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針織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9頁).docx
下載文檔
上傳人:t***
編號:904457
2024-03-22
9頁
17.96KB
1、縣針織業改造提升行動方案針織業是我縣傳統產業和外向型經濟主導產業,在經濟增長、穩定就業、增加稅收、外貿出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0年針織業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13.96%、用工人數的31.65%、利稅總額的4.8%、外貿出口交貨值的37.8%。針織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領域,也是全縣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主戰場。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原材料等生產成本不斷升高,針織業增速逐步減緩,規模優勢逐步弱化,利稅明顯下降,企業虧損面明顯擴大,外貿出口壓力加大。落實*等文件精神,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打造針織業競爭新優勢,特制定本實施2、方案。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牢牢把握新發展階段尤其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針織業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為抓手,加大內貿市場開拓,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提高產業鏈綠色化水平,促進產業附加值提升,打造供給體系和柔性生產競爭新優勢,鑄造“做針織,找”的針織名城新形象,為“兩個高水平”建設提供堅實支撐。(二)針織業未來三年發展主要目標在針織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力爭通過三年的努力,實現產業結構顯著優化,供應鏈品牌效應顯現,市場主體做優做強,研發設計能力有效提升,數字化和綠色化水平穩步提高,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的目標3、。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生產制造各環節基本達到全球中高端水平,規模以上針織工業產值達到120億元;外貿市場向“一帶一路”國家開拓,國內市場比重提升至15%以上。供應鏈品牌效應顯現:以針織小鎮為載體,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網紅選品平臺,形成“做針織,找”的供應鏈品牌形象。市場主體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全縣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2家,1億元至10億元企業達到20家。研發設計能力有效提升:培育12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性面料生產企業,本縣企業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和“制造”標準23項,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8%以上。產業數字化水平穩步提高:實現規上針織企業普遍上云,爭取12家重點4、企業或咨詢服務機構獲得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試點或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等項目稱號。綠色發展更有成效:逐步淘汰浴比1:10的染缸,新增市級綠色工廠2個、省級綠色工廠1個。產業布局優化調整:與12個產業轉移承接地合作共建針織服裝產業園區,支持510家有擴大產能需求的企業在合作園區投資設廠。二、重點任務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找準適合自身要素稟賦和潛在比較優勢的方向和路徑。推動我縣針織業改造提升,應把握國內消費升級帶來的新機遇,順應服裝品牌快時尚趨勢,充分發揮我縣產業鏈相對完整的優勢,借助電商直播銷售渠道,突破單一的外貿代工模式,逐步開拓國內市場。要著力打造供應鏈品牌,加強供應鏈管理和產品設計,同時推動企業生產向智5、能制造轉型,提高企業柔性生產和“小單快反”能力,進而提高我縣針織業影響力、生產效率和利潤率。對于“機器換人”成本較高的低附加值生產制造環節,可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向成本較低的國內外地區擴大產能。(一)著力打造供應鏈品牌1.重點面向網紅及其機構打造“做針織,找”供應鏈品牌。設立“做針織,找”品牌傳播基金,在網紅聚集地開展線下線上廣告宣傳,對接新媒體廣告運營商,通過電梯、社區、地鐵、機場、網站、微信公眾號、APP、廣播電臺、電視等推廣渠道,提升“做針織,找”的品牌傳播力和轉化力。與知名電商和短視頻平臺等機構合作,開展“針織服裝直播節”“針織源頭好貨”等直播品牌活動,深入推廣“制造基地+網紅選品”模式。6、組織企業參加網紅直播產業博覽會、針織服裝供應鏈博覽會等展覽展會,提高針織的知名度和供應鏈品牌影響力。2.著力提升針織小鎮功能,培育網紅選品生態。依托針織小鎮,打造具有競爭力的針織服裝網紅選品供應鏈品牌。構建針織選品區、面料展示區、供應鏈品牌區、網紅直播區等生態功能區,成立電商直播孵化基地,吸引網紅主播及其供應鏈團隊到選品。搭建針織電商綜合服務平臺,利用大數據提供流行趨勢、流量款式、設計手稿等流行資訊,輔助本地企業更好的服務于網紅選品、設計和銷售。3.完善產業公共服務,加強針織名城推介力度。完善本地倉儲物流等服務,匯聚產品研發和創意設計等創新要素,依托針織研究院打造經CNAS認可的檢驗檢測平臺,7、助推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引進訂單庫存管理機構,提高針織企業備貨和訂單管理能力。積極對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加大“中國針織名城”的推介宣傳力度。(二)加快推進智能制造和柔性生產4.加大工業技改投資,提高數字化應用水平。深化管理系統的數字化,推動數字化技術滲透到管理組織、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推進“機器換人”設備投資和改造,推動生產加工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爭創省級“機器換人”試點、智能制造標桿企業、兩化融合貫標試點。5.打造針織云平臺,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網絡。加快推進針織云平臺項目建設,積極推動企業上云。設立服裝創意設計平臺,邀請國內外服裝行業知名設計師入駐。設立服裝信息咨詢8、平臺,構建面料、物流、營銷等供應商和企業線上交易平臺,推動技術和流程創新。設立紡織服裝新品發布平臺,連接紡織服裝類高校、科研機構與紡織服裝企業,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研發與創意成果的落地轉化。引入廣東立冠科技有限公司的云MES系統,為企業在打板、制樣、裁剪、加工、包裝等生產領域各環節提供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做到產品可追溯。6.強化供應鏈的數字化應用,提高供應鏈智能管理水平。與新電商基礎設施提供商開展戰略合作,完善供應鏈管理,推動數字化技術應用于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庫存管理、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等各個生產環節。通過發放科技創新券等方式,支持本地企業采購信息化產品和服務,推廣9、應用ERP(企業資源管理)、MES(生產執行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BI(商業智能分析)和供應鏈管理平臺等數字化解決方案,提高企業供應鏈管理水平。(三)積極培育研發設計和協同創新能力7.鼓勵產品導向的面料設計研發,拓展針織產品應用領域。依托針織小鎮搭建面輔料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為面料、服裝、設備、咨詢服務等提供跨界融合平臺。鼓勵企業和機構結合市場需求開展多功能新型針織面料的研發與逆向研發,推進產品由低端單一化向中高端功能多元化發展。推動醫療衛生、保健防護、環境保護等功能性產品的面料創新,注重新型綠色環保原料在針織制造中的技術應用,加大各類纖維和整理助劑在針織面料特殊性能中的開發應用。810、.支持企業參與制定標準,促進產品質量提升。鼓勵企業參與針織行業和“制造”的標準制(修)訂,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制造”先進標準體系。開展質量提升示范行動,加強行業標準推行和管控,增強優質產品的供給能力,提高企業采用國際先進標準比例。提高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鼓勵企業參與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國際商標注冊和馳名商標行政認定。9.創新產學研合作方式,培育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加強與知名公司、著名科研機構和重點科研院所高校的交流合作,強化針織服裝領域的設計與創新。引進和培育新型研發機構,以紡織新材料開發、面料時尚流行研究、紡織品檢測服務研究等領域為重點,在共建平臺、成果轉化、合作辦學、區域服務、人才培養11、與優勢資源互聯互通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促進研發成果轉化。(四)支持引導企業在全球擴大產能10.搭建區域合作公共服務平臺,支持企業在異地擴大產能。成立產業區域合作指導中心,為企業在異地擴大產能提供政策、信息、宣傳推廣等服務。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針織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牽線搭橋,對接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等中西部成本洼地。支持企業提前布局,在勞動力成本更低且具備一定紡織服裝產業基礎的中西部地區以及“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建設生產車間。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產業飛地模式,與產業承接地合作共建針織服裝產業園,協商建立稅收分成、跨區域合作政府績效考核辦法等利益分享機制,支持企業抱團轉移。11.推動產業向12、高附加值環節延伸,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鼓勵企業將高價值的設計研發和營銷等環節留在本地,形成訂單在本地、生產加工和市場在外的產業聯動格局。支持企業向“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面料和普通針織品,開拓南美洲、非洲等海外新市場,爭取設立東亞、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地區的針織服裝展銷中心。利用我縣坯布在技術、資本上的比較優勢,加快坯布向東南亞等地區出口。積極響應我省出臺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幫扶舉措,保障出口企業收匯安全,幫助企業化解接單難、風控難、融資難三大難題。(五)引進培養產業數字化專業人才12.引進培養直播人才隊伍,鼓勵發展電商直播。培養供應鏈管理人才,為網紅選品提供支撐。引進直播電商企業、服務13、機構、經紀公司,為企業和人才提供電商運營、直播帶貨、物流售后等一站式創業培訓與實訓課程。對接專業電商培訓機構開設電商直播專才班,為企業提供電商直播人才“訂單式”培養。舉辦網絡主播創新創業大賽,挖掘一批優秀的電商創業創新項目,培育一批本地網絡直播人才。13.引進培養數字化技能人才,助力產業轉型提升。組織規上企業赴紡織大學、職業學院等紡織服裝類特色院校舉辦人才招聘會,引進產業亟需的數字化設計、操作和維護人才。加強當地數字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企業深入合作,加強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和載體建設,共建共享技術技能實訓設施。支持有改革意愿的企業開展聯合招生、聯合培養、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放開戶口14、遷移限制,持續推進落戶、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便捷化,為在象外地產業工人提供同等市民待遇。(六)推動產業依托園區綠色發展14.完善園區節能降耗服務,推動產業綠色發展。依法關閉或引導分散的污染重、能耗大的染整等企業有序入園。建立印染投資項目負面清單,不再審批達標園區外的新增、擴建印染項目。園區集中建設污水處理設備設施,不再新建配套燃煤鍋爐,推廣先進在線監測設施,加大環境監測力度。推進綠色制造標準化,加強畝均產出、能耗強度等指標考核,加大污染懲治力度。推廣以排污許可證為主的行業排污權交易模式。引進和推廣以印代染、全自動高效數碼印花等先進服裝制造綠色生產技術和國際領先的循環利15、用紡織品技術。鼓勵企業加快GRS再生纖維、產品碳排放等認證,推進針織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三、政策措施為實現發展目標,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和約束,促使本地產業向研發設計等價值鏈高端升級,特制定“針織四條”,從品牌培育、智能制造、強鏈補鏈、人才發展等方面,分別采取針對性措施保障針織業改造提升。(一)品牌培育對入駐針織小鎮從事針織業及上下游環節的企業,提供三年房租減免政策。對邀請主播或MCN機構來象選品的貿易公司、商務機構等,每邀請一名年帶貨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的主播,給予邀請機構2000元獎勵。對來象參與直播并帶貨100萬以上的網紅團隊,按實際成交額的10%進行獎勵,不超過30萬元。對組織20家以16、上本地企業參加大型展覽展會的單位,每次給予5萬元的獎勵。企業自行參加當年度本縣重點支持的專業展會,按展位費的50%予以補助。(二)智能制造對向本縣認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購買服務的企業,按租金或服務費的3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10萬元。新增設備、技術及軟件投資在500萬元以上,經認定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項目,在享受省、市政府政策補貼條件下,另根據認定級別,分別給予省級項目300萬元、市級項目200萬元獎勵。對新增“機器換人”設備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針織企業,按照設備投入的1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三)強鏈補鏈以精英紡織為龍頭,組織國內一批優秀針織面料商,依托爵溪針織品市17、場建立高檔針織面料供應中心,鼓勵有條件企業打造針織中高檔面料生產基地,在縣產業基金等政策上優先予以傾斜支持,增強針織服裝的快反能力。加快推動設立針織成衣染色產業園,補強成衣扎染、坯布扎染、成衣染色等各環節,適應日益增強的針織服裝內銷市場。安排50畝三類工業用地,成立縣水洗行業產業園,所需能耗、排污指標予以保障,集中整治現有水洗行業,改變目前水洗行業企業低小散、臟亂差的局面,提升行業競爭力。對企業獲得GRS再生纖維、產品碳排放等認證的,給予認證費用50%的補助,單項最高不超過5萬元。(四)人才發展每年評選10名“針織工匠”,給予每人1萬元獎勵。對在本地開展直播電商人才培訓的專業培訓機構,給予1518、00元/人的一次性補助,每年最高30萬元。對在本地年帶貨1000萬元以上的網紅達人,給予一定獎勵。每年評定5名“針織帶貨王”和10名“針織電商領軍人物”,給予每人5萬元獎勵。對勞務中介/派遣公司成功介紹外來普通工人的,給予100元/人的一次性補助。四、保障措施(一)強化推進合力。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負責協調服務、監督指導、試點示范等工作,推進實施方案有效組織落實。發改、經信、科技、財政、資規、環保、住建、商務、市場監督、統計、金融等部門要密切合作,細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二)加強政策支撐。對改造提升引領作用明顯的示范項目,支持其申報19、國家、省、市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重大專項,按照項目需求給予土地、融資、生活等個性化支持。充分發揮“畝均效益”綜合評價差別化要素政策的導向作用,創新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機制,著力推動優質企業做大做強,倒逼低效企業轉型升級,促進生產要素向高效優質領域流動。(三)強化人才保障。全面落實“人才新政”,實施“一對一”的精準服務。支持企業與職業技術院校、技工學校的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為針織業改造提升提供不同層次的人才支撐。(四)優化發展環境。建立健全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創新服務形式,充分利用網絡服務平臺,暢通企業服務需求表達渠道,提升精準服務企業的工作效率。縱深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流程、創新模式,加強行政審批事項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全面貫徹落實降本減負政策,營造全方位推進針織業改造提升的良好環境。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5-01-09
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