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城市外溢圈層優秀園區案例 核心城市外溢圈層優秀園區案例 產業升級必然之路制造業外遷 縱觀過去的一百年來,世界各國發展歷程,制造業不斷的由發達國家向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轉移。諸如全 球第二次產業轉移中,港澳臺等地依靠廉價的土地、勞動力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承接了大量由北美和日 本等國家遷出的諸如紡織、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經濟騰飛。 該時期,制造業成為了港、澳、臺等地區的主導產業。如香港,七十年代末工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約為 38%,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 GDP 比例高達 30%。制造業的繁榮,也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期間制造業就業人數 占總就業人數的 45%。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
2、香港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本土人力、土地及其他生產要素成本迅速攀高,開始 將相對落后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外轉移。恰逢此時,中國大陸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珠三角地區發揮其毗 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優越的海運條件及低廉的土地價格等因素吸引了港澳臺制造業的大規模轉移,成為了 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同樣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沿海經濟先發地區逐漸尋求產業升級,開始扶持高新產業,更多的政策向 高科技企業傾斜,并且隨著科技和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力、土地、能源等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加之多地土 地開發強度飽和并突破國際警戒線,此時制造業外遷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國際公認的土地開發強度臨界點為 30%) 雖然粵港澳大灣區
3、是全國經濟、人口、產業等資源要素集中度最高的區域,但各城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其 中核心城市土地資源非常稀缺,多個城市土地開發強度高于 30%且遠超國際生態警戒線。面對土地資源的 嚴重擠壓,核心城市中占地面積大、相對產出較低的制造業成為外遷的主要群體。而江門、肇慶、惠州三 城的土地開發強度均處于低位,具有較多的空間來承接產業轉移所需的土地資源。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 5.6 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 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包含九市二區,分別是廣東省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中 山、惠州、江門、肇慶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位于廣東省內的九個城市中,分為三個城市組團, 即廣佛肇、深莞惠和珠江中城市組團。 從產業發展規劃維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呈軸線型發展,分別是珠江東岸科技創新走廊、珠江西岸先 進裝備制造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