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眾征求意見稿 )(35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09783
2024-03-28
35頁
15.01MB
1、襄州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XIANGZHOU2021-2035年草案(公眾征求意見稿)襄州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3年4月前 言PREFACE為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湖北省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并監督實施(鄂政發201926號)的要求,襄州區于2020年11月啟動了襄州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規劃基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開發適應性評價,優化空間總體布局,促進區域協調和城鄉融合發展,強化資源環境底線約束,統籌農業、生態、城2、鎮三類空間,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鎮空間結構,完善公服、交通、市政、防災體系建設,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對襄州區的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系統性的安排。本規劃是對襄州區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作出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城鄉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空間藍圖,是編制詳細規劃的依據。總體概況GENERAL VERVIEW襄州區原為襄陽縣,建縣于西漢初年,因位于襄水之陽而得名。襄州區地處鄂西北部、居漢江中游。西與老河口市、谷城縣接壤,東與棗陽市為鄰,南與宜城市隔漢江相望,北與河3、南省鄧州、新野、唐河3個縣市交界。襄州區國土面積約2083平方公里,包括主城、11個鄉鎮和鹿門山風景區,是襄陽市中心城區“一心四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七普,全區2020年常住人口76.66萬,戶籍人口86.16萬,城鎮化率63.19%。區內交通便利,自漢晉素有“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境內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和地下管道五大交通運輸網絡。襄州區呈半月形平面狀。國土利用呈現“一分生態八分田,剩余一分建家園”的總體情況。01規劃背景 1.1指導思想 1.2規劃原則 1.3規劃范圍與期限 02目標策略 2.1發展愿景 2.2總體定位 2.3區域協同 03空間格局 3.1優化國土空間的總體格局4、 3.2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 3.3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業空間 3.4強調全域保護的生態空間 3.5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目 錄CONTENTS 04支撐體系 4.1加快現代產業轉型升級 4.2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 4.3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 4.4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 4.5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 05政策保障 5.1明確規劃落實傳導 5.2制定近期實施計劃 5.3完善規劃管理體制規劃背景PLANNING BACKGROUND1.1指導思想1.2規劃原則1.3規劃范圍與期限01戰略引領、區域協同生態游戲、綠色發展以人為本、品質提升全域統籌、城鄉融合數字治理、公眾參與1.2 規劃原則堅持以習近平新5、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的“四個切實”殷殷囑托,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加強推進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加快推進湖北省“一主兩翼多級”發展格局,積極培育襄陽都市圈,深化落實襄陽市“五城共建”高質量發展目標,協同共建襄南雙城經濟圈,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實現襄州區高質量發展綠色崛起。1.1 指導思想67張灣街道龍王鎮石橋鎮黃集鎮伙牌鎮古驛鎮6、朱集鎮程河鎮雙溝鎮張家集鎮張灣、肖灣街道峪山鎮黃龍鎮鹿門東林場規劃期限: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至2050年。規劃范圍: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襄州區實際管轄范圍,總面積約2083平方公里。2.1發展愿景2.2總體定位2.3區域協同目標定位TARGET LOCALIZATION0292.1 發展愿景10基于區域協調發展要求基于產業發展要求基于鄉村振興要求基于國內國際雙循環要求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要求2.2 總體定位加快綠色生態建設,構建漢江生態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112.3 區域協同v強地位抓機遇強支撐優生態謀功能全面落實區域協調格局,強化襄陽產業和功能提質重心的地位。搶抓區7、域產業轉移機遇,打造襄十隨神城市群產業升級引領區。強化區域支撐格局,打造國家物流樞紐城市重點承載區。落實目標,形成“產業布局-城鎮格局-三類空間”的總體思路。新野縣唐河縣鄧州市老河口市棗陽市宜城市南漳縣谷城縣樊城區襄城區保康縣3.1優化國土空間的總體格局3.2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3.3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業空間3.4強調全域保護的生態空間3.5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03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13構建“一體、兩帶、三組團”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3.1 優化國土空間的總體格局突出“一體”帶動充分發揮城區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城區核心服務功能,增強襄州區吸納人口、產業、資金的能力,8、推進襄州城區提檔升級。注重“三組團”聯動按照塊狀發展、協調聯動的原則,推進農業特色鎮組團、抱團發展,構建襄北、襄 東 北、襄 東 南“三大組團”,做優特色產業,打造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做強“兩帶”驅動依托伙牌、經開區、古驛、雙溝等幾大產業園區,培育襄州產業發展增長極和城鄉融合聯結點,做強襄州高質量發展的“兩輪”支撐。襄州區國土空間格局規劃圖14基本原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下聯動,統籌劃定 逐級落實,嚴格管控三 線不交叉 不重疊劃足劃優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必須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嚴控建設占用永久基本農9、田。保持生態保護紅線總體穩定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全域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實行分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節約集約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城鎮開發邊界是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鎮開發建設,以城鎮功能為主的區域邊界。城鎮開發邊界一經劃定,規劃期內原則上不得調整,因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等原因確需調整的,報國土空間規劃原審批機關審批。3.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襄州區國土空間控制線規劃圖15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按照“數量、10、質量、生態”三位一體,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83.3萬畝。按照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原則,劃定生態保護紅線6.35萬畝。按照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的原則,以“資源緊約束”的思路,劃定城鎮開發邊界71.14平方公里。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2 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圖 例石橋鎮龍王鎮張灣肖灣伙牌鎮經開區朱集鎮程河鎮雙溝鎮峪山鎮黃龍鎮古驛鎮黃集鎮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區城郊都市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襄陽都市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圖 例163.3 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業空間構建現代化農業空間格局形成“三區一體11、一公園”現代農業空間格局三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城郊都市農業示范區和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區。一體:依托鹿門山風景區和蘇嶺山社區,發展農業、文旅,打造鹿門田園綜合體。一公園:襄陽都市農業公園。重點在雙溝、張家集等地建設河套地區特色村莊 群落型農業公司和現代化觀光型農業公園。襄州區農業空間規劃圖17鄉村發展目標:全國科技引領農村產業振興示范區湖北省都市城郊鄉村振興的先行區鄂西北地區三產融合發展的樣板區引導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引導村莊等級有序發展引導村莊分類差異發展引導村莊建設集約節約引導人居環境美化優化引導村莊風貌特色營造1234563.3 面向鄉村振興的農業空間營造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體系183.4 強調12、全域保護的生態空間錨固“一江雙屏、四廊多點”的生態保護格局“一江雙屏”促保護“一江”即漢江生態帶,主要保障沿江及主要干流區域水土安全、生物多樣性及林業資源;“雙屏”指鄂北崗地生態屏障和南部鹿門生態屏障,生態防護和景觀綠化并重,筑牢生態基底。“四廊多點”優格局“四廊”即小清河、唐白河、滾河、淳河四條生態廊道,聯系南北生態屏障;“多點”指襄陽漢江國家濕地自然公園、鹿門寺國家森林自然公園、西排子湖國家濕地自然公園、官溝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等4處自然保護地,和紅水河等7個大中型水庫。老河口西排子湖國家濕地自然公園馬張河水庫樊莊水庫黑清河水庫紅水河水庫官溝省級濕地自然公園漢江國家濕地自然公園鹿門寺國家森林自13、然公園羅崗水庫襄州區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19漢江國家濕地自然公園鹿門寺國家森林自然公園西排子湖國家濕地自然公園官溝省級濕地自然公園優化自然保護地體系類型級別名稱森林自然公園國家級鹿門寺國家森林自然公園濕地自然公園國家級西排子湖國家濕地自然公園濕地自然公園國家級漢江國家濕地自然公園自然公園省級官溝省級濕地自然公園農田資源濕地資源生物資源河湖資源森林資源保護生態資源多樣性推進襄州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3.4 強調全域保護的生態空間山林生態保護與修復 森林濕地功能修復 水土流失治理 綠色礦山修復水體岸線保護與修復 漢江岸線修復與利用 湖泊形態與功能保護 水14、生態環境修復 濕地生態修復建設用地整治 城鎮低效用地整治 引導零星分散居民點搬遷集聚農用地整治與修復 高標準農田整治 生態退耕 污染耕地修復20推進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3.4 強調全域保護的生態空間213.5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規劃“一主引領、四重向優、八特共興”的城鎮空間格局襄州區城鎮體系規劃圖做強城區形成一主引領做強張灣、肖灣主城區,推動城鎮居住、綜合服務、文化藝術及產業的融合發展,高品質建設襄州城市綜合服務中心。做特鎮區形成八特共興結合外圍龍王、石橋、黃集、朱集、程河、張家集、黃龍等農業主導型鄉鎮,和鹿門寺風景區,強化生態旅游、農業休閑等特色優勢,打造特色鄉鎮(景區)。做優園區形成15、四重向優優化伙牌、古驛(經開區)、雙溝、峪山等產業園區,強化產鎮融合,做大做強物流、裝備制造、文旅等產業,實現四個重點城鎮的優化發展。22宜居城區3.5 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落實“宜居城區、品質城市、現代城鄉”的提質戰略做強主城區,提升城區品質,打造精品化宜居城區。品質城市做優園區,強化鎮園融合發展,依托園區高效引領打造品質城市。現代城鄉做特外圍鄉鎮,體現個性化發展,共同打造現代城鄉。4.1加快現代產業轉型升級4.2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4.3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4.4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4.5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支撐體系BRACING SYSTEM04244.1 加快現代產業轉型升級強化產業16、鏈效應,全域形成“三圈融合”的產業格局內圈層:依托主城區,重點優化特色商貿、旅游服務等服務業,以高水平生產 和生活服務建設宜居城區。中圈層:依托產業園區,發展智能制造、軌道交通運維、智能紡織、農產品加 工等產業,以高新技術和智能制造推動建設創新園區。外圈層:依托外圍鄉鎮和景區,發展規模農業、都市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以全域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區。園 區鄉 鎮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一基礎三支柱二戰略八大產業集群25借力襄陽劉集機場、高速鐵路系統,加強與全國中心城市及省會城市聯系加快唐白河港區建設,輻射河南南陽等周邊地區強化公路網建設,打造四通八達快捷高效的對外交通網絡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打造17、襄陽北向門戶交通樞紐26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依托高速和國省道,形成“環+放射”的對外交通網增加至南陽、至信陽、至宜城高速公路聯絡線 新增G207(外繞)、S217、S440一級公路;對S316、S274、S273、S335進行技術等級提升,同時對G316、S218、S310、S302、原G207等道路進行改擴建。打造四通八達快捷高效的對外交通網絡 西向:福銀高速、G316、S316、S302,接谷城、老河口、十堰 東向:福銀高速、至信陽高速聯絡線、G316、S316、S440、S335,接隨州、信陽 北向:二廣高速、至南陽高速聯絡線、G207、S274、S217、S273,接新野、南陽18、 南向:二廣高速、至宜城高速聯絡線、新G207、原G207、S217、S218,接宜城27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以對外干線為基礎,優化一二級公路,完善全域公路網體系規劃形成“一環四橫五縱多放射”干線路網結構“一環”:由漢十高速、襄荊高速、東外環高速和南外環高速共同形成的高速 公路環。“四橫”:S316、G316、漢十高速、S302。“五縱”:新G207、襄荊高速、原207、S217、S273“多放射”:S274、S310、至南陽高速聯絡線、至信陽高速聯絡線、S440、S335、S218、至宜城高速聯絡線。圖例保持各功能組團間聯系通道的適度供應,滿足多路徑、多方式的交通運輸組織,近期以完善19、和強化跨江、跨河、穿鐵通道能力為主。優化調整主次干路網間距和路網密度,提升部分主干路為結構性主干路,優化道路交通功能。根據各個組團定位與用地功能,采用合理的路網模式,推動路網與用地結合,結合不同片區確定差異化的路網布局模式。完善次支路網布局。積極推進小街區、密路網為特色的道路網體系。284.2 構建綠色高效交通系統構建“高效、便捷、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統294.3 提供全民共享公服體系構建全域公共服務設施網絡完善“15分鐘”社區生活圈p 按照“補短板、提品質”的思路,完善各級文化、教育、體育、醫療、福利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p 襄州區按照“區級片區級鎮級社區/村級”四個層級,構建“4+20、3+7+N”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形成覆蓋全域的公服設施網絡,落實“現代城鄉、品質城市、宜居城區”的發展目標。設施服務圈6069歲老人日常設施圈:以菜市場為中心,與綠地、小型商業、學校及培訓機構等設施臨近布局。兒童日常設施圈:以各類學校為中心,與兒童游樂場及培訓機構等設施有高關聯度。上班族周末設施圈:以文體、超市等設施形成社區文化、娛樂、購物中心,引導上班族周末回歸社區生活。排水網絡安全韌性構建“集中+分散+回用”的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模式,完善污水、污泥處理水平,提升再生水應用范圍。修復排污通道,完善管網與泵站改造,落地雨水源頭減排工程,治理積水點、消滅易澇區。環衛體系綠色協同構建“源頭分類減量,21、末端集中處置”的垃圾收集轉運處理模式。按照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和產業化”要求,推行垃圾分類,引導培育全域循環經濟產業發展。供電體系完善便捷按照“保安全、促發展”的原則適度超前規劃,完善電力設施建設,加快鄉鎮電網、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保障城鄉發展需求。促進光伏發電等清潔電力能源的建設。燃氣供給安全穩定改善全域能源結構,提高供氣氣源安全水平,增強天然氣儲運能力,擴大天然氣應用、提升鄉村用氣普及率。供水網絡節約高效城鄉供水更加穩定,建立多源互濟的供水保障格局。優化用水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制度,嚴控用水總量、提升用水效率。304.4 建22、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構建綠色安全的基礎設施網絡314.4 建設安全韌性基礎設施健全堅韌穩固的城市安全體系1防洪規劃2消防規劃3抗震防災4人防工程5地質災害防護6應急救援體系32加大歷史文化管控與傳承保護歷史文化核心資源襄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的匯集地,對其文化的核心要素,規劃要重點保護和利用。劃定城市紫線范圍,按照城市紫線管理規定嚴格管控,保護文物古跡,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構建多樣文化保護體系構建多樣的文化保護體系,保護與宣傳并存。其中主要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及歷史環境要素等;對大越調皮影戲、程河柳編、大頭菜腌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弘揚和傳承。鳳凰咀遺址鳳凰咀遺址程河柳編程河柳編孟浩然孟浩然23、4.5 彰顯千年歷史人文底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系統構建保護體系5.1明確規劃落實傳導5.2制定近期實施計劃5.3完善規劃管理機制政策保障PLANNING OVERVIEW055.2 制定近期實施計劃5.3 完善規劃管理體制345.1 明確規劃落實傳導梳理項目清單p 梳理襄州區“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形成“十四五”重點項目清單表。p 摸底各部門規劃期間重點建設訴求,合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項目分級分類p 按照項目類型及實施時序,對重點項目進行分類分級。p 優先保障民生及基礎設施類項目。指定實施計劃p 根據項目選址范圍及年度計劃指標,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訴求。p 建立有效協同的橫向部門銜接機制p 完善規劃落地的實施管理機制p 建立科學有效的規劃監測評估預警機制p 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法規政策體系落實上位規劃傳導鄉鎮規劃指導詳細規劃明確強制內容指導專項規劃公示渠道襄州區政府網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