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園區云計算數據中心及附樓光環新網測量施工方案(14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861909
2023-12-26
14頁
13.53MB
1、目 錄1 工程概況22 編制依據23 測量重點難點24 測量施工部署34.1 測量工作內容34.2 主要測量方法34.3 測量工作條件34.4 測量驗線及資料管理45 測量施工準備45.1 技術準備45.2 器材準備55.3 人員配備65.4 點位交接65.5 場地測量66 控制網的測設76.1 平面控制網的測設76.1.1 首級平面控制網76.1.2 二級平面控制網86.1.3 三級平面控制網96.2 高程控制網的測設97 軸線投測及高程傳遞107.1 軸線投測107.1.1 地下施工軸線投測107.1.2 地上施工軸線投測107.1.3 軸線投測的精度要求117.2 高程傳遞127.2.12、 地下室高程傳遞127.2.2 地上高程傳遞137.2.3 高程傳遞的精度要求138 結構細部放樣139 基坑監測1410 安全文明施工及環境保護要求141 工程概況 項目位于xx市xx區xx產業園區。北臨規劃北一街,南臨規劃北三街。序號項 目內 容1地理位置xx市xx區xx產業園區2建筑功能云計算數據中心及附樓3建筑面積總建筑面積:占地面積:699994建筑層數云計算數據中心地上建筑4層 ,無地下室5測量系統平面xx城市坐標系高程xx地方高程6建筑標高m基底標高-7.6m(31.25m)2 編制依據序號施工規范、規程編 號1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82建筑基坑支護變形監測規程DB13、1/489-20073建筑施工測量技術規程DB11/T446-20074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管理規程DBJ01-80-20035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規程DB11/T695-20093 測量重點難點1、本工程為群體工程,各個建筑物采用同一施工坐標系,保證測量控制網的高精度和連續性,是本工程的重難點。2、本工程土方、基坑支護等均由分包單位完成,協調與各分包單位之間的工作聯系,及時檢校各單位測量成果,保證測量精度。3、本工程部分建筑為深基坑,基坑監測是工程的重點。4、施工現場來往車輛多、交叉作業,必須保證測量控制點為穩定性。4 測量施工部署4.1 測量工作內容按工程進度分為以下六個階段:1、施工準備階段:測4、量交接、測量資源配備、總體測量方案編制、場地測量、平面及高程控制網測設。2、土方施工及護坡施工階段:建筑物及開挖線定位測量、土方量計算及平衡、基坑開挖測量。3、地下結構施工階段:平面及高程控制投測、細部放樣。4、地上結構施工階段:內控點測設、平面及高程豎向投測、細部放樣。5、裝飾裝修機電安裝施工階段:裝修基準控制測量,機電等安裝測量,場區外線測量6、系統聯動調試、試運行及竣工驗收備案:竣工測量,測量資料編輯、匯總、移交。4.2 主要測量方法測量內容施測方法基準點的校核GPS靜態測量和四等水準測量平面控制網的布設GPS靜態測量、2級全站儀四等精密導線測法高程控制網的測設四等水準測量控制軸線的測設5、全站儀放樣軸線豎向投測內控法高程傳遞鋼尺直接丈量法和水準儀+鋼尺傳遞法。4.3 測量工作條件1、GPS接收機測量工作條件:GPS測量條件要求視野開闊,視場內障礙物的高度角不宜超過15。GPS測量時要避免多路徑效應對測量的影響,測量時注意偽距等現象的產生。2、水準儀、全站儀測量工作條件:保證通視條件和量距條件,無震動干擾。3、施工作業為測量放線提供良好的作業條件,為測量工序留有充分的工作時間,并為測量儀器和操作人員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和安全保證。4、結構混凝土終凝后才可以進行測量放線,樓層放線前不得在施測區域內堆放物料。4.4 測量驗線及資料管理1、測量驗線(1)驗線工作由測量員自檢、施工測量管理6、部驗線、監理驗線和規劃驗線四級組成。(2)建筑物位置、建筑高度等納入城市規劃管理的項目由規劃部門負責。(3)施工、安裝測量控制的重點部位和關鍵環節由監理單位負責;施工、安裝測量控制的常規驗線由施工單位負責。(4)相互重疊的各級驗線工作盡可能的同步進行,以縮短工作時間。(5)驗線工作與放線工作要做到人員、儀器和測量方法三分開,獨立進行。(6)驗線的精度要高于放線;嚴禁驗線與放線同時進行;在施工工序安排上要給驗線留出必要的時間,嚴禁不經驗線就擅自施工的現象發生。(7)驗線工作按精度級別和難易程度由測量管理部和質檢員分別負責。平面和高程控制、主軸線投測、高程傳遞測量等關鍵部位由測量管理部負責驗線,其7、余由質檢員負責驗線。驗線工作必須有下道工序的工長參加,并填寫交接單。2、資料管理測量資料由項目測量員按照xx的規范要求進行編制。測量員按規定收集整理資料,最后交由項目部資料員進行妥善保存。對施測所需的各類數據及施測方法均要有詳細的記錄,要求做到記錄準確、公正和連續,字跡要工整,內容要有可追述性,及時填報測量施工資料,上報監理單位。相關測量原始資料的交接手續要實行簽字制度,雙方各執一份存檔。5 測量施工準備5.1 技術準備1、對進場的測量儀器設備進行計量檢定,確保器具在受控狀態下使用。2、熟悉圖紙了解建筑定位的相關要求,校核圖紙中相關數據,掌握測量放線所需要的幾何尺寸及相關數據。3、編寫測量方案8、。4、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測量員進行技術交底。5.2 器材準備1、準備各種測量用記錄、表格。所用表格采用技術資料管理規程的表格。2、準備好各種測量用輔助材料(如:白灰、木樁、小線、鐵釘、鋼筋棍、油漆等)。3、本工程測量儀器配備圖5.1 測量儀器詳表名 稱精 度數 量用 途GPS靜態平面(2.5+1X10-6D)mm2靜態:控制測量動態(RTK):場地測量、土方施工測量、點位的粗放樣高程(5+1X10-6D)mm動態(RTK)平面(10+1X10-6D)mm高程(20+1X10-6D)mm全站儀2mm2ppm1控制網測設、主軸線等重要部位測設、校核;測距、工程基準的傳遞與復驗2mm2ppm施工測量,9、檢驗測量水準儀1高程測量激光鉛直儀1/40001軸線豎向傳遞計算機1數據庫、數據計算、制圖、信息傳遞專業軟件對講機5km2通訊聯絡鋼尺50m2量距注:測量儀器每年都通過計量檢驗并有合格證書。其他輔助儀器如棱鏡、塔尺、反射接收靶、線墜、三腳架等需定期自檢。5.3 人員配備本工程的所有測量工作均由三建測量中心的專業團隊進行組織實施,包括測量主管1人、測量員1人,均持證上崗。5.4 點位交接我部進場后,由業主組織上一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向我部移交規劃部門提供的控制點、上一施工單位布設的控制樁點、相關內業文件、數據資料和上一施工單位應當形成的全部測量資料,所有移交的點位和資料必須合法有效。交接樁工作完成10、后應填寫交接樁記錄,記錄一式四份,由業主、監理、上一施工單位和我部分別保存,現場樁點指認須有照片留檔。我部對測繪院移交的控制點進行復測,復核測量的精度不低于所移交樁點的測設精度。對高程控制樁的復核采用四等水準的精度,用附合測量、往返測取平均值的方法;平面控制樁的復核采用四等導線的精度,測量樁點間的距離和角度,用實測邊長和角度與理論值進行比較的方法。校測完成后由測量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總工程師確認后以文字報告的形式告知業主、監理和其他相關單位。5.5 場地測量總包單位進場后,采用GPS-RTK或全站儀對場地現有地物、場地邊界、場區原始地面標高等進行測量,為施工部署及結算提供依據。目前測量組已完成本工11、程的場地測量工作。6 控制網的測設6.1 平面控制網的測設為了保證測量精度,按工期進度要求做好施工測量,平面控制網按照“先整體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長邊、長方向控制短方向、短邊”的原則,分三級布設控制網。6.1.1 首級平面控制網6.1.1.1 首級平面控制網的布設依據測繪院提供的控制樁,采用GPS靜態測量方法進行。首級平面控制點要求點位穩定,便于長期保存。首級平面控制網分布如下:圖6.1 首級平面控制網6.1.1.2 首級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要求表6.1 GPS靜態控制測量技術要求等級數據鏈功率衛星高度角采樣間隔平均邊長m固定誤差mm比例誤差mm/km邊長相對中誤差最弱邊相對中誤差E外掛高112、0度-15度5秒30050011/10萬1/4萬6.1.2 二級平面控制網6.1.2.1 二級測量控制網的布設二級平面控制網依據一級平面控制網,采用全站儀四等精密導線技術要求實施,點位要求通視良好、便于施工放樣。由于二級平面控制網緊鄰施工現場,必須定期復測校核。圖6.2 二級平面控制網6.1.2.2 二級平面控制網的技術要求表6.2 精密導線測量技術要求等級平均邊長(m)每邊測距中誤差(mm)測距相對中誤差測角中誤差()水平角測回數邊長測回數方位角閉合差()全長相對閉合差四等50041/800002.52級全站儀6測回2級全站儀往返測距各4測回5(n是測站數)1/350006.1.3 三級平面13、控制網三級平面控制網主要用于0.00以上內控點。內控點設置在0.00處結構上,隨著結構高度的增加,其位置會有所調整;鑒于三級控制網的邊長較短,要求相鄰兩點的距離誤差1mm,測角誤差10。圖6.3 三級平面控制網6.2 高程控制網的測設高程控制點布設擬采用平面控制網的點位;以測繪院提供的高程基準點為依據,將高程點引測到各個控制點。高程基準點的復核、首級高程控制網測設均采用四等水準測量。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等級高差中誤差/km儀器型號觀測方式往返測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四等10mm博飛AL322往返各一次20或67 軸線投測及高程傳遞7.1 軸線投測7.1.1 地下施工軸線投測利用基坑周邊的三級控14、制網,采用“外控法”,在主軸線的延長線上架設全站儀或經緯儀(即在三級控制點上架設儀器),用方向線法將所需的軸線投測到施工層。投測的縱、橫軸線不得少于2對,以此作角度、距離的校核依據。經校核無誤后,方可在該平面上放出其它相應的設計軸線及細部線。在各層的軸線投測過程中,上下層的軸線豎向引測誤差不應大于3mm,軸線間誤差不應大于2mm。 地下施工“外控法”軸線投測7.1.2 地上施工軸線投測采用“內控法”,當樓板施工至0.000m時,在基坑周邊的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用極坐標法或直角坐標法放樣測設內控點。采用精度為1/4000的激光鉛垂儀,通過在底層的軸線控制點上架設激光鉛垂儀把底層的軸線控制點垂直投15、測到施工層,利用投測上來的軸線控制點測放出各軸線。由于0.000m層人員走動頻繁,內控點測放到樓面后需進行特殊的保護,因此需在首層混凝土樓面預埋鐵件,樓板混凝土澆筑完成且具有強度后,再次放樣測設內控點并進行矩形閉合復測,調整點位誤差,打上陽沖眼十字中心點標示,示意如下圖:激光點穿過樓層的預留洞做法圖7.2 內控點點位做法及預留具體投測的方法:將激光鉛垂儀架設在首層內控點上,接收靶放在待測層的相應預留洞口上,對中整平鉛垂儀后,打開發光電源并調整光束,直至接收靶接收到的光斑最小、最亮。慢慢旋轉鉛垂儀,每轉90停下來觀察光斑變化,最后接收靶將得到一個激光圓,當該圓直徑小于2mm時,圓心即為該控制點的16、接受點,依次投測所需其它控制點。為提高激光點位捕捉的精度,減少分段引測誤差的積累,制作激光捕捉靶,示意如下:透明塑料薄片,中間空洞便于點位標示。雕刻環形刻度第一次接收激光點蒙上薄片使環形刻度與光斑吻合通過塑料薄片中間空洞捕捉第一個激光點在接收靶上旋轉鉛直儀,分別在00、90、180、270四個位置捕捉到四個激光點取四個激光點的幾何中心即為本次投測的點位取中位置圖7.3 激光投測示意圖7.1.3 軸線投測的精度要求軸線控制點投測到上部樓層后,在各個點上架設全站儀,復測多邊形的角度、邊長誤差,進行點位誤差調整并作好點位標記。如點位誤差較大,應重新投測激光控制點。規范要求,在各層的軸線投測過程中,上17、下層的軸線豎向引測誤差不應大于3mm,軸線間誤差不應大于2mm。7.2 高程傳遞7.2.1 地下室高程傳遞1、水準點高程引測到基坑內高程傳遞采用鋼尺 + 水準儀的方法,把負整米數的水平線(如-10m)測設到基坑四周的圍護墻上,在基坑內架設水準儀,校測基坑四周的整米數水平線,其誤差應控制在2mm以內為合格,在施測基礎標高時,應后視坑壁兩側上的水平線以作校核。 圖7.4 水準點高程引測到基坑內的示意圖2、地下室施工時的高程傳遞地下室的高程傳遞可利用塔吊的塔身進行高程的豎向傳遞,把傳遞下去的高程以1米線的形式彈設在四大角的混凝土柱、剪力墻等便于引測的構件上,作為測放其它構件高程的依據。7.2.2 地18、上高程傳遞主樓結構施工時,高程的傳遞采用水準儀配合50m鋼卷尺進行。主樓結構施工過程中,在首層樓面上,從高程控制網采用往返測把高程引測至墻體1.000m 處,紅三角標志,作為向上引測高程基準點。每層所引測的高程點,不得少于3個,三點的較差不得超過3mm 時,取平均值作為該樓層的標準高程。7.2.3 高程傳遞的精度要求為保證豎向控制的精度要求,對標高基準點,必須正確測設。在同一流水段上所引測的高程點,不得少于三個,并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點的較差不得超過2mm,取平均值作為該流水段施工中標高的基準點。高程基準點用紅色三角作標志,并標明絕對高程及相對高程,樓層土建、裝飾裝修、機電等施工標高根據樓層控19、制基準標高點測放。高程傳遞精度:1mm/層,3mm/總高。8 結構細部放樣用全站儀對基準點進行角度閉合檢查、邊長距離復核,復核無誤后,根據基準點采用坐標法測放出軸線控制線的位置;利用水準測量,將高程控制點引測到各建筑物的附近,或抄測到建筑物墻、柱上。項目測量負責人將平面和超高層基準線(點)交接給勞務分包測量負責人,認真填寫交接單,詳細記錄基準線(點)的位置、坐標、高程等,雙方簽字,各執一份。細部放線主要由勞務分包的測量員來完成,項目測量員負責細部驗線工作。一般,平面控制點形成的定位軸線均距離設計軸線1m,細部放樣線距離結構實體0.5m。現場施測是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但每次移動均應按照加減整百毫20、米移動。依據施工圖紙及施工洽商,首先放樣其它設計軸線,并檢查校核,滿足施工規范要求后,依次放樣柱、墻、門窗等,彈墨線,用紅油漆標注。9 基坑監測基坑監測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來進行監測。10 安全文明施工及環境保護要求1、施測時執行施工組織設計中提出的環保要求,實現整個項目的環保目標。2、測量放線中所使用的墨水不得隨便倒灑,以免污染周圍環境。3、測量放線人員在施測過程中,首先要識別周圍環境沒有安全隱患后方可操作。4、現場如遇有障礙物影響測量通視情況,須及時通知有關負責人協商解決。5、測量員須按規定保養、愛護儀器,按規定操作、使用儀器,禁止違規、野蠻操作。6、測量儀器按規定進行檢定、校正、維護、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