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44517(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正***
編號:880421
2024-01-10
6頁
30.50KB
1、混凝土澆筑工程混凝土是有膠凝材料、水和粗骨料、細骨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經過均勻拌合、澆筑密實,并且在一定的溫度和適度條件之下養護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有的時候為了增加混凝土某些特性方面的要求,在施工的過程中通常會采用各種外加劑。澆筑作為當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施工重點,是當前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所在。一、準備工作1、人員、機械設備的到位情況。2、原材料的檢測及配合比報告。A、檢驗批抽檢。細骨料: 以同產地和同規格,不超過600t或者400m3為一批,不足以一批論。從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組成一組樣品,取樣重量為5kg;粗骨料:以同產地和同規格,不超過600t或者400m3為一批,不足以一批論2、.在料堆的頂部、中部和底部取大致等量的石子15份組成一組樣品,取樣重量為20kg;水泥:以同廠家、同批號、同品種、同出廠日期和同強度等級且連續進場的散裝水泥每500t(袋裝水泥每200t)為一批,不足以一批論。袋裝水泥一般可以從20個以上的不同部位或20袋中取等量樣品,總數至少12kg,拌和均勻后分成兩等份,一份由試驗室按標準進行試驗,一份密封保存備校驗用。 散裝水泥從不少于3個車罐中各采取等量水泥,經混拌均勻后,再從中稱取不少于12kg水泥作檢驗試樣。當水泥存放超過三個月需重新取樣檢測,檢驗合格才能使用。鋼筋:以同廠別、同爐號、同規格、同一交貨狀態、同一進場時間每60t為一驗收批,不足60t3、時,亦按一驗收批計算。每一驗收批中取試樣一組(2根拉力、2根冷彎、1根化學),試件應從兩根鋼筋中截取,在每根鋼筋距端頭不小于500mm處截取。 配合比:應根據設計的砼強度等級和質量檢驗以及砼施工和易性要求確定。(對有抗滲要求的砼,應符合有關的專門規定)。砼配合比應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2000進行設計確定。B、粗細骨料含泥量控制。細骨料(砂)分為山砂、河砂、機制砂,混凝土強度等級大于等于C60,含泥量小于等于2.0;C55C30時,含泥量不大于3。0%;強度等級小于C30時,含泥量不大于5。0;粗集料(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C60以上,小于0。5%;C55-C30為不大于1.0%4、;強度等級小于C30時,含泥量不大于2。0%。C、若采用現場拌制,需對原材料質量控制(即抽樣檢測)和原材料的儲存量進行檢查已滿足規范和澆筑要求;若采用商品混凝土,澆筑前需對混凝土強度和混凝土準備量進行復核,以及如何保證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澆筑連續性是否符合要求。3、澆筑前模板的軸線位置、截面尺寸和標高是否與施工圖一致。模板的支撐體系穩定性是否符合當前設計者要求。4、鋼筋的規格型號、數量、搭接長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并且做好隱蔽工程的驗收記錄。5、澆筑之前應當把模板內掉入的雜物;鋼筋上的各種污漬和油漬等清理干凈,對模板的板縫隙和空洞進行嚴格的堵嚴,模板應當涂刷脫模劑.6、現場拌制、現場運輸的混凝土應5、當在樓面搭接好運輸通道,用鋼管架子搭設,搭設的線路應當根據澆筑的程序進行確定,;若為泵送商品混凝土,則應當以澆筑程序的先后,把輸送管架至澆筑的區域。7、對有防滲要求的基坑工程,止水鋼板焊接應符合規范和圖紙要求.8、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圖紙要求。9、預埋件的數量、位置、走向和預埋高度是否和圖紙一致,規格尺寸和質量符合規范要求10、深基坑底板澆筑時,應做好積水抽排處理,檢查抽水工具的數量和質量是否滿足抽水要求。11、進行安全技術交底。二、混凝土澆筑1、混凝土入倉(1)倉內有低塘或料面,應按先低后高進行卸料,以免泌水集中帶走灰漿。(2)由迎水面至背水面把泌水趕至背水面部分,然后處理集中的泌水.(3)6、根據混凝土強度等級分區,先高強度后低強度進行下料,以防止減少高強度區的斷面。(4)要適應結構物待點。如澆筑塊內有廊道、鋼管或埋件的倉位,卸料必須兩側平起,廊道、鋼管兩側的混凝土高差不得超過鋪料的層厚(一般3050cm)。2、混凝土振搗。應依據振搗棒的長度和振動作用有效半徑,有次序地分層振搗,振搗棒移動距離一般可在40cm左右(小截面結構和鋼筋密集節點以振實為度)。振搗時,嚴格控制振搗時間,一般在20秒左右,嚴防漏振或過振。并應隨時檢查鋼筋保護層和預留孔洞、預埋件及外露鋼筋位置,確保預埋件和預應力筋承壓板底部混凝土密實,外露面層平整。施工縫符合要求。釆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混凝土時,插入式振搗器的移7、動間距不宜大于振搗器作用半徑的1.5倍,且插入下層混凝土內的深度宜為50mm100mm,與側模應保持50mm 100mm的距離。由于振搗工具的性能因素混凝土的厚度太大的時候需要分層澆筑,每次澆筑所允許的鋪混凝土厚度為振搗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插入式振動器一般約為50cm,用平板振動器,則允許鋪厚度為200mm,若是有些地區實在沒有振搗器,而用人工振搗的,則一般鋪200mm左右,根據鋼筋的疏密程度來確定.3、澆筑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如有間歇應盡量短,并應在前一層混凝土澆筑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成。間歇時間的長短應按所用水泥的品種、氣溫及混凝土凝結的條件確定4、澆筑豎向結構的混凝土時候,8、在新澆筑的混凝土與原混凝土結合處應當在底部澆筑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5、混凝土找平收面?;炷翝仓こ讨?當混凝土振搗完成后,表面要按工程要求處理,辦法就是用鐵抹子或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反復壓抹,直到達到工程所需表面光潔。一般收面要2遍,在振搗完成后收1道面子,最重是在將要初凝前幾分鐘前收第2道面,這樣收的混凝土面子比較光滑且不易有裂隙。三、澆筑要求1、防止離析,保證混凝土的均勻性澆筑中,當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較大時,易產生離析現象,若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超過2m,要沿溜槽或串筒下落;當混凝土澆筑深度超過8m時,則應采用帶節管的振動串筒,即在串筒上每隔23節管裝一臺振動器.2、分層澆筑,分層搗9、實?;炷吝M行分層澆筑時,分層厚度可按相關的規定?;炷练謱訚仓拈g隔時間超過混凝土初凝時,會出現冷縫,使混凝土層間的抗滲、抗剪能力明顯下降,嚴重影響混凝土的整體質量。在施工過程中,其允許間隔時間要符合規范要求。3、正確留置施工縫。施工縫是新澆筑混凝土與已經凝固混凝土的結合面,它是結構的薄弱環節。為保證結構的整體性,混凝土一般應連續澆筑,如因技術或組織上的原因不能連續澆筑,且停歇時間有可能超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時,則應預先確定在適當的位置留置施工縫。施工縫宜留在剪力較小處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四、混凝土澆筑時應注意的事項.1、在混凝土澆筑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停止澆筑?;炷脸跄⒊^允許面積;混凝土10、平均澆筑氣溫超過允許偏差值,并在1小時內無法調整至允許溫度內;在澆筑過程中出現大雨或暴雨天氣。2、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應鑿出已澆筑的混凝土并重新澆筑。不能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或對建筑物帶來不利影響的級配錯誤的混凝土料;長時間凝固、超過規定時間的混凝土料;下到高等級混凝土澆筑部位的低等級混凝土料。3、澆筑過程中應時時檢查標高,以免出現模板沉降導致混凝土面高低不平。4、澆筑完的混凝土必須遮蓋來保溫或者防雨。5、澆筑過程中,對澆筑完成的混凝土盡量不要二次振搗。五、混凝土的搗實混凝土的振搗首先要根據設計混凝土的厚度來選擇振搗器,一般平面面積較大厚度在2030cm的混凝土板應選擇表面振搗器,對振11、搗器面積尺寸較小而有一定垂直深度的構件或厚大結構的混凝土應選擇插入式振搗器。操作時應快插慢拔,快插是為了防止表面層混凝土拌和物振動過度而下面混凝土拌和物振動不足結構不勻;慢拔是為了使混凝土拌和物籍振動力能于振動器抽出時均勻填滿振動器留下的空間.振搗時間視混凝土不再顯著下沉,同時不再出現氣泡且混凝土表面呈水平并出現水泥漿時為準.插入點應均勻交錯排列,插點間距不應超過振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只有遵守了這些操作程序,才能使混凝土振搗密實。六、混凝土拌合物的養護混凝土的凝結硬化是水泥水化作用的結果,而水泥水化作用必須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的條件下才能進行?;炷恋酿B護,就是使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溫度和濕度,12、而逐漸硬化?;炷琉B護分人工養護和自然養護。為保證混凝土養護期間內的濕潤狀態,應每天不斷的澆水,只有強度達設計要求強度70以上,方可停止養護。人工養護不少于7天.七、混凝土的拆模拆模的時間早晚直接影響到混凝土質量和模板的使用周轉率。拆模時間應根據設計要求、氣溫和混凝土強度等級情況而定。對非承重構件,只有當混凝土強度達到5mpa以上,且其表面和棱角不會因為拆模造成損壞時,方可拆除模板.對承重構件,只有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規定的混凝土設計標號的百分率后方可拆模。對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側模宜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當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在結構構件建立預應力前拆除。在13、混凝土澆筑施工的過程中,在拆模的過程中是一項重要的施工工序。在拆模的過程中不僅僅是混凝土拆模的工序,更是要檢查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各個質量問題和其中容易出現的額各種缺陷,在發現缺陷的過程中要及時的進行修補措施。避免日后的維修帶來影響和不利因素.對面積小、數量不多的蜂窩或露石的混凝土,先通過鋼絲刷或者壓水進行沖洗和沖刷其基層部位,然后在使用其主要的水泥漿進行找平。對較大面積的蜂窩、露石和露筋應按其全部深度鑿去薄弱的混凝土層,然后再進行用鋼絲刷或加壓水沖刷的施工過程,這樣有利于在施工的過程中良好的搗實過程,避免在施工中存在的各種質量問題與影響因素。對影響工程結構安全及使用工程的缺陷,提出相應的設計過程和解決措施.八、結束語在當前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和施工措施日益完善,在水泥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各種澆筑施工管理控制措施日益完善,各個施工環節逐步成為當前混凝土施工的主要重點形式。各種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使得混凝土澆筑中施工工藝日益變化,為當前混凝土施工中施工質量的提高奠定了理論依據,是當前施工的主要施工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