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技術方案(26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18867
2024-04-23
26頁
286.72KB
1、附件32022年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技術方案二二二年三月目 錄一、目標任務19(一)總體目標19(二)總體思路19(三)主要任務22二、內容指標22三、技術方法24(一)技術路線24(二)技術方法25四、技術流程29(一)圖斑監測29(二)樣地調查32(三)統計分析35五、技術要求36(一)基礎數據要求36(二)調查精度要求37(三)主要指標精度要求37(四)其他技術要求38六、質量管理38(一)準備工作檢查39(二)指導性檢查39(三)調查質量檢查39(四)數據檢查驗收40(五)質量評定40七、產出成果40(一)數據庫40(二)統計表40(三)圖件41(四)報告41 3 2022年全2、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技術方案為規范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以下簡稱“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保障調查監測成果質量,按照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共同做好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工作的意見(自然資發20225號)和2022年全國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工作方案,制定本技術方案。一、目標任務(一)總體目標按照統一本底、統一時點、統一標準的原則,構建林地、草地、濕地統一調查監測體系,依法開展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著力推進國家和地方一體化調查監測。利用遙感、模型、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定期調查、年度監測和專項調查監測相結合,全面查清、準確掌握全國和各省林草濕資源的種類、數量、結構、分布3、質量、功能、保護與利用狀況及其消長動態和變化趨勢。每年產出林草濕資源現狀及動態變化數據,每5年全面評價林草濕資源及其生態系統狀況和變化趨勢,為林草濕資源及自然資源保護管理提供支撐。(二)總體思路從林草濕資源保護發展需求入手,定期調查與年度監測相結合、國家和地方一體化、圖斑監測與樣地調查相協同,準確獲取林草濕資源種類、數量、結構、分布、質量、功能、保護與利用狀況及其變化情況,開展基于圖斑的生態系統評價以及數據挖掘分析,揭示林草濕生態狀況和發展規律,支撐林草濕資源三維時空數據庫和生態網絡感知系統建設,調查成果及時納入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年度監測總體思路:每年以上年度4、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為本底,對接上年度林草濕資源圖,形成調查監測的圖斑監測底圖。國家和地方協同開展圖斑監測和樣地調查,形成點面融合、國家與地方一體的林草濕調查監測成果。在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中,發現實地現狀相對上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結果發生變化的,要及時納入當年國土變更調查。對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中發現的變化圖斑,可利用“國土調查云”平臺開展實地舉證,納入國土變更調查日常變更工作,未實地舉證的圖斑于11月底前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一匯交到自然資源部,補充到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下發各地實地調查舉證的疑似變化圖斑中。各地在開展林草濕調查監測工作中,要對此類圖斑的相關屬性信息進行記錄,在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5、查成果形成后,及時將相關屬性信息關聯到對應圖斑上,納入當年林草濕調查監測成果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對年度監測中不能涵蓋資源管理特定需求的工程成效、草原物候、草畜平衡、土壤固碳等開展專項調查監測,形成專項調查監測成果。充分利用年度監測、專項監測成果,每5年開展林草濕生態系統評價和數據挖掘分析,及時掌握林草濕生態狀況和變化趨勢,產出全面反映林草濕資源及生態狀況的監測評價成果。定期組織開展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二類調查)、草原基況監測和濕地資源調查,準確掌握落實到地塊的林草濕圖斑界線及其屬性數據,充實完善年度調查監測本底數據。國家組織開展林草濕年度調查監測,通過圖斑監測、樣地調查,及時掌握林草濕資6、源主要指標年度變化情況。各地應適時組織開展定期調查,及時充實完善年度調查監測本底。國家和地方根據管理的特定需求組織開展專項調查監測,如草原、濕地土壤有機碳和物種多樣性調查等,提升業務管理水平。本方案規范了年度調查監測的內容指標、方法流程、技術要求、質量管理和成果產出。定期調查和專項調查監測技術方案另行制定。圖1 總體思路框架圖(三)主要任務2022年林草濕年度調查監測的主要任務包括:1.開展林草資源“圖數庫”和上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的林地、草地、濕地變化圖斑對接,形成本年度的調查監測本底。2.開展圖斑監測,包括林草濕圖斑遙感判讀、實地舉證、數據更新,獲取林草濕種類、數量、分布現狀及其變化數據,并通7、過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核定圖斑變化。3.開展樣地調查,包括林草濕樣地判讀、樣地測設、因子調查、樣地所在圖斑信息核實等,獲取林草濕的儲量、質量、結構及其變化數據。4.開展數據庫建設,在完善林地、草地、濕地圖斑監測和樣地調查數據采集、處理、分析工具軟件和管理平臺的基礎上,建立調查監測數據庫,并納入林草生態網絡感知系統、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5.開展統計分析,產出現狀、動態和評價數據,編制林草濕調查監測成果,完成天然林類型變化等專題分析。6.開展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重點推進林草濕一體化調查監測抽樣設計優化、美麗林草指標和綜合監測方法研究,開展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研究與試8、點。二、內容指標林草濕資源現狀調查監測內容包括:森林、草原、濕地種類、數量、質量、結構、保護利用及其年度變化情況等。具體調查監測指標見下表。調查監測內容調查監測指標林草濕現狀及變化綜合指標植被覆蓋類型、林草濕植被生物量和碳儲量、林草濕生態系統健康、保護利用情況森林種類森林類型、植被類型、優勢樹種數量森林覆蓋率及各類森林面積、各類森林儲量及其變化(包括蓄積量、生物量、碳儲量)、各類森林面積增長量和減少量、毛竹和其他竹株數及其變化質量平均胸徑、平均樹高、郁閉度/覆蓋度、密度、單位面積儲量、單位面積生長量、灌木平均高及覆蓋度、腐殖質厚度、枯枝落葉厚度、森林健康、自然度結構土地權屬、林木權屬、起源、齡9、組、徑組、群落結構、樹種結構保護利用保護形式、利用方式草原種類草原類、草原型、植被結構數量草原面積、草地類、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及其變化、禁牧面積、草畜平衡面積、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可食牧草比例、毒害草比例、植被碳儲量及其變化結構草原所有權、草原使用權、草原承包權、植被覆蓋類型、草原起源質量植被蓋度、草群平均高度、裸斑面積比例、凈初級生產力、草原植被碳密度、草原等、草原級、草原健康保護利用保護類型、利用方式、功能類別、管控類型、草畜平衡指數濕地種類濕地類型、植被類型數量濕地面積、各類型濕地面積、植被面積結構權屬、植被起源質量溶解氧、積水狀況、水源保障情況、植物種類、植被群系面積、受威脅狀況、濕地健10、康、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質量保護利用濕地管理分級、保護形式、利用方式其中,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指標應覆蓋并僅限于“三調”及其國土變更調查的全部林地范圍,草原面積、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應覆蓋并僅限于“三調”及其國土變更調查的全部草地范圍。濕地面積等相關指標應覆蓋并僅限于“三調”及其國土變更調查的全部濕地范圍。三、技術方法(一)技術路線以“三調”及其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為本底,對接上年度林草濕資源圖,形成綜合調查監測的圖斑監測底圖;以圖斑為單元,統一開展基于遙感技術和驗證核實的全覆蓋監測,獲取林草濕資源各類面積變化數據。以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抽樣體系為基礎,系統抽樣和空間/屬性均衡抽樣相結合,11、構建森林、草原、濕地統一的抽樣調查框架。以樣地為單元,開展基于地面實測的儲量和結構調查,獲取林草濕資源各類儲量及其質量、結構數據。綜合利用圖斑監測和樣地調查數據,建立林草濕調查監測數據庫,分析林草濕資源的種類、數量、質量、結構、保護利用及其變化情況,產出林草濕調查監測年度報告。全國林草濕調查監測的技術路線框架見圖2。圖2 技術路線圖(二)技術方法1. 圖斑監測方法采用遙感監測和現地核實相結合的方法。以上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數據為本底,對接林草濕資源上年度圖斑監測數據,疊加各級行政界線和國有林區、國有林場/牧場、各類自然保護地等林草經營界線,形成林草濕資源調查監測圖斑底圖。采用自動識別和人工復核相結12、合的方法,將最新高分遙感影像與前期或多期遙感影像進行疊加分析,全面監測林草濕圖斑的變化情況,準確區劃變化圖斑的邊界;結合收集的建設項目用地、林木采伐、生態保護修復、林草災害損失等業務管理資料,確定圖斑變化類型,并更新變化圖斑的相關屬性信息。對于無法確定變化原因或無法獲取相關屬性信息的變化圖斑,需通過現地核實的方法進行調查和確認。在圖斑變化監測過程中,若發現原來的圖斑區劃不夠準確或圖斑屬性存在錯誤的,應當一并予以糾正;對于存在疑問的圖斑,應當結合變化圖斑實地舉證工作一并予以核實確認。2. 樣地調查方法(1)抽樣設計1)抽樣框架以國家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固定樣地框架為基礎,系統抽樣和空間/屬性均衡抽樣13、相結合,構建森林、草原、濕地調查監測統一抽樣框架。森林樣地維持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固定樣地框架不變。草原樣地按產草量和植被蓋度2項指標精度控制綜合確定各省樣地數量后,采用系統抽樣和地理空間/屬性均衡抽樣的方法布設樣地。濕地樣地以各省范圍內的濕地圖斑為抽樣總體,采用空間均衡抽樣方法確定樣地位置。森林、草原、濕地樣地的位置應當固定,通過前后期復位調查,以準確監測林草濕資源的動態變化。2)樣地數量森林樣地維持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的固定樣地數量不變。按照5年一個調查周期,將全部樣地均勻分成5組,每年調查其中1組,即每年完成1/5約8.3萬樣地調查,需要現地調查有植被覆蓋樣地約6.5萬個。草原樣地14、數量按植被蓋度抽樣精度內蒙古、四川、西藏、甘肅、青海、新疆(以下簡稱六大牧區)不低于95%,其他省份不低于90%;產草量抽樣精度六大牧區省份不低于95%,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云南不低于90%,其他省份不低于85%進行測算,全國草原樣地總數約為2萬個。濕地樣地數量按主要指標抽樣精度不低于90%進行測算,全國濕地樣地總數約為1.2萬個。3)樣地設計森林、草原和濕地調查監測樣地設計為一體化的復合樣地,由1個面積0.5hm2的圓形樣地(半徑40m)、1個面積為0.06-0.08 hm2之間的方形/長方形/圓形樣地(維持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各省固定樣地的大小和形狀不變)、3條415、0m長的樣線、1個100m2大樣方(10m*10m,視灌木大草本覆蓋情況可縮小至5m*5m)、3個4m2小樣方(2m*2m)和3個1m2測產小樣方組成(見圖3)。其中, 0.060.08 hm2之間的方形/長方形/圓形樣地用于調查喬木林和竹林,100m2大樣方用于調查灌木林、林下幼樹及大灌木,4m2小樣方用于調查草本植物及小灌木,40m長的樣線主要用于調查草原植被蓋度,0.5 hm2的圓形樣地用于調查草原類、草原型及相關濕地因子等。圖3 樣地設計(2)調查方法1)實測調查。通過調查工具或測量儀器對定量因子進行實地測量,如樹木的胸徑和樹高、喬木林的郁閉度、灌木林的覆蓋度和平均高、草原植被蓋度、草16、群平均高、濕地水中溶解氧含量、土壤含水率等。2)目測調查。通過特征識別和目視判定對定性因子進行調查,如森林、草原、濕地的類型、起源、結構或構成因子。還有部分定性因子(也稱分類因子)需結合實測進行綜合確定,包括各種分等、分級、分組因子,如齡組、徑組、森林健康等級、災害等級、草原等、草原級和濕地利用方式、受威脅狀況。3)模型估測。根據實測因子通過利用通用性標準化模型進行估測,如蓄積量、生物量、碳儲量、產草量、草原植被蓋度等。在樣地調查中采用的標準化模型,應當事先通過典型抽樣獲取足夠數量的樣本來建立,并達到既定的精度要求。四、技術流程(一)圖斑監測按照調查監測底圖制作、遙感區劃判讀、驗證核實、數據更17、新四個工作環節開展圖斑監測。1.制作調查監測底圖(1)明確林草濕調查監測范圍。依據上一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在林草濕資源圖中剔除改變林地、草地、濕地用途的圖斑,補充新增的林地、草地、濕地圖斑。(2)融合最新定期調查成果。在林地、草地、濕地范圍內,融合森林、草原、濕地定期調查監測成果,更新林草濕圖斑和屬性信息。(3)處理遙感影像底圖。收集時相69月份、空間分辨率優于2米的遙感影像,經正射校正、融合拉伸、鑲嵌拼接,制作DOM影像。(4)收集整理上年度的“落地上圖”數據。包括造林、撫育、退化林修復、種草改良、工程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草地濕地等“落地上圖”數據。將上述數據疊加構成本年度的調查監測本底。18、2. 遙感判讀區劃(1)人工智能識別。分析前后期遙感影像特征發生變化的情況,按建設項目占用、林地草地濕地開墾破壞、林木采伐、災害及生態保護修復等判別變化類型,并分別類型進行標定,形成遙感解譯標志庫和變化類型數據標簽。采用以深度學習為主的人工智能算法,讀取遙感解譯標志庫和數據標簽進行迭代訓練,獲取孿生神經網絡模型等算法的最優參數,基于兩期遙感影像,自動識別提取變化圖斑。(2)變化地塊遙感判讀。對人工智能識別的變化圖斑,根據兩期遙感影像的特征變化情況,結合有關業務管理資料判定林地、草地、濕地變化原因類型,修改完善和補充區劃變化圖斑的邊界。此外,對以下幾種情況進行區劃判讀,填寫變化原因類型:1)變化19、監測類型及指標參照2021年度全國國土利用動態全覆蓋遙感監測技術方案;2)林草濕外的喬木和竹覆蓋(植被覆蓋類型)發生變化的;3)喬木林、竹林和灌木林(細化地類)圖斑中,兩期影像均未反映出喬木、竹和灌木覆蓋特征的部分,且不為幼齡林的;4)其他林地(細化地類)圖斑中,對兩期影像未反映出地表覆蓋特征變化的,根據遙感影像特征能明確確定為工程建設項目使用的;5)對接融合標注不一致的林地圖斑,根據遙感影像特征進行判讀核實,對明顯不一致的,進行確認。(3)變化圖斑復判。對判讀區劃的變化圖斑逐一進行界線核對和變化原因類型復核。變化圖斑現狀地類依據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試行)。3. 驗證20、核實以查閱資料、野外驗證、無人機拍攝識別等方式,實地舉證核實變化圖斑的范圍界線,記錄變化類型、地類、管理和自然屬性等變化情況。地類按現地的實際情況記載,記載到三級地類,無三級地類的,記載到二級地類。各地在進行實地調查舉證時,應使用具有衛星定位和方向傳感器的設備,利用“國土調查云”舉證軟件,對需舉證的圖斑地塊拍攝包含圖斑實地衛星定位坐標、拍攝方位角、拍攝時間的實地照片,并將舉證照片及舉證說明等綜合信息形成加密舉證數據包,上傳至“國土調查云”平臺。(1)判讀區劃的變化圖斑與林草濕資源檔案記錄的位置、范圍、信息對應的,或當地人員舉證確認的,可以判定的變化圖斑,根據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庫、舉證資料等記載21、變化圖斑的前地類、現地類、變化原因類型等屬性及其他變化情況。(2)判讀區劃的變化圖斑與林草濕資源檔案記錄不對應的,且無法室內判定的,應進行現地核實,判定是否發生變化及變化情況,并記錄變化圖斑的前地類、現地類、變化原因類型等屬性及其他變化情況。(3)判讀區劃的變化圖斑外,根據相關資料或現地發現的林地、草地、濕地變化地塊,應根據實際情況補充勾繪圖斑,現地核實記錄變化圖斑的前地類、現地類、變化原因類型等屬性及其他變化情況。(4)對林草濕圖斑中小班區劃不合理、屬性因子不完善的,進行補充區劃調查,填寫相關因子。4. 數據更新(1)對涉及地類變更的圖斑,在2022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形成后,對圖斑的界線和22、屬性進行更新。(2)對未涉及地類變更的圖斑,采用模型更新方法,對齡組、蓄積量、產草量、草原植被蓋度等主要因子進行更新。(3)有批復國家級公益林補進調出的,或有權屬變更證明的,應參照相關成果資料對森林類別、國家公益林事權等級、保護等級、林種、林草權屬等進行更新。(二)樣地調查1.森林樣地(1)樣地判讀。對全部樣地進行遙感判讀。對當年需要調查的1組樣地,通過遙感判定是否需要現地調查。對其他4組樣地,通過遙感判定植被覆蓋類型是否顯著變化。(2)樣地調查。對判定需要現地調查的樣地進行地面調查。主要調查流程包括:樣地定位、周界測量、樣地因子調查、樣木因子調查、拍攝現場照片、樣地所在圖斑調查。森林樣地原則23、上只對0.06-0.08 hm2之間的方形/長方形/圓形樣地和25m2大樣方開展調查,不調查3個小樣方。(3)樣地屬性更新。對其他4組樣地,經判定沒有明顯變化樣地的屬性,采用生長模型或回歸模型進行更新。2.草原樣地(1)樣地設置。采用GNSS導航方法進行樣地中心點定位,以40m為半徑設置圓形樣地(0.5hm2)。以中心為起點,分別向正北、東南、西南方向設置夾角為120度的3條樣線。在樣線端點處為中心設置3個2米*2米觀測小樣方,樣方對角線與樣線重合。以樣地中心點正西方向1m作為東南角點,設置1個10m*10m(當灌木冠幅較小且分布均勻時,可縮小至5m*5m)的大樣方。對樣地中心點及3條樣線的端24、點加以固定。面向樣地中心點,分別在3條樣線右側5米左右選取3個最能代表觀測小樣方狀況的1m*1m測產小樣方。測產小樣方不得與樣線和觀測樣方重疊,不得與過去十年測產小樣方重疊。(2)樣地調查。包括樣地因子調查、樣線調查、樣方調查并拍攝相應的照片。1)樣地因子調查。在0.5hm2范圍內調查的樣地因子包括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地表特征,以及草地類、草地型、草原起源、優勢草種類等植被特征因子。對于人工草地樣地,調查草類品種、生活型、灌溉條件、種植年份、利用方式等。2)樣線調查。沿樣線每隔1m或0.5m間距采用針刺法進行植被蓋度測量。3)樣方調查調查對象:小樣方對中小草本(平均高80cm)及小半灌木(平均25、高50cm、不形成大株叢)進行調查;大樣方對高大草本(平均高80cm)及灌木(平均高50cm)進行調查。調查內容:觀測小樣方調查分優勢可食、優勢毒害、其他可食、其他毒害等4個類型調查草種、蓋度、草群高度;測產小樣方分優勢可食、優勢毒害、其他可食、其他毒害等4個類型調查草種、蓋度、產草量。大樣方分高大草本和灌木種類調查株(叢)數、冠幅、高度及當年新生枝條產量。3.濕地樣地(1)樣地設置采用GNSS導航方法進行樣地中心點定位,以40m為半徑設置圓形樣地。當濕地樣地所在圖斑面積小于0.5hm2時,以濕地圖斑為樣地范圍。(2)樣地調查記錄樣地中心點坐標,調查樣地的地形因子、土壤因子、植被面積、植被群系26、植物種類、溶解氧、積水狀況、水源保障情況、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受威脅情況等因子。對于紅樹林,還要調查起源、樹種、平均年齡等因子。(三)統計分析圖斑監測按照全國、省、縣三級匯總,樣地調查以副總體為單位計算,再產出各省和全國數據。1.邏輯檢查對匯交的圖斑監測數據進行空間拓撲關系、屬性數據的完整性、合理性和邏輯性、圖斑和屬性數據的關聯性等檢查。對調查樣地匯交的樣地(方)庫、樣木庫等進行代碼合規性、取值合理性,以及樣地和樣木因子邏輯關系等檢查。2.數據預處理對樣地、樣木、樣方調查因子進行預處理,包括立木材積、生物量和碳儲量的計算、鮮草產量和干草產量計算,生長量和消耗量的計算,目測樣地、跨角樣地的處理27、等。3.儲量數據耦合以林草資源面積數據為基礎,利用儲量調查樣地得到的單位面積蓄積量、碳儲量、產草量等儲量數據,按分層抽樣方法估計各省總體儲量及省級以下分區(層)的儲量,再按分級控制和平差原則,將總體儲量數據逐級落實到地市、區縣、鄉鎮、村屯和圖斑,從而實現儲量數據的點面耦合。4.數據統計分析利用統計軟件,林草濕資源面積及構成數據從圖斑產出,蓄積量、生物量和碳儲量數據從調查樣地產出。通過關聯前后兩期圖斑監測數據庫,產出林草濕資源的面積動態變化數據。通過樣地調查數據及派生的現狀數據和生長消耗數據,經數據預處理過程,體現到樣地水平上,以樣地為基礎對蓄積、產草量等動態變化進行統計分析。五、技術要求(一)28、基礎數據要求1.平面坐標系統采用CGCS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2.高程系統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3.地圖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其中,1:2000、15000、110000標準分幅圖或數據,按3分帶;150000標準分幅圖或數據,按6分帶。4.遙感影像原則上采用調查年度時相為69月的遙感數據,突出植被信息;空間分辨率優于2m;圖像中云、霧覆蓋面積少于5%,且不能覆蓋在重點區域(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區、工礦占地等)。(二)調查精度要求1.樣地定位精度優于1m。復位樣地周界長度誤差應小于1%,新增或改設樣地周界測量閉合差應小于0.5%。2.林木胸徑精確到0.1cm;樹高精確到0.1m。森林29、蓄積量精確到0.1m3;每公頃蓄積量精確到0.01m3/hm2。3.草原植被蓋度測量誤差小于5個百分點;植被高度測量誤差精確到1cm;產草量測量誤差精確到5 g/m2。4. 在優于1:10000的比例尺上,圖斑界線的區劃誤差不得大于0.5mm,不明顯界線不得大于1.0mm。(三)主要指標精度要求1.生物量、碳儲量精度90%以上(按可靠性95%計算,下同)。2.森林蓄積量:凡活立木蓄積量在5億m3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其余各省在90%以上。3.林木總生長量:活立木蓄積量在5億m3以上的省要求90%以上,其余各省為85%以上。4.林木總消耗量:活立木蓄積量在5億m3以上的省要求80%以上30、,其余各省不作具體規定。5.草原產草量精度:六大牧區省(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95%以上,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山西、陜西、寧夏、云南90%以上,其他省份85%以上。6.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精度:六大牧區省份95%以上,其他省份90%以上。(四)其他技術要求1.圖斑區劃調查以縣級單位為調查基本單位,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以國有林業經營單位為調查基本單位。2.林地、草地、濕地區劃最小面積400m2,細碎小斑按邊界相鄰原則合并。對于小于最小圖斑面積的孤立林草濕圖斑予以保留。林帶采用面狀圖斑表示。3.因季節性漲水、遙感影像陰影、衛星側視角及影像校正誤差、人為落圖位移等導致圖斑邊界變31、化,現地未發生變化的,根據實際情況修正,如不能準確確定偏移情況則維持原小班界不動。4.圖斑發生合并、分割等變更時,應當保持與原圖斑面積一致。5.固定樣地復位率要求達到98%以上;固定樣木復位率要求達到95%以上。六、質量管理按照全國林草濕調查監測質量檢查辦法(試行)要求,落實質量管理職責,嚴格質量檢查要求,統一質量檢查方法。建立縣級自查、省級復查、國家檢查的三級檢查機制,嚴格執行前期準備工作、外業調查監測、內業統計分析的全過程質量管控,前一個工序達不到質量要求的,不允許進入下一工序。省級林業和草原主管部門成立質量檢查機構,負責省級復查,督導縣級自查;局直屬院負責國家級檢查,加強對省級復查和縣級32、自查的指導;國家成立林草濕調查監測質量聯合檢查組,充分利用遙感技術、模型技術、專家知識庫、歷年調查監測資料等,結合林草生態感知網絡,嚴格把控調查監測質量。(一)準備工作檢查采用座談了解、查閱資料、現場查看、審核評定相結合的方法,對省級實施方案、調查隊伍組建、技術培訓,儀器設備、基礎資料和外業裝備準備情況進行全覆蓋檢查和綜合評定。(二)指導性檢查圖斑監測指導性檢查包括圖斑區劃、驗證核實指導檢查。國家級檢查數量不少于3個縣級單位;省級檢查數量不少于10%的縣級單位。樣地調查執行“首件必檢”制度。國家級指導性檢查采取前期跟班作業的方式,檢查樣地數量不少于 10 塊;省級指導檢查覆蓋每個調查工組。(三33、)調查質量檢查圖斑監測質量檢查包括圖斑區劃、驗證核實、數據更新。國家級檢查數量不少于10%的縣級單位;省級應檢查數量不少于20%的縣級單位。樣地調查質量檢查包括樣地復位、邊界測量、樣地(樣方)樣木因子調查等。國家級檢查樣地數量應占樣地總數的1.5%以上;省級應占樣地總數的5%以上。(四)數據檢查驗收各級數據檢查驗收均應對圖斑矢量數據拓撲關系,以及圖斑屬性數據和樣地調查數據的完整性、邏輯合理性進行全面檢查。(五)質量評定按照準備工作檢查占10%,調查質量檢查占70%,數據檢查驗收占20%,計算綜合得分,將調查監測質量評定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七、產出成果(一)數據庫1.林草濕圖斑監測數據庫。34、包括遙感影像數據庫、林草濕地表覆蓋變化判讀數據庫、林草濕變化圖斑核實數據庫、林草濕圖斑更新數據庫。2.林草濕樣地調查數據庫。包括樣地調查數據庫、樣方調查數據庫、樣木調查數據庫。3.林草濕調查監測支撐數據庫。包括數表數據庫、模型數據庫、參數數據庫、數據字典數據庫。(二)統計表1.林草濕資源統計表。包括各類資源種類、數量、質量、結構、分布等現狀及年度變化統計表。2.生態評價統計表。包括生態系統類型、健康、生產力、碳儲量等現狀及年度變化統計表。3.重點區域統計表。包括重點戰略區、國家公園、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區、重點國有林區、主要流域及山脈等重點區域資源及生態評價統計表。(三)圖件1.資源現狀圖。包括林草濕分布圖、森林分布圖、草原分布圖、濕地分布圖以及重點區域資源分布圖。2.專題分析圖。包括天然林、人工林、國有林、集體林、國家級公益林等資源分布及其變化圖。3.生態評價圖。包括生態系統生產力、生態系統健康、森林碳密度、草原碳密度、草原植被蓋度、草原單位面積鮮草產量等生態評價圖。(四)報告產出全國林草濕資源及生態狀況年度報告、2022年林草濕調查監測全國及各省報告。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