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城前鎮國土空間規劃方案(2021-2035年)(草案公示)(33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1855
2024-04-30
33頁
24.49MB
1、鄒城市城前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草案公示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OF CHENGQIAN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自然鄒城市鄒城市資源和規劃局臨港經濟開發區分局2023.03鄒城市城前鎮人民政府鄒城市城前鎮人民政府20242024年年3 3月月前言PREFACE 為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重大部署,整體謀劃新時代鄒城市城前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統籌全鎮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推動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依據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鄒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20212035年),制定城前鎮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本規劃是城前鎮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和戰略部署,是城鎮落實新發展理念,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政策,是鎮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和指導各類建設的行動綱領,編制詳細規劃、村莊規劃和開展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具有戰略性、協調性和約束性。規劃范圍與期限PLANNING SCOPE AND DURATIONu 規劃范圍規劃范圍為鄒城市城前鎮行政轄區范圍,鎮域面積191平方公里,下轄73個行政村。u 規劃期限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目錄C3、ONTENTS1.1城鎮性質 021.2發展戰略 032.1落實底線約束 052.2全域空間格局 072.3穩固農業空間 082.4保護生態空間 112.5構建城鎮空間 135.1保護歷史文化 235.2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24 5.3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 25 4.1多元互聯的綜合交通體系 184.2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 194.3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 204.4全面保障的綜合防災體系 21 6.1構建規劃傳導體系 27 6.2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293.1構建綠色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 153.2形成三產融合的產業空間格局 16壹戰略引領 描繪現代化發展藍圖1.1城鎮性質1.2發展戰略-04、1-區域領跑的精致中心城鎮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重鎮兩山兩化的鄉村振興強鎮全域旅游的精品文旅名鎮1.1城鎮性質-02-02-借區位交通之勢,突出中心輻射帶動能力借生態資源本底,打造全域旅游休閑勝地借藍陵文化特色,塑造古色風貌城鎮景觀1.2發展戰略-03-l 整合建設資源,集約節約土地整合建設資源,集約節約土地l 嚴格耕地保護,嚴守糧食安全嚴格耕地保護,嚴守糧食安全l 強化門戶區域,優化交通體系強化門戶區域,優化交通體系l 提一帶二強三,促進三產發展提一帶二強三,促進三產發展l 凸顯文化特質,增加文化載體凸顯文化特質,增加文化載體l 優化村莊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優化村莊布局,改善人居環境貳生態優先 構5、建國土空間新格局2.1落實底線約束2.2全域空間格局2.3穩固農業空間2.4保護生態空間2.5構建城鎮空間-05-2.1落實底線約束 持續保障農業空間。穩定糧食和蔬菜等城市主要農產品的生產空間,至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3.1萬畝,全鎮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12.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禁止將永久基本農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錨固生態基底,優先保護生態空間。到2035年,全鎮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190.75公頃。主要分布在鎮域北部梨杭林場、十八趟林場、中部雨山6、南部越峰山、戈河部分河段。生態保護紅線內,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核心保護區外,限制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的前提下,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且符合管控要求的有限人為活動。-05-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2.1落實底線約束 嚴格控制城鎮空間。按照“嚴控總量、精準配置、提質增效”的原則,基于節約使用和配置土地資源。全鎮劃定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492.63公頃。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的管制方式,嚴格城鎮建設用地管控,引導形成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布局,科學安排發展時序。城鎮開發邊界外,按照主導用途分區實行“詳細規劃+規劃許可”和“7、約束指標+分區準入”的管制方式,原則上除特殊用地外,只能用于農業生產、鄉村振興、生態保護和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得在城鎮開發邊界外進行城鎮集中建設,不得設立各類開發區。城鎮開發邊界劃定后,不得擅自改變。-06-2.2全域空間格局規劃全域形成“一主一副,兩軸四區八點”的總體開發保護格局。一主即鎮區,城鎮綜合發展核心;一副即尚河北部副中心,為城前鎮域北部提供服務;兩軸分別為沿臨鄄線(省道319)形成的東西向發展軸線與沿濟棗公路(省道103)形成的南北向發展軸線;四區即中部城鎮集中發展區、南部農林及山水風光區、北部農林及生態休閑區、西北部農林及文化旅游區;八點即渠莊、梨杭、雨山、青邑、康王、岔河、崇8、村、越峰八個重點村。一主一副,兩軸四區八點-07-濟濟2.3穩固農業空間一帶:串聯鎮域南北,沿濟棗公路軸帶兩側分布生態漁業養殖區、藍陵桃花源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園等特色農業園區。一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兩片:南北兩片農業集中生產區。鎮區以北以種植板栗、桃、金銀花、甘薯及蛋雞養殖為主;鎮區以南以種植甘薯、山茶、藍莓、櫻桃及漁業養殖為主。多基地:以康王谷花世界、尼山紅色文化旅游集聚區、越峰山風景區為主的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和以甘薯、山茶、藍莓、大櫻桃、板栗、桃、金銀花為主的農產品種植基地。優化農業空間布局:一帶一園兩片多基地-08-梨杭林場生態農業園蛋雞標準化養殖場藍陵桃花源標準化生產基地生態漁業9、養殖示范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2.3穩固農業空間 全面提升耕地質量。重點保護好優質耕地,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開展耕地綜合治理、土壤肥力保護提升、節水推廣等項目,根據后備資源潛力和現實整治條件,引導耕地周邊帶恢復屬性的低效殘次園林地、未利用地、擬退出的建設用地等整治為耕地,解決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碎片化問題,實現集中連片、規模種植。優先在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內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產能和產出效益。永久基本農田外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增加的優質耕地應當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充分發揮耕地在調節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等方面的生態功能。10、因地制宜實施農田林網、生態溝渠等工程,提高水土保持、防洪以及對農業污染物的凈化能力,維持生物多樣性,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坑塘、溝渠、河道等空間,建設農田生態緩沖帶、生態廊道,拓展農田生態空間,提升農田生態環境水平。-9-2.3穩固農業空間以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集聚提升類村莊為中心,結合行政村管轄范圍及村莊發展實際,根據半徑2公里左右、人口規模30008000人的規模要求,因地制宜確定8處鄉村社區生活圈。-10-渠莊生活圈梨杭生活圈青邑生活圈雨山生活圈康王生活圈岔河生活圈越峰生活圈崇村生活圈序號鄉村社區生活圈中心村基層村1渠莊生活圈渠莊村鄭家莊村、關峪村、桃園村、南王村、代安村、范家莊村11、北王村(7個)2梨杭生活圈梨杭村白龍莊村、上石河村、下石河村、許老莊村、孔勝村、東岳莊村、東圈里(7個)3雨山生活圈雨山村杜溝村、長老峪村、放糧村、尹莊村、魏沃村(5個)4康王生活圈東康王村西康王村、石山溝村、許王溝村、高家嶺村、崔家嶺村、東孫莊村、單莊村(7個)5青邑生活圈青邑村苗溝村、南嶺村、黑石片村、楊家峪村、南河村、西南河村、東南河村、前標村、后標村、三河口村(10個)6岔河生活圈小岔河村東山村、韓家莊村、史泉村、后瓦屋村、前瓦屋村、云羅莊村、牛莊村、后祝溝村、前祝溝村、東祝溝村、李家山頭村、馬蘭山村、孫廠村(13個)7越峰生活圈越峰村洼陡村、土門村、漁汪嶺村(3個)8崇村生活圈大崇12、村小崇村、玉皇廟村、張園村、趙家林村(4個)2.4保護生態空間統籌河、湖、山、林要素,打造“十山兩河、三湖五片、一軸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十山:十八盤山、崮山、峭山、鳳凰山、雨山、牛毛山、筆架山、孤山、越峰山、牛欄山;兩河:城郭河、沂河;三湖:圈里水庫、康王水庫、洼陡水庫;五片:十八趟林場片區、梨杭林場片區、中部丘陵片區、西部丘陵片區、南部山林片區;一軸:沿濟棗公路南北生態廊道;多廊:連接各生態源地的多條山林生態廊道、河流生態廊道、動物遷徙廊道。-11-2.4保護生態空間 2035年,構建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共計1060.79公頃。包括山東省十八盤國家森林自然公園、嶧山風13、景名勝區部分區域。-12-結合山體科學開展國土造林綠化,構建林水相依、林城相彰的森林城鎮。重點結合十八盤-鳳凰山、崮山、雨山等山體分布區域,統籌國土綠化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實施宜林荒山綠化、生態綠化修復等重點工程,增加林地數量,提升森林質量,等質等量落實林地占補平衡。2.5構建城鎮空間一主:城前片區,城鎮綜合發展核心;一輔:尚河片區,鎮域北部副中心;兩軸:沿臨鄄線(省道319)形成的東西向發展軸線;沿濟棗公路(省道103)形成的南北向發展軸線;八點:八個重點村。即北王、魏沃、岳莊、青邑、康王、岔河、崇村、越峰。以交通干線為依托,構建“一主一輔、兩軸八點”協調發展的城鎮開發格局。-13-等級名稱數14、量一級鎮區城前片區1二級副中心尚河片區1三級重點村渠莊、梨杭、雨山、青邑、康王、岔河、崇村、越峰8四級基層村河南村、渠莊村、高家嶺、單家莊、越峰、石山溝、石門村等55城前片區尚河片區叁三產融合 引導特色產業發展3.1構建綠色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 3.2形成三產融合的產業空間格局-14-3.1產業體系: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空間布局 擴大藍莓、大櫻桃、板栗、桃等綠色林果基地和甘薯、山茶、金銀花等特色基地。著重建設從鎮區北部至尚河片區沿濟棗公路兩側,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15-產業定位:壯大現代農業、裝備制造、休閑旅游、商貿服務4大產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旅游休閑基地、15、鄒東商貿服務中心?,F代農業、高效農業 依托貴華針織、泰琪服裝等紡織服裝企業,擴大工業園紡織服裝加工區規模;利用勞動力資源,發揮區位優勢,引進紡織服裝、制鞋等企業,建設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服裝、紡織 圍繞正方禾泰,發展產業配套服務,吸引智能驅動電機、電池組散熱系統等企業落戶園區,打造鄒東高端制造先行區。高端裝備制造 圍繞特色農產品,引進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發展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包括甘薯深加工、果品深加工等,帶動食品制造業等行業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 繼續推動全域旅游,挖掘紅色文化、古城文化、非遺文化等資源,高質量打造尼山紅星國防教育基地、康王谷花世界、越峰古村落、石門茶園、生態漂流、靈泉湖公園等16、,并結合各景區開發生態文化、觀光體驗、度假休閑等旅游產品。旅游業 重點在駐地東部開發商業街區,建立輻射周邊三市十鎮的區域商業中心;探索發展區域性服裝市場、土特產市場、瓜果市場、農副食品市場、禽畜交易市場等專業性市場,提升專業市場的輻射能級。商貿物流業3.2產業發展格局一核:城前鎮區,是鎮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重點發展商貿服務業和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輕工業;兩軸:沿濟棗公路發展軸、沿臨鄄線發展軸;三園:尼山紅色文化產業園、尚河工業園、城前工業園;四區:紅色文化與林果種植區、古城鄉韻與生態農業區、生態能源與林果種植區、特色種植與山水旅游區;多基地:以康王谷花世界、尼山紅色文化旅游集17、聚區、越峰山風景區為主的休閑旅游度假基地和以甘薯、山茶、藍莓、大櫻桃、板栗、桃、金銀花為主的農產品種植基地。-16-全域打造“一核、兩軸、三園、四區、多基地”的城鄉一體化產業戰略格局。肆強化支撐 提供設施安全保障4.1多元互聯的綜合交通體系 4.2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4.3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4.4全面保障的綜合防災體系-17-4.1多元互聯的綜合交通體系-18-省道:臨鄄城(S319),在鎮區段交通管制,紅線寬度為30米;日滕公路(S313),規劃在鎮區段建設北外環,紅線寬度為30米,濟棗公路(S103)紅線寬度為30米。縣鄉道:泉張路、田城路、國宏大道、臥龍路等。紅線寬度為25米;城田18、路連接城前鎮與田黃鎮,紅線寬度為25米。高速公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支路鎮區道路高速出入口客運站濰商高速臨鄄線(S319)S313S103田城路國宏大道臥龍路臥龍路東延泉張路村村通路:聯系各村之間和作業區的道路,紅線寬度9米,山區段6米,路面進行硬化。鎮村路:北雨路、魏南路和城康路,聯系鎮區與各社區中心和主要生產作業區的道路,紅線寬度20米左右。4.2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19-城前鎮區綜合服務中心:鎮區為全鎮中心,區域性和服務于全鎮的行政、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如鎮政府、派出所、中小學、幼兒園、衛生院、文化中心、體育館等。同時鎮區作為全鎮的經濟中心,還將配備全鎮性的集貿市場、商業服務設施、19、專業批發市場、銀行、超市等經營性服務設施。尚河服務中心:服務于鎮域北部。鄉村生活圈中心村服務中心:鄉村社區生活圈中心集聚,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優化生活圈空間布局。p 鎮域構建“鎮區-尚河-中心村”3級體系4.3安全韌性的基礎設施體系-20-規劃新建1座110kV城前站,1座110kV尚河站。在鎮區新建電信匯聚機房、聯通匯聚機房、移動匯聚機房各1處。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鎮域實現聯合供水。南部供水網,水源為雨山地下水源、洼陡水庫;北部供水網,水源為圈里水庫、沂河水廠。鎮區及尚河片區污水排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后排至河流。體。劃分2個集中供熱區,分別為城前鎮集中供熱區、尚河集中供熱區20、,區域熱水鍋爐房供熱。設置天然氣調壓站,鎮區和尚河片區實現管道供氣。全鎮垃圾處理采用“村收集鎮中轉市處理”的模式,在社區設置垃圾收集點,在鎮區建設垃圾轉運站,由鎮環衛部門統一運送到市垃圾處理場進行無害化處理。4.4綜合防災體系-21-p 筑牢城市安全基底 規劃鎮區按3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設防,鎮域內其他河道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治理。防洪抗震消防人防 抗震設防標準按照基本地震烈度7度設防,不低于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分區值0.10g確定抗震設防要求;城鎮重要建筑和生命線工程提高1度抗震設防等級。普通消防站轄區面積不宜大于7平方公里,共設置2處消防站,因地制宜的增建規模適當的小型消防站。按照203521、年城鎮戰時70%留城人口比例、人員掩蔽面積按1.0平方米/人計算,人防掩蔽工程設在住宅區的按住宅建筑面積2%的比例配套建設。伍品質提升 推進國土整治與修復5.1保護歷史文化與風貌引導5.2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5.3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 -22-5.1保護歷史文化與景觀風貌引導p 保護全域文化資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城子窩遺址、城前遺址、越峰建筑群。中國傳統村落:1處,越峰村。p 塑造“一心、一環、三區、多點”景觀風貌一心:旅游集散中心,展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鎮景觀風貌。一環:鎮域內由濟棗公路、臥龍路、北雨路、城田路、日滕公路、南環路組成的旅游環線。三區:北部尼山紅色文22、化旅游集聚景觀風貌區、中部休閑觀光旅游景觀風貌區、南部生態鄉村旅游景觀風貌區。多點:指分布于鎮域各個景區內的多個旅游景觀點。-23-尼山紅色文化旅游集聚景觀風貌區休閑觀光旅游景觀風貌區生態鄉村旅游景觀風貌區5.2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農用地綜合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 重點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田間道路系統,提高道路建設標準和通達度。加強農田灌溉與排水工程建設,提升高效節水灌溉比例,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開展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因地制宜推進農田林網建設。通過綜合整理耕地及其間的田坎、溝渠和道路等,有效增加耕地數量,促進耕地集中連片。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規定,農田中灌溉23、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農田輸配電等設施占地面積與建設區農田面積的比例一般不超過 8%。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24-穩妥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促進流量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推動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拆舊復墾項目。以“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節約集約用地、改善人居環境”為原則,穩步有序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加強散亂、廢棄、閑置和低效利用農村建設用地盤活,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村莊內部綠化建設,改善村莊環境質量。5.3實施生態系統治理修復 水環境和水生態修復森林生態修復 強化重點區域修復。增強林木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完善農田防護林24、體系。加強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落實重要河流水系和流域治理重點工程。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推進尚河南河河道治理、城郭河河道生態治理等項目。依防護功能分類施策。建立類型多樣的林業生態修復治理模式。重點增強山地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農田集中連片區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構建農田防護林,加強退化林修復。強化重點區域修復。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持續推進交通生態廊道網絡建設。-25-陸完善機制 保障規劃落地實施6.1構建規劃傳導體系 6.2健全規劃實施機制-26-6.1構建規劃傳導體系濟寧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鄒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前鎮國土空間規劃邊界內控制性詳25、細規劃交通醫療市政產業生態專項規劃總體規劃詳細規劃指導約束指導落實落實指導傳導落實傳導落實邊界外村莊規劃傳導落實-27-6.1構建規劃傳導體系 城鎮開發邊界外劃定16個村莊規劃編制單元,將主導功能、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村莊建設邊界、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災害風險控制線、建設用地規模、村莊建設管控和風貌指引、公共和基礎設施配套指引、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指引等內容傳導至規劃編制單元。城鎮開發邊界內劃定4個詳細規劃編制單元,明確各單元主導功能、規劃人口、用地面積、建設用地面積、公共服務設施配建要求、市政基礎設施配建要求、交通設施配建要求、防災減災設施配建要求、控制線落實情況、城市設計引導等內容傳導至26、規劃編制單元。-28-CQ-X01CQ-Z04CQ-Z01CQ-Z03CQ-X02CQ-X03CQ-X05CQ-X09CQ-X10CQ-X12CQ-X12CQ-X14CQ-X15CQ-X16CQ-X11CQ-X06CQ-X07CQ-X086.2實施保障機制措施u提升規劃信息化水平 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成果上圖入庫為基礎,整合政府各部門空間規劃、項目管理、行政審批信息系統,建立鎮域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實現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管控的部門協調、建設工程項目聯合審批、規劃體檢評估、監測預警以及服務群眾等功能。u加強規劃實施監督 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與管理平臺,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現狀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健全規劃信息科技管控手段,強化對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信息化監督。根據結果適時進行國土空間規劃修改或動態調整完善。u開展近期行動計劃 銜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結合城市體檢評估,對近期建設做出統籌安排。提出近期實施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行動計劃。編制城鎮更新、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安全防災等重大項目清單,建立近期項目庫,提出實施支撐政策。-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