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事故黑點安全性評價與治理措施培訓課件(93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晴
編號:764790
2023-10-10
93頁
2.99MB
1、事故黑點安全性評價與治理措施,一、道路事故多發位置(黑點)的定義與分類,1.事故多發位置的定義 在較長的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數量或特征與其他正常位置相比明顯突出(積聚)的某些位置(點、路段或區域)。事故多發路段位置的含義:位置可以是一個點、一個路段、整個一條道路或一個區域 事故多發位置對評價的時間段有要求,即較長一段時間。通常為3年。定義中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數量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正常和突出是事故多發位置分析的關鍵點。,2.事故多發位置的分類點 事故多發點是指道路的某些特征點(或很小一個區段)上集中了超常數量的事故,如交叉口、橋梁或道路平曲線的特征點。作為“點”一般長度不大于500m。2、路段 是指有一定長度的一個路段集中了超常數量的事故。這一長度應超過作為“點”的路段長度,通常采用15km。區域 事故多發區域多用于城市路網,也可用于公路網。這一區域應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如居民區、商業區等。這個區域的大小一般在5km2或更大.,一、道路事故多發位置(黑點)的定義與分類,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1.事故多發位置鑒別的目的及意義 是通過對事故多發段點的道路交通環境、人文、特征等與事故(類型、特征、原因)的關系的研究,發現影響道路安全的因素和規律,用于指導今后的道路與交通設計。對事故多發位置上發生的典型事故案例進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找到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加以整治,從而改善現有道路的安3、全水平;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事故多發位置研究,可以獲得事故與道路交通條件之間的聯系,找出道路交通設計中的缺陷。,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2.事故多發位置鑒別與治理的內容資料收集鑒別原因分析改善和治理對策后評估,3.道路事故多發位置鑒別必要的事故數據(1)事故方面的數據事故地點(里程樁號、道路上的一些特征位置)事故時間(年、月、日、時刻)事故對象(機動車、非機動車、人、動物和路邊或路中的物體)事故對象的行為狀態事故形態事故結果,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1)事故方面的數據事故的原因人的原因(人的原因主要是指人的過失行為,包括:違反交通法規及其他有關的管理規定、疏忽大意和操作不當)車的原因4、(主要是指使用過程中由于保養檢查不夠、失修或機件調整不當等造成的事故)路的原因(道路結構方面的缺陷、交通條件方面的缺陷、線形方面的缺陷、路側環境的缺陷),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2)環境方面的數據道路設施(道路設施數據包括道路幾何設計要素、道路路面條件)交通設施與管理(控制與管理方式、以及與控制和管理方式相對應的交通標志、標線、分隔欄和信號燈等)天氣氣候條件照明條件路側環境交通環境,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4.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指標(1)道路安全的評價指標 絕對數 絕對數指標是反映交通事故狀況的基本指標,常用的有:事故次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習慣上稱為4大指標。絕對5、數指標簡單、清晰,是其他評價指標的計量基礎;絕對數指標是靜態的、孤立的,無法反映實際道路、交通條件的差異對事故的影響。,二、道路事故多發位置的鑒別,(1)道路安全的評價指標 相對數 公里事故率,相對數 車輛事故率,相對數 人口事故率,相對數 綜合事故率,相對數 車公里事故率,當量事故數與當量事故率 當量事故次數,當量事故數與當量事故率 當量事故次數,當量事故數與當量事故率 當量事故率,二、道路事故多發路段位置的鑒別,(2)交通事故多發位置鑒別的基本方法,(2)交通事故多發位置鑒別的基本方法事故頻率法,事故率法,質量控制法,累計頻率曲線法,累計頻率曲線法,浙江某省道的交通事故累計頻率圖,浙江某高6、速公路的交通事故累計頻率圖,浙江某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累計頻率圖,三、事故多發位置安全性評價內容,1.交通事故多發位置安全性評價的內容交通事故的統計與分析路段運行速度調查與分析事故多發位置的成因分析事故多發位置的安全改善措施或治理措施,2.常見的事故多發位置:(1)線形組合不良路段 長直線(大半徑曲線)接小半徑曲線路段、急彎陡坡路段、視距不良路段(2)連續長大上、下坡路段(3)隧道或隧道群路段(4)互通式立交路段(5)平面交叉口和路側開口路段(包括過村鎮路段)(6)路側危險路段,三、事故多發位置安全性評價內容,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與統計分析,1.我國道路交通事故的分類(1)交通事故的法定分類7、 輕微事故 輕傷12人;或財產損失不足1000元,非機動車不足200元。一般事故 重傷12人或輕傷3人以上;或財產損失不足3萬元。重大事故 死亡12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特大事故 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以上;或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2)交通事故的形態分類 交通事故參與者之間發生沖突或自身失控肇事所表現出來的具體事態。事故形態分為:碰撞:面碰撞、側面碰撞、追尾碰撞 刮擦:同向刮擦、對向刮擦。碾壓 翻車 墜車 撞固體物 失火 其它,2.道路交通事故的調查(1)交通事故的數據來源交通警察部8、門公路管理部門路政保險部門車輛與人員傷亡理賠醫院,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與統計分析,(2)交通事故調查資料內容事故發生的地點及其特征:道路名稱、道路類型、交通控制參數、路段等;事故發生的時間:事故發生的年、月、日、時等;事故各方的資料:人、車、路側物體等事故特征:事故的形態(側面相撞、同向刮擦、追尾相撞等);事故原因:車輛原因、駕駛方面的原因、違章原因、道路環境等;事故后果:嚴重程度、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事故點環境:照明、天氣、路面狀況等;事故發生的過程描述。,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與統計分析,(3)交通安全分析所需的調查資料內容道路交通事故本身的資料,包括事故發生的地點、形態、原因、當時9、的天氣和路況、時間等;道路條件與交通工程設施:包括路線、路基路面、橋涵隧道等結構物、交通安全設施、標志標線、路側、排水設施等;交通資料,包括交通量及其組成情況;自然與人文環境。,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與統計分析,3.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分析(1)事故綜合資料,事故類型統計:事故的總體情況和事故的嚴重程度,四、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與統計分析,分析肇事車輛駕駛員地區分布圖的目的:分析駕駛員對黑點路段的熟悉程度和道路信息提供的充分程度。,肇事車輛類型分布圖(高速公路),肇事車輛類型分布圖(二級公路),分析肇事車輛類型,主要是為了確定交通管理的重點車型,分析事故天氣分布,主要是分析不良天氣對事故的影響,10、是否需要加強不良天氣情況下的安全措施,包括視線誘導和路面防滑等,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分析事故形態分布,主要是為了分析事故的主要形態以及造成這些形態背后的道路條件和交通條件的原因。,分析造成事故多發路段交通事故最主要的直接原因以及背后可能的道路與交通條件原因,為交通設施的設置提供直接依據。,(2)事故時間分布(月變分布),事故高發月份與我國的“黃金周”密切相關。,交通量的大小對交通事故的發生有著直接的關系。,(2)事故時間分布(周變分布),(2)事故時間分布(時變分布)高速公路,事故高發時段為9時至20時,其中兩個高峰時段分別為912時和1418時。事故高峰時段與路段交通量高峰時段基本是對應.,11、(2)事故時間分布(時變分布)二級公路,8:0021:00事故率較高,其中兩個高峰時段分別為1015時和1820時。,分析事故時間分布,主要是針對性地在不同時間實施不同的交通管理與控制,減少事故的發生。,(3)交通事故空間分布,事故空間分布圖,(3)交通事故空間分布,尋找事故發生多發或危險的路段或地點以及對應的道路條件。,(3)交通事故空間分布,高速公路連續下坡事故空間分布圖,(3)交通事故空間分布,二級公路事故空間分布圖,(4)典型立案事故分析,通過對事故多發路段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案例分析,尋找事故發生的共同特征或原因,為事故治理提供依據。案例:某路段7起死亡和傷人事故均發生在夜間,事故發生12、地點位于出隧道后的連續下坡路段,肇事車輛一般為大型貨車。事故形態基本上是碰撞前方停在車道或硬路肩的故障車輛。措施:加強該路段的速度控制和夜間視線誘導,增加監控設施,及時發現停靠的事故或故障車輛,在隧道前實時發布預告信息,提醒駕駛員控制速度,保持車距,謹慎駕駛。同時,在出隧道路段設置港灣式停車帶。,1.速度與速度差的相關概念(1)有關速度的概念 設計速度 是指當氣候條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車運行只受道路本身條件(幾何要素、路面、附屬設施等)的影響時,中等駕駛技術的駕駛員能保持安全順適行駛的最大行駛速度。設計速度是一個理論上的技術指標,是決定道路幾何形狀的基本依據,是公路線形設計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13、要參數之一。,五、運行速度的 調查與統計分析,(1)有關速度的概念 設計速度 設計速度控制公路線形技術指標最不利的地方,實際上公路絕大部分路段采用的線形指標都高于該路段設計速度所控制的極限技術指標值。設計速度作為基礎參數,用于規定一個路段的最低設計標準,但在實際的駕駛行為中,沒有一個駕駛員自始至終地去恪守這一固定車速。,(1)有關速度的概念 運行速度 是車輛在道路上實際行駛速度。在干凈、潮濕的道路條件和自由流狀態下,駕駛員憑據自己的駕駛條件和心理預期而采取的安全行速度度,它表征了某一道路的實際交通運行情況。,公路與城市道路幾何設計:運行速度是指觀測到的駕駛員在自由流條件下的行車速度。此觀測速度14、的85%位車速是特定位置或特定幾何條件下的最常用速度。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指南(JTG/T B05-2004):運行速度是指交通處于自由流狀態,且天氣良好時,在路段特征點上測定的第85個百分位上的車速。,(1)有關速度的概念 運行速度 由于不同的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可能采用不同的速度,通常采用斷面測定或預測的第85位車輛行駛速度作為運行速度。,占85的車輛的行駛速度在此速度值以下,只有占15的車輛的行駛速度高于此值。,運行速度(V85)考慮了道路上絕大多數駕駛員的交通心理需求,接近實際的車輛運行狀態,因而,國內外交通管理部門常以運行速度作為某些公路路段的限制速度。,(1)有關速度的概念 平均速度 平15、均速度包括時間平均速度和區間平均速度。時間平均速度是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道路某斷面各車輛地點速度的算術平均值;區間平均速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瞬間行駛于道路某一特定長度內全部車輛的速度分布平均值。,(1)有關速度的概念 限制速度 限制速度包括法律限制速度和標志限制速度。法律限制速度:通過法律確定的限制速度,適用于所有道路。標志速度:通過道路交通標志發布的限制速度,適用于特定道路。,一 限制速度,法律限制速度,一 限制速度,法律限制速度,法律限制速度,限制速度是指道路運營后,在保障車輛安全運行條件下,道路交通管理部門為發揮道路的運輸效率,對道路上行駛車輛規定的管理速度,其包含最高行速度度限制和最低行速度16、度限制。限制速度具有法律效率,是交通警察執法的依據,也是分析交通事故原因常用的一個指標。,限制速度標志,二 限速標志,最低限標志,二 限速標志,區域限速標志,(1)有關速度的概念 建議速度 設置建議速度的目的是為了引導駕駛員在潛在危險點如彎道、匝道、陡坡處根據建議限速標志上標明數值自行選擇安全速度,建議速度通常不具備法律效力,屬非強制限速。,(2)速度差概念 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差 各個路段運行速度(V85)與設計速度(Vd)的差值,表征的是整體道路線形指標的連續性和均衡性。當設計速度與運行速度嚴重不符時,滿足設計速度要求的道路設計值如超高、視距等將不能滿足運行速度的要求,易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17、如果不能按照運行速度對相關技術指標進行重新設計,應設置嚴格的交通控制設施如限速標志或自動雷達監測設備,保證兩者的速度差處于可接受的范圍。,(2)速度差概念 相鄰路段運行速度差 相鄰路段運行速度(V85)的差值,表征的是相鄰路段運行速度和線形設計要素的一致性和協調性。當相鄰路段的線形設計要素間存在嚴重不協調時,相鄰路段的運行速度存在突變,可能導致交通事故集聚。如果不能修正相鄰路段的線形設計要素使之一致,應在線形高指標路段進入低指標路段前設置嚴格的交通控制設施,保證行車安全。,(2)速度差概念 不同車型間的速度差 不同車型間的速度差,包括某一斷面不同車型預測或實測運行速度間的速度差和不同車型實測行18、駛速度(一般也采用第85位速度)間的速度差。不同車型(通常分為小客車、大客車及大貨車)因動力性能和制動性能等的差異性,不同車型間通常會形成速差,但如果車輛速度相差過大,同向車流間的相互干擾就大,動力性能好的車輛就會頻繁的超車,甚至強行超車,導致交通事故.不同車型間速度差大的路段,應通過修改設計或采取措施提高低速車輛的行駛速度,控制高速車輛的行駛速度。,(2)速度差概念 速度調查樣本的均方差 速度調查樣本的均方差,一般用來表征某一斷面速度分布的均勻性。速度均勻性(速度方差)必須是在某種特定的服務水平下(如交通量)才具有意義。速度方差越大,車流間的相互干擾就大,交通事故率高。速度調查樣本的速度可為19、地點速度、行駛速度。速度方差不具備表征整體道路線形連續性和相鄰路段線形設計一致性的功能,但可以作為路段速度管理的依據。,a)溫州方向,(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傷害理論 速度對駕駛員的視覺特性、判斷特性、反應特性均有很大影響。駕駛員在高速行駛時,視野變窄,動視力降低,感知和反應時間變慢,對各種信息的感受刺激變的相對遲鈍,對速度估計過低,且容易對距離估計失誤,對信息處理能力和對車輛的控制能力也較低速時差,操縱失誤增加,而且高速行駛還會降低車輛的操縱性和橫向穩定性。因而,速度越高,發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一 限制速度,為什么要進行速度限制,(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傷害理論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20、車輛碰撞時其釋放出來的能量與減加速度、速度平方成正比。車輛的速度越大,在發生碰撞事故時,減加速度值越大,碰撞中消散的能量越大,對車輛和人的傷害也越嚴重。,一 限制速度,一 限制速度,(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差傷害理論 在交通流中,速度接近平均速度時,事故率最低;隨著速度與平均速度的離差增大,無論是大于平均速度還是小于平均速度,事故數都呈增加趨勢。,速度均值離差與億英里事故率間的關系,(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差傷害理論 研究發現,以比平均速度低的速度行駛的車輛事故危險性不明顯,當車輛以高于平均速度兩倍標準差時,事故危險程度最大。在與平均速度相差25 km/h以內的速度行駛時,事故危險曲線21、幾乎是平直線,沒有變化。超過此速差范圍運行的事故危險將會是平均事故率的6倍。,速差與交通事故之間的關系,(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差傷害理論 Joksch1993年發現小汽車駕駛員在事故沖突中死亡的危險程度與速度差呈4次函數關系。事故死亡的可能性在速差為30 mi/h(48 km/h)時明顯增加,當速差為60 mi/h(96 km/h)時,事故死亡可能性超過50。50 mi/h(80 km/h)的速差引起的死亡可能性是25 mi/h(40 km/h)的速差引起的死亡可能性的15倍。,速差對交通事故傷亡的影響,(3)速度限制基礎理論 速度差傷害理論 實踐表明,速度離散程度越低,交通事故率就越低22、;速度離散程度越高,即速度偏離平均速度程度越大,會導致頻繁超車,增加車輛變換車道的次數,跟馳車輛不得不頻繁調整速度,同向車輛間的干擾增加,增加了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速度標準差與億車公里事故率關系曲線,2.運行速度的調查(1)測速路段的要求 在天氣良好,路面干燥、平整基本無病害的地點進行。測速地點處有利于隱蔽,避免在觀測速度時對駕駛員造成干擾,影響駕駛員對車輛速度的控制。測速路段一般選擇在事故多發路段的適當位置,應根據道路的線形決定。,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調查(1)觀測樣本數量 控制樣本量的目的是控制觀測速度值的精度,地點車速調查所需觀測的最小車輛數為:根據測速數據,計算出來的樣本量約為小客車、大貨車及大客車的樣本數量最小值分別為110、90、60輛。,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統計分析(1)運行速度的統計,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統計分析(1)運行速度的統計,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連續上下坡路段的運行速度,2.運行速度的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標準差的統計,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統計,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連續長大下坡路段的運行速度,2.運行速度的統計分析(2)運行速度的統計,五、運行速度的調查與統計分析,連續長大下坡路段的運行速度標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