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清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方案(2021-2035年)(公示讀本)(39頁).pdf
下載文檔
上傳人:Le****97
編號:953140
2024-07-29
39頁
13.12MB
1、東莞市清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讀本清溪鎮人民政府二二四年前言 PREFACE銀瓶巍巍,清溪流韻,禾雀綻放,莞香流長。清溪位于東莞市東南部,地處深莞惠地理幾何中心,至今已有900多年的發展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清溪由一個農業小鎮蛻變為電子信息工業強鎮,由原來封閉的自給自足發展走向了開放的區域角色。適應國家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需要,以全市總規為統籌,以片區指引為導向,我鎮組織編制了東莞市清溪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對清溪鎮域范圍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所作的總體安排和綜合部署,是指導清溪鎮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開展國土空間資源保護利用與修復、制定2、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國土空間管理的藍圖,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的依據。QING XIu清溪位于銀瓶之南,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四面環山,山脈起伏連綿,屬天然小盆地,地如其名,山清水秀,是一座生態與科技、現代與傳統、發展與保護、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的美麗小鎮,獲評為“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中國最美小鎮”、“全球綠色城鎮”。u清溪下轄21個村(社區),常住人口34.26萬人,其中戶籍人口6.20萬人。走進清溪(為2022年人口數據,數據源自東莞市統計年鑒2023)目錄 CONTENTSQING XI04/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02/城市愿景與發展目標03/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01/3、規劃概述06/以人為本,共建幸福品質家園05/構建現代產業體系08/風貌塑造,建設美麗小鎮07/系統支撐,建設安全韌性通達城市09/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01規劃概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要求,適應國家空間規劃體系建設需要,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建設方針,明確新時代戰略和目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合理配置資源要素、改善生態環境,落實空間用途管制,繪制國土空間一張藍圖,推進清溪鎮域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和諧共生,保障鎮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01 規劃概述1.1 指導思4、想1.2 規劃原則1.3 規劃范圍和期限規劃期限本規劃期限2021至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規劃范圍清溪鎮行政轄區及清溪國營林場總面積140.11平方公里01 規劃概述新圩鎮龍崗區02城市愿景與發展目標2.1 發展愿景02 城市愿景與發展目標2.2 城鎮性質2.3 人口規模 至2035年,規劃常住人口數量43萬 按照43萬人的服務人口配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大灣區“兩山”實踐的最美花園小鎮 深莞惠跨區域合作的創新平臺集聚區 東莞東南臨深片區的生產服務基地0102l“兩業”融合示范區l“兩山”經濟實踐區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探索東莞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路。5、促進城市與生態空間的融合,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產城融合的高品質城鎮典范。2.4 發展戰略02 城市愿景與發展目標加強與臨深片周邊鎮協同合作。搭建與深圳對接的產業服務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推動集群內企業間的創新資源整合。謀劃跨區域科技創新、產教融合、信息互聯平臺。構建1個主導產業、4個拓展產業和1個支撐產業的產業體系。打造現代物流與制造業融合新業態。探索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加強生態網絡構建,促進外圍生態空間與城市空間的融合。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廊道。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服務帶和濱水創新型產業帶。選擇適合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兩山經濟轉化。完善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擴6、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針對引進的高端人才提供具有針對性提升類服務設施。踐行兒童友好城市發展理念,打造一批兒童友好項目。強化與塘廈、深圳龍崗等片區的交通聯系。03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3.1 共建臨深片區產業共同體清溪鎮區域協同結構圖推動集群內企業間的創新資源整合、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創新合作的有效對接,提升集群創新能力。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加強交通聯系、搭建跨區域合作平臺等方式,編織臨深四鎮的集群創新合作網。03 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臨深片區產業共同體示意圖3.2 打造跨區域產業平臺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空間示意圖合作領域復合材料和先進金屬材料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新樣板工廠,致力7、于復合材料和先進金屬材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搭建技術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推動先進金屬材料與復合材料產業發展。依托清溪先進材料的產業基礎,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合作建立研究院,致力于復合材料和先進金屬材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搭建技術和市場之間的橋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l 搭建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03 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3.2 打造跨區域產業平臺跨區域產教融合平臺空間示意圖 l 全面對接深圳,依托龍崗大學城打造跨區域產教融合平臺積極尋求與龍崗國際大學城的融合發展,依托大學城和產學研平臺打造跨區域合作的研發和轉化服務基地。深化產教融8、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清溪人才引領、產業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03 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3.2 打造跨區域產業平臺清溪鎮區域協同結構圖l 創新信息互聯平臺,推動產業集群搭建“合作網”結合現狀產業基礎和重大產業項目,謀劃三大主要跨區域產業平臺。跨區域科技創新平臺依托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中介組織等,成立市場化運作的第三方機構等方式整合全產業鏈創新資源,促進企業、研發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協同創新。在復合材料和先進金屬材料領域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合作,依托北大智匯谷、宜安科技等重點平臺和企業,共建研究院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創新樣板工廠。跨區域產教融合平臺依托北大智匯谷、力合雙清9、等重要產學研平臺重點打造產教融合創新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基地等。跨區域信息互聯平臺依托深投控、力合雙清等平臺,搭建跨區域產業集群信息互聯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并購、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委托技術開發等技術需求與供給的實時信息,搭建集群內創新主體間信息交流的橋梁。03 區域產業創新協助發展04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4.1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按照國家要求,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統籌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控制線規劃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10、給、實施永久特殊保護的耕地。優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74k在生態空間范圍內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68.92k在一定時期內因城鎮發展需要,可以集中進行城市開發建設、以城市功能為主的區域。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47.96k4.2 穩定連片的農業發展空間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發揮清溪鎮丘陵山地特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發展特色農業,穩定連片的農業發展空間。農業空間規劃圖構建“二區一帶”的農業空間格局保護永久基本農田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永久基本農田主要分布在鐵場、長山頭、鐵松、三中等村。永久基本農田依法劃定后,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變11、其用途,其管理要求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識別鄉村發展地區,充分梳理生態、農業、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清溪特色化的魅力鄉村空間,實現鄉村地區振興發展。科學編制村莊規劃,壯大鄉村振興重點項目庫,按照規劃有序實施鄉村建設。在山與城之間以及石馬河沿岸,建設精品水果種植區。依托現有資源特點和自然景觀,打造休閑農業旅游示范區,打造生態游憩、民俗體驗、鄉村休閑、康養度假等為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旅游帶。多節點(公園節點)4.3 生態系統保護規劃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依托清溪鎮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以連綿山體為屏障,以河網為軸帶,以森林公園為節點,構建“一屏、四廊、多節點”的生態空間格局,維護區12、域生態安全。生態系統保護規劃圖一屏(生態屏障)外圍紅門山-銀瓶山-亞公山-大王山生態屏障四廊(生態廊道)石馬河、清溪河、契爺石水(廈坭河)、鐵矢嶺河及其濱水綠地形成清溪鎮生態廊道布局清溪森林公園、茅輋生態公園、清溪文化公園等多個城市公園節點4.4 系統推進生態修復與國土綜合整治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鼓勵對商品林實行統一管護,逐步將重點區位的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實施人工林改造工程和森林撫育工程164.01公頃、高質量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386.78公頃。山林生態修復持續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濕地生態系統重建和恢復。推進萬里碧道水廊道綜合治理,建設碧道工程約36.9公里。河湖生態13、修復推進歷史遺留礦山修復,重點治理不穩定礦山,規劃期末,全鎮歷史遺留礦山環境治理率達到100%合理開發利用廢棄礦山,推進用地功能轉型。礦山生態修復開展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行動,引導規劃期末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布局。穩妥有序推進補充耕地工作,補充耕地“小田變大田”項目。農用地整治提升識別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內的違法用地、閑置用地、低效建設用地等作為減量區,步將減量區內的建設用地復耕復綠。建設用地復墾減量規劃期將以九鄉村、鐵場村、大利村和鐵松村為重點區域實施土地綜合治理,實施“田水路林村”全要素綜合整治,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4.5 規劃空間結構清溪鎮規劃結構圖14、構建“山水入城,一核一副、兩軸兩帶”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山水入城引山入城,以水連城山水城融合一核城鎮綜合服務核心一副三中副中心兩軸清鳳大道發展軸清溪大道發展軸兩帶北環路產業發展帶東南產業發展帶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4.6 管理單元規劃清溪鎮管理單元規劃圖04 生態優先,構建山水入城整體格局清溪鎮構建“一級規劃分區-規劃管理單元-二級規劃分區-用地用海分類”的功能傳導體系,管理單元是空間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空間載體,是銜接鎮級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的管理標準單元,清溪鎮共劃定6類、18個管理單元。生態治理單元鄉村治理單元城鎮中心單元新型城鎮社區單元重點產業單元產村融合單元以行政辦公、15、商業商務、大型公建、城鎮住宅為主,是清溪鎮戰略重點地區,重要城市門戶,是城鎮面貌展示的重點區域。.以城鎮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務設施為主,是未來高品質城鎮社區生活圈建設的重要區域。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生態協調區等生態保育空間為主,以及依托生態要素和各類公園形成的休閑游憩空間,兼具部分遠郊村落。以農業集聚空間和傳統鄉村生產生活功能為主,未來將注重農業資源和傳統村莊的優化布局和集聚提升,活化利用傳統村落空間。以工業用地為主,是清溪鎮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地區。以工業和村莊社區融合發展為主,是村鎮產業集聚區域。05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一主+四拓展+一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包括1個主導產業、4個拓展產業16、和1個支撐產業5.1 構建“1+4+1”現代產業體系05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1”個主導:以光電通訊等電子信息制造業為核心的傳統優勢轉型升級發展。“4”個拓展:以智能終端、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智能穿戴、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以高端金屬材料和高性能綠色電池為核心的新材料與新能源產業;以生物醫藥和醫療設備為核心的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產業。“1”個支撐: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和生活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支撐體系,推動融合發展。產業體系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與新能源、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生產服務、生活服務現代服務業5.2 形成“17、兩帶六區”產業空間結構05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北環路產業發展帶 東南產業發展帶兩帶 銀山、青湖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其中在銀山工業區內謀劃兩片現代化化產業園長山頭現代化產業園、羅馬現代化產業園。羅馬、東部、金龍三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區 九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六區清溪鎮產業空間結構圖06以人為本,共建幸福品質家園6.1 總體策略06 以人為本,共建幸福品質家園完善“市級/片區級鎮級社區級”的三級城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體系,打造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推動配置模式向“高質量、均等化”轉變。結合實際需求,補足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完善社區生活圈公共設施體系,形成功能多元、集約緊湊、有機鏈接、層次明晰的網絡空間布局18、模式。6.2 按需補足短板設施教育完善普惠化與高水平的教育設施布局,推進品質教育,規劃教育設施用地111公頃醫療完善醫療衛生設施布局,提升基層醫療衛生網點覆蓋率和服務能力規劃醫療衛生用地18公頃,人均指標達到0.42/人文化推動覆蓋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文化用地12公頃,人均指標達到0.28/人體育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的體育需求,建立合理的體育設施體系,規劃體育用地13公頃,人均指標達到0.3/人福利加強社會福利設施建設與管理,健全養老設施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社會福利用地7公頃,人均指標達到0.16/人6.3 營造便捷、活力、多元的社區生活圈06 以人為本,共建幸福品質家園打造更具特色19、活力和針對性的社區服務圈,提升服務品質,引導居民形成綠色健康、交往共享的生活方式。形成四類型社區生活圈,城鎮社區生活圈、產城融合社區生活圈、產業社區生活圈、鄉村社區生活圈。6.4 建設全年齡友好型城市社區生活圈打造應適應人口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和社區功能復合化需求,加強社區老年人友好型、兒童友好型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建設全年齡友好健康城市。十五分鐘生活圈示意圖07系統支撐,建設安全韌性通達城市7.1 建設高效暢達的綜合交通體系07 系統支撐,建設安全韌性通達城市促進深莞惠軌道交通一體化,加快高快速干線路網三網融合,構建高效對外銜接路網體系綜合交通規劃圖軌道:規劃有地鐵15號線、中南虎城際及贛深高20、鐵共3條軌道線路通過高速公路:兩橫兩縱成環兩橫:惠塘高速、深圳外環高速兩縱:從莞深高速、武深高速內部干道:四縱八橫四縱:中心大道、清鳳大道、科技路、東環路-銀瓶路八橫:北環路、香芒路、清溪大道、康怡路-羅馬路、清塘路-香山路、葵青路、蓮塘路、東環路(南段)7.2 構建智慧高效的市政基礎設施系統07 系統支撐,建設安全韌性通達城市統籌東深供水工程及本地水庫雙水源,加大利用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規劃遠期在保證東深供水水源的情況下,逐步提高三坑、茅峯、契爺石水庫水在供水水源分配中的比重,增設完善水庫聯絡管,科學合理調配水資源。優化完善電網結構,提高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強化本地電源支撐21、,完善電網各級電源站點建設,以滿足清溪鎮發展用電需求。優化用氣結構,搭建安全可靠的供氣系統,以管道天然氣為主要氣源,天然氣管網覆蓋率及普及率提高到90%以上。規劃擴建長山頭污水處理廠和廈坭污水處理廠,按照20%的冗余度預留處理規模,完善污水管網,提升污水收集處理率。建立生態、智慧、集約高效的環衛系統,完善垃圾分類收運處置,加快各類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逐步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發展模式。到2035年,全鎮建成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0%。7.3構建韌性安全與防災減災體系07 系統支撐,建設安全韌性通達城市通過完善河道、蓄洪22、(澇)區、管道、泵站等工程和非工程體系,建立安全韌性的排水防澇體系,逐步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全鎮防洪標準不低于50年一遇,內澇防治標準不低于30年一遇。防洪排澇落實消防站建設訴求,強化應急救援力量建設。遠期共規劃6座消防站,實現城鎮建設區消防救援力量全覆蓋。消防工程構建平戰結合、規模適度的人防工程綜合防護體系,按照二類人防重點城市進行設防,到2025年,人均防護建筑面積達1.6平方米;到2035年,人均防護建筑面積達2.1平方米。人防保障提高應急避護場所覆蓋率,結合城市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和學校建設等形成就地避難、就近避難、步行避難的分級分類疏散避難系統。廣場、體育場和學校建設。應急避難23、疏散體系08風貌塑造,建設美麗小鎮西村張氏宗祠、西村祖瑋關公祠、浮崗崇德張公祠、浮崗新圍張氏宗祠等13處8.1 完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08 風貌塑造,建設美麗小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1 松崗碗窯遺址3 鐵場客家圍、清廈客家圍、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路東干部培訓班舊址13 麒麟制作、清溪客家山歌、清溪麒麟舞、東莞荔枝蜜釀造、東莞莞香制作、客家釀酒非物質文化遺產6 8.2 借山水之勢,建設山水入城的美麗小鎮依借山水之勢塑造“一帶三軸四廊”城鎮脈絡,串聯自然元素、加強山水聯系一帶:環山景觀帶三軸:三大門戶道路 清鳳路城市景觀軸 清溪大道城市景觀軸 北環路城市景觀軸四廊:四條24、濱水走廊 石馬河、清溪河、鐵矢嶺河、廈坭河n 理水n 顯山n 營城08 風貌塑造,建設美麗小鎮8.3 發展山水人文全域旅游打造農業、工業、文化、康養、旅游融合發展的全域旅游格局,完善旅游配套設施,打造深度旅游產品,系統串聯旅游項目,構建全域旅游體系農業農業工業工業文化文化康養康養旅游旅游08 風貌塑造,建設美麗小鎮09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成果納入各級法定規劃,制定相應管控措施。各層次規劃、各類城市建設行為及項目審批都應落實相應管控要求。9.1 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09 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以控制線管控、用途管控及指標管控為25、核心,切實保障國土空間統一用途管制。控制線管制用途管制指標管控按照規劃傳導體系,建立“用途引導-用地分類”的分級管控機制。結合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以及片區規劃指引,劃分各類主導用途分區內部用途分區,確定用地比例結構控制的相關要求。制定指標評估考核機制。強化對資源總量和利用效率、加強涉及公共安全、公共利益的藍線、綠線、紫線、黃線、市級公益性用地的“剛性管控”。監測城市綜合發展運行情況。按照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指標分解、深化形成各行政區指標體系。9.2 統籌近期安排09 強化實施,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與東莞市清溪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十四五”)銜接,梳26、理落實近期重點項目。協同銜接“十四五”發展定位和目標,落實“十四五”產業、更新項目、基礎設施、文化和旅游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事業等重點建設項目空間需求。落實市級近期建設項目共計38項,項目類型涉及產業類、民生類、電力類、交通類、旅游類等。“十四五”近期建設項目9.3 完善實施管理保障體制一張圖信息系統保護監測預警體檢和規劃評估規劃實施監督建設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實現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和信息交互、規劃編制和管控的部門協同等功能。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經法定程序批準后,及時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規劃定期評估制度,檢測評估規劃實施狀態,及時掌握規劃實施進行。構建“監測預警-定期評估-考核與監督”的實施評估體系重點圍繞各類管控要素、約束性指標對國土空間保護和開發利用行為進行動態監測。采用多種先進的信意化手段發違反規劃的行為并進行預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