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2-2035年)(公示稿)(14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760267
2023-09-27
14頁
2.04MB
1、天水市秦州區天水市秦州區華岐華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 22 2-2035-2035 年年)公示稿公示稿天水市自然資源局秦州分局天水市自然資源局秦州分局天水市秦州區天水市秦州區華岐華岐鎮人民政府鎮人民政府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西北綜合勘察設計研究院2022023 3 年年 3 3 月月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天水市秦州區華岐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2-20352022-2035 年)年)(公示公示稿稿)一、一、規劃目的規劃目的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2、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 號)等文件精神,按照省、市、縣有關開展鎮國土空間規劃的部署安排,結合華岐鎮實際編制秦州區華岐鎮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以鄉村振興為重點,綜合分析社會經濟發展、國土資源利用、人口產業分布、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統籌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構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為全面提升國土綜合治理能力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基礎支撐與重要遵循。二、二、規劃依據規劃依據1.1.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法律法規、技術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193、 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2017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2017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18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2018 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自然資辦發【2020】51 號)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分區與用途分類指南2.2.相關政策、規劃文件相關政策、規劃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 號)自然資源部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 號)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永久基本4、農田保護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1 號)國務院 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 號);自然資源部 農業農村部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4 號);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天水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 年)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其他相關規劃、政策文件。三三、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范圍及期限1.1.規劃范圍規劃范圍鎮域范圍:華岐鎮行政轄區范圍內全部國土空間,總面積 107.51 平方公里。鎮區規劃范圍:城鎮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5、發展需要必須實施規劃控制的區域,包括辛大村和汪團村部分區域,規劃范圍北至農貿市場,南至辛大村新村,西至閆家小河,東至山腳,總面積 38.28 公頃。2.2.規劃期限規劃期限與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持一致。規劃基期年為 2021 年,規劃近期年為2025 年,目標年為 2035 年,規劃期限為 2022-2035 年。四、定位與目標四、定位與目標1.1.總體定位總體定位發展定位:秦州區農業產業強鎮、生態宜居示范小鎮。城鎮職能: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鎮域行政、商業文化中心、天水市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2.2.規劃目標規劃目標至 2025 年,三條空間管制控制線全面落地;各級生態功能區保護和修復體系6、建立;農業產業格局得到優化,耕地保護指標得到落實;產鎮融合度顯著提升,充滿活力的城鄉發展格局基本奠定;國土空間的保護、利用、治理和修復水平明顯提高。至 2035 年,基本實現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安全和諧、開放高效、魅力品質的國土空間格局,建成秦州區農業產業強鎮、生態宜居示范小鎮。五、五、總體格局總體格局以華岐鎮自然資源稟賦、自然地理格局和區域優勢為基礎,落實生態、農業、建設等重要保護發展空間和廊道,明晰開發保護區域、軸帶以及重要節點,確定華岐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為:“一核一心兩軸三帶四區多節點”。一核:綜合服務核;一7、心:果園產業中心。兩軸:城鎮發展主軸、城鎮發展次軸。三帶:稠泥河生態景觀帶、閆家小河生態景觀帶、華岐溝生態景觀帶。四區:綜合經濟發展區、特色果業經濟區、優質糧食種植區、山地生態林業區。多節點:以鎮域汪團村、李秦村、文莊村、姚宋村、安集村、劉坪村、海頭村、范山、下馬等村為節點,形成聯動發展的局面。六、六、三區三線劃定三區三線劃定1.1.生態空間與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空間與生態保護紅線根據上級下發數據,華岐鎮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規劃至 2035 年,華岐鎮生態空間總面積為 2627.91 公頃,占全鎮土地總面積 24.44%。2.2.農業空間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農業空間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落實上位8、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規劃至 2035 年,華岐鎮農業空間總面積為 7810.21 公頃,占全鎮土地總面積 72.65%。3.3.建設空間與城鎮開發邊界建設空間與城鎮開發邊界落實上位下達的城鎮開發邊界面積,規劃至 2035 年,華岐鎮建設空間總面積為 312.58 公頃,占全鎮土地總面積 2.91%。七、七、國土空間用途結構調整國土空間用途結構調整華岐鎮全域土地面積為 10750.7 公頃,規劃至 2035 年,農林用地面積為10413.33 公頃,減少了 2.81 公頃;建設用地面積 327.03 公頃,增加了 2.07 公頃,其中:城鎮用地 17.81 公頃,村莊用地 29、86.24 公頃,區域基礎設施用地 20.19公頃,其他建設用地 2.79 公頃;陸地水域 10.46 公頃,保持不變。規劃預留 3.51公頃建設用地機動指標,待建設項目規劃審批時落地機動指標、明確規劃用地性質,項目批準后更新建設邊界,機動指標使用均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八、八、鎮村體系結構鎮村體系結構規劃形成鎮區一中心村一基層村三級鎮村等級結構體系。第一級:鎮區,包括辛大村和汪團村部分區域,是鎮域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規劃人口規模在 2000 人以上。第二級:中心村,是華岐鎮的村莊社區,規劃人口規模在 300 人以上,涉及劉坪村、海頭村、安集村、文莊村、李秦村、姚宋村、汪團村 7 個村莊10、。第三級:基層村,規劃人口規模在 200 人以上,涉及梁山村、余坪村、崖灣村、李白村、白宋村、下馬村、董灣村、火石村、韓山村、羅臺村、李溝村、北楊村、雙王村、范山村、謝小村、劉杜村、草灘村、常溝村 18 個村莊。九、九、村莊分類引導村莊分類引導依據秦州區村莊分類和布局規劃和村莊發展現狀對村莊進行分類,其中,鎮政府所在村辛大村、汪團村為城郊融合類村莊,劉坪村、海頭村、姚宋村、范山村、李秦村為集聚提升類村莊,其余 19 個村為其他類村莊。十、鎮域產業發展布局十、鎮域產業發展布局構建“一核兩區一基地多節點”的鎮域產業發展總體格局。(1)一核:綜合服務核。(2)兩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優質蘋果種植區。(11、3)一基地:優質農業示范基地。(4)多節點:圍繞各經濟發展區特色功能建設多個生態農業、特色養殖等重要節點,包括核桃種植林、花椒種植園、種子繁育中心、獺兔養殖場、珍珠雞養殖園、蘋果產業集散地等。十一、鎮域綜合交通規劃十一、鎮域綜合交通規劃落實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加強鎮域道路系統與各類對外交通設施的連接,形成以 S222 和 X205 為主的“1+1”對外交通骨架網絡。完善內部網絡,加強鎮村、產業節點之間道路連通。規劃新建 Y035、Y037兩條鄉道,作為 S222 與 X205 的連接線,規劃鄉道技術等級為四級及以上,以保證區域內交通暢行。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實施道路黑化工程,至12、規劃期末,農村道路達到“組與組硬化路百分百通達,村與村等級公路百分百通達”的“雙百”目標,逐步完善農村公路服務功能。十二、十二、鎮域鎮域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按鎮區、社區生活圈(中心村)、基本居民點(基層村)三個等級配置公共服務設施,以需求為導向,充分結合村民意愿和偏好,本著方便、適用為原則,相對集中布置。應優先保障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等宜居生活配套,鼓勵新建與改建相結合。十三、鎮域十三、鎮域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市政基礎設施規劃1.1.給水規劃給水規劃村莊給水工程以地下水為集中供水水源,以河水、泉水等地表水作為輔助水源,提高村莊供水的可靠性與保證率。2.2.排水規劃排水規劃規劃鎮13、區和各行政村均采用雨污分流制,以村組為單位建設小型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統一收集后排入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體或路邊溝。3.3.供電規劃供電規劃規劃牡丹線與海池線互聯,新建牡丹 3 線與文集線互聯,形成互聯互供,轉帶部分負荷,提高供電可靠性。4.4.郵政通訊規劃郵政通訊規劃鎮區通信線路采用埋地管道敷設,鎮域村莊采用架空線路,位置設在電力線走向道路的另一側,加快對現有設備的升級改造,通信光纜要逐步實現光纖化。5.5.燃氣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規劃確定華岐鎮以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為補充,規劃遠期天然氣氣源引自秦州區氣門站。6.6.供熱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管道天然氣14、氣化工程的推進,擇優選擇適合本地的供熱方式力爭實現集中供熱或區域性聯片供熱,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7.7.環衛工程規劃環衛工程規劃規劃在汪團村新建 1 處垃圾轉運站,在安集村新建 1 處垃圾處理廠,在辛大村新建 1 處垃圾填埋場。新建鎮區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不超過 100m,其他村莊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不超過 200m。十四、鎮區用地布局規劃十四、鎮區用地布局規劃1.1.居住用地居住用地規劃到 2035 年,居住用地 13.96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 55.53%,城鎮住宅用地 3.86 公頃,農村宅基地 10.1 公頃。人均居住用地面積 63.45 平方米/人。2.2.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公15、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規劃到 2035 年,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2.94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11.69%;人均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面積 13.36 平方米/人。3.3.商業服務業用地商業服務業用地規劃到 2035 年,商業服務業用地 2.08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8.27%;人均商業服務業用地面積 9.45 平方米/人。4.4.工業用地工業用地規劃到 2035 年,工業用地 0.37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1.47%;人均工業用地面積 1.68 平方米/人。5.5.物流倉儲用地物流倉儲用地規劃到 2035 年,物流倉儲用地 0.34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1.35%;人均倉儲用地16、面積 1.55 平方米/人。6.6.交通設施用地交通設施用地規劃到 2035 年,交通設施用地 4.14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16.47%;人均交通設施面積 18.82 平方米/人。7.7.公用設施用地公用設施用地規劃到 2035 年,公用設施用地 0.55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2.197%;人均公用設施用地面積 2.5 平方米/人。8.8.綠地與廣場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規劃到 2035 年,綠地與廣場用地 0.75 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 2.98%;人均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 3.41 平方米/人。十五、鎮區十五、鎮區基礎保障體系規劃基礎保障體系規劃1.1.道路交通規劃道路交通規劃規劃南17、北向鎮區主干道紅線寬度 14 米,鎮區南側支路紅線寬度 9 米,鎮區北側支路紅線寬度 5 米。規劃在鎮政府門口設置 1 處公交站點。在集貿市場、道路沿線規劃公共停車場,占地面積為 0.26 公頃。2.2.給水規劃給水規劃規劃鎮區水源為楊家寺水廠。給水管道采用環狀布置方式,主干管徑為DN150,支管管徑 DN100。3.3.排水工程規劃排水工程規劃規劃區污水管徑按污水量確定為 400mm 和 300mm。規劃在辛大村新村西側建設一處污水處理設施滿足鎮區發展需要,占地 0.06 公頃。規劃雨水管溝結合地形敷設,就近排入水體。規劃區雨水管徑按雨水量確定為 400mm 和 300mm。4.4.電力工程18、規劃電力工程規劃華岐鎮鎮區以35KV 變電站作為主供電源,10KV 輸電線呈放射狀接入華岐鎮,在鎮區新建 3 處變壓器,用于將 10kv 輸電轉化為 220v 或 380v 供電,滿足鎮區正常供電。5.5.通信工程規劃通信工程規劃保留現狀郵政所。道路上的光(電)纜采用地下敷設方式,新建道路或改建道路不允許通訊電纜架空敷設,現狀道路上的通信線路應逐步改造入地。6.6.供熱工程規劃供熱工程規劃規劃近期采用分散供熱的措施進行供熱,廢棄燃煤取暖,采用電力取暖。遠期天然氣通達后,力爭實現集中供熱或區域性聯片供熱,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7.7.燃氣工程規劃燃氣工程規劃鎮區天然氣氣源引自秦州區氣門站,中壓燃氣19、干管枝狀布置,管徑為 DE200,采用鋼管或 PE 管。8.8.環衛工程規劃環衛工程規劃公共廁所結合公園綠地、停車場、主要道路兩側布置,共設置 3 座。設置 7處生活垃圾收集點,配置垃圾轉運車輛 2 輛。十六、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十六、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1.1.國土綜合整治國土綜合整治(1)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落實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結果,合理確定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時序,確保整治質量,切實提高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效率。(2)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期內,建設高標準農田 3000 公頃,提升耕地質量 0.5-1 個等級。(3)農村建設用地整理以“空心村”和“危舊房”整治改造為重點,推進農村建設20、用地整理,通過城鄉建設用地“增加掛鉤”政策實施,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促進土地要素在城鄉間有序流轉,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4)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規劃將鎮區內布局散亂、容積率低、建筑密度低、設施落后的低效用地通過功能置換、改造升級、搬遷重建等方式實現再開發,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公益設施,提高城鎮空間品質和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規劃整治低效用地 6.68 公頃。2.2.生態修復生態修復(1)水生態修復規劃對閆家小河進行生態修復,對河流渠道進行清淤,增加兩側植物品種和護坡綠化,通過人工修復措施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恢復,治理面積約 57.03 公頃。(2)林草保護修復規劃實施荒地生態育林,消除裸土地 0.189 公頃。逐步將鎮域內耕地保護目標外大于 25以上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總面積為 4.59 公頃。(3)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開展農村治危拆違、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類設施建設、垃圾無害化處理。探索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減量化、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實施“清、理、增、優”行動,推動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增加生態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