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稿)(41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2913
2024-04-07
41頁
10.63MB
1、長寧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由長寧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是長寧縣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本次規劃編制,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宜賓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構建符合長寧實際的國土空間保護開發格局,為長寧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空間保障。為保障公眾的參與度和知情權,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特制定此公眾征求意見稿。前言01 總則02 落實區域發展要求,明確發展目標與策略03 推動區域協同,全面融入區域開放新格局04 強化底線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05 弘揚歷史文化,塑造文旅融合魅力空間06 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宜居2、鄉村07 強化支撐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韌性08 完善實施機制,保障空間規劃落地實施目錄總則1.1 編制目的1.2 規劃范圍及期限01中心城區1.1 編制目的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關于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發【2019】87號)等文件關于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要求并建立協調有序的國土開發保護格局,緊抓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時代機遇,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總體謀劃,助力宜賓瀘州組團建設川南省域經濟副中心,落實并細化宜賓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提高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3、長寧縣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縣域層面長寧縣行政轄區,總面積941.71平方公里,轄13鎮。中心城區長寧縣“三區三線”劃定的中心城區開發邊界所圍合的區域,包括現狀建成區與規劃拓展區。總面積14.96平方公里。1.2 規劃范圍及期限規劃范圍 規劃目標年為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期限落實區域發展要求,明確發展目標與策略2.1 發展目標與定位2.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025目標定位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衛星城2.1 發展目標與定位發展定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縣新型儲能產業基地竹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地竹生態特色旅游目的地空間開發保護目標魅力宜居綠色安全集約高效4、2035年建成綠色安全、集約高效、魅力宜居的國土空間。2.2 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空間發展總體策略7推動區域協同全面融入區域開放新格局3.1 落實區域協同發展策略03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支持宜賓爭創全省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在全省“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中建設宜賓經濟副中心支持宜賓、自貢、瀘州、內江與渝西城市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協同建設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融入長江經濟帶,構建沿江一體化發展共同體強化與宜賓主城區、江安縣的產業聯動與合作,增強區域要素承載能力,推進宜瀘一體化發展發揮自身竹產業、文化旅游、康養休閑等產業優勢,錯位發展“三江新區”輻射帶動區域主動融入開5、放通道體系,深度參與南向通道建設提升城市能級,推進生態保護、資源開發、產業布局、設施建設等領域開放合作,吸引、匯聚優質要素加快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優勢產業集聚,打造高能級開發開放平臺率先打造“宜賓城市會客廳(后花園)”93.1 落實區域協同發展策略融入國家交通格局,協調區域交通通聯交通區位優勢凸顯,承接產業轉移、吸納游客,加強區域聯系全面融入川渝滇黔“兩小時經濟圈”和川南經濟區“一小時生活圈”協調“兩海”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豐富產品類型、優化度假環境、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務品質以“兩海”示范區建設為引領,以蜀南竹海核心品牌為支撐,加快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6、加快蜀南竹海創建5A級景區和“一區三村”規劃建設基于生態及文化保護要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及共治生態:以“一廊、三屏”為核心生態格局,協調流域及區域生態治理及保護需求,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總體要求。文化:以蜀南竹海和僰王山聯合形成特色文化區,打造獨特的文化產業區,與區域文化產業進行融合協調發展。3.1 落實區域協同發展策略強化底線管控優化國土空間格局4.1 統籌國土空間底線管控4.2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4.3 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4.4 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4.5 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04優先劃定 生態保護紅線合理劃定 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 永久基本農田4.1 統籌國土空間底線管控永久基本7、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4.1 統籌國土空間底線管控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98.72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226.88平方公里,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4.1 統籌國土空間底線管控生態保護紅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129.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長寧竹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區域。4.1 統籌國土空間底線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城鎮開發邊界22.35平方公里,重點保障城區、工業園區、重點鎮等優勢地區,引導全域建設用地向城鎮空間集中。4.2 構建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構建“一核三極,一帶四區“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一核:縣城發展核心;三極:雙河、竹海、花灘;一帶8、:“宜長興”城鎮集聚發展帶;四區:城鄉統籌發展片區、生態旅游片區、綠色食品片區、工礦物流片區4.3 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構建“一軸兩區,兩心十園”的農業發展格局一軸:宜長興鄉村振興示范軸;兩區:丘陵生態農業發展區、低山特色農林發展區;兩心:長寧、雙河加工產業園為核心;十園:雙河現代竹產業園區、開佛肉牛現代農業園區、龍頭珍稀水產現代農業園區等。4.3 優質高效的農業空間 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實施永久基本農田連片提升工程 全面推行“田長制”,層層壓實耕地保護主體責任 強化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 構建“天上看、地上巡、網上查”的常態化耕地監管平臺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保護耕地實施鄉村9、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工程 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程 鄉村景觀風貌引導工程 農地整理和耕地功能恢復工程 農房建新安置工程 佛來山片區蜀南竹海片區硐底河熔巖槽谷片區南部中山片區4.4 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構建“一帶五廊,四區多斑”生態保護格局一帶:淯江河綜合型生態帶;五廊:白廟河、棉溪河、硐底河、紅橋河、梅硐河五條生態廊道;四片:佛來山片區、蜀南竹海片區、硐底河巖溶槽谷片區、南部中山地區四片重要山體及水源涵養地;多斑:生態保護紅線、水源保護地等生態功能板塊。4.4 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重點保護佛來山、玉皇山等自然山體,保護山體形態,修復山地植被。山實行水資源利用10、總量控制,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結構和空間布局;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節水型城市。水重點保護長寧河、白廟河、棉溪河、硐底河、紅橋河、梅硐河等江河源頭地區的林地;改善森林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林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持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田嚴格保護自然水域、坑塘等河湖水系,開展退田還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嚴格實施水污染防治,促進水環境持續改善。湖4.4 山青水秀的生態空間構建“2+1”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對3個自然保護地的保護,以自然恢復為主,分區分類開展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適度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游等活動,11、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2個1個長寧鎮中心城區雙河鎮、竹海鎮、花灘鎮中心鎮梅硐、古河、硐底、銅鼓、老翁、龍頭、井江、銅鑼、梅白9個鎮一般鎮4.5 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構建“中心城區中心鎮一般鎮”三級城鎮體系精明增長集中集聚內涵提升城鎮發展策略守住生態底線,引導城鎮建設空間有序拓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精明增長結合城市發展的新動能,為中心城市預留適量發展空間加快經濟轉變,促進人口、用地、產業、資金各類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加強板塊經濟整合,引導工業集中,做強園區經濟推動存量優化盤活,探索適合長寧的存量更新方式提升用地質量效益,構筑現代產業新高地利用生態優勢,12、創新生態文明發展新思路、新模式提升城市品質,強化公共服務配給,塑造宜人空間4.5 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宋家壩園區與高鐵新區星光壩園區與開佛社區雙河竹食品園區與雙河古城營城聚產,高質量建設3個產業功能區4.5 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鎮級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初中、小學、幼兒園、文體活動中心、衛生院、養老院等設施縣級公共服務設施完善提升縣級:文化、體育、教育、醫療、福利等設施村級公共服務設施重點配套:文化活動室、幼兒園、老人照料中心等設施 提供全域一體、全民共享、品質便捷的公共服務便捷共享品質文化醫療教育體育養老 建設“縣+鎮+村”三級全域公共服務體系縣鎮鎮鎮村村村4.5 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弘揚歷史文化塑造13、文旅融合魅力空間5.1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5.2 塑造文旅融合的魅力空間05建立歷史文化遺產要素保護體系5.1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形成“三區、十片、多點”的全域自然人文魅力格局空間體系縣域旅游服務中心北部鄉村休閑旅游區中部竹海觀光度假區南部竹石林生態旅游區魅力景觀片區魅力風景道服務中心自然景觀點人文景觀點人文活動點龍蟠溪苦竹天泉景區十里淯江佛來山碧浪水鄉蜀南花海飛泉寺楨楠林七洞溝七洞溝丹霞巖壁飛泉寺七個洞崖墓群洪謨故里忠烈丕著牌坊世紀竹園藕花洲竹石林燕子坪觀景臺龍背嶺石林龍背嶺雙河古鎮雙河文廟葡萄井桂花金魚橋川南珍稀魚博覽園余澤鴻故里中共川南特委會氡溫泉康養度假小鎮國家森林馬拉松竹海賽長寧14、龍舟節長寧熱氣球聯賽蜀南竹海文武宮相嶺節孝坊竹海酒莊普陀巖石窟寺永江新村生態康養休閑示范區聯山觀音巖石窟寺三江湖生態康養度假地西部竹石林竹海旅游服務中心雙河旅游服務中心5.2 塑造文旅融合的魅力空間打造全縣魅力國土,塑造藝術田園城市1竹海生態魅力空間“竹尖漫步”串聯蜀南竹海的每個角落,重點打造竹海步道,體現生態共生的城市生態格局。2玻璃棧道魅力空間玻璃棧道高懸在竹林上空,巍峨山脈與碧波環抱,渾然一體,且驚且險,云端處璀璨陽光的折射,提升面向全國的文化旅游門戶功能。3花海峽谷魅力空間結合蜀南花海整個區域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發揮蜀南花海景觀優勢,完善保護開發模式,強化旅游悠閑引導,均衡全縣旅游開發15、格局。5.2 塑造文旅融合的魅力空間城鄉融合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6.1 分類引導、鄉村振興6.2 塑造川南“丘塘林居”特色風貌06精確指引村莊分類,制定分類發展指引01020304城郊融合類村莊集聚提升類村莊特色保護類村莊搬遷撤并類村莊 城鄉融合,設施共享;打破城鄉二元隔閡;建設城市后花園 集聚村莊,提升規模;顯山露水,山村共融;完善設施,美化公共空間。保護現狀,傳承文化;填空補缺,完善院落;功能更新,重現生機 注重安全,合理選址;新村建筑,融入鄉土;設施建設,提高標準23個93個24個0個6.1 分類引導、鄉村振興塑造川南“丘塘林居”特色風貌,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品質 依自然地理格局、種植基礎和16、地理區位等,開展山、水、林、田、村、路整治和生態修復,優化空間形態,塑造六大類型特色風貌。農園果園風貌創意精致、休閑兼備河湖風貌水質清潔、風光秀麗場鎮風貌集約有序、尺度適宜村居風貌集約有序、尺度適宜田園風貌田塊齊整、種植有序山林竹海風貌靜謐優美、集中成片6.2 塑造川南“丘塘林居”特色風貌強化支撐體系增強城市安全韌性7.1 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7.2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7.3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07構建“一機、三鐵、四高”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在長寧中心城區規劃長寧通用航空機場,建設為 A1 類通用機場。構建一處通用機場高速鐵路:現狀成貴高鐵建成通車,設長寧縣高鐵站。貨運鐵路:規劃珙敘鐵路(17、貨運鐵路),設置雙河站。旅游鐵路:規劃一條旅游鐵路,從成貴客專長寧站成貴客專興文站,串聯長寧蜀南竹海與興文石海兩大旅游景區。構建“一高一貨一旅游”的鐵路交通網絡縣域高速路規劃形成“兩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格局。構建多向聯系的高速公路網絡長寧縣域范圍內規劃形成“三縱四橫多連線”的干線公路網絡。加密縣域干線公路網絡長寧縣域內規劃建設縣域客運樞紐一處,為長寧高鐵綜合客運樞紐;規劃二級公路客運站以處,即長寧客運站;另在竹海鎮規劃一處三級客運站,竹海客運站;其他鎮則設置四級客運站或換乘站。構筑縣域客貨運交通樞紐,提高換乘效率和服務水平7.1 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7.1 構建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構建18、系統完備、智能綠色、韌性安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給水工程規劃新建5水庫,擴建1處水庫,同時對接向家壩灌區川南飲水工程污水工程規劃新建1處污水處理廠,擴建1處污水處理廠,工業園區污污水處理廠處水排入工業集中理電力工程規劃新建220千伏變電站1處,保留1處;新建110千伏2處,保留5處;新建4處35千伏變電站,保留11處燃氣工程新建1處燃氣門站,保留1處燃氣門站;新建3處調壓站367.2 完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構建安全韌性的城市綜合防災減災體系防洪排澇規劃長寧中心城區防洪標準按 50 年一遇標準設防,防澇按照 20 年一遇標準設防。縣域鄉鎮防洪按照 20 年一遇標準設防。抗震規劃長寧縣基本抗震設防標19、準為度,峰值加速度 0.05g,反應譜特征周期 0.35-0.40s。消防規劃地震設防基本烈度為6度,重要公共建筑及生命線工程提高一度設防,健全縣級、片區級、社區級三級避難場所地質災害規劃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通過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建立監測預報和預警系統,加強治理工作力度。人防規劃規劃戰時留城人口為城區人口的40%,按留城人口的75%配備人防專業隊7.3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完善實施機制保障空間規劃落地實施8.1 規劃編制和實施傳導體系8.2 規劃實施監督體系088.1 規劃編制和實施傳導體系規劃編制體系“三類兩級”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包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三類,區級小城鎮兩級。詳細規劃編制以規劃單元傳遞總體規劃確定的相關要求。規劃單元又區分城鎮地區和鄉村地區兩類,城鎮地區規劃單元對全域城鎮建設用地進行指引,鄉村地區規劃單元。專項規劃編制根據總體規劃開發保護需求開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深化細化相應的管控指標及管控要求,如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和耕地占補平衡方案、綜合交通、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專項規劃。8.2 規劃實施監督體系建立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形成全區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健全規劃實施監測、定期評估、動態維護制度,建立定期體檢和評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機制。
合同表格
上傳時間:2021-01-22
24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