物和構筑物必須按度設防按照留城人口人均1.55平方米標準修建人員掩蔽工程城區各建設中心避難場所1處,有效避難面積不低于10萬平方米1 地災監測2 防洪標準3 抗震減災4 消防規劃5 人防規劃6 應急避難10.1 10.127、 規劃傳導規劃傳導10.2 10.2 實施保障實施保障10.3 10.3 近期建設近期建設強化實施保障強化實施保障完善全域空間治理新機制完善全域空間治理新機制10.1 規劃傳導加強對詳細規劃的傳導加強對各(鄉)鎮的傳導加強對專項規劃傳導強化“市域鄉鎮”的縱向傳導體系,分解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強制性內容與管控要求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鎮地區,按照十五分鐘生活圈,劃分中心城區規劃編制實施與管理單元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鄉村地區,結合中心村劃分村莊規劃編制單元,通過編制村莊規劃指導村莊建設銜接各專項規劃,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空間布局、重點項目及管控要求規劃傳導體系健全規劃傳導體系按28、照“全域統一、上下銜接、分級管理”的原則,形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三類,市域、鄉鎮、村莊三級的空間規劃體系,健全實施傳導機制,分層、分級落實總體規劃目標與指標。10.2 實施保障建立“多規合一”機制構建“一個發展目標、一套指標體系、一張空間藍圖、一套技術標準和一個數據平臺”完善國土空間規劃政策保障深化研究和制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估和動態調整的全過程配套法規、政策文件及實施細則,提高規劃決策水平,進一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咨詢、審查和決策制度,行使綜合決策職能深化區域合作機制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強化區域合作關系,建立一體化發展機制。推動重大規劃共商、重大事項共議,重大設施共建強化公眾參與與社會監督建立全過程的公眾參與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充分調動市民參與規劃管理決策的積極性,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對規劃進行監督完善規劃體檢與動態調整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定期評估制度,結合體檢和評估結果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進行實施監督考核,制定近期建設規劃與年度計劃安排,及時調整和優化規劃實施策略 10.3 近期建設生態與文化旅游交通設施市政設施水利設施產業建設社會民生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