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版)(47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597
2024-03-27
47頁
18.23MB
1、玉溪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YUXI2021-2035(草案公示版)序言建立“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按照國家和云南省部署要求,玉溪市組織編制了玉溪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全面建設“一極兩區”的美麗新玉溪為目標,突出生態綠色、區域協同、以人為本、資源優配等理念,謀篇布局玉溪邁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空間治理藍圖,作為玉溪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助推玉溪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和治理能力的2、全面提升。PREFACEOVERVIEW走進玉溪國土玉溪市國土面積14941.56平方公里,擁有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云南三大高原湖泊,下轄2區1市6縣。人口根 據 第 七 次 人 口 普 查,2020年玉溪市常住人口224.95萬人,城鎮人口121.07萬人,城鎮化率53.82%。經濟2020年玉溪市GDP為2058.1億元,居全省第四,占全省經濟總量的8.4%。人均GDP為9.15萬元,位列全省第一。目錄CONTENTS加強區域協同共建滇中城市群,推進昆玉同城化022.1 融入區域雙向開放網絡2.2 加快昆玉同城化發展彰顯古滇文明塑造人文詩意的全域魅力格局077.1 構建全域文化魅力景觀體3、系7.2 以三湖帶全域,促進自然人文資源轉化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011.1 愿景、定位與城市性質1.2 發展目標1.3 發展規模1.4 保護開發戰略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033.2 總體格局3.1 筑牢全域治理與管控“雙底盤”3.3 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3.4 三線劃定與管控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044.1 守護三湖生態安全4.2 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4.3 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4.4 落實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嚴守耕地底線夯實立體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055.1 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5.2 突出山壩特色,優化農業產業布局5.3 加強農用地整治推動4、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共融的城鄉發展空間066.2 優化服務配置,完善城鄉生活圈6.1 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鄉關系6.3 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高效利用水平088.1 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8.2 加強建設用地精準投放8.3 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99.1 建設綜合交通設施體系9.2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9.3 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強化管控措施構建全域空間規劃治理體系1010.1 規劃傳導10.2 實施監督01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愿景、定位與城市性質發展目標發展規模保護開發戰略1.21.31.41.1 愿景、定位與城5、市性質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1.1發展愿景高原人居典范、開放創新名城,湖美山青的美麗新玉溪城市性質滇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云南省重要的大健康、裝備制造基地與科教創新示范區,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樞紐,具有高原山水特色的世界級宜居生態城市戰略定位滇中崛起增長極鄉村振興示范區共同富裕示范區021.2保護開發目標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經濟持續增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建成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生態、糧食和人居安全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成果顯著,人與自然關系日趨和諧;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群,建成云南重要的先進制造與物流產業基地、科6、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休閑旅居勝地。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日趨和諧,成為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一極兩區”定位基本落實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發展水平達到新高度;國土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全面優化,高品質的美麗國土全面形成,自然人文魅力充分彰顯;與昆明實現同城化發展,成為滇中城市群的副中心、重要科技創新節點和魅力景觀高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高品質美麗國土全面形成,全面建成滇中崛起增長極、鄉村振興示范區、共同富裕示范區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美麗新玉溪,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和美好家園典范城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實現7、城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城鄉景觀風貌和文化特色彰顯,城鄉居民生活宜居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面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玉溪相適應的高質量、高品質的綠色國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和修復等各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然人文魅力區。2025年2035年2050年031.3發展規模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堅持以水定人,綜合考慮南向開放、昆玉同城化發展等對玉溪新型城鎮化的帶動作用,以增強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和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為重點,規劃預測2035年玉溪市04290萬人左右常住人口為75%左右城鎮化率達到1.4保護開發戰略落實國省部署,打造“一極兩區”美麗新玉溪058、生態穩固戰略農業提質戰略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穩定提升三湖水質,多措并舉維護徑流區生態安全,保護修復河流水生態,以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碳匯能力提升為方向,加強森林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堅守糧食安全底線,最嚴舉措保護耕地,提升耕地質量,優化耕地格局,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產業布局。強化區域協同發展,融入南向開放、北聯滇中的區域網絡格局,加快昆玉同城化發展,實現創新、樞紐、生態等多領域協作,促進設施資源共建共享。開放協同戰略以精明增長為導向,節約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差異化推動各片區土地利用結構優化,做優增量,實現城鎮拓展用地精準布局,倒逼存量與低效用地再開發。精明增長戰略完善新型9、城鄉格局,強化中心城區能級,精準提升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完善基礎設施支撐,推動全域魅力資源轉化。人居示范戰略02加強區域協同共建滇中城市群,推進昆玉同城化融入區域雙向開放網絡加快昆玉同城化發展2.22.1 融入區域雙向開放網絡加強區域協同,共建滇中城市群,推進昆玉同城化2.107銜接通道,構建南向門戶樞紐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支撐云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銜接昆明-曼德勒、昆明-曼谷、昆明-河口三大國際通道,提升玉溪與滬昆、廣昆、京昆、滇藏等出省通道的聯通水平,將玉溪建設成為滇中城市群國家綜合交通樞紐重要一極和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開放樞紐。多向聯動,深化滇中協同格局落實滇中城市群副10、中心定位,推進昆玉率先一體化發展,強化與曲靖、紅河、楚雄、普洱的聯動與協同,積極承擔滇中南向國際服務、科教創新、物流樞紐及文化旅游等功能,支撐滇中城市群形成“一主四副、通道對接、點軸聯動”新格局。區域開放格局示意圖2.2加快昆玉同城化發展加強區域協同,共建滇中城市群,推進昆玉同城化08強化生態環境的協同治理加強梁王山等交界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推動南盤江流域水污染共治及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完善協作機制。共同打造高原湖泊生態治理示范。構建公鐵復合的交通網絡構筑高鐵、城際、普鐵等多層次軌道交通系統,強化城際聯絡,加快實施高速公路和區域快速通道。依托軌道和高快速路雙快系統,促進昆玉同城化發展。合作共建11、昆玉經濟共同體建設中國西南玉溪國際物流港,申建綜合保稅區,打造昆玉面向南亞和東南亞的國際性陸港。共建昆玉區域科創走廊,加快科教創新城建設,推動高新區擴容提質。整合昆玉五大高原湖泊文旅資源,建設長水機場72小時通關旅游休閑圈,聯合打造昆玉紅旅游文化產業經濟帶。打造昆玉一體先行發展區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先行先試,構建“紅塔-晉寧”、“呈貢-澄江”、“安寧-易門”三個先行發展區,加速推進紅塔、澄江融入昆明都市圈。昆玉綜合交通復合走廊示意圖區域開放型經濟產業布局示意圖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筑牢全域治理與管控“雙底盤”總體格局3.2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3.3三線劃定與管控3.43.1 03312、.1筑牢全域治理與管控“雙底盤”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0構建全域分區治理底盤三湖生態經濟區山地特色發展區峽谷生態保育區以自然地理格局為前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評價結果為基礎,結合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構建三湖生態經濟區(含徑流區內和徑流區外)、山地特色發展區、峽谷生態保育區三類差異化治理分區。徑流區內以生態保護為主,兼顧城鎮建設和旅游開發以農產品生產功能為主,兼顧城鎮建設和生態功能以生態功能和農產品生產功能為重點,兼顧特色旅游發展徑流區外以城市化發展和農產品生產功能為重點,兼顧生態功能底線約束型澄江、江川、通海壩子開發管控型紅塔、華寧、峨山、易門、新平壩子引13、導優化型元江壩子嚴格保護三湖生態環境和壩區優質耕地控制壩區開發強度,保護優質耕地,倒逼存量優化引導特色產業與鄉村經濟發展,有效促進經果林休耕輪作構建壩區分類管控底盤以“三調”和“雙評價”成果為基礎,結合全域治理分區結果,將玉溪市九個縣(區、市)駐地所在壩區劃分為底線約束型、開發管控型、引導優化型三類,分類制定壩區“生態-農業-城鎮”空間協調路徑與管控機制,作為指導縣區級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用地布局的依據。3.2總體格局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1筑牢底盤重點加強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濕地保護修復,改善三湖水生態,筑牢哀牢山生態屏障,保護天然常綠闊葉林植被以及重要物種棲息地。14、基于自然地理格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開發適宜性為基礎,結合社會經濟、人口城鎮化、行政區劃等,形成三湖生態經濟區、高山特色發展區和峽谷生態保育區三大差異化治理分區。玉溪市保護開發總體格局示意圖治理三湖、筑牢一屏、分區協調的保護格局謀劃棋子內外鏈接、優化一群、提振多點的開發格局融入昆明-曼谷、昆河-曼德勒、昆明-河內三大國際發展走廊,積極培育三湖綠色發展帶、滇中環線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軸和熱區產業三條產業發展聚集帶。提升紅塔-江川中心城區能級,促進澄江、通海、峨山專業化職能培育,打造城市經濟核心聚集區。積極推進“縣+重點鎮”的就地城鎮化模式,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玉溪市生態保護格局示意圖3.3統籌生15、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2生態保護格局:“三湖、一屏、五廊、多片”撫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大高原湖泊三湖哀牢山生態屏障一屏元江河谷、秀山-曲江-南盤江、大黑山-綠汁江、小河底河-高魯山、龍馬山-梁王山生態廊道五廊自然保護地、集中連片天然林、極小種群物種棲息地等生態保護斑塊多片玉溪市農業生產格局示意圖3.3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3農業生產格局:“一核三區四重點”國家級農業科技園一核高原湖盆綠色高效農業發展區、干熱河谷特色農業發展區和山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區三區“6+N”產業體系,5個農產品區域品牌,8個縣域特色品牌,10個現代農業16、科技示范園區(基地)四重點玉溪市城鎮發展格局示意圖3.3統籌生態、農業、城鎮空間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4城鎮發展格局:“一核一群、三區多點”紅塔江川中心城區一核一群三湖生態經濟區高山特色發展區峽谷生態保育區三區4個縣域中心城市和19個重點鎮多點澄江、通海、峨山協同發展城市群3.4三線劃定與管控統籌三生空間,構筑國土空間總體格局15按照生態功能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按照集約適度、綠色發展要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框定總量,限定容量,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促進城市集約節約發展。按照保質保量要求劃定永久17、基本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守護三湖生態安全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4.2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4.3落實生態修復重點區域4.44.1 04實施三湖流域分區管控劃定湖濱生態紅線和湖泊生態黃線,形成生態保護核心區、生態保護緩沖區、綠色發展區三類管控分區生態核心區及緩沖區內做“減法”,核心區持續推進“四退三還”,緩沖區內“人口只出不進、村莊只減不增”,嚴控新增建設項目;綠色發展區內實施人口、用地總量雙控,編制產業正負面清單,推動流域綠色轉型發展以實施“三湖”“十四五”規劃、“一18、湖一策”、“湖泊革命”方案為統領,統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加快落實“退、減、調、治、管”重點任務,全力推動“三湖”流域常態化保護、長效化治理、綠色化發展。深入開展“湖泊革命”,持續推進流域系統治理修復撫仙湖水質穩定I類,星云湖、杞麓湖達到類向好完善流域源頭-遷移-末端全流程污染管控體系分類施策與系統治理相結合,形成山水林田湖系統修復方案4.1守護三湖生態安全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174.2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加強哀牢山地區、元江干熱河谷地帶、中部山地地區、東部巖溶地區、三湖流域及重要面山、江河湖庫周圍森林保護,推進森林增量提質,提高森19、林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能力,增強森林碳匯功能,推進落實碳中和目標。184.3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19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參與哀牢山-無量山國家公園申報與建設保護哀牢山常綠闊葉林區、元江干熱河谷稀樹灌草植被區、高原湖泊濕地區等優先區提高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遷徙廊道保護重要山脈林地、河流等天然廊道保護哀牢山、元江等鳥類遷徙通道建立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的保護體系加強黑長臂猿、獼猴、野生綠孔雀、野生稻等極小種群分布調查及保護開展重點保護物種生境的修復4.4落實生態修復重點區域維護生態安全,筑牢湖美山青的高原生態基底20、20圍繞生態安全格局,大力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生態修復區、河流水庫水環境生態修復區、三湖水環境治理區、森林生態保護修復區、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修復區、水土流失防治和治理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生態修復。嚴守耕地底線,夯實立體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突出山壩特色,優化農業產業布局5.2加強農用地整治5.35.1055.1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嚴守耕地底線,夯實立體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 05以壩區集中連片耕地為重點,劃定優質耕地集中保護區,逐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穩步提升耕地質量。以低緩山區集中連片耕地為重點,劃定中等質量耕地集中21、保護區,通過開展耕地提質改造,增加耕地數量和水田數量。結合土地資源、水資源、光熱等條件,大力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加快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耕地提質改造,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和產能。以保護生態與耕地質量為導向,通過污染耕地修復、坡耕地改造等,推動不適宜耕種的耕地退出。在三湖徑流區、水土流失等重點生態敏感地區,實施休耕輪作,降低墾殖率和農業開發強度。玉溪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2嚴格耕地用途管制,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從嚴控制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落實上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確保糧食主產區播種面積穩定,質量有提升。保優補退控玉溪市農業產業布局圖5.2突出山壩特色,22、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嚴守耕地底線,夯實立體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突出山壩特色形成立體分層、集約高效的“四區”農業產業布局嚴格落實禁養、限養措施,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精品蔬菜、花卉農業現代化種植基地建設,實施農業高效節水減排工程,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環湖綠色高效休閑觀光農業區:“三湖”徑流區提升糧、煙、菜、花、果產業種植效率與現代化,劃定糧食生產區和煙區。推進畜牧產業轉移,促進生豬、家畜等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發展。煙畜果生態循環產業區:1300-1900米中海拔地區加快退出山地甘蔗類產業,引導重要水土流失區域生態修復,加強以柑橘、芒果為重點的水果基地建設,形成規模化高效種植。河谷特色優質經果產業區:23、1300米以下低熱河谷有序退出烤煙種植,發展高山蔬菜、核桃等特色農產品,配套推進高山土豆、中藥材等林下種養。山地林農生態經濟區:19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235.3加強農用地整治嚴守耕地底線,夯實立體高效的農業生產空間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建設標準,建成一批高標準農田。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結合水資源、土壤、光熱條件,科學合理適度開發耕地后備資源。適度開發耕地后備資源實施耕地坡改梯、早改水等工程,提升耕地質量,健全排灌系統和水利設施配套;開展污染耕地修復、石漠化耕地整治、坡耕地改造等,推進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提高耕地生態功能。加快實施耕地提質改造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24、,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加快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24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共融的城鄉發展空間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鄉關系優化服務配置,完善城鄉生活圈6.2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6.36.1066.1構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鄉關系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共融的城鄉發展空間制定提升玉溪城市吸引力與根植地域本土特色的差異化城鎮化路徑26中心城區多鄉鎮公共服務共享節點縣城縣城鎮鎮鎮鎮特色村中心村村村中心村重點鎮村村村村村村中心城區:以產業培育和城市品質提升為核心,聚焦城市環境品質提升和區域性、綜合性公共服務供給,提升人口集聚和綜合服務能力。三湖地區:以縣城作為城鎮化主要載體,培育特色型鎮村,補齊城鎮基25、礎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保障人口服務需求。西部山區:以縣城和鎮作為城鎮化載體,培育中心村,依托自然文化資源、農特產品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構建公共服務共享節點,輻射鄉村地區。6.2優化服務配置,完善城鄉生活圈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共融的城鄉發展空間27強化提升城鎮公共服務能力強化中心城區服務中心職能,重點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區域體育中心、區域一流高等教育學校等高能級設施,提升區域服務能力。增強三湖城鎮群城市服務水平,重點布局高端養老康健中心、國際會議會展中心、區域性游樂設施、禮樂文化博覽館等大型設施,培育區域專業化服務職能。補齊中西部縣城和重要小城鎮服務短板:重點完善綜26、合博物館、傳染病醫院、鄉鎮衛生服務中心、公共體育場館和場地、養老服務中心等服務設施配套,促進就地城鎮化。分類保障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推動近郊型鄉村服務設施與鄰近城鎮共建共享,充分依托城鎮已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保障基礎型服務要素供給。完善遠郊型鄉村獨立服務設施配套,在原有設施基礎上集聚提升,結合村莊資源稟賦,配置旅游、文創、電商、科技等服務要素。引導偏遠型鄉村服務設施錯位配置和共享使用,加強鄰近村組服務要素的銜接,納入統一鄉村生活圈統籌考慮。構建以人為中心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居住品質型社區生活圈產業活力型社區生活圈保障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合理布局,提高設施覆蓋率,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使用需求,打造居住27、品質型和產業活力型社區生活圈。5-10分鐘15分鐘家派出所司法所街道辦事處街道服務中心商場公交車站社區醫院助療康體服務中心養老院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老年養護院中學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社區就業服務中心保障性住房菜市場、生鮮超市社區商業網點社區服務站衛生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育園幼兒園小學文化活動站室外綜合健身場地5-10分鐘15分鐘生產空間社區食堂社區超市社區商業網點社區服務站衛生服務站托育園幼兒園小學文化活動站室外綜合健身場地健身房人才公寓體育活動中心創新孵化中心社區醫院派出所街道服務中心公交車站統籌城鄉、分類指導鄉村發展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逐步強化服28、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有序納入城區范圍或向小城鎮轉變。城郊融合型村莊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配套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保障鄉村產業、旅游發展用地。集聚提升型村莊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推動特色資源保護和村莊發展良性互促,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特色保護型村莊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統籌考慮擬遷入或新建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搬遷撤并型村莊6.3建設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構建和諧共融的城鄉發展空間28彰顯古滇文明,塑造人文詩意的全域魅力格局構建全域文化魅力景觀體系以“三湖”帶全域,促進自然人文資源7.27107玉溪市魅力景29、觀格局示意圖三湖-南盤江湖盆壩魅力景觀區、龍泉山-磨盤山方山丘陵魅力景觀區、哀牢山-紅河谷高山熱谷魅力景觀區包括紅塔、澄江、通海、江川4個一級魅力窗口城市和易門、華寧、元江、新平、峨山、戛灑6個二級節點魅力節點三湖-南盤江魅力走廊、茶馬古道魅力走廊、綠汁江-紅河谷魅力景觀走廊7.1構建全域文化魅力景觀體系彰顯古滇文明,塑造人文詩意的全域魅力格局30“三區三廊十節點”的魅力景觀格局三廊十節點三區強化撫仙湖、通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聶耳音樂之鄉等品牌優勢,加強紅塔-江川綜合服務職能,重點培育澄江、通海國際交流、文化博覽、文化消費等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區核心競爭力。強化“三湖名片”以茶馬古道、安南古道等30、歷史文化線路和元江、綠汁江等水系為依托整合全域自然人文資源,向新平、元江等西部山區引流,支撐民族旅游、特色農旅發展,帶動沿線城鎮和鄉村風景共塑和品牌共創。鏈接“文化線路”加強西部縣城和特色旅游城鎮旅游服務接待能力,培育文化休閑、綠色加工、生態農業等功能,以點帶面撬動綠色資源轉化,推動城鄉發展融合。培育“西部支點”7.2 以“三湖”帶全域,促進自然人文資源轉化彰顯古滇文明,塑造人文詩意的全域魅力格局3108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高效利用水平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加強建設用地精準投放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盤活利用8.28.38.1 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1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338.131、加快骨干水源及引調水工程建設,實現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東部湖盆區資源性缺水特征突出,利用滇中引水外調水資源等填補缺口中部山原區工程性缺水特征為主,新建蓄水工程為主,滇中引水水源補充西部峽谷區工程性缺水特征突出,新建蓄水及西水東調工程,促進峽谷兩側水資源配置均衡加強建設用地精準投放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高效利用水平8.2考慮重大戰略部署,將用地效率、人地匹配、增存掛鉤等指標納入用地分配評價標準,實現城鎮拓展用地高質量開發,倒逼存量優化。結合玉溪市“十四五”提出的“一核三帶”生產力空間布局,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中心城區、三湖地區和峨山縣傾斜,保障“中國西南玉溪國際物流港”、“云南綠色鋼城”等重大項目用32、地。重大戰略部署 對各區縣近五年二三產增加值增量、城鎮建設用地增量、城鎮建設用地地均產出等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用地效率較高區縣傾斜。用地效率以城鎮建設潛力規模、水資源承載力為基礎,綜合近五年城鎮人口增量情況作為新增建設用地測算依據。人地匹配結合各區縣近5年平均供地率、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數量、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率等情況作為新增建設用地測算依據,減少批而未供、閑置土地較多和處置不力區縣的新增建設用地安排。增存掛鉤34做優增量加強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消化加快工業用地盤整更新加快“低效利用”土地的再開發推進城中村更新改造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城市高效利用水平8.333、35制定各區縣年度計劃,將年均供地率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掛鉤,并根據供地率、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率實行用地審批差別化管理。推進城區老舊社區、商業、廠房、爛尾建筑等城市低效用地更新改造。重點保障紅塔、江川、峨山、新平、易門等園區用于先進制造業、戰略性等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用地面積。引導拆除占用城市重要功能布局、重要交通廊道等地區的城中村,適當提高拆建比;綜合提升改造其余位于城鎮開發邊界內的城中村,完善服務設施、改造建筑風貌。09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建設綜合交通設施體系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9.29.39.1 9.1建設綜合交通設施體系滿足未來需求,完善34、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37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兩縱一橫”的高鐵城際網四級客運樞紐體系三級貨運樞紐體系“四縱一橫”的普通鐵路網“三橫六縱三環兩聯”的高速公路網客貨運樞紐建設謀劃“木”字形區域走廊,形成臨滄、版納、蒙自、彌勒、楚雄、昆曼6向通達的全域交通廊道,將“經玉至昆”節點城市提升為面向滇南、“玉達四海”的滇中城市群門戶交通樞紐。以玉溪站、玉溪民用機場組成城區主樞紐,形成集高鐵站、公路客運站和公交站等為一體、多種方式無縫銜接的現代化大型綜合客運樞紐,突出快速出滇、便捷聯系滇中城市群各地市功能。以研和站為主體,結合玉溪南站、公路物流園,打造玉溪國際物流港,建設玉溪商貿服務型貨運樞紐,配套鋼鐵35、物流裝備制造加工、倉儲、運輸,農資、國糧儲備和戰略物資投送、綜合保稅等功能。市域綜合交通規劃圖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01公共交通針對玉溪中心城區帶狀組團城市布局形態,充分發揮公交集約化運輸效率,確立公共交通主導地位,構建“干普支”三級公交體系,布局多層級公交場站,構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體系,以公交走廊引導城市功能布局與土地開發。城市道路優化道路網絡布局,形成“快主次支“4個層級道路結構,合理控制道路斷面,重點完善集中建設區內集散道路和次支道路,提高道路網密度;新建住宅區推廣“窄馬路、密路網、完整街道”理念,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環能力。慢行交通依托城市道路網建立慢36、行廊道,結合綠道網絡,串聯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等游憩設施,圍繞公共交通站點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駁通道,提高步行與非機動車網絡的連續性和功能性。在居住區、商業街區等慢行優先區,推廣穩靜化交通措施,引導形成低速、低噪的交通環境。建設綜合交通設施體系389.1滾滾長江東逝水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9.239加強骨干水源及引調水工程建設,構建“四縱四橫”的全域現代化水網水利構建外調水、本地水互補的供水格局,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給排水完善能源輸送網絡布局,大力發展風光等新能源,助推雙碳目標實現能源推動高速寬帶、5G、數據中心、物聯網、云計算等新37、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示范通信健全固廢分類收運、分類處置體系,提升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無廢城市”環衛健全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滿足未來需求,完善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9.340嚴格落實抗震設防標準,避讓小江、曲江等活動斷層,高標準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抗震避難推動防洪排澇補短板,加強中小河流治理及山洪防治防洪排澇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強化森林火災防控消防健全“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地災防治體系地質災害提高生命線工程韌性,管控城市危險源,建立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公共安全構建平戰結合的現代人防體系人防10強化管控措施,構建全域空間規劃治理體系規劃傳導實施監督10.210.1 10.1規劃傳導強38、化管控措施,構建全域空間規劃治理體系42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縱向、橫向傳導體系,保障市級國土空間規劃實施傳導玉溪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8項專題研究支撐(專題研究報告)1套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規劃文本、圖件)1套國土空間數據(信息數據)橫向傳導縱向傳導由相關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專項規劃,落實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約束性指標,不得違背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加強對區縣級、鄉鎮級規劃的傳導和管控;加強對詳細規劃的指引和傳導。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玉溪市“十四五”發展規劃玉溪市各部門“十四五”規劃玉溪市生態修復專項規劃玉溪市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玉溪市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在城鎮開發邊界內的詳細規劃在城鎮開發邊界外的村莊規劃其他相關規劃強化管控措施,構建全域空間規劃治理體系10.201實施監督43制定近期行動計劃確定分階段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 建設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覆蓋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測、評估、預警以及公眾服務等全過程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立規劃體檢評估制度和動態調整完善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評估制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動態調整,合理修正國土空間規劃指標體系的分階段目標健全規劃實施配套政策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從區域統籌、增存掛鉤、差別化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建立面向高質量發展的土地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