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0217
2023-08-28
39頁
7.61MB
1、敦化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年)草案公示版 敦化市人民政府 2023年01月 前言 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本規劃是對上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的細化落實和具體安排,也是指導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保護利用與修復、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是指導全市各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編制的綱領性文件。目錄 01 規劃概述 規劃背景 指導思想 規劃原則 規劃范圍和期限 02 目標策略 總體定位 規劃目標 發展戰略 05 中心城區發展2、引導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特色風貌引導 構建藍綠空間網絡 03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區域協同發展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營造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04 空間規劃重點內容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 建設綠色堅韌基礎網絡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06 規劃實施保障 規劃落實和傳導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 規劃概述 Planning Overview 1.1 規劃背景 1.2 指導思想 1.3 規劃原則 1.4 規劃范圍和期限 1.1 規劃背景 吉林省委省政府賦予敦化地級市經濟3、社會管理權限及相關扶持政策,支持敦化市加快建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提出到2035年,形成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特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成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隆起帶、增長極。敦化市緊抓戰略機遇,以建設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為目標,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全力打造城鎮化發展增長極,盡快建設形成東部區域中心城市。1.2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特別是在延邊視察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吉林省“三個五”發展戰略、中東西“三大板塊”戰略和“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4、,加快推動敦化市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范區建設。立足深化改革,圍繞“生態文明”和“人的城鎮化”兩大主題轉變規劃建設方式,按照生命共同體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統籌規劃建設管理,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科學謀劃城市目標、開發保護格局和要素配置,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提高規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1.3 規劃原則 戰略引領、全域統籌 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堅持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統籌全域全要素配置,提升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質量和效率。底線思維、綠色發展 全面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持底線思維,強化底線約束,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土安全。堅持保護優先、集約節約,推動5、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民生優先、協調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規劃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傳承文化、彰顯特色 堅定文化自信,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處理好城市建設更新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加強風貌管控,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提升城市魅力。一張藍圖、協同實施 堅持“多規合一”,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形成一本規劃、一張藍圖,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類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建立協同治理的規劃實施機制,實現城鄉共建、共治、共享。1.4 規劃范圍和期限 規劃6、范圍:敦化市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為11787.72平方公里,包括11個鎮、5個鄉、4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期限:規劃基期年為2020年,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2.1 總體定位 2.2 規劃目標 2.3 發展戰略 目標策略 Target Strategy 2.1愿景定位 避暑圣地康養敖東山水林城宜居敦化 生態宜居城市 歷史文化名城 北方醫養名城 吉林省東北部區域中心城市 2.2 規劃目標 近期:2025年發展目標 經濟實力、發展質量大幅提升,醫藥健康、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重要突破,進入全國綠色發展、創7、新發展百強縣(市)行列。遠期:2035年發展目標 形成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特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基礎、大健康產業為核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經濟體系,成為輻射帶動吉林省東北部地區發展的隆起帶和增長極。愿景:2050年發展目標 全面建成現代化生態型中等城市,城市影響力持續擴大,綠色轉型創新發展示范效應不斷顯現,成為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全國典范,展現“避暑圣地康養敖東,山水林城宜居敦化”的美好畫卷。實施集中集約發展和內涵式提升的精明增長策略,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智慧服務水平,將敦化打造成宜居宜業的現代城市,加強中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和人口集聚,將中部區域建成帶動敦化市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地帶。028、 精明增長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城鎮密集區 2.3 發展戰略 堅定走綠色化、融合化、集群化的產業發展新路子,以數字化引領、智能化改造、鏈條化延伸、融合化發展為導向,加快構建以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一二三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升級版。03綠色轉型建設綠色轉型發展示范區 全面提升綠色城市現代治理水平,營造宜人的藍綠公共空間系統。鞏固森林資源培育,推動特色林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推進生態資源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生態轉移支付。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促進碳匯經濟發展。04 提質增效實現自然資源生態價值提升 長吉圖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東北沿邊地區區域交通設施的建設。隨著吉琿客運專線、鶴大高速以及沈佳高鐵、東9、北東部鐵路的建設,敦化連接東北沿邊口岸與區域中心城市的“十”字開放格局逐漸形成。01區域協調打造十字開放區域中心城市 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OVERALLPATTERN OF TERRITIORIAL SPACIAL 3.1 區域協同發展 3.2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3.3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3.4 營造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 3.5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3.6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3.1 區域協同發展 哈哈爾爾濱濱 長長春春 吉林吉林地區地區 延邊地延邊地區區 哈長城市群哈長城市群 敦化市 沈沈陽陽 大大連連 丹丹東東 佳佳木木斯斯 牡丹江牡丹江地區地區 白山通化白山通化地區地區 東10、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 構建“十字+圈層”區域開放空間格局 第1圈層 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第2圈層 主動融入區域中心城市,全面深化合作 第3圈層 對接合作,積極吸引發達地區產業轉移 東西方向上:吉琿高速與吉林省和長吉圖發展主軸重合,實現東西雙向開放。南北方向上:鶴大高速、東北東部鐵路與東北沿邊開放軸重合,南北雙向開放。3.2 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形成“一江六廊,一心雙軸”總體格局“一江六廊”:依托牡丹江沿岸,打造文化、旅游、生態景觀帶。構建雁鳴湖、大林、敦林、亞光湖、秋梨溝、老白山等六個生態綠廊。“一心雙軸”:以中心城區為引領,沿十字交通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兩大發展軸,即琿11、烏發展軸和鶴大發展軸。3.3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占用與補劃。從嚴管控非農建設行為,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整治,提高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重要區域以及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嚴守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的理念,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不交叉 不重疊 不沖突 統籌劃定 嚴格管控 保護優先 3.4 營造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 長白山中藥材產業帶 高標準糧田示范區 林地經濟示范區 林地經濟示范區 食用菌產業12、示范區 生態養殖畜牧區 休閑旅游農業體驗區 休閑旅游農業體驗區 構建“二帶五區多點”的農業生產格局“二帶”:高效設施農業帶和長白山中藥材產業帶。“五區”:高產標準糧田示范區、食用菌產業示范區、林地經濟示范區、生態養殖畜牧區、休閑旅游農業體驗區。“多點”:由冷水魚綠色養殖基地、旅游特色村、觀光休閑農業示范園構成的多個農業產業節點。3.4 營造和諧共生的農業空間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 將糧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堅持應保盡保,應劃盡劃,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按照“可長期穩定利用耕地不減少”的原則,實事求是,多措并舉確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形成“可執行、可考核、能落地”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13、嚴守保護目標 嚴控建設占用 落實占補平衡 落實進出平衡 提升耕地質量 提高產出能力 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振興體系 引導村莊分類有序布局 明確鄉村地區規劃指引 推進鄉村農業綠色發展 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網絡 保障鄉村振興發展空間 3.5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構建“一屏六廊、一區四心”的生態安全格局“一屏六廊”:沿敦化市西部、北部張廣才嶺山地構成的生態屏障。由自然保護區之間,秋梨溝亞光湖、大石頭林場敦化林場、亞光湖秋梨溝濕地、牡丹江自然保護區內部連接形成的生態廊道。“一區四心”:以雁鳴湖和黃泥河國家自然保護區為主的生態核心區。由秋梨溝濕地、大石頭亞光湖濕地、大石頭林場和敦化林場14、構成的生態綠心。3.5 維育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 保護多樣生態資源 推進敦化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實施生態空間整治修復 01 02 03 04 森林資源 明確林地保護目標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強化森林資源利用 河湖資源 嚴守水資源利用底線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 加強水生態環境建設 濕地資源 明確濕地保護目標 提升濕地生態功能 強化濕地資源管控 礦產資源 明確礦產資源保護目標 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分區 積極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01 推動中小河流域治理 實施河道清淤、新建及加固堤防、水系連通治理、防洪減災治理等工程。02 森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封育保護天然林。特色15、經濟林提質增效、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03 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 實施水體修復、植被修復、濕地公園建設等工程。04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采取植樹種草、溝道治理、坡面防護、圍網圍欄等措施,減緩水土流失。05 歷史遺留礦產修復 修復損毀土地,強化區域生態環境治理,加強土壤改良的綜合治理。中心城區 核心圈層 外圍圈層 大蒲柴河鎮 江源鎮 賢儒鎮 紅石鄉 翰章鄉 江南鎮 黃泥河鎮 大石頭鎮 官地鎮 額穆鎮 雁鳴湖鎮 沙河沿鎮 黑石鄉 青溝子鄉 秋梨溝鎮 大橋鄉 3.6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構建“一心雙軸、兩圈多點”的城鄉發展格局“一心雙軸”:中心城區為引領,推動人口和新型產業向中心城區流動;沿十字交16、通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兩大發展軸,形成聯動提升的重要軸帶。“兩圈多點”:圍繞中心城區形成兩個鎮村布局圈層,核心圈層為中心城區半小時交通圈,外圍圈層為中心城區一小時交通圈。在市域內形成多個特色鄉村發展支點。3.6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城鎮發展策略 升級城鎮體系功能結構 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 做“強”1個個中心城區 做“優”6個個重點城鎮 做“好”10個個一般城鎮 01 02 03 空間規劃重點內容 Key content of spatial planning 4.1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4.2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 4.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 4.4 建設綠色堅韌基礎網絡 4.5 17、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4.1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構建以“大健康”產業為核心的、一二三融合發展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 做精綠色農業,重點發展“三個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做大綠色工業,積極推動“四大傳統工業”轉型升級 做優現代服務業,培育“六類現代新興服務產業”做亮文化旅游業,打造“文旅融合、全域全時”旅游產品 做強產業功能區,大力推進戰略新興產業集群發展 4.1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發展現代農業,為大健康產業鏈條提供 基礎原料 第一產業:發展“精品農業、生態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大力發展以中草藥、林藥種養為主,以食用菌、煙草、肉類和禽蛋類等為補充的特色種養業。加快推動傳統林業向現代18、林業轉變,加強林下經濟,提高產品質量,發展碳匯經濟。4.1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增長動力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 第二產業:向“專精特深”、智能化、信息化發展 做強做大醫藥產業,加快敦化“醫藥”向“醫養”轉型發展;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促進食品和農產品加工業提檔升級;發展高端機械制造,培育技術創新動力;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現新突破。4.1 加快產業全面提質升級 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發展健康服務業 第三產業:“健康+”模式,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新型健康服務業,擴大產業生態圈。4.2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 規劃以打造多層次、全方位的現代化19、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為目標,加快構建完善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交通網,構建123出行交通圈,持續提升交通通道功能、擴大輻射范圍。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促進市域鐵路、公路協調發展。堅持交通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市域、城區、鄉村交通系統的緊密銜接,保持各個交通系統間協調高效運行,強化綜合交通系統的統籌協調管理。01完善城鄉 綜合交通 加強公鐵聯運,完善鐵路公路綜合樞紐體系,提高運輸效率服務能級。打造公路、鐵路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協調、便捷的交通網絡,強化敦化市作為東北東部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02構建區域 加快建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便捷高效、綠色環保、安全有序的現代商貿物流中心。以打造物流20、樞紐城市為引領,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現代物流業向更深層次、高質量發展,形成“大市場流通物流”整體格局。03 建設商貿 物流中心 交通樞紐 4.2 構建高效便捷交通系統 構建“四縱、六橫、一環”交通網絡格局 四縱:S507敦鳳線、G11鶴大高速、G201鶴大線、沈佳高鐵 六橫:G334龍東線、G12S高速延長線、G302琿烏線、G12琿烏高速、長琿高鐵、長圖鐵路 一環:國道鶴大公路(G201)敦化繞越線 4.3 提供全域均衡公共服務 建設有溫度的社區生活圈 建立集縣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設施為一體的公共服務中心。01 縣級公共中心 配置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21、中小型養老院等設施,中學、小學、幼兒園按照服務半徑設置。02 鄉鎮(街道)級公共中心 配置幼兒園、文化活動室、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等設施,幼兒園就近入學,按照服務半徑設置。03 社區(村)級公共中心 建立“縣-鄉鎮(街道)-社區(村)”三級公共中心體系 按照“適宜生活、適宜步行”的布局原則,綜合考慮步行距離、設施使用頻率、人口構成特點以及新生活方式、技術條件提升等因素,有側重地配置各類公共服務設施。構建5-10-15分鐘生活圈設置配套服務設施;推動學校的文化、教育、體育等資源向社會開放共享;增加老年人口服務設施配置。4.4 建設綠色堅韌基礎網絡 城市綜合防災體系構建 構建綠色安22、全的基礎設施網絡 01 03 05 02 04 化整為零、分級響應,做好快速啟用的防疫應急預案。防疫體系 整治避讓、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抗震能力。抗震避災 預防為主,防消結合,打造現代化智慧消防體系建設 消防防護 平戰結合,軍民融合,構建統一高效的人防工程體系。人防工程 適度超前,防控結合,提高城防體系標準和建設質量 防洪排澇 打造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 構建集約高效的排水系統 完善低碳智能的供電體系 統籌智慧互聯的通信網絡 形成綠色清潔的供熱系統 創建多源多向的燃氣體系 構建生態持續的環衛系統 4.5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構建全覆蓋、多層次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為實現全域全要素的歷史文化23、遺產保護與管控,展現“千年古都百年縣”的卓越風姿,充分挖掘各類歷史文化資源。全市文物保護單位249處(國家級2處、省級13處、州級9處)4.5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 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平臺 從可參觀、可演出、可體驗、可展示、可商業售賣及延伸相關產業鏈等角度,分別對7大類別屬性進行考察。給出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利用方向。銜接敦化市全域旅游重大項目,用全域旅游主要產品搭建平臺,承載相契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部 鄉村濕地度假 東部 山水游樂休閑 中部 精品文化體驗 南部 森林生態度假 西北部 山地運動休閑 水韻養生 樂意養生 文化養生 色彩養生 山林養生 雁鳴湖國際西線旅游度假區 亞光湖休閑度24、假區 中國哈爾巴影視基地 六鼎山文化旅游區 中醫藥康養基地 東北抗聯紅色教育體驗區 中華秋沙鴨公園度假區 老白山原始生態休閑度假區 威虎嶺生態旅游區 敦化市全域旅游 中心城區發展引導 Development guidance of central urban area 5.1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5.2 城市特色風貌引導 5.3 構建藍綠空間網絡 一城兩脈、三心四區、多軸聯動的空間布局 一城兩脈:牡丹江與小石河形成環繞城區的兩條城市碧帶和生態綠脈。三心四區:沿牡丹江形成三個聚集核心,將敦化老城區、敦林片區、開發區和六鼎山新城區緊密串聯。多軸聯動:沿城市主干路網形成多條南北與東西向發展軸線,構建城25、市的骨架結構。5.1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5.2 城市特色風貌引導 老城傳統風貌區 延續老城空間尺度與肌理,再現歷史人文記憶,打造特色活力的城市核心及標志性節點空間。濱江宜居風貌區 重點優化提升舊城風貌,增補文體、商貿、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塑造濱水城市風貌。生態文旅風貌區 突出山水交融的自然本底、彰顯古渤海文化底蘊、塑造與國際接軌的高品質城市客廳。產城融合風貌區 以產城升級驅動城市更新,構建產城共融、功能混合、品質高效的現代門戶空間。現代產業風貌區 突出綠色生態、高端智慧、創新多元、高效便捷、現代簡潔的醫藥大健康產業特色小鎮。5.3 構建藍綠空間網絡 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公園城市”典范 顯山六鼎山、西山、北山 露水牡丹江、小石河 筑林環城生態林帶 綠田打造田園綜合體 規劃實施保障 Plan implementation guarantee 6.1 規劃落實和傳導 6.2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6.3 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 6.1 規劃落實和傳導 落實 上位規劃 傳導 鄉鎮規劃 指導 專項規劃 明確 強制內容 指引 詳細規劃 6.2 制定近期行動計劃 6.3 建全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建立體檢評估機制 強化“一張圖”管理 完善公共參與監督機制 保障民生,銜接“十四五”規劃,分類分級推進近期項目實施 推動產業轉型發展 優化城鄉網絡體系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 集約土地改善生態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1
21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