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商投資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方案(2021-2025年)(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26097
2024-05-09
12頁
41.04KB
1、泉州臺商投資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2021年6月目 錄一、總體要求-3(一)指導思想-3(二)發展目標 -3二、主要任務-4(一)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4(二)建設量質并舉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4(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5(四)培育充滿活力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6(五)提升科學有效的健身運動指導服務-7(六)保障適宜參與的重點人群健身活動-7(七)推進多元融合的全民健身協同發展-8(八)深化內聯外拓的體育文化交流合作-8三、重點工程-9(一)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創建工程-9(二)全民健身設施“2221”工程-9(三)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創建工程-10(四)2、“體醫融合”試點工程-10四、實施保障-11(一)強化組織領導-11(二)強化政策支持-11(三)強化人才支撐-12(四)強化監督評估-12泉州臺商投資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全民健身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過去的五年,我區認真組織實施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各項工作成效顯著。為推進新發展階段我區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依據全民健身條例泉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泉州臺商投資區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實施計劃。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3、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為目標,以創建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區為主線,以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升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為重點,以實施“四大工程”為抓手,致力打造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打造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主陣地、建設泉州城市副中心發揮應有的作用。(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現代化、花園式的泉州城市副中心相適應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群眾健身素養和健康水平持續提高,全民健身設施量質并舉,全民健身社會組織充滿活力,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豐富多彩,全民健身指導科學有效。經常參加體育4、鍛煉人數達到42%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合格率達到92%以上,學生體質健康國家標準合格率達到9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6平方米,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和有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開放率達到100%;每萬人擁有全民健身社會組織1個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25人;打造市級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賽事2-3項,年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30場以上。二、主要任務(一)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全民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推動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行業、人群均等化,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區、鎮、村聚焦與協同。認真實施福5、建省全民健身條例, 建立健全公共體育設施、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等制度體系,推進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標全民運動健身模范縣(市、區)建設要求,爭創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推動全民健身再上新臺階。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二)建設量質并舉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依托“兩帶一心一環八區”城市空間布局,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設施“2221”工程,規劃建設綠道、步道、自行車道,布局二代全民健身路徑。制定并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推進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四同步”建設,補齊老舊小區、村居6、全民健身設施短板。鼓勵社會力量加大戶外運動營地、足球場地、冰雪場地等設施建設。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評估督導,優化開放績效管理方式。落實全民健身設施管理責任,探索“區教育文體旅游局監管、鄉鎮屬地主體責任、第三方巡檢”的工作機制。加快構建體育智慧平臺,推進智慧健身社區、公共場所體育運動智慧系統建設,提高全民健身設施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推進學校體育設施安全有序開放,鼓勵委托專業機構集中運營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設施,提升開放服務質量。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教育文體旅游局(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因地制宜開展籃球、足球、7、氣排球、路跑、羽毛球、乒乓球、游泳、健身操、門球、棋牌類等覆蓋面廣、群眾喜聞樂見健身賽事活動,推廣普及太極拳、太極劍、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項目和廣播操、工間操,支持舉辦民間、民俗、少數民族體育賽事活動,鼓勵發展擊劍、沙灘運動、水上運動等具有前沿、時尚、消費引領特征的運動項目,吸引全人群參與全民健身活動,帶動其他各類體育健身項目的普及推廣。不斷豐富“全民健身日”以及節假日或特色節日體育賽事活動供給。辦好區級運動會、全民健身運動會、運動健身進萬家等系列賽事活動,支持鄉鎮、街道、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開展特色賽事活動,打造百姓身邊多項目覆蓋、多層級聯動、有文化、有人氣、有特色、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賽事活動8、體系。結合北京冬奧會,推動“冰雪進校園”;結合全運會、省運會群體項目比賽,組織開展“我要上全運、我要上省運”系列活動;結合全民健身日、農民豐收節、建黨100周年等時間節點,豐富節慶體育賽事活動。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四)培育充滿活力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大力發展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按照區級1個體育總會,5個人群協會,N個單項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備案健身團隊,鄉鎮1個全民健身工作站或指導中心,1個單項體育協會、N個備案健身團隊的要求健全全民健身社會組織體系。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職工體育俱樂部、健身團隊的發展,推動健身團隊向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申請備9、案。增強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的粘性和活力,扶持和引導體育社會組織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承接更多的體育賽事活動組織和服務職能。分層、分類推進全民健身社會組織參加等級評估,著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示范效應明顯的3A以上等級全民健身社會組織。支持具備條件的全民健身社會組織,為學校體育教學、訓練訓練提供技術服務和指導。支持全民健身社會組織開展兩岸體育賽事活動交流。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教育文體旅游局、民生保障局(五)提升科學有效的健身運動指導服務。加強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的宣傳普及,推廣“全民健身指南”和“群眾身邊的健身課堂”,提高城鄉居民科學健身素養。推行科學健身線下線上指導相結合,推廣簡便易行10、科學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加快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推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和國民體質監測常態化。成立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信息化管理。探索與地方高校合作,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科學健身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科學健身指導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滿意度。積極引導健身俱樂部教練、體育教師、體校教練員、健身達人等各類體育專業人士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大力弘揚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精神,鼓勵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民生保障局、教育文體旅游局(六)保障適宜參與的重點人群健身活動。推動職工、青少年、幼兒、婦女、殘疾人、老年人、少11、數民族等重點人群參與健身、樂于健身、受益健身。實施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工程,開齊開足體育課,落實學生每天校內、校外體育鍛煉一小時,建立健全校內、校際、區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持續推進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建設,將老年人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區黨工委、管委會為民辦實事項目,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門球、太極拳、健身氣功等健身活動。引導殘疾人參加力所能及的健身活動。挖掘和推廣百崎回族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建設全省民族團結融合典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標兵添磚加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利用傳統節慶和文化旅游活動,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加鄉土化的健身活動。組織以家庭為單位、以親子為主題、以特色體育項目為內容的婦女12、幼兒健身活動。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黨群工作部、民生保障局、教育文體旅游局(七)推進多元融合的全民健身協同發展。加強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人群運動促進健康、運動傷病預防、體質健康的干預和指導,推廣“運動處方庫”應用,試點推進“體醫融合”社區體育健康促進項目,形成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新模式。健全體教融合協同推進機制, 不斷優化學校體育教學及業余訓練體系,持續推廣區級體育優勢項目,積極拓展新興項目,努力發掘特色項目。廣泛開展青少年喜愛的籃球、足球、游泳等運動技能培訓和賽事活動,支持傳統特色學校建設,不斷探索學訓結合的長效機制,夯實后備人才培養基礎。以濱海資源、海絲文化為基礎,依托世13、茂藍色海灣、八仙過海、濱海樂活小鎮等項目建設,推進濱海運動與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旅游精品線路、精品賽事和精品景區。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民生保障局、教育文體旅游局、市場監督管理局(八)深化內聯外拓的體育文化交流合作。積極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依托海絲文化交流工程,扎實推進“一帶一路”等多邊合作框架下的體育對外交流活動,加大與新華僑華人、華裔新生代等在體育旅游、體育貿易、賽事活動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搭建與國內臺商投資區體育合作交流平臺,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機制,促進雙方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充分發揮兩岸融合主陣地優勢,積極推進兩岸體育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的協14、作與創新,加強兩岸青少年體育、民俗傳統體育、少數民族體育等線上線下交流,助推兩岸閩南文化傳承試驗區建設。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黨群工作部、教育文體旅游局三、重點工程(一)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區創建工程。成立由區黨工委、管委會主要領導親自抓的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和省體育局創建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區(市、縣)的方案和評選指標,統籌組織創建工作,科學制定創建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創建目標、內容、責任部門、任務分工、資金保障、重點工程和項目。到2025年,力爭建成省級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推動新發展階段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健康生15、活需要。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二)全民健身設施“2221”工程。貫徹落實國務院、省市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不斷優化體育場地設施布局。區建有一個智慧體育公園、一個綜合體育中心;鎮級建有一個中型或小型的文體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或口袋體育公園、3公里以上健身步道;行政村(社區)建有一個多功能運動場(健身廣場)、10件以上維修改造或新增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工業園區、自然村(小區)至少建有1處體育場地設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嚴格落實“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建成城區“15 分鐘”健身圈。責任單位:各16、鄉鎮人民政府,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教育文體旅游局(三)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創建工程。充分利用沿江湖海和中國最美海岸線的自然地理優勢,開展具有生態海洋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立足屬“臺”定位,突出兩岸融合,開展閩臺民間民俗體育文化交流、兩岸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夏令營)、臺商職工運動會等線上線下特色賽事活動,助推兩岸閩南文化傳承試驗區建設。以百崎回族鄉少數民族體育特色為依托,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到2025年,打造具有海絲特色、兩岸融合、民族傳統“三品牌”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體系,打造市級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2-3項、區級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活動3-5項17、,年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30場以上。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四)“體醫融合”試點工程。推動健康關口前移,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動現有符合條件的醫院及專業醫療機構設立專門的體醫融合服務中心,建立體醫融合的健康大數據管理和服務平臺,促進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智慧化發展。以社區為依托,成立由“體育機構+醫療機構+社區機構”組成的“三位一體”社區健康促進協會,試點推進“體醫融合”社區體育健康促進項目,組建體醫交叉專家團隊,開展慢性疾病運動療法和非醫療手段干預。到2025年,建成社區(園區)體育健康促進項目1-3個。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民生保障局18、教育文體旅游局四、實施保障(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發展規劃,將重點工作納入區黨工委、管委會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推進和考核。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長效協調工作機制,形成責任明確、分工合理、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確保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責任單位:各縣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二)強化政策支持。落實促進體育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政策的落地。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關鍵領域、薄弱環節、重點區19、域的支持力度,將全民健身設施新建、更新、日常維修、維護和管理資金列入區級財政預算,年財政人均全民健身事業經費不低于20元。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的建設,探索委托式體育行政執法方式改革。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財政局、民生保障局、規劃建設與交通運輸局、環境與國土資源局、城市管理分局、教育文體旅游局(三)強化人才支撐。將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模范區創建的基礎性工作,配齊區、鄉鎮全民健身工作人員。加強與在泉高校體育院系建立戰略合作,強化全民健身人才隊伍與其他行業人才隊伍的互聯互通。支持通過直接引進、公開選拔、聘任、掛職等辦法,暢通體育管理部門、事業單位、體育社會組織、企業等各方面人才流動渠道,保障全民健身工作有充足的專(兼)職人員。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黨群工作部、教育文體旅游局(四)強化監督評估。區黨工委、管委會將不定期對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的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定期委托第三方開展全民健身實施計劃成效和社會滿意度調查。2025年,區全民健身工作領導小組將組織對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形成報告上報本級人民政府以及上級體育部門。責任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