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1-2035年)(草案)(1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48781
2023-09-13
17頁
7.29MB
1、-1-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12035 年)(草案)為加強對雷山縣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的保護,保障鎮域歷史文化保護,鎮區歷史文化保護,提升歷史文化價值,有序引導和管控開發建設活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17 修訂)、貴州省城鄉規劃條例(2017 修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相關文件,我縣委托貴州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 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20212035 年)編制工作(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目前保護規劃(草案)已完成編制,具體內容如下。一、基本情況西江歷史文化名2、鎮保護范圍,東至西江水庫,西至千戶苗寨入口停車場,南至外圍山脈山脊線,北至外圍山脈山脊線,面積為 299.68 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面積為 67.35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 139.79 公頃、環境協調區面積為 92.54 公頃。二、保護內容(一)鎮域歷史文化保護-2-主要包括保護自然山水環境、自然保護地、傳統村落、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 5 個方面。1.自然山水環境:保護苗嶺山脈、巴拉河流域的山水格局。水系為白水河、烏堯河、洋吾河和貓鼻嶺河;山脈有雷公山山脈、苗嶺山脈及森林以及田園。2.自然保護地:雷公山自然保護區、西江景區、銀匠之鄉景區。3.傳統村落:12 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控3、拜、麻料、長烏、開覺、中寨、北建、龍塘、黃里、烏堯、烏高、大龍、小龍)、2 個美麗鄉村(干榮村、營上村)和 4 個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西江村、干榮村、麻料村、貓鼻嶺村)、9 個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西江村、干榮村、麻料村、貓鼻嶺村、烏堯村、龍塘村、北建村、白碧村、長烏村)。4.物質文化遺產:在傳統村落、特色村寨、美麗鄉村中劃定的歷史建筑,以及建議歷史建筑(建筑格局、風貌、質量、細部保存較好的建筑劃定為建議歷史建筑);其他歷史環境要素,除歷史建筑及建議歷史建筑、傳統建筑之外,構成傳統風貌的生產生活設施與古樹名木等景物,主要是在傳統村落、特色村寨、美麗鄉村中體現村莊歷史的重要元素,包括山體、古4、樹名木,水系、古道、臺階、鋪地等要素。-3-5.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鼓藏節、苗年節、苗族飛歌、銅鼓舞、蘆笙舞、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制技藝(控拜、麻料、烏高)、苗繡、織錦技藝、苗醫藥等。(二)鎮區歷史文化保護主要包括自然格局、歷史街巷、歷史環境要素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4 大方面。1.自然格局:由周邊延綿起伏的山脈、楓香樹群、風景優美的白水河及河岸東側梯田、傳統木構建筑合為一體構成的山水格局。2.歷史街巷:由主要街巷及兩側的微空間向山地縱向兩側延伸的支狀街巷格局。3.歷史環境要素:西江千戶苗寨北部的護寨樹、白水河北岸苗寨四周楓香樹群、觀景臺、風雨橋 7 座、古井 2 口、“天下5、西江”石碑 1 處、水磨坊 1 處;4.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鼓藏節、苗年節、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九節茶藥制作工藝)、苗族民歌(苗族飛歌)、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苗族蘆笙舞等。三、保護區劃及要求(一)西江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范圍包括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環境協調區,總面積 299.68 公頃。-4-(二)核心保護范圍:東至梯田及外圍山脈山脊線,南至白水河,西至千戶苗寨核心景區入口,北至外圍山脈山脊線,面積為 67.35 公頃。1.整體保護要求:重點保護“M”形景觀格局,保護苗寨的整體風貌及空間環境,包括 3 處6、銅鼓坪、1 處游方場、7 處風雨橋、2 處古樹群、1處古井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和修繕以傳統商鋪和民居院落為主的傳統建筑,重點修繕西江千戶苗寨博物館、唐守城牯藏頭、蔣里翁活路頭、李玉福農家畫、也東寨刺繡、李玉芳刺繡坊、唐興發家庭博物館 7 處,整理保護傳統風貌建筑院落并建立檔案。改善傳統建筑,保持原高與建筑體量,不得成片拆除,以維護原有的空間格局。2.建筑保護與更新為了保護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筑,充分考慮現狀和實施可操作性,對核心保護范圍內建筑提出明確的保護與更新措施。修繕與改善傳統建筑等各類具有歷史風貌的建筑,整治、改造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其他建筑。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大拆大建,嚴格保護“M”形景觀格7、局,應以漸進式的保護與更新模式維持歷史格局與風貌。根據建筑的年代、風貌和質量,以及不同地段的要求,按照保護與更新方式將該區內分為四類:保護、改善、保留、整治。-5-(三)建設控制地帶:位于核心保護范圍外,東、西以外圍山脈山脊線為界,南至苗族文化體驗園白水河支流,北至北門停車場,面積為 139.79 公頃。1.建設活動控制建設控制地帶內建筑以整治為主,新的建設活動應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建設控制地帶內的用地使用及交通、市政等布局,優先考慮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文旅發展需要。2.風貌控制新建、改擴建建筑物需保持苗族木質吊腳樓風貌特點,屋面屋脊為小青瓦,色調統一為傳統灰褐色或原木色,與鄰近建8、筑高度保持一致;由于地基、地質條件限制需修混凝土結構的要嚴格按照“一磚兩木”結構來修建。對不符合上述高度與風貌要求的現有建筑,通過改造其外觀形式和建筑色彩,以達到風貌的協調。3.濱水水岸線和綠化濱水景觀打造:在滿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對白水河沿線岸線進行綠化、美化軟化處理,強調濱水景觀的塑造。4.街巷空間保護傳統街巷:主要是核心保護范圍外西側區域。保護要求:保護街巷的走向、寬度、空間尺度,保證界面連續性。5.歷史環境要素景觀樹:對區內景觀樹進行保護,嚴禁砍伐,加強且常養護管理。-6-處古井:保護古井職能,保護傳統輔裝材質。景觀臺:保持景觀臺原有形態與結構,景觀臺按照富有本地特色的材料進行整治、建9、設,禁止使用其他橋梁形式及非本土特征的構件。(四)環境協調區:核心保護范圍東側和建設控制地帶西側區域,范圍涵蓋自然山體、梯田、西江水庫,面積為 92.54 公頃。1.以保護梯田景觀、水系、山脈自然環境及生態本底為目的,禁止大面積開發建設,除建設必要的旅游設施、景觀小品、市政等附屬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2.尊重當地原有的植被種植傳統,以景觀環境的美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協調區內的梯田河溝、白水河水系必須保護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周圍作為稻香綠化景觀區域,嚴格控制新建設的發生與蔓延。嚴格禁止占用河道的行為。3.保護苗寨外圍的山脈植被,對周邊自然環境進行統籌管理。禁止進行開山、采石、開10、礦、毀林等破壞名鎮地形地貌和歷史風貌的活動;禁止無序、隨意建設。4.保護田園之間的視線通廊,突出名鎮的外部環境特色。保留原有農業種植的面積,可以適當調整植被種植結構,完善美化梯田風光。四、文化遺產展示和利用(一)展示要素-7-1.雷山風景名勝區:雷山風景名勝區中涉及的西江景區和銀匠之鄉景區。2.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江鎮域境內雷公山自然保護區。3.傳統村落:12 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控拜、麻料、長烏、開覺、中寨、北建、龍塘、黃里、烏堯、烏高、大龍、小龍)、2 個美麗鄉村(干榮村、營上村)和 4 個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西江村、干榮村、麻料村、貓鼻嶺村)、9 個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西江村、11、干榮村、麻料村、貓鼻嶺村、烏堯村、龍塘村、北建村、白碧村、長烏村)。4.歷史環境要素:巴拉河支流水系(白水河、朗利河、南堯河、烏堯河、洋吾河和貓鼻嶺河)、古樹名木、風雨橋、寨門、石碑、水磨坊等。5.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項目11 項,包括國家級項苗繡、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鼓藏節、苗年節、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骨傷蛇傷療法、九節茶藥制作工藝)、苗族民歌(苗族飛歌)、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苗族蘆笙舞。(二)展示資源聯動1.與雷山縣、黔東南州的優良旅游資源聯動,展示游線:三棵樹鎮季刀村郎德上寨南猛村新橋村烏東村格頭村小丹江/昂英村空12、申村汪江-8-村交宮村反排村紅陽村西江村開覺村麻料村三棵樹鎮。雷山縣陶堯村西江村雷公坪南刀村紅陽村交宮村汪江村南宮村平祥村格頭村烏東村雷山縣。三棵樹鎮干榮村西江村開覺村控拜村麻料村九擺村三棵樹鎮。2.與雷公山生態旅游資源聯動,展示游線:西江雷公坪(露營)開覺方祥雷公坪(露營)西江紅陽草場雷公坪(露營)西江3.與銀匠之鄉景區旅游資源聯動西江開覺村控拜村麻料村烏高村4.名鎮展示游線從名鎮西部的景區入口出發,由西向東參觀名鎮的民俗風情和特色景點。苗寨古巷游結合歷史古街、濱河步道的打造。讓旅游者品嘗當地風味飲食、并參與節慶長桌宴、祭祖等民俗活動,體會名鎮豐富的民俗風情。針對不同文化素養的旅游者,根據西13、江歷史文化鎮自身文化遺存特色開辟與豐富的民俗風情文化展示區,通過旅游者參與活動來展示名鎮的人文、民俗等不同特色的文化內涵。-9-探幽尋知游針對建議歷史建筑西江千戶苗寨博物、唐興發家庭博物館、龍吉秀家庭博物館、抗日團長楊京故居、蔣里翁活路頭、唐守成鼓藏頭、游方場、民居藝術客棧等豐富的苗族地域特色建筑及空間對外來者形成獨特的探幽苗族文化尋知始祖之源的體驗流線。藝術觀覽游名鎮周圍吊腳樓與山水田融合為一體,自然與人文交相融合,構成一幅幅優美靜寂的圖畫,以此為本底,打造多個觀景平臺及節點,提供游覽者攝影、觀賞路線、組織開展繪畫等藝術活動。稻香田園游名鎮東部梯田順山勢而形成,體現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14、園風光。結合農耕文化讓旅游者參與農作并感受遠離喧囂的傳統農耕田園風情。(三)展示利用指引1.建筑活化利用指引結合旅游服務中心的建設,設置西江歷史文化遺產解說中心。利用傳統民居,設置西江歷史文化遺產文檔中心,收集、整理西江的歷史文檔,記錄西江現時的活動與變化。結合傳統民居利用,設置西江傳統文化傳承中心,傳授培訓、展示表演西江傳統的民間戲曲與民間手工技藝。結合鎮區內現有文化設施,設置西江文化遺產研究專家工作站,開展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現場研究與交流。2.主題設置指引-10-人文游:以抗日團長楊京故居、梁聚伍故居、平寨故事會地點為代表的西江紅色文化;以蔣里翁活路頭、唐守成鼓藏頭為代表的苗族世襲制文化15、;以獨木橋、馬凳橋、板凳橋、風雨橋、碇步橋、石板橋、石拱橋、樓梯橋、木倉橋、封檐橋、求子橋、祈壽橋、保爺橋、贖魂橋、掃寨橋為代表的苗族橋文化等為載體,并通過對部分民居的維修更新,開辟各類展示西江文化的博物館、遺產展示館,開辟參觀與體驗相結合的近代人文游。街巷游:以街巷為載體,輔以在民居區中沿河或位于傳統街巷中的餐飲服務設施和旅游商品商店,以當地苗族特色為品牌,形成各具風情的街巷游。民俗游:以民俗文化、各類廣場等為載體,以歌舞演出等傳統民俗和宗教活動為內容形成參與型民俗游。水上游:拓展水上游覽線,以名鎮內的河道、船為載體,輔以將部分民居有限開放為民居游覽點,同時延伸至,以田園自然村落中的農家樂為駐留點,形成以游客自主游覽為特色的水上風情游。-11-五、公示圖紙-12-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