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安全現狀問題及解決途徑培訓課件(26頁).ppt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27916
2023-12-01
26頁
617.54KB
1、生態文明建設,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及解決途徑,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及問題,二、飲水安全問題成因分析,三、飲水安全問題解決途徑 生態文明建設,內容提要,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危機的核心問題是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問題。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加大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的投資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農村飲水安全形勢仍十分嚴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經濟發展和資源過度開發,導致了農村飲用水源污染和水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威脅到農民的飲水健康,一、農村飲水安全現狀及問題,2006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3.23億,占農村人口的34%。,在飲水水質不安全人口中:氟砷含量超標 2、5370萬人,占23%;苦咸水 3850萬人,占17%;鐵錳等超標 4410萬人,占19%;飲用水源被嚴重污染涉及人口 9080萬人,占40%。,飲水水質不安全2.27億人,占70%,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證率不達標人口,占30%。,飲水不安全人口分布飲用高氟水人口:主要分布在華北、西北、華東地區,80%分布在長江以北。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出現氟斑牙和氟骨癥,重者造成骨質疏松、骨變形,甚至癱瘓,喪失勞動能力。飲用高砷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山西、新疆、寧夏和吉林等地。造成砷中毒,導致皮膚癌和多種內臟器官癌變。飲用苦咸水人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免疫力低下,3、誘發和加重心腦血管疾病。,飲水不安全人口分布飲用污染地表水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飲用污染地下水人口:主要分布在華北、中南地區。造成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易導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還因此暴發傷寒、副傷寒以及霍亂等重大傳染病,個別地區癌癥發病率居高不下。近年來,南方局部地區血吸蟲病疫情回升,疫區群眾因生產和生活需要頻繁接觸含有血吸蟲尾蚴的疫水,造成反復感染發病,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1、有害物質背景值含量高,二、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成因分析,由于地質構造與水文地質條件造成水體中有害物質背景值含量高,特征是地域性強,主要以氟、砷、鐵、錳、礦化度等指標偏高。造成地方病高發,4、嚴重危害人民健康;,2、不合理開發利用活動的影響,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引起了生態環境改變和自然環境的退化,使水源涵養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及腐植質進入水體,導致水體質量下降。不合理采礦或過度開采地下水破壞含水層,含有有害物質的礦渣、污水等進入水體造成污染。,農村地區飲用水源狀況 以分散式供水為主,水源分布分散,保證率低、污染源量多面廣,大部分農村水源地沒有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與水質預警實時監測體系,保護管理難度大。,3、廢污水、廢棄物無序排放污染水源,調查結果,農村60%的水源周圍存在污染源。生活污水、養殖畜禽糞便、工業廢水、等無序排放;化肥、農藥過度使用;工礦企5、業尾礦、廢渣等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亂堆亂放;采用落后工藝對自然資源掠奪式利用,生產過程中時有泄 漏事故發生,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飲用水源的水質。,產業轉移,國家政策因素,環境污染,市場因素,地價因素,勞動力因素,4.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產業轉移的雙刃劍,3、國內產業二次轉移高潮已經來臨,在國際產業大轉移同時,國內也出現了類似的內部轉移。,一次轉移,二次轉移,生活飲用水水質主要受水源水質、水處理工藝和配水系統制約,需要有與水源水質相匹配的水處理工藝、衛生的供水系統(配水管網和調節構筑物)以及有效的檢測手段才能保證飲用水安全。目前,農村供水普遍缺乏必要的水處理設施,消毒設施和水質檢測設備,即使6、有水處理設施的,多數還存在種種問題;分散式供水、小規模集中式供水的農村幾乎無水處理設施,直接飲用水源水,造成飲用水中細菌學指標、污染物、有害物質超標問題嚴重。,5、水處理設施和管理,1、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三、解決途徑生態文明建設,“十七大”提出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之一。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學習生態系統的智慧,建設一種具有資源利用率高、穩定性強、物種多樣性豐富、個體之間、組織之間相互協調、和諧共處、對自身環境和外部環境起到穩定作用的生產系統、消費系統和分解再循環系統。,生態系統既是一種生產系統,也是一種消費系統和分解系統。各種營養物質和能量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7、,物盡其用,沒有多余的物質,也沒有經濟系統中所謂的“廢物”。,生態學家馬世駿教授總結出三條生態系統原理,即 生物共生:各種生物的個體、種群和群落在同一個地域空間和諧共處、各自占有自己特定的生態位。物質循環再生:物質循環再生就是通過食物鏈和營養級上的能量傳遞,通過植物的吸收,動物的消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使包括碳、水在內的營養物質能夠循環再生、持續利用。生物能多層次利用:在物質循環再生的過程之中生物能得到多層次的、充分的利用。,生態文明的要求之一就是循環經濟要有較大的比重。循環經濟遵從“3R原則”:Reduce(減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環)。生態系統自我組織和設計中體8、現出的高效、和諧的智慧正是人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也是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目標所在。,2、國內經驗,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如生態農家院建設:特點:以民居和庭院為載體,匯集節能環保資源再生利用、雨水利用、太陽能光熱光電利用、風力發電、廢舊物再利用等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新技術。雨水回收系統,通過雨水回收、潔凈處理后,引入房屋的水系統。排出的生活污水通過管路引入水處理設施,經膜處理后與回收的雨水一起作為景觀水和庭院綠化灌溉用水。生活垃圾、糞便一部分進入沼氣池生成沼氣用于做飯和燒水。另一部分經過生物處理后和沼氣池的沼渣可作為肥料。,四川,資陽市樂至縣童家鎮群樂村將建沼氣池、改廁、改廚、改圈結合起9、來,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形成“飼草飼料養殖糞便沼渣種植”的循環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保護了環境。,北京,大興區留民營村以集體農場的形式在全村范圍內構建了以沼氣池為紐帶的種植、養殖業復合生態產業,同時以生態農場為依托發展以產銷“有機食品”為特色的農業觀光旅游。門頭溝區永定鎮推廣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制磚;依托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綜合治理廠,利用中水營造濕地景觀,結合生態修復工程發展當地觀光旅游;構建包括產品及飼料加工業、養殖業、沼氣池和種植業的產業生態鏈。房山區十渡鎮通過實施包括山頂生態林、山腰果林觀光采摘園、山底農業生態園等內容的生態保育和改造示范計劃以及農林生態科技示范園工程,建設生態旅游示范鎮10、。,北京,朝陽區蟹島構建了包括農業種植、水產養殖、旅游度假和生物能源工程在內的完整的產業生態鏈,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能源節約利用和廢棄物零排放。順義空港工業區通過環境影響評估限制污染企業入區。工業區建有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和負責對工業固體廢棄物進行統一回收和處理的固體廢物管理中心。房山區潭柘寺鎮提出“環境利鎮、生態興鎮、旅游富鎮”,結合生態修復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發展生態旅游。通過雨水收集利用解決農、畜用水問題,減少地下水源的開采。,3、國際經驗,(1)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逐步推行生態文明德國首先將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放在廢棄資源的回收再利用,然后逐步擴展到生產和消費領域。日本則從資源消耗減量化入手構11、建抑制廢物產生、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一體化的物質循環鏈。(2)將立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的主要手段主要發達國家都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和相應的技術標準,憑借法律來促進和規范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國際經驗,(3)制定鼓勵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運用政策杠桿影響企業和居民行為,支持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具體做法有:建立針對居民的資源回收獎勵制度;對使用再生資源利用類設備或從事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的企業實行稅收優惠;對使用再生材料的產品實行政府優先購買;針對制造商和進口商實行廢棄商品回收利用負責制;對居民和企業傾倒垃圾實行收費或征稅;對飲料瓶罐采取垃圾處理預交費制;對污水治理沒達到要求的企業課以重罰;對使用不可再生能12、源或原生材料征稅。,國際經驗,(4)鼓勵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依靠科技進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如美國政府撥專款用于減少煤電環境污染技術的開發,并設立有關獎項鼓勵對降低資源消耗、防治污染有實用價值的新工藝新方法的研究開發;荷蘭允許采用清潔生產或污染控制新技術的企業實行加速折舊。,國際經驗,(5)重視宣傳教育,鼓勵公眾參與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運用各種手段和輿論傳媒加強對民眾的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對低排放和生態文明型社會的認識,鼓勵公眾參與廢舊資源回收和再利用活動。美國和日本分別有“循環利用日”和“循環宣傳月”.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在宣傳循環經濟、監督企業行為、組織志愿者活動、建立廢品回收和資源13、循環利用情報網絡、協調政府與企業及居民之間的關系等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4、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解決途徑,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設一種具有資源利用率高、穩定性強、物種多樣性豐富、個體之間、組織之間相互協調、和諧共處、對自身環境和外部環境起到穩定作用的農村生產、消費和分解再循環系統。系統建設應該是開放的、多層次的、環環相套的生產、消費和分解再循環系統,可在村落內部、鄉村之間、城鄉之間實現物質生產、消費和分解再循環利用的系統。通過系統模式的建設,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戰略認識之一:農村飲用水問題是民生的根本問題,必須從關系民族興衰、新農村建設和人民福祉的高度深刻認識其重要性。,從歷史上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和水環境的演變有緊密的關系,如兩河流域文明的衰落、樓蘭古國的消亡等都和水環境的變化有直接關系。改善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沒有那一個民族能在垃圾堆上崛起。飲用水問題不僅關系到百姓的身體健康乃至民族的興亡,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大國形象的必然要求。從民生水利的角度,不斷加強對公眾環境權益的保護,也是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徑。,請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