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國際建設項目住宅、辦公帶商業裙房垂直提輸機基礎支撐加固施工方案(13頁).doc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31969
2024-05-31
13頁
319.21KB
1、 時代國際建設項目(一期) 垂 直 提 輸 機 基 礎 方 案 工 程 名 稱: 時代國際建設項目(一期 ) 施 工 單 位: xx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編 制 人: 日 期: xx年4月20日 目 錄一 工程概況3二 支撐加固施工方案.3一、支模采用的主要材料3二、施工工藝3三、技術安全措施4三 支撐加固計算5 一、梁底模板計算5二、梁板支撐的計算7三、梁底縱向鋼管計算11四、扣件抗移滑的計算11五、立桿的穩定性計算11四 監測措施13編制依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2、30-2001;結構施工圖紙建筑施工手冊2004版等;一 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xx時代國際(一期)項目及相應部位地下室組成,工程總建筑面積63800平方米。建筑總層數為:1#樓27層,2#樓4層; 一、建筑物功能分區布置: 1、地下一層為設備用房和車庫。1#樓為27層住宅鋼筋砼剪力墻結構;2#樓為4層辦公帶商業裙房鋼筋砼核心筒剪力墻結構; 2、建筑高度為:,1#樓房屋高度為94米, 2#樓房屋高度為18.2米;3、由于施工現場場地狹窄,垂直運輸機無法正常安裝于地面,只能安裝在車庫頂板上方,而且要垮兩座樓之間的后澆帶,原設計車庫頂板荷載完全滿足垂直提升機的荷載要求,但因考慮工程安全及質量達標,故需3、增設支撐加固體系。二 支撐加固施工方案(一)、支撐采用的主要材料(1)鋼管:483.5mm;(2)枋木:斷面50mm100mm;(3)頂托:32#(4)槽鋼:6.5#(65*40*43)(二)、施工工藝 (1)、樓板支撐加固體系均采用扣件式腳手架步距1500-1800mm,立桿間距為500 mm,最上層鋼管:483.5mm;,有效受壓長度為600 mm。 (2)樓板距梁邊500 mm設置第一道支撐,間距500 mm,中部均設縱橫間距500 mm的支撐。水平拉桿第一道距地200 mm,以上步距為1500-1800 mm。支撐架縱橫間距1.5m(3跨)設全高剪刀撐,以增加支撐架整體穩定性。(3)原4、支撐采用483.5mm鋼管作為梁的水平支撐,直接承托梁底模板,間距300mm;梁側加豎向鋼管及斜撐鋼管。現增設垂直支撐的腳手架間距300 mm,沿梁縱向方向間距是500mm布置,梁底為鋼管:483.5mm;受壓長度為600 mm下設頂托,用鋼管支撐至地面。每隔1.2m高縱橫水平拉桿各一道,以保證整個支撐體系的穩定性。(三)、技術安全措施(1)腳手架搭設前,應按建筑施工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28-2000)、(J43-2000)和施工方案的要求向搭設和使用人員做好安全、技術交底。(2)對鋼管、配件、加固件應進行檢查驗收,嚴禁使用不合格的鋼管、配件。(3)搭設的腳手架立桿底應鋪設通長木墊5、板。(4)不配套的鋼管架與配件不得混合使用于同一豎直腳手架支撐系統。(5)腳手架安裝應自一端向另一端延伸,自下而上按步架設,并逐層改變搭設方向,不得從兩端向中間進行,以免結合處錯位,難于連接。(6)水平加固桿、剪刀撐安裝應符合構造要求,并與腳手架的搭設同步進行。(7)水平加固桿應設在腳手架立桿內側,剪刀撐應設于腳手架立桿外側并連牢。梁板支撐加固方法詳見附圖。三 支撐加固計算(一)、梁底加固計算面板為受彎結構,需要驗算其抗彎強度和撓度。計算的原則是按照模板底支撐的間距和模板面的大小,按支撐在底撐上的三跨連續梁計算。強度驗算要考慮模板結構自重荷載、新澆混凝土自重荷載、鋼筋自重荷載和振搗混凝土時產生6、的荷載;撓度驗算只考慮模板結構自重、新澆混凝土自重、鋼筋自重荷載。本算例中,面板的截面慣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別為: W = 10002424/6 = 9.60104mm3; I = 1000242424/12 = 11.52105mm4; 1.抗彎強度驗算按以下公式進行面板抗彎強度驗算: 其中, - 梁底模板的彎曲應力計算值(N/mm2); M - 計算的最大彎矩 (kN.m); l-計算跨度(梁底支撐間距): l =150.00mm; q - 作用在梁底模板的均布荷載設計值(kN/m);新澆混凝土及鋼筋荷載設計值:q1: 1.2(24.00+1.50)1.000.81.0=24.48kN/7、m;跨中彎矩計算公式如下: Mmax = 0.1023.5530.152=0.053kN.m; =0.053106/5.40104=0.981N/mm2;梁板底模面板計算應力 =0.981 N/mm2 小于 梁底模面板的抗壓強度設計值 f=13N/mm2,滿足要求!2.撓度驗算根據建筑施工計算手冊剛度驗算采用標準荷載,同時不考慮振動荷載作用。最大撓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q-作用在模板上的壓力線荷載: q =((24.0+1.50)0.750+0.35)1.00= 19.48KN/m; l-計算跨度(梁底支撐間距): l =150.00mm; E-面板的彈性模量: E = 9500.0N/mm8、2;面板的最大允許撓度值: =150.00/250 = 0.600mm;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 0.67719.4751504/(10095004.86105)=0.014mm;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0.014mm 小于 面板的最大允許撓度值: = 150 / 250 = 0.6mm,滿足要求!(二)、梁底支撐的計算本工程梁底支撐采用方木。強度及抗剪驗算要考慮模板結構自重荷載、新澆混凝土自重荷載、鋼筋自重荷載和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撓度驗算只考慮模板結構自重、新澆混凝土自重、鋼筋自重荷載。1.荷載的計算:(1)鋼筋混凝土梁、板自重(kN/m):q1 = (24+1.5)0.750.29、=3.825 kN/m;(2)活荷載為施工荷載標準值與振倒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kN/m):經計算得到,活荷載標準值 P1= (5+2)0.15=1.05 kN/m;2.鋼管的支撐力驗算靜荷載設計值 q = 1.23.825=4.584kN/m;活荷載設計值 P = 1.41.05=1.47 kN/m; 鋼管計算簡圖鋼管強度驗算:最大彎矩考慮為靜荷載與活荷載的設計值最不利分配的彎矩和,計算公式如下:線荷載設計值 q = 3.716+1.47=5.186 kN/m;最大彎距 M =0.1ql2= 0.111.5211= 1.15 kN.m;最大應力 = M / W = 0.519106/8333310、.3 = 13.8N/mm2;抗彎強度設計值 f=13 N/mm2;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6.223 N/mm2 小于 方木抗彎強度設計值 13 N/mm2,滿足要求!鋼管抗剪驗算:最大剪力的計算公式如下: 截面抗剪強度必須滿足: 其中最大剪力: V = 0.65.1861 = 7.84 kN; 鋼管受剪應力計算值 = 33111.3/(250100) = 1.213 N/mm2;鋼管抗剪強度設計值 = 3.1 N/mm2;鋼管的受剪應力計算值 1.213 N/mm2 小于 鋼管抗剪強度設計值 3.1N/mm2,滿足要求!鋼管撓度驗算:最大撓度考慮為靜荷載與活荷載的計算值最不利分配的撓度和,計11、算公式如下: q = 2.869 + 0.227 = 3.096 kN/m;方木最大撓度計算值 = 0.6773.09610004 /(1009000416.667104)=0.559mm;方木的最大允許撓度 =1.0001000/250=4.000 mm;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值 = 0.559 mm 小于 方木的最大允許撓度 =4 mm,滿足要求!3.支撐鋼管的強度驗算支撐鋼管按照簡支梁的計算如下荷載計算公式如下:(1)鋼筋混凝土梁自重(kN/m2):q1 = (24.000+1.500)0.750= 19.125 kN/m2;(2)模板的自重(kN/m2):q2 = 0.350 kN/m2;12、(3)活荷載為施工荷載標準值與振倒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kN/m2):q3= (5.000+2.000)=7.000 kN/m2;q = 1.2(19.125 + 0.350 )+ 1.47.000 = 33.170 kN/m2;梁底支撐根數為 n,立桿梁跨度方向間距為a, 梁寬為b,梁高為h,梁底支撐傳遞給鋼管的集中力為P,梁側模板傳給鋼管的集中力為N 。 當n=2時: 當n2時: 計算簡圖(kN) 支撐鋼管變形圖(mm) 支撐鋼管彎矩圖(kN.m)經過連續梁的計算得到:支座反力 RA = RB=0.459 kN,中間支座最大反力Rmax=7.341;最大彎矩 Mmax=0.182 kN.m;13、最大撓度計算值 Vmax=0.134 mm;支撐鋼管的最大應力 =0.182106/5080=35.785 N/mm2;支撐鋼管的抗壓設計強度 f=205.0 N/mm2;支撐鋼管的最大應力計算值 35.785 N/mm2 小于 支撐鋼管的抗壓設計強度 205.0 N/mm2,滿足要求!(三)、梁底縱向鋼管計算縱向鋼管只起構造作用,通過扣件連接到立桿。(四)、扣件抗滑移的計算:按照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培訓講座劉群主編,P96頁,雙扣件承載力設計值取16.00kN,按照扣件抗滑承載力系數0.80,該工程實際的旋轉雙扣件承載力取值為12.80kN 。縱向或橫向水平桿與立桿連接時,扣14、件的抗滑承載力按照下式計算(規范5.2.5): R Rc其中 Rc - 扣件抗滑承載力設計值,取12.80 kN; R - 縱向或橫向水平桿傳給立桿的豎向作用力設計值;計算中R取最大支座反力,根據前面計算結果得到 R=7.341 kN;R 12.80 kN,所以雙扣件抗滑承載力的設計計算滿足要求! (五)、立桿的穩定性計算:立桿的穩定性計算公式 1.梁兩側立桿穩定性驗算:其中 N - 立桿的軸心壓力設計值,它包括: 橫桿的最大支座反力: N1 =0.459 kN ; 腳手架鋼管的自重: N2 = 1.20.1294=0.62 kN; 樓板的混凝土模板的自重: N3=1.2(1.00/2+(1.15、20-0.45)/2)1.000.35=0.368 kN; 樓板鋼筋混凝土自重荷載: N4=1.2(1.00/2+(1.20-0.45)/2)1.000.200(1.50+24.00)=5.355 kN; N =0.459+0.62+0.368+5.355=6.801 kN; - 軸心受壓立桿的穩定系數,由長細比 lo/i 查表得到; i - 計算立桿的截面回轉半徑 (cm):i = 1.58; A - 立桿凈截面面積 (cm2): A = 4.89; W - 立桿凈截面抵抗矩(cm3):W = 5.08; - 鋼管立桿軸心受壓應力計算值 ( N/mm2); f - 鋼管立桿抗壓強度設計值:f16、 =205 N/mm2; lo - 計算長度 (m);如果完全參照扣件式規范不考慮高支撐架,按下式計算 lo = k1uh (1) k1 - 計算長度附加系數,取值為:1.155 ; u - 計算長度系數,參照扣件式規范表5.3.3,u =1.7;上式的計算結果:立桿計算長度 Lo = k1uh = 1.1551.71.5 = 2.945 m;Lo/i = 2945.25 / 15.8 = 186 ;由長細比 lo/i 的結果查表得到軸心受壓立桿的穩定系數= 0.207 ;鋼管立桿受壓應力計算值 ;=6800.884/(0.207489) = 67.187 N/mm2;鋼管立桿穩定性計算 = 17、67.187 N/mm2 小于 鋼管立桿抗壓強度的設計值 f = 205 N/mm2,滿足要求!2.梁底受力最大的支撐立桿穩定性驗算:其中 N - 立桿的軸心壓力設計值,它包括: 梁底支撐最大支座反力: N1 =7.341 kN ; 腳手架鋼管的自重: N2 = 1.20.129(4-0.75)=0.62 kN; N =7.341+0.62=7.845 kN; - 軸心受壓立桿的穩定系數,由長細比 lo/i 查表得到; i - 計算立桿的截面回轉半徑 (cm):i = 1.58; A - 立桿凈截面面積 (cm2): A = 4.89; W - 立桿凈截面抵抗矩(cm3):W = 5.08; 18、- 鋼管立桿軸心受壓應力計算值 ( N/mm2); f - 鋼管立桿抗壓強度設計值:f =205 N/mm2; lo - 計算長度 (m);如果完全參照扣件式規范不考慮高支撐架,按下式計算 lo = k1uh (1) k1 - 計算長度附加系數,取值為:1.155 ; u - 計算長度系數,參照扣件式規范表5.3.3,u =1.7;上式的計算結果:立桿計算長度 Lo = k1uh = 1.1551.71.5 = 2.945 m;Lo/i = 2945.25 / 15.8 = 186 ;由長細比 lo/i 的結果查表得到軸心受壓立桿的穩定系數= 0.207 ;鋼管立桿受壓應力計算值 ;=784419、.54/(0.207489) = 77.498 N/mm2;鋼管立桿穩定性計算 = 77.498 N/mm2 小于 鋼管立桿抗壓強度的設計值 f = 205 N/mm2,滿足要求!四 監測措施梁板支撐加固采用扣件式腳手架支撐體系,在搭設安裝過程中,必須隨時監測。本方案采取如下監測措施:1、班組日常進行安全檢查,項目每日進行安全檢查,所有安全檢查記錄必須形成書面材料。2、日常檢查、巡查重點部位:1)、桿件的設置和連接、掃地桿、支撐、剪力撐等構件是否符合要求。2)、立桿是否符合要求。3)、連接扣件是否松動。4)、架體是否不均勻的沉降、垂直度。5)、施工過程中是否有超載的現象。6)、安全防護措施是否20、符合規范要求。7)、腳手架體和腳手架桿件是否有變形的現象。3、腳手架在承受六級大風或大暴雨后必須進行全面檢查。4、質安員、施工員對架體檢查,隨時觀測架體變形。發現隱患,及時停止施工,采取措施保證安全后再施工。構件允許偏差見下表:序號項目允許偏差檢查工具1立桿鋼管彎曲3mL4m4mL6.5m1220鋼板尺2水平桿、斜桿的鋼管彎曲L6.5m30鋼板尺3立桿垂直度全高絕對偏差100mm吊線和卷尺4立桿腳手架高度H內相對值H/400鋼板尺5、本分項工程監測項目包括:支架沉降、位移和變形。6、觀測點的布設:根據圖紙情況,該工程的最大截面梁為400900mm,故觀測點需盡量選擇在受力最大位置。監測儀器精度應滿足現場監測要求。
CAD圖紙
上傳時間:2023-11-24
3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