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工程實例分析濟南某五層砌體結構住宅樓位于小清河旁,平面呈“一”字形,東西長37m,南北寬9m,建筑面積1721m,采用無埋深筏板基礎。在建筑場地平整后,先鋪C10素混凝土墊層,厚100mm、在其上澆筑C20的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筏板厚300mm,在筏板基礎上砌磚墻。當主體工程施工至第五層時,發現東起第五開間中部筏板基礎南北向整塊橫向斷裂。經檢查,從勘察報告、設計(依據勘察報告)和施工中均找不到原因,而是未處理好地基勘察、基礎處理和建筑總平面的關系。對該樓地基土層重新進行勘察,新查明的地基土層和歷史變遷如下:(1)表層為雜填土,西半部厚度1.12.4m,東半部厚度2.45.5m。(2)第二層
2、為稻殼灰及淤泥層土,其中稻殼灰占7080。淤泥極為弱:孔隙比高達e2.122.60;液性指數IL=1.572.47;天然重度很小,僅為=14.315.2kNm3,標準壓縮系數a1-2=2.05MPa-1,屬于超高壓縮性土,厚度2.02.9m,分布在場地西半部,雜填土下面。(3)第三層為淤泥層厚度為1.31.5m。此淤泥層也分布在場地西半部,場地東半部無此淤泥軟弱土層。(4)第四層為份土及粉細砂層,場地內普遍分布,層厚45m,土質良好。(5)經深入調查得知該場地原為一南北長70m、東西寬4050m的水塘。附近餐飲業用戶用稻殼作燃料后將稻灰傾倒在塘內,不久塘被填平,還曾用作燒磚窯場。該工程開工前半
3、年多方平整場地修建住宅樓。由于該樓西半部置于原水塘內,東半部位于塘外岸上,塘內外土質突變是造成鋼筋混凝土筏板基礎受力不合理斷裂,從而導致上部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本人參與下曾提供四個處理方案進行比較:方案一,將住宅樓五層全部拆至四層,并在四層頂部,加設鋼筋混凝土封閉圈梁。方案二,在方案一的基礎上,東半部場地土質較好,東部四間仍修復至五層。方案三,保留住宅樓為五層,自上至下拆除基礎開裂這一開間,將一幢樓房分成東、西兩幢樓。這樣處理后,減小了建筑物的長高比相對增加建筑物的剛度;并使東西兩幢樓可以自由沉降。方案四,暫緩處理,待進一步沉降觀測后,再分析處理。上述四個方案各有利弊。經多次研究討論,最后采用卸荷處理方案,即將原設計建造的