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軟巖CD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分部開挖施工作業指導書.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2207
2024-03-20
18頁
1.08MB
1、隧道軟巖CD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分部開挖施工作業指導書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版 本 號: ESZAQDGF001 編 制: 審 核: 批 準: 發 布: 二XX年X月 目 錄1 適用范圍12 作業準備13 技術要求14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14.1 中隔壁法(CD法)14.2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44.2.1 CRD法施工工藝流程44.2.2 CRD法施工工序說明44.2.3 CRD法施工控制要點54.3 雙側壁導坑法74.3.1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藝74.3.2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序74.4 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74.5 CD、CRD等施工方法的相互轉換145 質量控制及2、檢驗145.1 主控項目145.2 一般項目156 安全要求和措施、157 環境保護及文明施工16軟巖隧道部分開挖作業指導書1 適用范圍適用于軟弱圍巖、大跨度,采用三臺階法、CD法、CRD法、雙側壁導坑法等分部開挖方法施工的隧道。2 作業準備2.1 隧道按新奧法原理組織施工,并根據不同圍巖級別及周邊環境選擇相應工法,應根據監控量測結果,適時施作二次襯砌。黃土隧道施工嚴格按照“嚴控水、強支護、短進尺、勤量測”的原則組織施工,應特別注意地表沖溝、陷穴對隧道的影響,要加強調查和處理。石質隧道破碎帶按照“先支護、后開挖、短進尺、弱爆破、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進行組織施工。隧道開挖前,首先完成洞口截水溝3、洞口土方及邊仰坡防護施工。洞口土方采用挖掘機配合裝載機自上而下分層施工,大型自卸汽車運輸,并及時做好坡面防護,開挖一段(臺階)防護一段(臺階)。洞口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開挖至明暗分界線后,先施做護拱混凝土,然后施做暗洞超前大管棚,隨后立即做好明洞襯砌,隨后進入暗洞施工,待明洞混凝土達到設計規定的強度后及時進行明洞洞頂回填。2.2 勞力、機械設備的配置人員、機械設備應結合隧道開挖方法、工期要求進行合理配置。配套的生產能力應為均衡施工能力的1.21.5倍。隧道單口施工,根據開挖方法配置1臺大型挖掘機或2臺小型挖掘機平行作業,另備1臺裝載機進行裝碴施工,大型自卸汽車不宜少于4輛, 20m/min空4、壓機一般不應少于3臺(黃土隧道不宜少于2臺)。每工班開挖作業人員不宜少于20人。3 技術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優化工藝。根據量測結果,及時調整預留變形量及支護參數,適時施作二次襯砌,確保隧道安全。開挖方法的改變,要嚴格按程序申請設計變更。4 施工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4.1 中隔壁法(CD法) CD法是在軟弱圍巖大跨度隧道中,先開挖隧道的一側,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開挖另一側的施工方法,主要應用于雙線隧道級圍巖深埋硬質巖地段以及老黃土隧道(級圍巖)地段。4.1.1 CD法施工工藝CD法施工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4.1.2 CD法施工工序說明基底加固測量放線左側拱部超前支護左側上部開挖、出碴左5、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同時進行左側下部開挖、出碴右側拱部超前支護右側上部開挖、出碴超前地質預報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右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同時進行右側下部開挖、出碴左側下部初期支護右側下部初期支護底部開挖、出碴,接長臨時鋼架仰拱初期支護拆除臨時鋼架、仰拱襯砌仰拱填充施工下一工序圍巖監控量測圖1 CD法施工工藝流程圖CD法施工工序如圖2所示。(1)利用上一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側壁50超前鋼花管及導坑側壁22水平錨桿超前支護。(2)人力配合機械開挖部,高約為6.0m,寬約為7.5m;施作部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即初噴4cm厚混凝土;架立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6、桿(管),安裝徑向錨桿及鋪設鋼筋網片,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3)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挖掘機開挖部,人工整修表面;導坑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桿(管);鉆設徑向錨桿并鋪設鋼筋網片,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4)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挖掘機開挖部,人工整修表面,施作導坑周邊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圖2 CD法施工工序圖(5)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挖掘機開挖部,人工整修表面,施作導坑周邊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6)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挖掘機開挖部;接長I18臨時鋼架至隧底,底部墊槽鋼。(7)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拆除I18臨時鋼7、架。(8)利用仰拱棧橋灌筑 部邊墻基礎與仰拱。(9)利用仰拱棧橋灌筑仰拱填充部至設計高度。(10)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注部襯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4.1.3 CD法施工控制要點(1)上導坑、部的開挖循環進尺控制為1榀鋼架間距(0.750.8m),下導坑、部的開挖可依據地質情況適當加大。(2)導坑開挖孔徑及臺階高度可根據施工機具、人員等安排進行適當調整。(3)鋼架之間縱向連接鋼筋應及時施作并連接牢固。4.2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CRD法是在軟弱圍巖大跨度隧道中,先開挖隧道一側的一或二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橫隔板,再開挖隧道另一側的一或二部分,完成橫隔板施工的施工方法,主要應用于級圍巖深8、埋軟質巖、淺埋、偏壓地段以及級圍巖深埋地段的施工。4.2.1 CRD法施工工藝流程CRD法施工工藝流程如圖3所示。4.2.2 CRD法施工工序說明CRD法施工工序如圖4所示。(1)利用上一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側壁50小導管及導坑側壁22水平錨桿超前支護。(2)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必要時噴5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施作部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即初 噴4cm厚混凝土,架立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桿(管),安設I18橫撐;安裝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3)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必要時噴5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導坑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9、土,接長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安裝鎖腳錨桿(管),安設I18橫撐,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4)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5)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6)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隧底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18臨時鋼架,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拆除下部橫撐,安設型鋼鋼架仰拱單元,使之封閉成環。(7)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拆除I18臨時鋼架及上部臨時橫撐。(8)利用仰拱棧橋灌筑部邊墻基礎與仰拱混凝土。10、(9)灌筑仰拱填充部至設計高度。(10)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注部襯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左側上部開挖、出碴拆除底部臨時橫撐,底部開挖、出碴,接長臨時鋼架基底加固仰拱初期支護拆除臨時鋼架、仰拱襯砌仰拱填充施工下一工序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測量放線左側拱部超前支護左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橫支撐施工同時進行左側下部開挖、出碴右側拱部超前支護右側上部開挖、出碴超前地質預報圍巖監控量測右側下部初期支護,必要時架設底部橫撐右側上部、上部中隔壁初期支護、橫支撐施工同時進行右側下部開挖、出碴左側下部初期支護,必要時架設底部橫撐圖3 CRD法施工工藝流程圖4.2.3 CRD法施工控制要點(1) 為11、確保施工安全,上導坑、部的開挖循環進尺控制為1榀鋼架間距(0.60.75m),下部、部的開挖可依據地質情況適當加大,部仰拱一次開挖長度依據監控量測結果、地質情況綜合確定,一般不宜大于6m。(2)中間支護系統的拆除中間支護系統的拆除時間應考慮其對后續工序的影響,通過圍巖監控量測進行確定。當圍巖變形達到設計允許的范圍之內,并在嚴格考證拆除的安全性之后,方可拆除。同時要注意后續作業的及時跟進。如圍巖穩定條件滿足設計要求,臨時支撐可在仰拱混凝土澆筑前一次性拆除,一次拆除長度依據仰拱澆筑長度確定(一般為46m)。圖4 CRD法施工工序圖中隔壁混凝土拆除時,要防止對初期支護系統形成大的振動和擾動??刹捎蔑L12、鎬由上至下逐榀拆除鋼支撐之間的噴射混凝土,以及臨時支護與初期支護連接部位附著在鋼架上的噴射混凝土,臨時鋼構件采用氣焊燒斷。 4.3 雙側壁導坑法先開挖隧道兩側的導坑,并進行初期支護,再分部開挖剩余部分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應用于級圍巖淺埋、偏壓及洞口地段。4.3.1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藝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藝流程如圖5所示。4.3.2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序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序如圖6所示。(1)利用上一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側壁50小導管及導坑側壁22水平錨桿超前支護。(2)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必要時噴5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施作部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和臨時支護,即初噴4cm厚混凝土,架立型鋼鋼架和13、I18臨時鋼架,并設鎖腳錨桿(管),安設I18橫撐;安裝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3)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必要時噴5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導坑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型鋼鋼架和I18臨時鋼架,安裝鎖腳錨桿(管),根據實際地質情況,必要時安設I18橫撐;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4)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5)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6)利用上一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側壁50小導管超前支護;機械開挖部,人14、工配合整修;噴5cm厚混凝土封閉掌子面;導坑周邊初噴4cm厚混凝土,架立拱部型鋼鋼架,安裝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7)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噴5cm厚砼封閉掌子面。(8)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噴5cm厚砼封閉掌子面。(9)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隧底周邊部分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18臨時鋼架,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10)拆除下部橫撐,安設型鋼鋼架仰拱單元,使之封閉成環。(11)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拆除I18臨時鋼架及上部臨時橫撐。(12)利用仰拱棧橋灌筑部邊墻基礎與仰拱混凝土。(13)15、灌筑仰拱填充部至設計高度。(14)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注部襯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4.4 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先開挖上部導坑成環形,并進行初期支護,再分部開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主要應用于級圍巖、巖質較好地段的施工。4.4.1巖石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藝流程如圖7所示。4.4.2巖石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如圖8所示。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將開挖斷面分為上、中、下及底部四個部分逐級掘進施工。上部宜超前中部35m,中部超前下部35m,下部超前底部10m左右。為方便機械作業,上部開挖高架立周邊鋼架,必要時設底部橫撐施作錨噴支護依次開挖、部噴砼封閉掌子面,施作錨噴支護,閉合成環16、開挖部,接長臨時鋼架,拆除下部橫撐拆除臨時鋼架(56m),澆筑仰拱澆筑填充混凝土澆筑二次襯砌施作防水層監控量測開挖部,進尺同鋼架間距清理掌子面,測量放線開挖部,進尺同鋼架間距開挖部,進尺同鋼架間距噴砼封閉巖面噴砼封閉巖面施作洞身錨桿施作洞身錨桿架立鋼架、臨時鋼架及橫撐架立鋼架、臨時鋼架及橫撐錨噴支護,閉合成環施作超前支護、注漿監控量測監控量測錨噴支護,閉合成環開挖部,進尺同鋼架間距超前地質預報圖5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藝流程圖圖6 雙側壁導坑法施工工序圖測量放線拱部超前支護上部環行開挖、出碴核心土及中部開挖、出碴中部初期支護下部開挖、出碴下部初期支護底部開挖超前地質預報仰拱填充施工下一工序上部初17、期支護底部初期支護仰 拱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上中下部進行四個循環圍巖穩定性評判、修正施工方案,確定二次襯砌施作時間圖7 巖石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藝流程圖圖8 巖石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圖度控制在4.5m左右,中部臺階高度也控制在4.5m左右,下部臺階控制在3.5m左右。(1)開挖前拱部施作42或50超前小導管對擬開挖巖體進行注漿預加固,待漿液達到一定強度后,采用小型挖掘機開挖,預留一定厚度由人工持風鎬修邊到位。(2)每一臺階開挖完成后,及時噴射4cm厚微纖維混凝土對圍巖進行封閉,設立型鋼鋼架及鎖腳錨桿,施作系統錨桿,最后鋪設鋼筋網,分層復噴微纖維18、混凝土到設計厚度,必要時各臺階設臨時仰拱加強支護,完成一個開挖循環。4.4.3黃土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藝流程如圖9所示。4.4.4黃土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如圖10所示。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監控量測圍巖穩定性評判、修正施工方案,確定豎撐拆除及二次襯砌施作時間測量放線拱部超前支護上部環行開挖、出碴下導兩側開挖、支護拆除臨時豎撐、中部開挖、支護仰拱開挖下部初期支護超前地質預報仰拱填充施工上部初期支護、架立臨時鋼架仰拱圍巖監控量測下一工序圖9 黃土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藝流程圖(1)利用上一循環架立的鋼架施作隧道側壁50小導管;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施作部初期19、支護和臨時支護,即初噴4cm厚混凝土,架立鋼架和18臨時豎撐;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2)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型鋼鋼架,并設鎖腳錨桿;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圖10 黃土隧道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圖(3)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初噴4cm厚混凝土;接長型鋼鋼架,鋼架基礎墊設槽鋼并設鎖腳錨桿;鉆設徑向錨桿后復噴混凝土至設計厚度。(4)開挖部,并施作導坑周邊的初期支護,步驟及工序同部。(5)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步驟及工序同部。(6)根據監控量測結果分析,待初期支護收斂后,逐步拆除I1820、臨時豎撐;開挖部。(7)在滯后于部一段距離后,機械開挖部,人工配合整修。(8)開挖隧底剩余部分部。(9)利用仰拱棧橋灌筑部邊墻基礎與仰拱及隧底填充砼(仰拱與填充應分次施作)。(10)利用襯砌模板臺車一次性灌注部襯砌(拱墻襯砌一次施作)。4.5 CD、CRD等施工方法的相互轉換隧道開挖方法的合理轉換,是隧道開挖作業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接近開挖方法變換里程時,應提前計劃,確定合理的臨時支撐參數。轉換時應不減弱設計支撐參數。CD法與CRD法轉換:CD法一般應用于黃土隧道級圍巖地段,CRD法一般應用于黃土隧道級圍巖地段,采用CRD法施工的開挖斷面較CD法施工斷面大,CRD法施工時設置臨時橫撐。由CD21、法轉入CRD法施工時,中部增設臨時橫撐,同時CRD法臨時豎撐應較CD法對應豎撐長些,以使臨時鋼架拱腳置于同一水平面上,便于拱腳的穩定。由CRD法轉入CD法施工時,取消臨時橫撐,根據圍巖量測結果盡早拆除CRD法施工時所設橫撐,以免影響CD法施工進度。CRD法與雙側壁導坑施工轉換:CRD法轉為雙側壁導坑施工時,應提前調整CRD法臨時橫撐安裝高度,使其與雙側壁導坑上部橫撐位于同一高度上,從而利于后續雙側壁導坑上部的開挖作業。由雙側壁導坑轉為CRD法施工時,待施工至設計里程后,繼續向前按雙側壁導坑施工,同時將中部豎向臨時支撐逐漸靠攏,直到過渡至CRD法。根據監控量測結果,盡早拆除雙側壁導坑施工的豎橫向22、支撐,以免影響開挖進度。5 質量控制及檢驗5.1 主控項目隧道開挖斷面的中線和高程必須符合設計要求(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次;監理單位按施工單位檢查數量的10%平行檢驗。(2)檢驗方法:采用儀器測量。隧道開挖應嚴格控制欠挖。當圍巖完整、石質堅硬時,巖石個別突出部分(每1m2不大于0.1m2)侵入襯砌應小于5cm。拱腳和墻腳以上內斷面嚴禁欠挖。(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次。(2)檢驗方法:施工單位采用自動斷面儀測量等儀器測量周邊輪廓斷面,繪斷面圖與設計斷面核對;監理單位見證測量,現場核對開挖斷面。洞身開挖中,應在每一次開挖后及時觀察、描述開挖面地層的層23、理、節理、裂隙結構狀況、巖體的軟硬程度、出水量大小等,核對設計地質情況,判斷圍巖穩定性。(1)檢驗數量:施工、監理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次。(2)檢驗方法:施工單位進行工程地質觀察和描述;監理單位見證檢查。 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鉆眼前,應根據鉆爆設計圖準確標出炮眼位置,鉆孔時應按鉆爆設計要求嚴格控制炮眼的間距、深度和角度。掏槽眼的眼口間距和深度允許偏差為5cm。周邊眼的間距允許偏差為5cm,外插角應符合鉆爆設計要求,眼底不應超出開挖輪廓線15cm。(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全部掏槽眼和10個周邊眼;監理單位按施工單位檢查數量的20%見證檢查。(2)檢查方法:測量。隧底開挖輪廓和底部24、高程應符合設計要求。隧底范圍石質堅硬時,巖石個別突出部分(每1m2不大于0.1m2)侵入襯砌應小于5cm。(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次。(2)檢驗方法:施工單位用儀器測量底部高程,繪斷面圖與設計斷面核對;監理單位見證測量,核對開挖斷面。隧底開挖后應及時核對隧底地質情況。當需要進行加固處理時,應符合設計要求。(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監理單位每處檢查一次。(2)檢驗方法:施工單位進行地質描述;監理單位見證檢查。5.2 一般項目光面爆破或預裂爆破的炮眼痕跡保存率,硬巖不應小于80%,中硬巖不應小于60%,并在開挖輪廓面上均勻分布。(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25、次。(2)檢驗方法:對照鉆爆設計資料,觀察、計數檢驗炮眼痕跡保存率。水溝開挖位置、基底高程應符合設計要求,靠邊墻的水溝應與邊墻基礎同時開挖、一次成型。(1)檢驗數量:施工單位每一開挖循環檢查一次。(2)檢驗方法:觀察、儀器測量。6 安全要求和措施6.1 加強對技術及施工人員的培訓,提高全體參建人員的安全、質量意識。6.2巖石隧道堅持“弱爆破、短進尺、強支護、早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黃土隧道施工嚴格按照“先探測、管超前、非爆破、嚴控水、短進尺、強支護、勤量測、早襯砌”的原則組織施工。6.3嚴格按照設計文件規定的開挖方法進行施工,否則應按照變更程序申請改變施工方案。6.4在隧道開挖前,對隧道地表中26、線附近范圍進行勘察,對地表沖溝、深井、滑塌、陷穴、地表附著物等不良地質情況進行統計,并按里程樁號逐一登記、拍照,尤其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等大型構筑物地段,施工中應加強監控量測工作,嚴格按設計方案施工,確保隧道安全、順利通過。6.5每循環進行測量放樣,嚴格控制超欠挖。定期對測量控制點進行檢查、復核,避免由于隧底下沉、上鼓、不均勻變形及人工或機械碰撞等原因對控制點的損害。6.6邊墻、仰拱或底板等的地基承載力必須滿足設計要求。軟弱地基處理方法和施工質量應符合設計要求。隧底開挖前應進行施工工藝設計。6.7開挖后應按設計要求的量測項目及頻率進行圍巖量測,及時反饋量測信息。6.8隧道開挖中,應在每次開挖后及27、時觀察、描述圍巖裂隙結構狀況、巖體軟硬程度、出水量大小,核對設計情況,判斷圍巖的穩定性。6.9土質隧道在開挖過程中,盡量減少挖掘機對隧道邊沿的開挖,應采用人工風鎬對隧道周邊進行修整,減少對圍巖的擾動,避免側壁或拱頂掉塊現象。拱腳、墻角應預留30cm人工開挖,嚴禁超挖。土質隧道拱墻腳嚴禁被水浸泡。開挖完畢后,應盡早對圍巖進行支護封閉,減少圍巖暴露的時間。6.10制定安全施工應急預案,日常做好應急物資儲備。6.11洞口工程施工,宜避開雨季和嚴寒季節。6.12洞口施工前,應先檢查邊、仰坡以上山坡穩定情況,清除懸石,處理危石,施工期間實施不間斷監測和防護。6.13黃土隧道施工應做好洞頂、洞門及洞口防排28、水系統。洞門及洞內排水溝應進行鋪砌,砂漿抹面,防止地表水及施工用水下滲,影響結構安全。地層含水量大時,上臺階掌子面附近宜開挖橫向水溝,將水引至隧道中部縱向排水溝排出洞外,以免浸泡拱腳。必要時應配合井點降水等措施將地下水位降至隧道二次襯砌底部以下,確保施工順利進行。6.14隧道明洞段施工時,邊仰坡應分層分段開挖,并按設計及時做好防護。臨時邊仰坡應進行適當放坡。6.15明洞段因地基加固等施工的振動可能造成邊坡失穩時,應預先在邊坡上設置觀測樁進行監測,并派專人檢查邊坡的穩定情況。發現邊坡有開裂、變形現象時,應立即對邊坡體進行加固處理,確保安全后方可繼續進行施工。6.16爆破作業時,所有人員應撤離至不29、受有害氣體、振動及飛石傷害的安全地點。安全地點至爆破工作面的距離,在獨頭坑道內不應小于200m,當采用全斷面開挖時,應根據爆破方法與裝藥量計算確定安全距離。當相對開挖工作面相距40m時,兩端施工應加強聯系,統一指揮。當兩開挖工作面相距1015m時,應從一端開挖貫通。設置放炮前的安全檢查員,及時檢查現場的安全情況,以確定是否可以起爆,爆破后經專職安全員檢查,排除瞎炮等安全隱患后,其他人員方可進入施工現場。6.17隧道施工作業地段必須保證足夠的照明。不安全因素較大的地段應加大照度。在主要交通道路、洞內抽水機站應設置安全照明,漏電地段照明應采用防水燈頭和燈罩。7 環境保護及文明施工7.1暗洞分部開挖30、時,在滿足設計規范及安全質量要求的前提下,應盡量采用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施工工藝,分部尺寸劃分合理,各分部盡量平行作業,從而達到快速施工的目的。7.2棄碴時要由專人指揮、堆放整齊、邊坡平整,棄碴場需設置擋墻。施工過程中杜絕隨意傾倒棄碴和棄土。施工完畢后,對棄碴場及時平整,并做好綠化、防護,避免水土流失。7.3隧道在整個施工過程中,作業環境應符合下列職業健康及安全標準:空氣中氧氣含量,按體積計不得小于20%;粉塵永許濃度,每立方空氣中含有10%以上的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不得大于2mg,每立方空氣中含有10%以下的游離二氧化硅的礦物性粉塵不得大于4mg;有害氣體最高允許濃度:一氧化碳的最高允許濃度為30mg/m3,在特殊情況下,施工人員必須進入工作面時,濃度可為100mg/m3,但工作時間不得大于30min;二氧化碳按體積計不得大于0.5%;氮氧化物(換算成NO2)為5mg/m3以下;隧道內氣溫不得高于28;隧道內噪聲不得大于90Db。7.4施工獨頭掘進長度超過150m時,應采取機械通風,確保洞內每人供應3 m3/min的新鮮空氣。7.5便道及施工現場要注意撒水防塵,減少對周圍環境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