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縣富春江兩岸沿線城市設計方案(4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4771
2023-09-04
47頁
20.42MB
1、桐廬縣富春江兩岸沿線城市設計桐廬美麗縣城樣板山水天賦的精致利用規劃管理的有效保障2浙江西部富春江畔的桐廬,經過聯合國人居環境發展研究會等機構綜合現場考察和評審,榮獲“中國最美縣城”稱號。之后桐廬被列為浙江省總體城市設計試點縣,讓桐廬城市建設在“最美縣城”的基礎上繼續演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城市設計的標桿與實施管理的樣板。美麗縣城的現實危機濱江成為熱土,碎片化建設,缺乏整體引導,沿江空間失控。柴埠大橋柴埠小區二層建筑界面一層建筑界面板式高層形成街墻富春峰景136m勵駿酒店110m一品江山新建高層(住宅)隨意超過標志性建筑(勵駿酒店)迎春路城市軸線規劃區位與范圍 總體城市設計:一江兩岸15公里沿線2、兩側約500-1500m內的用地,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重點區塊城市設計:城西區塊、洋洲區塊、梅蓉區塊、柴埠區塊,總計6.3平方公里研判一:富春江將成為桐廬縣城結構性主軸(1926年以前)民國以前,城市主要集中于分水江與富春江交匯的沖擊平原處。也是現在城市的傳統核心區。(1926年-1970年代)1961年橫跨分水江的通路大橋竣工通車,城市向分水江北岸拓展,但由于分水江北岸山巒層疊,城市建設只能在沿江以及山體夾縫地塊中進行,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注定會受到一定限制。(1970年代-1990年代初)隨著經濟的發展,89年富春江大橋開始興建,為城市跨江發展提供了契機,但由于城市承載力的局限以及交通和地形3、地貌的限制,這種發展只在南岸沿江地段呈東西向發展態勢。(1990年代后期至今)96年富春江二橋開始修建。城市南北向交通在城市拓展過程中逐步起到主導作用,城市跨江發展向南延伸,加上政府跨江發展政策的引導,桐廬江南新城迅速發展起來,然后又進一步在富春江沿岸往南北向拓展。NO.1 發源期NO.2 跨江發展期NO.4 沿迎春路發展期NO.3 跨江發展期城市門檻城市景觀運輸之江文化之江城外之水穿城之水桐廬縣城逐步成為典型帶狀城市結構模式富春江的演進過程空間軸線景觀軸線功能軸線研判二:富春江大景區是桐廬旅游的戰略平臺“兩江一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富春江大景區是打造全域旅游、縣城大景區的重要一環,沿江地區是重4、要戰略平臺。桐君老城區桐君新城區桐君山舞象山研判三:一江兩岸是桐廬文化和個性的展示窗起始段高潮段平緩段小高潮段收尾段規劃策略Step01Step01排門山生態廊道生態廊道迎春路發展軸富春江環城南路發展軸城西發展軸Step01Step02Step01Step03強功能,區域聯動濱江特色功能區的橫向展開,多元化功能配置,滿足城市腹地功能發展需求織景觀,兩岸縫合多視點情境分析,基于沿江重要觀景點的沿江界面把控以人本,多元體驗沿江設置多元化功能,結合慢行系統串聯成帶Step01Step04350m150m200m200m50m500m125m380m150m75m碼頭洋洲學圣勵駿城西富春江富春江筑基底5、,山水融合搭建山水城大框架,強化山水城結構的相互滲透關系商務中心商務中心行政中心居住配套學圣路喬林路迎春路發展軸迎春路發展軸天際線問題新富春山居,江畔之城的山水宣言富春山居圖中寄托浙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對桐廬的印象富春山居,江畔之城的山水宣言。從古至今,它引起了無數世人的共鳴。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化無窮。那是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在清潤的筆墨與簡遠的意境中展現,到位傳達了桐廬山水之美。時至今日,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桐廬,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聯想富春山居圖于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富春山居圖雖為山水長卷,卻仿如樂曲。在謀篇布局中,盡顯篇章6、謀劃之思,節奏韻律之美。起始段高潮段平緩段小高潮段收尾段劃分篇章,各有主題節奏靈動,變化有度由近及遠,層次分明富春山居圖通過若干不同主題篇章的描摹,賦予每個篇章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題,以此構成了大主題鮮明卻變化豐富的山水長卷。圖面布局松緊有序,節奏靈動,強弱得當。山體松則山樹緊湊,前景緊湊則遠景空靈。節奏有一定規律,均衡但又富有變化。近景遠景層次分明,近中有靜,遠中有動,過渡自然柔和,步步可觀,留白表達緩和空遠的意境過渡銜接。節奏韻律篇章啟示謀篇布局起始段高潮段平緩段小高潮段收尾段小高潮段平緩段城西段新老城段柴埠梅蓉段洋洲段城市之脊、文化之窗、活力之脈瀟灑桐廬畫卷,富春山居新圖總體結構四軸兩帶、七7、片六心、廊點相嵌用地布局總平面圖總平面布局總平面圖方案一柴埠區塊洋洲區塊新城區城西區塊老城區梅蓉區塊北立面老城段北立面梅蓉段整體天際線17南立面城西段南立面洋州段南立面柴埠段18整體天際線編號主題類型等級備注Z-01綜合型:片區生活服務二級結合軸線布置城西片區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和帶狀綠地開敞空間,集聚城西片區功能;功能以商業休閑和體育休閑健身為主。Z-02綜合型:城市綜合服務一級是連接富春江南北老城與新城的城市門戶軸線;功能多樣,包括商業休閑、商務辦公、文化旅游。Z-03綜合型:城市旅游觀光二級是洋洲片區的核心軸線,連接桐廬高鐵站,是城市重要對外形象門戶軸線。北段功能以商業休閑、文化體驗為主,南8、段功能以商業商務、科研辦公為主。Z-04交通主導型:科研、田園觀光二級是連接柴埠片區與梅蓉片區的主要通道,是城東片區重要功能景觀軸線。功能以科創研發、田園觀光、養生養老為主。功能主軸鳳川迎大Z-01城軸展發西Z-02春軸展路發Z-03路展發興東Z-道軸展發04軸Jb-05Jb-04Jb-02Jb-06Jb-07Jb-01Jb-03城西中心節點富春江大橋節點紅樓節點新城濱江節點學圣路節點梅林路路節點東興路路節點寶心路節點鳳川路節點梅蓉東部節點Ja-02Ja-01Ja-03Ja-04東門頭節點梅蓉度假休閑區Jb-08功能節點片區編號名稱級別沿江延展面長度建筑高度范圍備注城西Jb-01城西中心節點二9、級450m40-90m該節點是城西片區的核心片區,區域內設置地標建筑1-2處,面向富春江界面宜以開敞為主Jb-02富春江大橋節點二級500m60-80m該節點是富春江大橋的重要節點,考慮與對岸山體景觀的對景效果,橋頭地區宜開敞新城Ja-01新城濱江節點一級900m60-120m該節點是新城片區的中心節點,現有多處城市地標建筑Ja-02學圣路節點二級500m60-150m該節點是新城片區的重要節點,考慮與對岸桐君山景觀的對景效果,面向富春江界面宜以開敞為主洋洲Ja-03寶心路節點一級550m40-90m該節點是未來城市重要門戶,考慮布置2-3處建筑地標,以及一個摩天輪Jb-04梅林路節點二級3010、0m60-120m該節點位于新城邊緣地帶,節點區域內設置地標1處Jb-05東興路節點二級400m60-100m該節點連接高鐵片區,是城市重要形象門戶,設置1-2處地標建筑柴埠Jb-06鳳川路節點二級700m40-100m該節點已有現狀在建建筑,建筑高度整體上應繼續加以優化梅蓉Jb-07梅蓉東部節點二級300m20-60m該節點是城市東部重要門戶形象,建筑高度需考慮背景山體,設置地標建筑1處Jb-08梅蓉度假休閑區二級300m20-40m該節點是沿江重要的旅游度假休閑節點,建筑高度需考慮背景山體,整體不宜過高老城Jb-03紅樓節點二級350m60-120m該節點老城濱江地帶的重要節點片區,設置地11、標建筑2-3處,注意與背景山體的協調Ja-04東門頭節點一級500m20-40m該節點是老城片區重要的公共中心和文化地標GY-01GY-02GY-03GY-04GY-05GY-06GY-07GY-08GY-09開放空間片區編號類型主題類型規模(公頃)備注城西GY-01山體公園休閑游憩7.65該公園為城西片區的休閑游憩節點;公園周邊可兼容一些低強度的開發,功能以商業休閑為主,且建筑高度限制在15m以下。GY-02山體公園康體健身11.25該公園應綜合布置各類體育建設場地公園周邊可兼容一些低強度的開發,功能以商業休閑為主,且建筑高度限制在15m以下。GY-03街頭公園人文景觀3.67該公園為城西片12、區的人文景觀節點;公園的設計布局應體現桐廬特有的人文特色。洋州GY-04山體公園生態休閑15.85該公園以生態保育為主,禁止其他類型的開發。GY-05城市廣場休閑游憩4.11廣場為洋州片區的休閑游憩節點;廣場可適度兼容其他類型的開發,兼容的類型為商業休閑,建筑限高30m。柴埠GY-06山體公園科教人文5.85該公園為片為科教人文組團的配套公園;公園內可兼容一些低強度的開發,功能以商業、娛樂康體為主,建筑限高控制在15m以下。GY-07山體公園休閑游憩16.95該公園為商務研發組團的配套公園;公園內可兼容一些低強度的開發,功能以商業、娛樂康體為主,建筑限高控制在15m以下GY-08山體公園主題人13、文11.58該公園的設計應盡量融入人文元素;公園內可兼容一些低強度的開發,功能以商業、娛樂康體為主,建筑限高控制在15m以下。梅蓉GY-09山體公園生態休閑46.23該公園以生態保育為主,公園周邊禁止其他類型的開發。LD-01LD-02LD-03LD-04LD-05LD-06LD-07LD-08LD-09LD-10景觀廊道片區編號類型寬度控制(m)備注城西LD-01一級生態廊道75-19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娛樂康體用地以及體育用地;廊道兩側的建筑以簇群式建筑為主,關注廊道空間的控制。LD-02一級生態廊道60-30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以及體育用地;廊道的主要功能為生態保護、區塊隔離以14、及休閑游憩等功能。LD-03二級生態廊道50-9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休閑功能;廊道為主居住片區的景觀休閑廊道。洋州LD-04二級生態廊道50-175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休閑功能;廊道為主居住片區的景觀休閑廊道。LD-05一級生態廊道180-29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休閑以及工業用地;廊道為片區的核心生態廊道。柴埠LD-06一級生態廊道95-45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娛樂康體用地;廊道為片區的核心生態廊道,主要功能為生態保護、休閑游憩等功能。LD-07一級生態廊道150-25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以及娛樂康體用地;廊道主要功能為生態保護和休閑游憩等功能。LD-08二級生態廊道60-150兼容用15、地功能為商業用地以及娛樂康體用地;廊道主要功能為生態保護和休閑游憩等功能。梅蓉LD-09二級生態廊道60-70廊道為生態控制型廊道,禁止其他功能的開發;LD-10二級生態廊道45-55廊道為生態控制型廊道,禁止其他功能的開發;一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三級地標建筑簇群三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一級地標建筑簇群三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三級地標建筑簇群1、新建高層建筑分布新建高層建筑主要沿春江路南側、東興路、寶心路兩側分布;洋洲片區春江路以南智匯科創SOHO街區集中分布;城西體育公園周邊集中布置。2、地標性建筑分布16、地標性建筑主要沿迎春路、春江路、學圣路、喬林路、梅林路、東興路、寶心路、鳳川大道設置,并結合城市廣場及重要開敞空間布局。洋洲片區是規劃區地標性建筑的集中地區,地標性建筑主要分布于春江路以南,設置一個一級地標建筑簇群和三個二級簇群。城西片區設置一個二級地標簇群和一個三級簇群,提升城西天際線的標志性。城東梅蓉與柴埠區塊控制高層建筑規模,結合現狀及已批高層建筑,設置兩個三級地標建筑簇群,延展富春江兩岸人工天際線的廣度與層次性。整體天際線天際線曲折度(H/L):在天際線輪廓曲線上,極大值點(曲線的局部制高點)和極小值(曲線的局部低點)是天際輪廓線曲折度變化的關鍵控制點,極大值點是地標性建筑形成,極小值17、點是避免天際線過于平直單調,必須對該處的建筑進行控制的點。極大值與極小值的高度差除以極大值與極小值的距離,即為天際線曲折度:比值越大,則地標建筑越突出,天際線起伏越明顯;比值越小,則天際線越為平順。地標及其地標建筑簇群控制如地標建筑高度大于其與周邊次高建筑直線距離,則可將他們視為一個地標建筑簇群。反之則視為一大一小兩個建筑簇群。地標建筑簇群內的次高建筑高度應控制為地標建筑高度的0.6-0.75倍。一級地標建筑簇群的天際線曲折度(H/L)至少有一側不小于0.8。二級地標建筑簇群的天際線曲折度(H/L)至少有一側不小于0.6。三級地標建筑簇群的天際線曲折度(H/L)至少有一側不小于0.5。天際線及18、地標簇群設計引導天際線曲折度指標示意圖地標建筑簇群劃分示意圖高層建筑的形體及體量是控制的重點,不僅形體要注意統一,同時也要避免建筑形式過于單一。板式高層主要集中在混合功能區及商務辦公區,建議注意形體的穿插設計變化,標準層進深不超過24M。控制高層建筑合理地形體比例,以避免其體量過于臃腫。高層建筑高細比(建筑高度與標準層平面短邊的比例)必須大于2(小高層住宅不受此限),板式高層建筑部分立面連續長度最大為40米。濱江建筑體量控制引導高層建筑群組控制板式高層進深控制高層建筑形體比例控制板式高層立面連續長度控制40M40M40M整體天際線地標控制T-01T-02T-03T-05T-06T-07T-0819、T-09T-10T-11T-12T-13 名稱:梅蓉地標 類型:住宅 等級:三級 建筑高度:20-60m 名稱:鳳川路地標 類型:住宅 等級:三級 建筑高度:60-100m 名稱:董家路地標 類型:商務soho、醫院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60-80m 名稱:智匯街區地標 類型:商業商務、酒店 等級:一級 建筑高度:60-150m 名稱:寶心路地標 類型:商業商務、酒店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40-90m 名稱:東興路地標 類型:商業商務、酒店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60-100m 名稱:梅林路地標 類型:商住 等級:三級 建筑高度:60-120m 名稱:渡濟大橋地標 類型:商住 等級:三級 20、建筑高度:40-60m 名稱:城西中心地標 類型:文化、商住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40-90mT-04 名稱:富春江大橋地標 類型:商住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60-80m 名稱:新城濱江地標 類型:酒店、商住 等級:一級 建筑高度:60-120m 名稱:學圣路地標 類型:商住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60-150m 名稱:紅樓地標 類型:商住、酒店 等級:二級 建筑高度:60-120m整體天際線觀景點片區編號區位位置觀景點類型主要觀景對象備注城西Sa-01金西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排門山觀景點建議為景觀塔Sa-02金中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排門山、富春江一橋觀景點建議為觀21、景平臺洋州Sa-03梅林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桐君山、君山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以及高層塔樓Sa-04東興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君山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Sa-05寶興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君山、東連接線標志物觀景點建議為摩天輪Sa-06洋州碼頭節點高視點君山、梅蓉區塊西南側標志物觀景點建議為碼頭平臺Sa-07塘塆山節點高視點洋州碼頭、梅蓉區塊西南側標志物觀景點建議為山頂觀景臺柴埠Sa-08柴埠大橋節點低視點柴埠大橋、東塢崗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Sa-09柴埠區塊灣頭區域節點低視點梅蓉北側端頭標志物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梅蓉Sa-10梅蓉區塊北側端頭節點低視點柴埠灣頭標志22、物、景觀山體觀景點建議為景觀塔Sa-11柴埠大橋東北側濱江節點低視點柴埠大橋、景觀山體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Sa-12柴埠大橋西南側濱江節點低視點塘塆山、柴埠大橋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Sa-13君山觀景節點高視點洋州碼頭、箱包產業園高層建筑群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控制引導通則次要觀景點控制低視點觀景點(濱水節點)高視點觀景點(山體觀景臺)低視點觀景點(碼頭節點)片區編號觀景點類型主要觀景對象備注編號觀景點類型主要觀景對象備注城西Sb-01低視點渡濟大橋觀景平臺Sb-02高視點渡濟大橋、標志物1觀景平臺Sb-03低視點排門山、標志物2觀景平臺Sb-04低視點舞象山、富春江一橋觀景平臺洋州Sb-05低視23、點君山、標志物14觀景平臺Sb-06高視點洋州碼頭、塘塆山高層塔樓Sb-07低視點洋州碼頭、標志物13觀景平臺柴埠Sb-08低視點柴埠大橋、標志物13觀景平臺Sb-09高視點塘塆山、標志物10觀景亭Sb-10低視點柴埠大橋、標志物12觀景平臺Sb-11高視點標志物9、標志物10觀景亭梅蓉Sb-12低視點標志物9、標志物10觀景平臺Sb-13低視點標志物9、標志物10觀景平臺Sb-14低視點標志物9、標志物10觀景平臺Sb-15低視點柴埠大橋觀景平臺Sb-16低視點洋州碼頭、標志物7觀景平臺老城Sb-17低視點富春江一橋觀景平臺Sb-18低視點富春江一橋、標志物2觀景平臺Sb-19低視點渡濟大橋24、標志物1觀景平臺Sb-20低視點渡濟大橋、標志物1觀景平臺觀景點控制引導通則標志物控制片區編號標志物類型標志物級別編號標志物類型級別城西LM-01景觀塔核心標志物LM-02高層標志群一般標志物洋州LM-03高層建筑群一般標志物LM-04景觀構筑物核心標志物LM-05摩天輪核心標志物LM-06觀景臺核心標志物LM-07高層建筑群核心標志物柴埠LM-08觀景臺核心標志物LM-09景觀亭一般標志物LM-10景觀構筑物一般標志物梅蓉LM-11景觀塔核心標志物LM-12景觀構筑物一般標志物LM-13景觀構筑物核心標志物LM-14景觀構筑物一般標志物LM-15觀景臺一般標志物老城LM-16觀景閣核心標志25、物摩天輪景觀塔高層建筑群觀景閣觀景點一級濱江車行路徑:主要為南北兩岸沿江大道景觀路徑。應注重沿途景觀效果塑造,避免單調乏味,建議平均間隔1-2公里設置一處景觀節點。一級城市車行路徑:主要為核心景觀大道路徑,主要為兩岸互動的過江大橋景觀路徑,片區之間與片區內部主要聯系通道。一級路徑與濱江大道交匯處建議保持相對開敞的界面,并避免種植過高、過密樹種植被,以防對濱江景觀造成遮擋。二級城市車行路徑:二級車行路徑為片區內的次要車行路徑,應注重路徑的街道景觀的塑造,避免單調乏味,注重道路的街道場所感。一級濱江車行路徑一級濱江車行路徑一級車行路徑二級車行路徑交通型景觀路徑主要指由步行、騎車、游船路線構成的濱江26、特色認知路徑,分兩類控制。慢行路徑:沿富春江兩岸濱江綠地構建慢行路徑體系,慢行路徑設計結合濱江不同區段特點與要求,創造連續、多變的觀景空間,形成“景觀相連、景隨步移、人景交融”的景觀線路。水上路徑:沿江、沿河設計水上觀景路徑,串聯濱江地區重要公共中心、活動場所與景觀節點,對沿岸景觀進行綠化、亮化、美化,配建親水駁岸、親水碼頭、觀光涼亭等設施,為游人提供認知桐廬濱江特色的連續景觀長廊。慢行路徑水上路徑游賞型型景觀路徑城市公共活力岸線居住片區岸線基于城市腹地功能特征及河流等級,濱水岸線劃分為5類:1、城市公共活力岸線:主要分布于老城濱江區段(富春江大橋分水江)、新城區段(喬林路寶心路)2、一般居住27、片區岸線:分布于城西區段(渡濟大橋喬林路)、洋洲柴埠區段(灘頭路大源溪)3、生態岸線:主要分布于沿山地區、梅蓉區段及大源溪以東片區4、碼頭岸線:分別于城西、洋洲片區、梅蓉西段設置三處碼頭片區5、內河岸線:結合梅蓉北側新開挖河道,設置生態田園型親水岸線,空間尺度較為宜人。生態岸線濱水岸線碼頭岸線節點居住岸線節點生態岸線節點生態岸線剖面示意碼頭岸線剖面示意居住岸線剖面示意濱水岸線33總則高視點觀景塔(Sa-01)(LM-01)總體城市設計對景觀視廊的控制編號類型寬度控制(m)備注LD-01一級生態廊道75-19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娛樂康體用地以及體育用地;廊道兩側的建筑以簇群式建筑為主,關注28、廊道空間的控制。LD-02一級生態廊道60-300兼容用地功能為商業用地以及體育用地;廊道的主要功能為生態保護、區塊隔離以及休閑游憩。總體城市設計對主要觀景點的控制編號區位位置觀景點類型主要觀景對象備注Sa-01金西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排門山觀景點建議為景觀塔Sa-02金中路與濱江路交叉口段濱江節點低視點排門山、富春江一橋觀景點建議為觀景平臺總體城市設計對次要觀景點的控制編號觀景點類型主要觀景對象備注Sb-01低視點渡濟大橋觀景平臺Sb-03低視點排門山、標志物2觀景平臺總體城市設計對標志物的控制編號標志物類型標志物級別LM-01景觀塔核心標志物LM-02特色建筑一般標志物100m29、75m低視點觀景平臺(Sa-02)低視點觀景平臺(Sb-01)低視點觀景平臺(Sb-03)備注:慢行路徑、游憩節點屬于意圖引導控制,具體走線及布局位置可結合具體方案設計考慮。三級地標建筑簇群二級地標建筑簇群一般標志物(LM-02)游憩節點城西片區一帶、一軸、四片、五廊、多點一帶:結合康體健身的主題,依托慢行健身道路及體育休閑公園,形成連續的康體健身休閑帶。一軸:依托片區內金中路構筑城西片區主要生活服務軸線,功能以商業休閑和體育健身為主。四片:四片分別為居住生活片區、體育休閑片區、休閑娛樂片區以及居住生活片區。五廊:結合上位規劃控制,在片區設置“一主四次”的城市通江景觀視廊,增強與山水景觀的互動30、串聯。多點:節點主要為沿江觀景節點及功能節點,一般分布于廊帶軸節點地區。山體景觀觀景節點觀景節點觀景節點觀景節點觀景節點主要功能節點觀景節點觀景節點次要功能節點次要功能節點次要功能節點規劃構思城西片區95現狀安置區休閑農家樂精品酒店休閑民宿(現狀改造)體育公園城西商業中心居住組團體育休閑綜合體居住組團商業休閑街區總平面設計城西片區95精品酒店休閑農家樂居住組團觀景塔商業休閑街區休閑民宿(現狀改造)體育公園城西商業中心現狀安置區居住組團鳥瞰圖城西片區開發強度呈現出“中間低,兩邊高”的特征,金西路以南新建居住片區開發強度控制在2.0以下,大豐路以北新建居住區塊開發強度分別控制在1.6和2.0以下,31、江州路以北、謝家路以南新建商業休閑區塊開發強度控制在1.4以下,濱水景觀開放空間兩側精品酒店區塊開發強度控制在1.0以下。開發強度控制95FAR 1.01.0 FAR1.41.4FAR1.61.6FAR2.02.02.01.61.01.01.01.01.41.41.42.02.00.3開發控制城西片區建筑高度控制9560m60m20m10m20m 20m15m40m40m40m40m80m20m10m以下20m以下40m以下60m以下80m以下建筑高度自西南至東北大致呈現遞減的趨勢,金西路以南新建居住片區建筑高度控制在60m以下,金西路、江州路兩側精品酒店區塊建筑高度控制在20m以下。江州路以32、北、謝家路以南新建商業休閑區塊建筑高度控制在40m以下,體育公園區塊建筑高度控制在20m以下,大豐路以北新建居住區塊建筑高度分別控制在20m和40m以下。開發控制城西片區綠地率控制9530%30%30%40%20%20%25%20%20%20%30%28%70%20%以下25%-30%30%-40%40%以上綠地率控制主要分為四個區間段,金西路北側精品酒店及商業休閑區塊綠地率控制在20%以上,新建居住區塊綠地率控制在30%以上,體育公園區塊綠地率控制在70%以上。開發控制城西片區建筑密度控制9530%30%35%20%35%35%38%40%40%40%35%30%35%-50%20%-35%33、5%-20%5%建筑密度控制主要分為三個區間段,體育公園建筑密度控制在5%以下,北側新建居住地塊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下,南側新建居住區塊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金西路北側精品酒店區塊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江州路北側商業休閑地塊建筑密度控制在40%以下。開發控制城西片區95道路系統組織規劃區內城市道路等級劃分為三類 區內主干路:320國道、春江西路,其中320國道紅線寬度為43m,春江西路紅線寬度為40m.區內次干路:金中路、河灣路、金西路、江聯路、濱江西路其中金中路道路紅線寬度為30m,河灣路、金西路、江聯路紅線寬度為20m,濱江西路紅線寬度為16m。區內支路:吳家路、江山路、江州路、34、江頭路、謝家路、大豐路、峙山路、童家路,道路紅線寬14米。支路次干路主干路濱江西路春江西路D-DD-DF-FF-FF-FF-F江州路謝家路交通控制指引城西片區95人行系統組織 建立立體人行空間系統,使人車分流,創造無障礙、安全的人行空間系統,尤其提升濱水地帶的“人行可達性”。結合防洪堤設置的可淹沒的濱水步道,增強濱水地區的親水性。構建一條橫貫東西的康體健身路徑,將濱江節點,生態廊道節點、體育公園節點有機串聯。將公建內部開放空間與外部公共開放空間融合設計,提供開闊多變的步行空間豐富步行體驗。康體健身路徑親水路徑主要慢行路徑次要慢行路徑主要步行駐留空間次要步行駐留空間康體健身路徑親水路徑濱江西路春35、江西路江州路謝家路交通控制指引城西片區95界面控制根據規劃區功能構成及景觀結構,規劃界面類型分為連續型界面、滲透型界面和特殊界面三種類型。連續型界面主要為一般沿街底商裙房。滲透型界面主要為非連續、景觀視線滲透較好的界面,鼓勵其與山水綠地景觀的相互滲透。特殊界面多位于公共建筑片區或節點地區,其界面控制無須遵循其所在界面之規定,以凸顯其重要性和靈活性。連續型界面滲透型界面特殊界面界面指引城西片區95街道連續性控制 連續性,B/P值80%-100%,針對主要底層商業裙房和連續商業街區。街墻性,B/P值50%-80%,為界定主要道路空間尺度的而設定。間斷式,B/P值小于50%,強調景觀滲透性,無需連續性管制。貼線率80%50%-80%貼線率50%界面指引城西片區天際輪廓線12m以下12-24m24-80m22M65M50M40M35M6M24M26M55M10M18M40M35M48M18M空間景觀指引城西片區95景觀視線引導空間景觀指引城西片區95景觀路徑引導空間景觀指引城西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