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浙江余姚四明山麓的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村之中,村子正處于原始次生林的邊緣, 一條小河由北至南緩緩流過村莊,把村子一分為二,樹屋就位于小河下游的西岸。基地的 東西兩面雙峰夾峙,漫山漫野的青翠竹子,生活氛圍靜謐祥和。 建筑外觀 木屋總高約 10 米,大致與一棵成年毛竹等高,樹屋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鋼結構承托 柱,上部為木結構主體。樹屋位于小溪堤壩一側,周圍環抱古樹竹林,隔岸與舊茶廠相 望,部分露臺懸挑與溪水之上,實現了漂浮感,而且因為鋼柱收攏為幾個點落在土地上, 盡量的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獲得了較為自由的地面活動空間。 三個非同心圓構成的屋頂 平面布局 木屋部分分別為三個非同心
2、圓構成: 懸挑在溪邊的露臺,兩層客房部分,以及起伏的屋頂 與頂層露臺。平面形態則是一個簡單的螺旋線,外墻環繞一圈融入室內,將盥洗室與步入 夾層的樓梯從起居空間中剝離出來。每扇窗戶都有一份特殊的室外景觀,但最美妙的是爬 到屋頂之巔享受山澗的自然氣息。 入口處上揚的屋檐 結構特點 57 根漸變的巨大屋架支撐起了屋頂與墻體,看似柔軟的屋頂勾勒出飄逸的天際線,更多的 是利用變化的屋檐將景觀由窗框引入房內,同時也保持了敏感空間的私密性。 漸變屋架支撐起的扭曲屋頂 屋頂功能 傳統村落民居的粗方式施工工藝有別于標準化的工業化精細生產,飄逸的屋頂并非是建筑 師任性的狂想曲,非線性的屋檐具有極高的容錯率,可視為
3、鄉村建構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與 服從。在設計與施工的過程中,反復與當地工匠溝通,達到設計形態與當地施工技藝的平 衡。 扭曲的屋頂界定了露臺的范圍 屋頂的變化定義了室內外的視覺交流方式以及私密空間-公共空間的連續漸變圖譜,當客人 踏入首層露臺開始,屋檐圍繞露臺的空間對應室內的功能展開 360的循環序列: 客廳-巨 窗-大進深露臺-掀開的屋頂為享受小溪和對面竹山風景的起點;臥室-長條低窗-下壓的屋 頂提供了保持睡姿的觀景模式;開放式浴缸-側面高窗保持了對外的私密性且滿足對景觀的 向往;盥洗室的入口豎窗完全被屋頂所遮蓋,在不影響自然通風的情況下保證了絕對的私 密性;沿著旋轉樓梯步入二層空間圍坐在露臺前,通過起伏的屋頂看到的是二百年的古 樹;這場居住體驗的終點是由屋頂圍合出的二層景觀露臺,喝茶靜坐享受群山環抱。 俯視屋頂,屋頂營造了私密領域 室內概覽 將景觀引入室內,透過大窗與對岸的老茶廠的對視 二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