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方案文本說明書(2006-2015年) (49頁).DOC
-
資源ID:252862
資源大小:81.04KB
全文頁數:49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
30金幣
下載報告請您先登錄!
驗證碼下載
賬號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方案文本說明書(2006-2015年) (49頁).DOC
1、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大綱(2006-2015 年)年)第一章第一章巖溶地區基本概況巖溶地區基本概況一、自然社會經濟概況一、自然社會經濟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一)自然地理概況巖溶地區是以云貴高原為中心,北起秦嶺山脈南麓,南至廣西盆地,西至橫斷山脈,東抵羅霄山脈西側,跨中國大地貌單元的三級階梯。地理坐標為東經 983611605,北緯22013316。本次規劃區域范圍涉及貴州、云南、廣西、湖南、湖北、重慶、四川、廣東 8 省(區、市)的 451 個縣(詳見附表 1、附圖 1) 。土地總面積 105.45 萬平方公里,巖溶面積44.99 萬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
2、積 12.96 萬平方公里。1、地質地貌碳酸鹽巖是巖溶發育的物質基礎,根據其礦物、化學成分含量的差異可分為石灰巖、白云巖兩種基本類型。地表水、地下水對可溶巖碳酸鹽巖溶蝕破壞、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態統稱巖溶地貌。根據巖溶發育的特征,巖溶區地貌組合類型可分為:中高山巖溶山地、巖溶斷陷盆地、巖溶高原、巖溶峽谷、峰叢洼地、巖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 、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2、氣候巖溶區以濕潤多雨的亞熱帶氣候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亞冷空氣高壓影響,形成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年均氣溫從西北到東南依次由 810遞升到 2022;而年均降雨量則依次由
3、7001000 毫米遞升到 20002200 毫米。同時,巖溶區氣溫和降雨量與海拔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具有明顯的山地垂直氣候特征。降雨年內、年際間變化大,導致干旱和內澇頻繁發生。3、土壤碳酸鹽巖風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質有別于地帶性的土壤,表現為富鈣、偏堿性,有效營養元素供給不足且不平衡,質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由于碳酸鹽巖成土速率緩慢、土層薄、土層與下伏的剛性巖石直接接觸,土壤易侵蝕。4、水資源巖溶地區降雨量豐富,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 2 倍,人均擁有水資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 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但由于巖溶區碳酸鹽巖的可溶性,形成的含水介質是多孔隙介質,大氣降水能迅速滲入地下,入滲系數為 0.30.6,有的甚至高達 0.8。長期巖溶作用形成了地表、地下雙層水文地質結構,使很大一部分隨水流失的土壤進入地下,并在地下河中發生沉積,使得水土流失具有隱蔽性。同時,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