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杭州城西科創(chuàng)大走廊活力綠街建設通用導則(42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
編號:744301
2023-09-01
42頁
24.26MB
1、約束:應使用的硬性導控指標引導:建議采納的彈性導控指標:重點指標:一般指標指引分類重點管控要求指標細則管控分級管控環(huán)節(jié)規(guī)劃階段選址階段(規(guī)劃條件)方案階段慢行優(yōu)先機動車道規(guī)模合理控制車道的數(shù)量、寬度和類型,增加慢行空間維持街道的人性化尺度與速度。商業(yè)和生活服務街道鼓勵應用3米寬的機動車道,路口進口道可進一步縮減到2.75米。引導綠道的形式綠道設置方式分為獨立型和融合型兩種類型。獨立型綠道步行與騎行可分開設置,步行不宜小于2.5米,騎行不宜小于1.5米,設置寬度不宜小于3.5米;融合性綠道寬度一般不小于3米,主干路及以上的融合型綠道不宜小于4米。約束公共慢行廊道濱水公共地塊應增加通水的慢行廊道。2、宜以100-150米左右為間距,設置垂直于水體岸線方向的公共慢行廊道,廊道寬度以12至16米為宜,不宜大于20米。約束一體化步行空間沿街建筑底層為商業(yè)、辦公、公共服務等公共功能時,鼓勵開放退界空間,與人行道進行一體化設計,統(tǒng)籌步行通行區(qū)、設施帶與建筑前區(qū)空間。一體化步行空間寬度:建議將主要商業(yè)街步行總寬度控制在8至10米左右,次要商業(yè)街步行總寬度控制在6至8米;將主要生活街道步行總寬度控制在6至8米左右,次要生活街道步行總寬度控制在5至6米。引導過街設施的間距及形式合理控制過街設施間距,使行人能夠就近過街,一般過街設施的間距應控制在100米以內,最大不超過150米。鼓勵通過人行景觀天橋或地下通3、道的形式構建流暢、自由、無障礙的慢行步道系統(tǒng),滿足市民休閑慢行、健身跑步等功能。約束騎行順暢非機動車道的形式、寬度應根據非機動車使用需求及道路空間條件,合理確定非機動車道形式與寬度。非機動車道的形式包括獨立非機動車道、劃線非機動車道、混行車道及綠道四類。獨立非機動車道一般寬度在2.5-4米;劃線非機動車道一般寬度在1.5-2.5米。約束與公共交通的接駁臨非機動車道設置公交車站時,應通過合理設計、鋪裝和標識等協(xié)調進站車輛、非機動車交通、候車及上下乘客之間的沖突。非機動車流量較大的道路設置側式公交站臺時,宜在非機動車道設置不小于1.5米寬的島式站臺。引導自行車租賃點、停放系統(tǒng)等路側非機動停放區(qū)和公4、共自行車租賃點應按照小規(guī)模、高密度的原則進行設置。建議結合街道設施帶設置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帶狀非機動車停放區(qū)寬度宜在1.5-2.5m間,服務半徑一般以50-80m為宜,最大不宜超過200m;空間有限時,可通過設置自行車專用架等方式,優(yōu)先保障自行車停放。公共自行車租賃點服務半徑以250米左右為宜,并結合軌道車站、廣場、重要公共建筑等人流集散地設置。引導空間宜人貼線率應注重對人流量較大且可視程度較高的街角、街邊空間的有效利用,商業(yè)街建筑貼線率不小于70%,營造積極、連續(xù)、美觀的街道形象。約束街墻尺度塑造人性化的街墻尺度與宜人的空間高寬比,商業(yè)街道可適度緊湊,商業(yè)裙房D/H控制到2:1-1:1.5之間5、;有商業(yè)裙房的居住區(qū)街道界面D/H控制到2:1-1:2之間。較寬的街道應結合行道樹、綠化隔離帶等,通過綠化植被對街道空間進行多重界定,塑造宜人的空間尺度。引導濱水建筑通透為使街道、河流兩側、綠地景觀具有通透良好的視線、充足的陽光和自然的通風環(huán)境,提出建筑通透率控制。濱水第一排地塊內,平行于濱水岸線的多層建筑界面投影的通透率不宜小于35%。約束沿街建筑高度沿街建筑應以控制高度,單體建筑不宜超過36米,裙房不宜超過24米;高層建筑應通過裙房退讓的方式確保尺度和諧。約束建筑面寬沿街建筑高度大于24米小于等于60米,最大投影面寬不大于75米(含);建筑高度大于60米,最大投影面寬不大于65米(含)。濱6、水高層建筑,最大投影面寬不大于50米(含)。引導建筑體量臨山、濱水及東西向主干路,應綜合考慮建筑體量,宜按照建筑體量宜小不宜大的原則控制。引導功能混合功能復合全面提升功能業(yè)態(tài),營造豐富街道場景,鼓勵在街區(qū)、街坊和建筑尺度進行土地復合利用,鼓勵業(yè)態(tài)的多樣性,形成水平與垂直功能混合。引導積極界面商業(yè)與生活服務街道首層應設置積極功能,形成相對連續(xù)的積極界面。首層以中小規(guī)模餐飲、零售、生活服務及公共服務設施為主,形成相對積極連續(xù)的界面,單側店鋪密度達到每百米7個以上。引導沿街出入口商業(yè)與生活服務街道鼓勵設置密集、連續(xù)的人行出入口數(shù)量,保障街道活動連續(xù)性。每百米人行出入口數(shù)量(兩側合計)建議不少于16個7、,出入口間距不大于50米。除特殊需求外,公共建筑沿街面應保持開放,需獨立管理的地塊應設置景觀圍欄。約束設施完善設施帶寬度設施帶形式和設施配置應與街道寬度以及兩側功能類型相匹配,步行通行區(qū)和車行區(qū)域之間設置1.5-2米設施帶,街道設施采用小尺寸、多設施合并或采用懸掛式以減少占地。約束建筑附屬設施設置為行人和非機動車遮陰擋雨的建筑挑檐、騎樓、雨棚等設施。引導休憩服務驛站結合設施帶、綠化帶、停車帶、街角店鋪、廣場,每隔1至2公里設置1個休憩點,為騎行、慢跑等活動提供休憩服務空間。約束信息標識在道路交叉口、軌道交通出入口、景區(qū)景點出入口等交通密集區(qū)域鼓勵設置公共地圖、介紹標識、導向標識等提供各類指引信8、息的公共標識。引導活動空間在街道空間允許的情況,允許沿街設置商業(yè)活動空間,鼓勵結合街道空間開展公共藝術活動。結合帶狀公園布局可以進入的科技展示及親子休閑設施。引導景觀生態(tài)街道綠化形式合理布局街道綠化,通過垂直綠化、街頭綠地、退界區(qū)域、隔離帶等形式增加街道綠量,鼓勵立體綠化技術的應用實施,進一步提升街道景觀環(huán)境品質。引導綠視率人們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中綠色植物所占的比例,綠色在人的視野中達到25時,人感覺最為舒適。約束開放綠地沿街綠帶內的綠地率不小于75%,硬質鋪裝場地面積不大于15%。綠帶喬木樹冠與人工遮蔭設施的覆蓋面積不宜小于綠地面積的30%。引導街頭公園街道沿線應設置街邊廣場綠地,形成休憩節(jié)點9、,豐富空間體驗。街道沿線街邊廣場綠地間距宜在300米內,用地面積不宜小于1000平方米,最小不應小于600平方米。約束景觀與活動沿街綠帶應通過提高綠地的硬地比,協(xié)調景觀與活動需求,設置樹列、樹陣、耐踐踏的疏林草地等綠化形式,結合景觀草坪、灌木種植,形成活力區(qū)域。引導植物配比應注意季相變化,喬木與灌木、觀葉與觀花、速生與慢長、常綠與落葉植物種類合理搭配,營造色彩、層次、空間豐富的植物景觀,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常綠與落葉植物比例不宜小于6:4。引導生物多樣性綠帶合理搭配喬木與灌木、落葉樹與常綠樹、木本植物與草本植物的種植數(shù)量比例,使所構建的植物群落更為穩(wěn)定,豐富景觀多樣性。沿河綠帶的植物,在盡10、可能保留現(xiàn)有自然生態(tài)湖濱岸線的基礎上,適當選擇適合水邊環(huán)境生長的濕地或水生植物,從而起到凈化水質和生態(tài)維護的作用。引導海綿系統(tǒng)鼓勵沿街設置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濕地對雨水進行調蓄、凈化和利用。空間較為充裕的街道,可進行雨水收集與景觀一體化設計。約束綠色材料與技術街道建設應采用綠色的施工工藝和技術;街道設施鼓勵采用耐久、可回收的材料。引導智慧智能智慧出行鼓勵沿街界面智能化,提升街道立面智能水平,智能設施附著率應達到60%。普及智能公交、智能慢行,促進智慧出行,協(xié)調停車供需;實現(xiàn)街道監(jiān)控設施全覆蓋、呼救設施定點化,提高安全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公交站牌電子化率應達到100%;智慧城市停車誘導系統(tǒng)覆蓋率應達到80%。約束輔助導視通過道路標識、地鐵標識、提示標識、警示標識等設施為市民或游客提供相關環(huán)境信息。引導智能監(jiān)控實現(xiàn)道路監(jiān)控設施全覆蓋、呼救設施定點化,提高安全信息傳播的有效性。街道監(jiān)控攝像頭覆蓋率應達到100%,自然災害預警系統(tǒng)覆蓋率應達到80%。約束應急系統(tǒng)包括應急指揮系統(tǒng)、應急信息、應急預案等多種系統(tǒng)方案、在發(fā)生無法預料的危險時保證人類的安全。引導活力綠街建設導則重點管控要求指引表城西科創(chuàng)大走廊景觀風貌導則
地產商業(yè)
上傳時間:2024-11-21
30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13份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29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